- 2.01 MB
- 2022-05-11 18:33:5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1-8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Technicalcodefordesignof110~750kVoverheadtransmissionline1范围本规定规定了交流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技术规定和要求,并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和计算公式。适用于新建110kV、220kV、330kV、500kV和750kV交流输电线路设计,对已建线路的改造和扩建项目,可根据具体情况和运行经验参照本规定设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定,然而,鼓励根据本规定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GB15707—1995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GB700—1988碳素结构钢GB/T1591—1994低合金结构钢GB3098.1—2000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GB3098.2—2000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母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版)GB1200—1988镀锌钢绞线GB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7349—2002高压架空输电线、变电站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217—2005220~500kV紧凑型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154—2002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5919—2005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864—2004标称电压高于1000V交流架空线路用复合绝缘子使用导则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DL409—1991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Q/GDW102—200375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暂行技术规定HJ/T24—1998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符号下列术语和符号适用于本规定。3.1术语和定义3.1.1架空输电线路overheadtransmissionline架设于地面上,空气绝缘的电力线路。3.1.2弱电线路telecommunicationline泛指各种电信号通信线路。3.1.3大跨越largecrossing线路跨越通航江河、湖泊或海峡等,因档距较大(在1000m以上)或杆塔较高(在100m以上),导线选型或杆塔设计需特殊考虑,且发生故障时严重影响航运或修复特别困难的耐张段。3.1.4中、重冰区medium-heavyicingarea设计冰厚为10~20mm的地区。3.1.5基本风速referencewindspeed按沿线气象台站10m高度处10min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30)年一遇最大值后确定的风速。3.1.6稀有风速,稀有覆冰rarewindspeed,rareicethicknees根据历史上记录存在,并显著地超过历年记录频率曲线的严重大风、覆冰。3.1.7耐张段section两耐张杆塔间的线路部分。3.1.8平均运行张力everydaytension年平均气温情况下,弧垂最低点的导线或地线张力。3.1.9等值附盐密度(简称等值盐密)equivalentsaltdepositdensity(ESDD)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溶解后具有与从给定绝缘子的绝缘体表面清洗的自然沉积物溶解后相同电导率的氯化钠总量除以表面积,一般表示为mg/cm²。3.1.10不溶物密度(简称灰密)non-solubledepositdensity(NSDD)从给定绝缘子的绝缘体表面清洗的非可溶性残留物总量除以表面积,一般表示为mg/cm²。3.1.11重力式基础weightingfoundation基础上拔稳定主要靠基础的重力,且其重力大于上拔力标准值的基础。3.1.12钢筋混凝土杆reinforcedconcretepole钢筋混凝土杆是普通混凝土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杆及预应力混凝土杆的总称。3.1.13居民区residentialarea工业企业地区、港口、码头、火车站、城镇等人口密集区。3.1.14非居民区non-residentialarea上述居民区以外地区,均属非居民区。虽然时常有人、有车辆或农业机械到达,但未遇房屋或房屋稀少的地区,亦属非居民区。3.1.15交通困难地区difficulttransportarea车辆、农业机械不能到达的地区。3.1.16间隙electricalclearance线路任何带电部分与接地部分的最小距离。3.1.17对地距离groundclearance线路任何带电部分与地面之间的最小距离。3.1.18保护角shieldingangle在杆塔处地线的垂直平面与通过导、地线的平面之间的夹角。3.2符号AI——绝缘子串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m²;As——构件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m2;D——导线水平线间距离,m;Dp——导线间水平投影距离,m;Dx——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水平线间距离,m;Dz——导线间垂直投影距离,m;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d——导线或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分裂导线取所有子导线外径的总和,mm;fc——导线最大弧垂,m;f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H——海拔高度,km;Ka——放电电压海拔修正系数;Kc——导、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Ke——绝缘子爬电距离的有效系数;Ki——悬垂绝缘子串系数;KI——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L——档距,m;Lk——悬垂绝缘子串长度,m;Lo——单片悬式绝缘子的几何爬电距离,cm或杆件的计算长度;Lp——杆塔的水平档距,m;m——海拔修正因子;m1——特征指数;n——每串绝缘子所需片数;nH——高海拔地区每串绝缘子所需片数;R——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S——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m;SGK——重力荷载标准值的效应;SQik——第i项可变荷载标准值的效应;T——绝缘子承受的最大使用荷载、断线、断联荷载或常年荷载,kN;Tmax——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N;Tp——导、地线的额定抗拉力,N;TR——绝缘子的额定机械破坏负荷,kN;Um——系统最高运行电压,kV;Un——系统标称电压,kV;Us——操作过电压,kV;WI——绝缘子串风荷载标准值,kN;Wo——基准风压标准值,kN/m2;Ws——杆塔风荷载标准值,kN;Wx——垂直于导线及地线方向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kN;α——风压不均匀系数;βc——导线及地线风荷载调整系数;βz——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θ——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度;λ——泄漏比距,cm/kV;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μs——构件的体型系数;μsc——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ψ——可变荷载组合系数;γ——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4总则4.1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应贯彻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经济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符合国情。4.2架空输电线路设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积极慎重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广采用节能、降耗、环保的先进技术和产品。4.3在架空输电线路设计中,除应执行本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电力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有关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颁发的强制性条文。4.4按照《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规定,对重要的送电线路提高一个安全等级,即对110kV~330kV采用二级,对±500kV、500kV、750kV采用一级,杆塔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1~1.2。4.5本规定根据输电线路的重要性按电压等级将线路分为三类:a)一类:750kV,500kV,重要330kV;b)二类:330kV,重要220kV;c)三类:220kV及110kV。4.6编写本规定条款时所使用的助动词见附录H。5路径5.1路径选择应采用卫片、航片、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新技术,必要时可采用地质遥感技术,综合考虑线路长度、地形地貌、城镇规划、环境保护、交通条件、运行和施工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技术比较,使路径走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5.2路径选择应尽量避开军事设施、大型工矿企业及重要设施等,符合城镇规划,并尽量减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5.3路径选择应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地带和采动影响区[MS1],当无法避让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路径选择应尽量避开重冰区及影响安全运行的其他地区;应尽量避开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5.4路径选择应考虑对邻近设施如电台、机场、弱电线路等的相互影响。5.5路径选择宜靠近现有国道、省道、县道及乡镇公路,改善交通条件,方便施工和运行。5.6应根据大型发电厂和枢纽变电所的总体布置统一规划进出线,两回或多回路相邻线路通过经济发达地区或人口密集地段时,应统一规划。规划中的两回或多回同行线路,在路径狭窄地段宜采用同杆塔架设。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5.7耐张段长度,单导线线路不宜大于5km;两分裂导线线路不宜大于10km;三分裂导线及以上线路不宜大于20km。如运行、施工条件许可,耐张段长度可适当延长。在耐张段长度超出上述规定时应考虑防串倒措施。在高差或档距相差非常悬殊的山区或重冰区等运行条件较差的地段,耐张段长度应适当缩短。5.8选择路径和定位时,应注意限制使用档距和相应的高差,避免出现杆塔两侧大小悬殊的档距,当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安全度。5.9与大跨越连接的输电线路,应结合大跨越的选点方案,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6气象条件6.1设计气象条件,应根据沿线的气象资料的数理统计结果,参考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基本风速、基本冰厚按以下重现期确定:a)750kV输电线路:50年;b)500kV输电线路及其大跨越:50年;c)110kV~330kV输电线路及其大跨越:30年。如沿线的气象与附录A(标准的附录)典型气象区接近,宜采用典型气象区所列数值。6.2确定基本风速时,应按当地气象台、站10min时距平均的年最大风速为样本,并采用极值Ⅰ型分布模型概率统计分析。统计风速样本,应取以下高度:a)110kV~750kV输电线路:离地面10m。b)各级电压大跨越:离历年大风季节平均最低水位10m。6.3对山区输电线路,宜采用统计分析和对比观测等方法,由邻近地区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推算山区的最大基本风速,并结合实际运行经验确定。如无可靠资料,宜将附近平原地区的统计值提高10%选用。6.4110kV~330kV输电线路的基本风速,不宜低于23.5m/s;500kV~750kV输电线路,基本风速不宜低于27m/s。6.5设计基本冰厚一般划分成:a)轻冰区:10mm及以下;b)中冰区:大于10mm小于20mm;c)重冰区:20mm及以上。6.6确定设计基本冰厚时,应根据输电线路的重要性适当提高重要线路的荷载水平,宜将500kV以上线路,城市供电的重要线路和电气化铁路供电专用线路提高一个冰厚等级,一般宜增加5mm;对中冰区必要时还宜按稀有覆冰条件进行验算。地线覆冰厚度应比导线增加5mm~10mm。6.7应加强对沿线已建线路设计、运行情况的调查,并在初步设计文件中以单独章节对调查结果予以论述(风灾、冰灾、雷害、污闪、地质灾害、鸟害等)。6.8充分考虑特殊地形、微气象条件的影响,尽量避开重冰区及易发生导线舞动的地区。路径必须通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过重冰区或导线易舞动地区时,应进行相应的防冰害或防舞动设计,适当提高线路的机械强度,局部易舞区段在线路建设时安装防舞装置等措施。输电线路位于河岸、湖岸、山峰以及山谷口等容易产生强风的地带时,其最大基本风速应较附近一般地区适当增大。对易覆冰、风口、高差大的地段,宜缩短耐张段长度,杆塔使用条件应适当留有裕度。对于相对高耸、山区风道、垭口、抬升气流的迎风坡、较易覆冰等微地形区段,以及相对高差较大、连续上下山等局部地段的线路应加强抗冰灾害能力。6.9确定大跨越基本风速,如无可靠资料,宜将附近陆上输电线路的风速统计值换算到跨越处历年大风季节平均最低水位以上10m处,并增加10%,然后考虑水面影响再增加10%后选用。大跨越基本风速不应低于相连接的陆上输电线路的基本风速。必要时还宜按稀有风速条件进行验算。6.10大跨越基本冰厚,除无冰区外,宜较附近一般输电线路的最大基本覆冰增加5mm。必要时对大跨越和重冰区输电线路,还宜按稀有覆冰条件进行验算。6.11设计用年平均气温,应按以下方法确定:a)如地区年平均气温在3℃~17℃之内,取与年平均气温值邻近的5的倍数值;b)地区年平均气温小于3℃和大于17℃时,分别按年平均气温减少3℃和5℃后,取与此数邻近的5的倍数值。6.12安装工况风速应采用10m/s,无冰,并宜按下列要求采用同时气温:a)最低气温为-40℃的地区,宜采用-15℃;b)最低气温为-20℃的地区,宜采用-10℃;c)最低气温为-10℃的地区,宜采用-5℃;d)最低气温为-5℃的地区,宜采用0℃。6.13雷电过电压工况的气温宜采用15℃,当基本风速折算到导线平均高度处其值大于等于35m/s时雷电过电压工况的风速取15m/s,否则取10m/s;校验导线与地线之间的距离时,风速应采用无风,且无冰。6.14操作过电压工况的气温可采用年平均气温,风速取基本风速折算到导线平均高度处值的50%,但不宜低于15m/s,且无冰。6.15带电作业工况的风速可采用10m/s,气温可采用15℃,且无冰。7导线和地线7.1输电线路的导线截面,宜按照系统需要根据经济电流密度选择;也可按系统输送容量,结合不同导线的材料进行比选,通过年费用最小法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7.2输电线路的导线截面和分裂型式应满足电晕、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等要求。海拔不超过1000m地区,采用现行国标中钢芯铝绞线外径不小于表1所列数值,可不必验算电晕。表1可不必验算电晕的导线最小外径(海拔不超过1000m)杆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导线外径9.621.633.62×21.62×36.243×26.824×21.64×36.95×30.206×25.50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mm3×17.17.3大跨越的导线截面宜按允许载流量选择,其允许最大输送电流与陆上线路相配合,并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7.4距输电线路边相导线投影外20m处,80%时间,80%置信度,频率0.5MHz时的无线电干扰限值不应超过表2的规定。表2无线电干扰限值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限值dB(μv/m)46535555~587.5距输电线路边相导线投影外20m处,湿导线条件下的可听噪声值不应超过表3的规定。表3可听噪声限值标称电压kV110~500750限值dB(A)5555~587.6验算导线允许载流量时,导线的允许温度: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一般采用+70℃,必要时可采用+80℃;大跨越可采用+90℃;钢芯铝包钢绞线(包括铝包钢绞线)可采用+80℃(大跨越可采用+100℃),或经试验决定;镀锌钢绞线可采用+125℃。环境气温宜采用最热月平均最高温度;风速采用0.5m/s(大跨越采用0.6m/s);太阳辐射功率密度采用0.1W/cm2。7.7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5,悬挂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25。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宜大于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应按下式计算:式中:Tmax——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N;Tp——导、地线的额定抗拉力,N;Kc——导、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架设在滑动线夹上的导、地线,还应计算悬挂点局部弯曲引起的附加张力。在稀有风速或稀有覆冰气象条件时,导线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其拉断力的70%。导线悬挂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其拉断力的77%。7.8地线应满足电气和机械使用条件要求,可选用镀锌钢绞线或复合型绞线,若有通信要求,应选用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验算短路热稳定时,地线的允许温度: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可采用+200℃;钢芯铝包钢绞线(包括铝包钢绞线)可采用+300℃;镀锌钢绞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线可采用+400℃;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的允许温度应采用产品试验保证值。计算时间和相应的短路电流值应根据系统情况决定。地线选用镀锌钢绞线时与导线的配合不宜小于表4的规定。表4地线采用镀锌钢绞线时与导线配合表导线型号LGJ-185/30及以下LGJ-185/45~LGJ-400/35LGJ-400/50及以上镀锌钢绞线最小标称截面mm250801007.9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的设计安全系数,宜大于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OPGW的选择应满足电气和机械使用条件的要求,对短路电流热容量和耐雷击性能需进行校验。计算时间和相应的短路电流值应根据系统条件决定。7.10导、地线防振措施7.11铝钢截面比不小于4.29的钢芯铝绞线或镀锌钢绞线,其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和相应的防振措施,应符合表5的要求。如有多年运行经验可不受表5的限制。表5导、地线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和防振措施情况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拉断力的百分数)%防振措施钢芯铝绞线镀锌钢绞线档距不超过500m的开阔地区1612不需要档距不超过500m的非开阔地区1818不需要档距不超过120m1818不需要不论档距大小22—护线条不论档距大小2525防振锤(阻尼线)或另加护线条四分裂及以上导线采用阻尼间隔棒时,档距在500m及以下可不再采用其他防振措施。阻尼间隔棒宜不等距、不对称布置,导线最大次档距不宜大于70m,端次档距宜控制在28mm~35m。7.12对第7.10.1条以外的导、地线、其允许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及相应的防振措施,应根据当地的运行经验确定,也可采用制造厂提供的技术资料。必要时通过试验确定。7.13大跨越导、地线的防振措施,宜采用防振锤、阻尼线或阻尼线加防振锤方案,同时分裂导线宜采用阻尼间隔棒,具体设计方案可参考运行经验或通过试验确定。7.14线路经过导线易发生舞动地区时应采取或予留防舞措施,具体方案可通过运行经验或通过试验确定。7.15导、地线架设后的塑性伸长,应按制造厂提供的数据或通过试验确定,塑性伸长对弧垂的影响宜采用降温法补偿。如无资料,镀锌钢绞线的塑性伸长可采用1×10-4;并降低温度10℃补偿;钢芯铝绞线的塑性伸长及降温值可采用表6所列数值。表6钢芯铝绞线塑性伸长及降温值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铝钢截面比塑性伸长降温值℃4.29~4.383×10-4155.05~6.163×10-4~4×10-415~207.71~7.914×10-4~5×10-420~2511.34~14.465×10-4~6×10-425(或根据试验数据确定)注:对大铝钢截面比的钢芯铝绞线或钢芯铝合金绞线应由制造厂家提供塑性伸长值或降温值。7.16悬垂线夹、间隔棒、防振锤等处导线上的动弯应变应不大于符合表7所列值。表7导线微风振动许用动弯应变表meme单位为με序号导线类型大跨越普通档1钢芯铝绞线、铝包钢芯铝绞线±±100±±1502铝包钢绞线(导线)±±100±±1503铝包钢绞线(地线)±±150±±2004钢芯铝合金绞线±±120±±1505全铝合金绞线±±120±±1506镀锌钢绞线±±200±±3007OPGW(全铝合金线)±±120±±1508OPGW(铝合金和铝包钢混绞)±±120±±1509OPGW(全铝包钢线)±±150±±2008绝缘子和金具8.1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8所列数值。双联及以上的多联绝缘子串应验算断一联后的机械强度,其荷载及安全系数按断联情况考虑。表8绝缘子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情况最大使用荷载断线断联盘型绝缘子棒型绝缘子安全系数2.73.01.81.5绝缘子尚应满足正常运行情况常年荷载状态下安全系数不小于4.0。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KI应按下式计算:式中:TR——绝缘子的额定机械破坏负荷,kN;T——绝缘子承受的最大使用荷载、断线、断联荷载或常年荷载,kN。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常年荷载是指年平均气温条件下绝缘子所承受的荷载。断线、断联的气象条件是无风、无冰、最低气温月的最低平均气温。设计悬垂串时导、地线张力可按本规定第12.1.5条的规定取值。8.2采用黑色金属制造的金具表面应热镀锌或采取其他相应的防腐措施。8.3金具强度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下列数值:a)最大使用荷载情况:2.5。b)断线、断联情况:1.5。8.4330kV及以上线路的绝缘子串及金具应考虑均压和防电晕措施。有特殊要求需要另行研制或采用非标准金具时,应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8.5地线绝缘时宜使用双联绝缘子串。8.6与横担连接的第一个金具应转动灵活且受力合理,其强度应高于串内其他金具强度。8.7330kV及以上输电线路悬垂V串两肢之间夹角的一半可比最大风偏角小5º~10º,或通过试验确定。8.8线路宜合理选择线路走向和路径避开易舞区,无法避让时应采取适当缩短档距,适当提高线路的机械强度,局部易舞区段在线路建设时安装防舞装置等措施。8.9使用复合绝缘子时,应综合考虑线路的防雷、防风偏、防鸟害等项性能,必要时采取防鸟害措施,城区设计应慎用玻璃绝缘子。9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9.1110kV~750kV输电线路的绝缘配合,应使线路能在工频电压、操作过电压、雷电过电压等各种条件下安全可靠地运行。9.2在海拔高度1000m以下地区,操作过电压及雷电过电压要求的悬垂绝缘子串绝缘子片数,不应少于表9的数值。耐张绝缘子串的绝缘子片数应在表9的基础上增加,对110kV~330kV输电线路增加1片,对500kV输电线路增加2片,对750kV输电线路不需增加片数。表9操作过电压及雷电过电压要求悬垂绝缘子串的最少片数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单片绝缘子的高度mm146146146155170绝缘子片数片713172532为保持高塔的耐雷性能,全高超过40m有地线的杆塔,高度每增加10m,应比表9增加1片相当于高度为146mm的绝缘子,全高超过100m的杆塔,绝缘子片数应根据运行经验结合计算确定。由于高杆塔而增加绝缘子片数时,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也应相应增大;750kV杆塔全高超过40m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验算,确定是否需要增加绝缘子和间隙。9.3绝缘配置应以审定的污区分布图为基础,并结合线路附近的污秽和发展情况,综合考虑环境污秽变化因素,选择合适的绝缘子型式和片数,适当留有裕度。对于0、Ⅰ级污区,可提高一级绝缘配置;对于Ⅱ、Ⅲ级污区,宜按中、上限配置;应在选线阶段尽量避让Ⅳ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级污区,如不能避让,应采取措施满足污秽要求。9.4绝缘配合设计可采用泄漏比距法,也可采用污耐压法选择合适的绝缘子型式和片数。标准分级见附录B。当采用泄漏比距法时,绝缘子片数由下式确定:式中:n——每串绝缘子所需片数;l——泄漏比距,cm/kV;Un——系统标称电压,kV;L0——单片悬式绝缘子的几何爬电距离,cm;Ke——绝缘子爬电距离的有效系数,主要由各种绝缘子几何爬电距离在试验和运行中提高污秽耐压的有效性来确定;并以XP-70、XP-160型绝缘子为基础,其Ke值取为1。Ke应由试验确定。9.5通过污秽地区的输电线路,耐张绝缘子串的片数按第9.3条规定选择并已达到第9.2条规定的片数时,可不再比悬垂绝缘子串增加。耐张绝缘子串的自洁性能较好,在同一污区,其泄漏比距根据运行经验较悬垂绝缘子串可适当减少。9.6在轻、中污区(Ⅱ级及以下),复合绝缘子的爬电距离不宜小于盘型绝缘子;在重污区(Ⅲ级及以上),其爬电距离不应小于盘型绝缘子最小要求值的3/4;瓷棒绝缘子爬电距离应不小于盘型绝缘子。用于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复合绝缘子两端都应加均压环,其有效绝缘长度需满足雷电过电压的要求。9.7高海拔地区污秽绝缘子的闪络电压,随着海拔升高或气压降低而变化,悬垂绝缘子串的片数,宜按下式进行修正。式中:nH——高海拔地区每串绝缘子所需片数;H——海拔高度,km;m1——特征指数,它反映气压对于污闪电压的影响程度,由试验确定。各种绝缘子m1参考值见附录C。9.8在海拔不超过1000m的地区,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包括拉线、脚钉等)的间隙,在相应风偏条件下,不应小于表10、表11所列数值。表10110kV~500kV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的最小间隙单位为m标称电压110220330500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kV工频电压0.250.550.901.201.30操作过电压0.701.451.952.502.70雷电过电压1.001.92.303.303.30注1:按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情况校验间隙时的相应气象条件,参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注2:按运行电压情况校验间隙时风速采用基本风速修正至相应导线平均高度处的值及相应气温。注3:500kV空气间隙栏,左侧数据适合于海拔高度不超过500m地区;右侧是用于超过500m但不超过1000m的地区。表11750kV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的最小间隙单位为m标称电压kV750海拔高度m5001000工频电压I串2.252.40操作过电压边相I串3.303.45中相V串5.055.30雷电过电压4.20(或按绝缘子串放电电压的0.80配合)注1:按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情况校验间隙时的相应气象条件,参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注2:按运行电压情况校验间隙时风速采用基本风速修正至相应导线平均高度处的值及相应气温。注3:只适用单回路。9.9在海拔高度1000m以下地区,为便利带电作业,带电部分对杆塔接地部分的校验间隙不应小于表12所列数值。表12为便利带电作业,带电部分对杆塔接地部分的校验间隙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校验间隙m1.001.802.203.204.00/4.40(边相I串/中相V串)注:4.00/4.40为750kV单回路带电作业间隙值。对操作人员需要停留工作的部位,还应考虑人体活动范围30cm~50cm。校验带电作业的间隙时,应采用下列计算条件:气温+15℃,风速10m/s。9.10海拔高度不超过1000m的地区,在塔头结构布置时,相间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间隙和档距中考虑导线风偏工频电压和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间隙,不宜小于表13所列数值。表13工频电压、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间隙标称电压110220330500750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kV工频电压m0.500.901.602.202.90操作过电压m塔头1.202.403.405.207.50档距中1.102.103.004.606.809.11空气放电电压海拔修正系数Ka可按下式确定:式中:H——海拔高度,m;m——海拔修正因子,工频、雷电电压修正因子m=1.0,操作过电压修正因子见图1中的曲线a、c。如因高海拔而需增加绝缘子数量,则表13所列的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也应相应增大。a—相对地绝缘;b—纵向绝缘;c—相间绝缘;d—棒—板间隙图1海拔修正因子9.12输电线路的防雷设计,应根据线路电压、负荷性质和系统运行方式,结合当地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地形地貌特点及土壤电阻率高低等情况,在计算耐雷水平后,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合理的防雷方式。各级电压的输电线路,采用下列保护方式:a)110kV输电线路宜沿全线架设地线,在年平均雷暴日数不超过15或运行经验证明雷电活动轻微的地区,可不架设地线。无地线的输电线路,宜在变电所或发电厂的进线段架设1km~2km地线。b)年平均雷暴日数超过15的地区220kV~330kV输电线路应沿全线架设地线,山区宜架设双地线。c)500kV~750kV输电线路应沿全线架设双地线。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9.13杆塔上地线对边导线的保护角,对于同塔双回直线塔,750kV、500kV和220kV对中相的保护角均不大于0°,110kV线路均不大于10°,钢管杆不大于20°;对于单回路,500kV~750kV线路避雷线对导线的保护角不大于10°,330kV及以下的其他线路(含钢管杆)宜小于15°;单地线线路宜小于25°。杆塔上两根地线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地线与导线间垂直距离的5倍。在一般档距的档距中央,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应按下式校验(计算条件为:气温+15℃,无风、无冰)。式中:S——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m;L——档距,m。9.14有地线的杆塔应接地。在雷季干燥时,每基杆塔不连地线的工频接地电阻,不宜大于表14所列数值。土壤电阻率较低的地区,如杆塔的自然接地电阻不大于表14所列数值,可不装设人工接地体。表14有地线的线路杆塔的工频接地电阻土壤电阻率WΩ·m100及以下100以上至500500以上至10001000以上至20002000以上工频接地电阻W1015202530(注)注:如土壤电阻率超过2000W·m,接地电阻很难降到30W时,可采用6~8根总长不超过500m的放射形接地体或连续伸长接地体,其接地电阻不受限制。小接地电流系统在居民区的无地线钢筋混凝土杆和铁塔应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宜超过30Ω。9.15线路经过直流接地极附近时,要考虑接地极对铁塔、基础的影响。9.16钢筋混凝土杆的铁横担、地线支架、爬梯等铁附件与接地引下线应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利用钢筋兼作接地引下线的钢筋混凝土电杆,其钢筋与接地螺母、铁横担或地线支架之间应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外敷的接地引下线可采用镀锌钢绞线,其截面应按热稳定要求选取,且不应小于25mm2。接地体引出线的截面不应小于50mm2并应进行热稳定验算。引出线表面应进行有效的防腐处理,如热镀锌。9.17通过耕地的输电线路,其接地体应埋设在耕作深度以下。位于居民区和水田的接地体应敷设成环形。9.18采用绝缘地线时,应限制地线上的电磁感应电压和电流,并选用可靠的地线间隙,以保证绝缘地线的安全运行。对绝缘地线长期通电的接地引线和接地装置,必须校验其热稳定和人身安全的防护措施。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10导线布置10.1导线的线间距离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运行经验确定。10.2对1000m以下档距,水平线间距离宜按下式计算:表15Ki系数悬垂绝串形式I-I串I-V串V-V串Ki0.40.40式中:Ki——悬垂绝缘子串系数,见表15;D——导线水平线间距离,m;Lk——悬垂绝缘子串长度,m;U——输电线路标称电压,kV;fc——导线最大弧垂,m。一般情况下,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其水平线间距离与档距的关系,可采用附录C所列数值。10.3导线垂直排列的垂直线间距离,宜采用公式(8)计算结果的75%。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其垂直线间距离不宜小于表16所列数值。表16使用悬垂绝缘子串杆塔的最小垂直线间距离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垂直线间距离m3.55.57.510.012.5式中:Dx——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水平线间距离,m;Dp——导线间水平投影距离,m;Dz——导线间垂直投影距离,m。10.5覆冰地区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如无运行经验,不宜小于表17所列数值。表17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单位为m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设计冰厚10mm0.51.01.51.752.0设计冰厚0mm地区可不设水平偏移。设计冰厚5mm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地区,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可根据运行经验参照表17适当减少。双回路及多回路杆塔,不同回路的不同相导线间的水平或垂直距离,应比本规定第10.1条的要求增加0.5m。10.6线路换位的作用是为了减少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不平衡电流和不平衡电压,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网中,长度超过100km的输电线路均宜换位。换位循环长度不宜大于200km。如一个变电所某级电压的每回出线虽小于100km,但其总长度超过200km,可采用换位或变换各回输电线路的相序排列的措施来平衡不对称电流。对于∏接线路应校核不平衡度,必要时设置换位。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电力网,为降低中性点长期运行中的电位,可用换位或变换输电线路相序排列的方法来平衡不对称电容电流。11杆塔型式11.1杆塔类型。杆塔按其受力性质,分为悬垂型、耐张型杆塔。悬垂型杆塔分为悬垂直线和悬垂转角杆塔;耐张型杆塔分为耐张直线、耐张转角和终端杆塔。杆塔按其回路数,分为单回路、双回路和多回路杆塔。单回路导线既可水平排列,也可三角排列或垂直排列,水平排列方式可降低杆塔高度,三角排列方式可减小线路走廊宽度;双回路和多回路杆塔导线可按垂直排列,必要时可考虑水平和垂直组合方式排列,但在覆冰地区,要考虑相邻垂直相间保持一定的水平偏移。11.2杆塔外形规划。杆塔的外形规划与构件布置应按照导线和地线排列方式,以结构简单、受力均衡、传力清晰、外形美观为原则,同时结合杆塔材料、运行维护、施工方法、制造工艺等因素在充分进行设计优化的基础上选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11.3杆塔使用原则。11.4对不同类型杆塔的选用,应依据线路路径特点,按照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维护方便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进行。对于山区线路杆塔,应依据地形特点,配合高低基础,采用全方位长短腿结构型式。11.5在平地和丘陵等便于运输和施工的非农田和非繁华地段,可因地制宜地采用拉线杆塔和钢筋混凝土杆。11.6对于线路走廊拆迁或清理费用高以及走廊狭窄的地带,宜采用导线三角形或垂直排列的杆塔,并考虑V型、Y型和L型绝缘子串使用的可能性,在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减小线路走廊宽度。非重冰区线路还宜结合远景规划,采用双回路或多回路杆塔;重冰区线路宜采用单回路导线水平排列的杆塔;城区或市郊线路可采用钢管杆。对林区和林地地段线路,宜按树木自然生长高度,采用高跨杆塔型式。11.7对于悬垂直线杆塔,如需要兼小角度转角,且不增加杆塔头部尺寸时,其转角度数不宜大于5°。悬垂转角杆塔的转角度数,对330kV及以下线路杆塔不宜大于10°;对500kV及以上线路杆塔不宜大于20°。11.8具有转动横担或变形横担的杆塔不应用于居民区、检修困难的山区、重冰区、交叉跨越点以及两侧档距或标高相差较大,容易发生误动作的杆塔塔位。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12杆塔荷载及材料12.1杆塔荷载12.1.1荷载分类a)永久荷载:导线及地线、绝缘子及其附件、杆塔结构、各种固定设备、基础以及土石方等的重力荷载;拉线或纤绳的初始张力,土压力及预应力等荷载。b)可变荷载:风和冰(雪)荷载;导线、地线及拉线的张力;安装检修的各种附加荷载;结构变形引起的次生荷载以及各种振动动力荷载。12.1.2荷载作用方向a)杆塔的作用荷载一般分解为横向荷载、纵向荷载和垂直荷载。b)悬垂型杆塔应计算与铁塔线路方向轴线成0°、45°(或60°)及90°的三种基本风速的风向;一般耐张型杆塔可只计算90°一个风向;终端杆塔除计算90°风向外,还需计算0°风向;悬垂转角杆塔和小角度耐张转角杆塔还应考虑与导、地线张力的横向分力相反的风向;特殊杆塔应计算最不利风向。12.1.3各类杆塔均应计算线路正常运行情况、断线(含分裂导线时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和安装情况下的荷载组合,必要时尚应验算地震等稀有情况。12.1.4各类杆塔的正常运行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a)基本风速、无冰、未断线(包括最小垂直荷载和最大水平荷载组合)。b)最大覆冰、相应风速及气温、未断线。c)最低气温、无冰、无风、未断线(适用于终端和转角杆塔)。12.1.5悬垂型杆塔(不含大跨越直线塔)的断线(含分裂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和不均匀覆冰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a)断线(含分裂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5℃、有冰、无风荷载计算。同一档内,任意三分之一相导线有不平衡张力,地线未断。断任意一根地线,导线未断。断线张力可按表18覆冰率计算。表18导线、地线的断线时覆冰率冰区直线型杆塔耐张型杆塔覆冰率%覆冰率%一类二类三类一类二类三类10mm7060501007060对于10mm及以下的冰区导线、地线的断线张力除应按表18的覆冰率进行计算外,具体取值尚应满足:单导线取一相导线最大使用张力的50%;双分裂导线纵向不平张力,对平丘及山地线路,应分别取一相导线最大使用张力的40%和50%,双分裂以上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对平地、丘陵及山地线路,应分别取一相导线最大使用张力的25%、35%、45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地线取最大使用张力的100%;垂直冰荷载取100%设计覆冰荷载。a)不均匀覆冰情况:不均匀覆冰情况荷载按未断线、-5℃、有不均匀冰、10m/s风计算。不均匀覆冰产生的不平衡张力覆冰率计算条件见表19。表19覆冰不平衡张力覆冰率计算条件线路等级直线型杆塔耐张型杆塔覆冰率%覆冰率%一侧另一侧一侧另一侧一类100201000二类1003010015三类1004010030对于10mm及以下的轻冰区导线、地线的覆冰不平衡张力除应按表19的覆冰率进行计算外,具体取值应不低于表20的取值。表20轻冰区覆冰不平衡张力取值表冰区覆冰不平衡张力(最大使用张力的百分数)直线型杆塔耐张型杆塔导线地线导线地线10mm1020355012.1.6耐张型杆塔的断线(含分裂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和不均匀覆冰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a)断线情况:1)单回路杆塔在同一档内断任意两相导线(终端杆塔还应考虑作用一相或两相导线的不利情况)、地线未断、无冰、无风。双回路及以上杆塔,在同一档内断任意三分之一相导线(终端杆塔还应考虑作用一相、两相或三相导线的不利情况),地线未断、无冰、无风。2)断任意一根地线、导线未断、无冰、无风。3)断线情况时,所有的导线和地线的张力,均应分别取最大使用张力的70%及100%。b)不均匀覆冰情况:1)不均匀覆冰情况荷载按未断线、-5℃、有不均匀冰、10m/s风计算。2)不均匀覆冰产生的不平衡张力覆冰率计算条件见表19,其取值按不小于表20的取值。12.1.7各类杆塔在断线情况下的断线张力或纵向不平衡张力均应按静态荷载计算。12.1.8各类杆塔的安装情况,应按10m/s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风速、无冰、相应气温的气象条件下考虑下列荷载组合:a)悬垂型杆塔的安装荷载:1)提升导线、地线及其附件时的作用荷载。包括提升导、地线、绝缘子和金具等重量(一般按2.0倍计算)和安装工人和工具的附加荷载,提升时应考虑动力系数1.1,附加荷载可按表21选用。表21附加荷载标准值kN电压kV导线地线悬垂型杆塔耐张型杆塔悬垂型杆塔耐张型杆塔1101.52.01.01.5220~3303.54.52.02.0500~7504.06.02.02.02)导线及地线锚线作业时的作用荷载。锚线对地夹角一般应不大于20°,正在锚线相的张力应考虑动力系数1.1。挂线点垂直荷载取锚线张力的垂直分量和导、地线重力和附加荷载之和,纵向不平衡张力分别取导、地线张力与锚线张力纵向分量之差。b)耐张型杆塔的安装荷载:1)导线及地线荷载。锚塔:锚地线时,相邻档内的导线及地线均未架设;锚导线时,在同档内的地线已架设。紧线塔:紧地线时,相邻档内的地线已架设或未架设,同档内的导线均未架设;紧导线时,同档内的地线已架设,相邻档内的导线已架设或未架设。2)临时拉线所产生的荷载:锚塔和紧线塔均允许计及临时拉线的作用,临时拉线对地夹角不应大于45°,其方向与导、地线方向一致,临时拉线一般可平衡导、地线张力的30%。500kV及以上杆塔,对四分裂导线的临时拉线按平衡导线张力标准值30kN考虑,六分裂及以上导线的临时拉线按平衡导线张力标准值40kN考虑,地线临时拉线按平衡地线张力标准值5kN考虑。3)线牵引绳产生的荷载:紧线牵引绳对地夹角一般按不大于20°考虑,计算紧线张力时应计及导、地线的初伸长、施工误差和过牵引的影响。4)安装时的附加荷载:可按表21选用。c)导线、地线的架设次序,一般考虑自上而下地逐相(根)架设。d)与水平面夹角不大于30°、而且可以上人的铁塔构件,应能承受设计值1000N人重荷载,此时,不与其他荷载组合。12.1.9双回路及多回路杆塔,应按实际需要,考虑分期架设的情况。12.1.10终端杆塔应计及变电所(或升压站)一侧导线及地线已架设或未架设的情况。12.1.11计算曲线型铁塔时,应考虑沿高度方向不同时出现最大风速的不利情况。12.1.12位于基本地震烈度为七度及以上地区的混凝土高塔和位于基本地震烈度为九度及以上地区的各类杆塔均应进行抗震验算。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12.1.13外壁坡度小于2%的圆筒形结构或圆管构件,应根据雷诺数Re的不同情况进行横风向风振(旋涡脱落)校核。12.1.14导线及地线风荷载的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式中:Wx——垂直于导线及地线方向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kN;α——风压不均匀系数,应根据设计基本风速,按照表22确定;βc——500kV和750kV线路导线及地线风荷载调整系数,仅用于计算作用于杆塔上的导线及地线风荷载(不含导线及地线张力弧垂计算和风偏角计算),βc应按照表22确定,其他电压级的线路βc取1.0;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准高度为10m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表25的规定确定;μsc——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线径小于17mm或覆冰时(不论线径大小)应取μsc=1.2,线径大于或等于17mm,μsc取1.1;d——导线或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分裂导线取所有子导线外径的总和,mm;Lp——杆塔的水平档距,m;θ——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度,Wo——基准风压标准值,kN/m2,应根据基准高度的风速V(m/s)计算。导地线覆冰风荷载考虑覆冰后风荷载增大系数:10mm冰区取1.2。表22风压不均匀系数a和导地线风载调整系数bβc风速m/s≤2020≤V<2727≤V<31.5≥31.5α计算杆塔荷载1.000.850.750.70设计杆塔(风偏计算用)1.000.750.610.61βc计算500kV、750kV杆塔荷载1.001.201.201.30注:对跳线等档距较小者的计算,α宜取1.0。校验杆塔电气间隙时,档距小于200m取0.8,档距大于600m时取0.61,档距在200m~600m之间风压不均匀系数α采用式11计算。式中:Lp——杆塔的水平档距,m。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按照以上公式,风压不均匀系数α随水平档距变化取值见表23。表23风压不均匀系数a随水平档距变化取值档距m20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α0.800.740.700.670.650.630.620.610.6112.1.15杆塔风荷载的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式中:Ws——杆塔风荷载标准值,kN;μs、As——分别为构件的体型系数和承受风压的投影面积计算值,m2,体型系数ms按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确定;βz——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对杆塔本身,当杆塔全高不超过60m时,应按照表24对全高采用一个系数;当杆塔全高超过60m时,应按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采用由下到上逐段增大的数值,但其加权平均值对自立式铁塔不应小于1.6。对单柱拉线杆塔不应小于1.8。对基础,当杆塔全高不超过50m时,应取1.0;50m及以上时,应取1.3。杆塔覆冰风荷载考虑覆冰增大系数取1.5。表24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βz(用于杆塔本身)杆塔全高Hm2030405060βz单柱拉线杆塔1.01.41.61.71.8其他杆塔1.01.251.351.51.6注1:中间值按插入法计算。注2:对自立式铁塔,表中数值适用于高度与根开之比为4~6。12.1.16绝缘子串风荷载的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式中:WI——绝缘子串风荷载标准值,kN;AI——绝缘子串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m2。12.1.17对于平坦或稍有起伏的地形,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表25的规定确定。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表25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m地面粗糙度类别ABCD51.171.000.740.62101.381.000.740.62151.521.140.740.62201.631.250.840.62301.801.421.000.62401.921.561.130.73502.031.671.250.84602.121.771.350.93702.201.861.451.02802.271.951.541.11902.342.021.621.191002.402.091.701.271502.642.382.031.612002.832.612.301.922502.992.802.542.193003.122.972.752.453503.123.122.942.684003.123.123.122.91≥4503.123.123.123.12注:地面粗糙度类别:A类指近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12.2结构材料12.2.1钢材的材质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结构形式、连接方式、钢材厚度和结构所处的环境及气温等条件进行合理选择。钢材等级一般采用Q235、Q345、Q390和Q420,有条件时也可采用Q460。钢材的质量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和《低合金结构钢》GB/T1591的规定。12.2.2钢材质量等级:所有杆塔结构的钢材均应满足B级钢的质量要求。12.2.3T形、十字形、角接接头或厚度方向受力的焊接构件,其翼缘板厚度等于或大于40mm时,宜采用抗层状撕裂的Z向钢材,其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5313的规定。12.2.4结构连接一般采用4.8、5.8、6.8、8.8级热浸镀锌螺栓和螺母,有条件时也可使用10.9级螺栓,其材质和机械特性应分别符合现行规范《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GB/T3098.1和《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母粗牙螺纹》GB/T3098.2的规定。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12.2.5环形断面的普通混凝土杆及预应力混凝土杆的钢筋,宜按下列规定采用:a)普通钢筋宜采用HRB400级和HRB335级钢筋,也可采用HPB235级和RRB400级钢筋;b)预应力钢筋宜采用预应力钢丝,也可采用热处理钢筋。12.2.6环形断面的普通混凝土杆和预应力混凝土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分别不低于C40和C50。其他混凝土预制构件不应低于C20。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以及各项物理特性指标,应按现行国家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有关规定确定。12.2.7钢材、螺栓和锚栓的强度设计值,应按表26的规定确定。表26钢材、螺栓和锚栓的强度设计值单位为N/mm2类别材料厚度或直径mm抗拉抗压和抗弯抗剪孔壁承压*钢材Q235≤16215215125370>16~40205205120>40~60200200115>60~100190190110>35~50315315180480>50~100295295170450Q420≤16380380220560>16~35360360210535>35~50340340195510>60~100325325185480镀锌粗制螺栓(c级)4.8级标称直径D≤36200/170螺杆承压4205.8级标称直径D≤36240/2105206.8级标称直径D≤36300/2406008.8级标称直径D≤36400/300800锚栓Q235钢外径≥16160//Q345钢外径≥1620535号优质碳素钢外径≥16190///45号优质碳素钢外径≥16215///注1:*适用于上情下达件上螺栓端距大于等于1.5DB(DB螺栓直径);注:28.8级高度螺栓应具有A类(塑性性能)和类b试验项目的合格证明。12.2.8拉线宜采用镀锌钢绞线,其强度设计值,应按照表27的规定确定。表27镀锌钢绞线强度设计值单位N/mm2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股数热镀锌钢丝抗拉强度标准值11751270137014701570整根钢绞线抗拉强度设计值7股69074580086092019股670720780840900注1:整根钢绞线的拉力设计值等于总面积与强度设计值的乘积。注2:强度设计值中已计入了换算系数:7股0.92;19股0.9。12.2.9拉线金具的强度设计值,应取国家标准金具的强度标准值或特殊设计金具的最小试验破坏强度值除以1.8的抗力分项系数确定。13杆塔结构设计基本规定13.1基本计算规定。13.2杆塔结构设计应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结构构件的可靠度采用可靠指标度量,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采用荷载代表值、材料性能标准值、几何参数标准值以及各种分项系数等表达。13.3结构的极限状态是指结构或构件在规定的各种荷载组合作用下或在各种变形或裂缝的限值条件下,满足线路安全运行的临界状态。极限状态分为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a)承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力或不适合继续承载的变形;b)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构件的变形或裂缝等达到正常使用的规定限值。13.4结构或构件的强度、稳定和连接强度,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的要求,采用荷载的设计值和材料强度的设计值进行计算;结构或构件的变形或裂缝,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采用荷载的标准值和正常使用规定限值进行计算。13.5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表达式。13.6结构或构件的承载力极限状态,应采用下列表达式:式中:γo——结构重要性系数,按安全等级选定。一级:特别重要的杆塔结构,γo不应小于1.1,二级:各级电压线路的各类杆塔,应取γo=1.0,三级:临时使用的各类杆塔,应取γo=0.9;γG——重力荷载分项系数,对结构受力有利时,γG不应大于1.0,不利时,应取γG=1.2;γQi——第i项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应取γQi=1.4;SGK——重力荷载标准值的效应;SQiK——第i项可变荷载标准值的效应;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ψ——可变荷载组合系数,各级电压线路的正常运行情况,应取ψ=1.0,220kV及以上送电线路的断线情况和不均匀覆冰情况及各级电压线路的安装情况,应取ψ=0.9,各级电压线路的验算情况和110kV线路的断线情况,应取ψ=0.75;R——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13.7结构或构件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采用下列表达式:式中:C——结构或构件的裂缝宽度或变形的规定限值,mm。13.8结构或构件承载力的抗震验算,应采用下列表达式:g式中:γG——重力荷载分项系数,对结构受力有利时取1.0,不利时取1.2,验算结构抗倾覆或抗滑移时取0.9;γEh,γEV——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28的规定采用;γEQ——导、地线张力可变荷载的分项综合系数;SGE——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SEh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SEVK——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SEQK——导、地线张力可变荷载的代表值效应;Swk——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ψwE——抗震基本组合中的风荷载组合系数,可取0.3;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表29确定。表28地震作用分项系数考虑地震作用的情况γEhγEV仅考虑水平地震作用1.3不考虑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不考虑1.3同时考虑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水平地震作用为主时1.30.5竖向地震作用为主时0.51.3表29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材料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钢跨越塔0.85除跨越塔以外的其他铁塔0.80焊缝和螺栓1.00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钢筋混凝土跨越塔0.90钢管混凝土杆塔0.80钢筋混凝土杆0.80各类受剪构件0.8513.9杆塔结构基本规定。13.10在荷载的长期效应组合(无冰、风速5m/s及年平均气温)作用下,杆塔的计算挠曲度(不包括基础倾斜和拉线点位移),不应超过下列数值:a)悬垂直线无拉线单根钢筋混凝土杆及钢管杆:5h/1000;b)悬垂直线自立式铁塔:3h/1000;c)悬垂直线拉线杆塔的杆(塔)顶:4h/1000;d)悬垂直线拉线杆塔,拉线点以下杆(塔)身:2H/1000;e)耐张转角及终端自立式铁塔:7h/1000。注:h为地面起至计算点高度,H为电杆拉线点至地面的高度;根据杆塔的特点,设计应提出施工预偏的要求。13.11在考虑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及长期效应组合影响下,普通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正截面的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计算裂缝的允许宽度分别为0.2mm及0.1mm。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正截面的裂缝控制等级为二级,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13.12钢结构构件允许最大的长细比:a)受压主材:L0/r≤150;b)受压材:K·L0/r≤200;c)辅助材:K·L0/r≤250;d)受拉材(预拉力的拉杆可不受长细比限制):L0/r≤400。其中:K——构件长细比修正系数;L0——构件计算长度;r——回转半径。13.13拉线杆塔主柱允许最大长细比:a)普通混凝土直线杆:180;b)预应力混凝土直线杆:200;c)耐张转角和终端杆:160;d)单柱拉线铁塔主柱:80;e)双柱拉线铁塔主柱:110。13.14杆塔铁件应采用热浸镀锌防腐,或采用其他等效的防腐措施。防腐严重地区的拉线棒尚应采取其他有效的附加防腐措施。13.15受剪螺栓的螺纹不应进入剪切面。当无法避免螺纹进入剪切面时,应按净面积进行剪切强度验算。受拉螺栓及位于横担、顶架等受振动部位的螺栓应采取防松措施。靠近地面的塔腿和拉线上的连接螺栓,宜采取防卸措施。14基础设计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14.1基础型式的选择,应结合线路沿线地质、施工条件和杆塔型式的特点作综合考虑。14.2当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原状土基础;地下水埋藏较深的黏性土地区可采用掏挖基础。一般情况下,铁塔可以选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基础或混凝土基础;岩石地区可采用锚筋基础或岩石嵌固基础;软土地基可采用大板基础、桩基础或沉井基础;运输或浇制混凝土有困难的地区,可采用预制装配式基础或金属基础;电杆及拉线宜采用预制装配式基础。14.3山区线路应采用全方位长短腿铁塔和不等高基础配合使用的方案,按照不破坏或尽量少破坏原状地貌的原则,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水土流失。14.4基础稳定、基础承载力采用荷载的设计值进行计算;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基础位移等采用荷载的标准值进行计算。14.5基础的上拔和倾覆稳定,应采用下列极限状态表达式g式中:γf——基础的附加分项系数,应按照表30的规定确定;TE——基础上拔或倾覆外力设计值;A(γk、γs、γc、…)——基础上拔或倾覆的承载力函数;γk——几何参数的标准值;γs、γc——土及混凝土的重度设计值(取土及混凝土的实际重度)。表30基础附加分项系数gγf杆塔类型上拔稳定倾覆稳定重力式基础其他各种类型基础各类型基础悬垂直线杆塔0.91.101.10耐张直线(0°转角)及悬垂转角杆塔0.951.301.30耐张转角、终端及大跨越杆塔1.101.601.6014.6基础底面压应力,应采用下列极限状态表达式:a)当轴心荷载作用时P≤fa/γrf(18)式中:P——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应力设计值;f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γrf——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宜取γrf=0.75。b)当偏心荷载作用时,除应按式18计算外,还应按下式计算Pmax≤1.2fa/γrf(19)式中:Pmax——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应力设计值。14.7现浇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级。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14.8岩石基础的地基应逐基鉴定。14.9基础的埋深应大于0.5m,在季节性冻土地区,当地基土具有冻胀性时应大于土壤的标准冻结深度,在多年冻土地区应遵照相应规范。14.10跨越河流或位于洪泛区的基础,应收集水文地质资料,考虑冲刷作用,对可能被洪水淹没的基础,尚应计及漂浮物的撞击作用,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14.11220kV及以上的耐张型杆塔基础,当位于地震烈度为8度以上时,均应考虑地基液化的可能性,并采取必要的稳定地基或基础的抗震措施。14.12转角塔、终端塔的基础应采取预偏措施,预偏后的基础顶面应在同一坡面上。15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15.1导线对地面、建筑物、树木、铁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的距离,应根据导线运行温度+40℃(若导线按允许温度+80℃设计时,导线运行温度取+50℃)情况或覆冰无风情况求得的最大弧垂计算垂直距离,根据最大风情况或覆冰情况求得的最大风偏进行风偏校验。计算上述距离,可不考虑由于电流、太阳辐射等引起的弧垂增大,但应计及导线架线后塑性伸长的影响和设计、施工的误差。重冰区的线路,还应计算导线覆冰不均匀情况下的弧垂增大。大跨越的导线弧垂应按导线实际能够达到的最高温度计算。输电线路与标准轨距铁路、高速公路交叉,提高建设标准,宜采用独立耐张段,杆塔结构重要性系数应取1.1,应按验算覆冰条件和导线最高温度校核对被交叉跨越物的间隙距离,如交叉档距超过200m,最大弧垂按导线温度计算时,导线的温度应按不同要求取+70℃或+80℃计算。运行抢修特别困难的局部区段线路,杆塔结构重要性系数应取1.1。15.2导线与地面的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不应小于表31所列数值。表31导线对地面最小距离单位为m线路经过地区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居民区7.07.58.51419.5非居民区6.06.57.511(10.5*)15.5**(13.7***)交通困难地区5.05.56.58.511.0注1:*的值用于导线三角排列的单回路。注2:**的值对应农业耕作区。注3:***的值对应非农业耕作区。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之间的净空距离,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不应小于表32所列数值。表32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的最小净空距离单位为m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线路经过地区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步行可以到达的山坡5.05.56.58.511.5步行不能到达的山坡、峭壁和岩石3.04.05.06.58.515.3输电线路通过居民区宜采用固定横担和固定线夹。15.4输电线路不应跨越屋顶为燃烧材料做成的建筑物。对耐火屋顶的建筑物,如需跨越时应与有关方面协商或取得当地政府同意,500kV及以上电压的输电线路不应跨越长期住人的建筑物。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垂直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不应小于表33所列数值。表33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垂直距离m5.06.07.09.011.5输电线路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不应小于表34所列数值。表34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距离m4.05.06.08.511.0在无风情况下,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表35所列数值。表35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距离m2.02.53.05.06.015.5边导线与规划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参照表36“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中的数值。15.6500kV及以上输电线路跨越非长期住人的建筑物或邻近民房时,宅基地离地1.5m处的未畸变电场不得超过4kV/m。15.7输电线路经过经济林木或树木密集的林区时,宜采用加高塔跨越林木不砍通道的方案。当高跨时,导线与树木(考虑自然生长高度)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小于表36的所列数值。需要砍伐通道时,通道净宽度不应小于线路宽度加通道附近主要树种自然生长高度的2倍。通道附近超过主要树种自然生长高度的非主要树种树木应砍伐。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表36导线与树木之间的垂直距离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垂直距离m4.04.55.57.08.5输电线路通过公园、绿化区或防护林带,导线与树木之间的净空距离,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不小于表37。表37导线与树木之间的净空距离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距离m3.54.05.07.08.5输电线路通过果树、经济作物林或城市灌木林不应砍伐出通道。导线与果树、经济作物、城市绿化灌木以及街道行道树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表38所列数值。表38导线与果树、经济作物、城市绿化灌木及街道树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垂直距离m3.03.54.57.08.515.8输电线路跨越弱电线路(不包括光缆和埋地电缆)时,其交叉角应符合表39的要求。表39输电线1路与弱电线路的交叉角弱电线路等级一级二级三级交叉角度≥45≥30不限制15.9输电线路与甲类火灾危险性的生产厂房、甲类物品库房、易燃、易爆材料堆场以及可燃或易燃、易爆液(气)体贮罐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杆塔高度加3m,还应满足其他的相关规定。15.10在通道非常拥挤的特殊情况下,可与相关部门协商,在适当提高防护措施,满足防护安全要求后,可相应压缩第15.9条中的防护间距。15.11输电线路与铁路、公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交叉或接近,应符合表40的要求。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注1:跨越杆塔(跨越河流除外)应采用固定线夹。注2:邻档断线情况的计算条件:+15℃,无风。注3:输电线路与弱电线路交叉时,次序档弱电线路的木质电杆,应有防雷措施。注4:输电线路跨110kv及以上线路、铁路、高速公路、等级公路、通航河流及输油管道等时,悬垂绝缘子串宜采用双联串(以500kV及以上线路并宜采用双挂点),或两个单联串。注5:路径狭窄地带,如两线路杆塔位置交错排列,导线在最大风偏情况下,对相邻线路杆塔的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下列数值:标称电压:110kV、220kV、330kV、500kV、750kV;距离:3.0m、4.0m5.0m、7.0m、9.5m注6:跨越弱电线路工电力线路,如导线截面按允许流量选择,还应校验最高允许温度时的交叉距离,其数值不得小于操作过电压间隙,且不得小于0.8m。注7:杆塔为固定横担,且采用分裂导线时,可不检验邻档断线时的交叉跨越垂直距离。注8:当导线接头采用爆压方式时,线路跨越二级公路的跨越档内不允许有接头。注9:重要交叉跨越确定的技术条件,需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16环境保护16.1输电线路设计,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输电线路按要求在设计阶段,作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和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16.2输电线路的设计中应对电磁干扰、噪声、水土保持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16.3输电线路塔基区、施工道路等周边地区应进行适当的绿化,恢复和改善输电线路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16.4山区线路铁塔应采用全方位长短腿并配合使用不等高基础,以适应地形变化。16.5输电线路跨越非长期住人的建筑或邻近民房时,民房宅基地离地1.5m处,未畸变电场不得超过4kV/m。16.6距输电线路边导线投影20m处,80%时间,80%置信度,频率0.5MHz时的无线电干扰值应满足第7.4条表2无线电干扰限值的要求。16.7距输电线路边导线投影20m处,湿导线条件下的可听噪声限值应满足第7.5条表3可听噪声限值的要求。16.8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水土流失。16.9线路经过经济作物或林区时,宜采取跨越设计。17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17.1输电线路工程应满足国家规定的有关防火、防爆、防尘、防毒及劳动安全与卫生等的要求。17.2高杆塔宜采取高空作业工作人员的防坠安全保护措施。17.3输电线路建成通电后对平行和交叉的其他电压等级的输电线、通信线等存在感应电压,邻近线路在运行和维修时都需要严格遵守《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DL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409—1991)中的有关要求做好安全措施。17.4输电线路在施工时,会受到邻近输电线的影响,产生电磁感应电压。在施工时应遵守《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中的有关规定,落实好劳动安全措施。并在架线高空作业时,制订安全措施,确保安全生产。18附属设施18.1新建送电线路在交通困难地区设保线站时,其维护半径可取40km~50km,如沿线交通方便或该地区已有生产运行机构,也可不设巡检站。巡检站应配备必要的备品备件、检修材料、维护检修工器具以及交通工具。18.2杆塔上的固定标志,应符合下列原则规定:a)所有杆塔均应标明线路的名称、代号和杆塔号;b)所有耐张型杆塔、分支杆塔和换位杆塔前后各一基杆塔上,均应有明显的相位标志;c)在多回路杆塔上或在同一走廊内的平行线路的杆塔上,均应标明每一线路的名称和代号;d)高杆塔应按航空部门的规定装设航空障碍标志;e)杆塔上固定标志的尺寸、颜色和内容还应符合运行部门的要求。18.3新建送电线路宜根据现有运行条件配备适当的通信设施。18.4总高度在80m以下的杆塔,登高设施可选用脚钉。高于80m的杆塔,宜选用直爬梯或设置简易的检修人员休息平台。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附录A典型气象区A.1典型气象区见表A.1。表A.1典型气象区气象区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大气温度℃最高+40最低-5-10-10-20-10-20-40-20-20覆冰-5最大风+10+10-5-5+10-5-5-5-5安装00-5-10-5-10-15-10-10雷电过电压+15操作过电压、年平均气温+20+15+15+10+15+10-5+10+10风速m/s最大风31.52723.523.52723.5272727覆冰10*15安装10雷电过电压1510操作过电压0.5×最大风速(不低于15m/s)覆冰厚度mm05551010101520冰的密度g/cm30.9*一般情况下覆冰同时风速10m/s,当有可靠资料表明需加大风速时可取为15m/s。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附录B高压架空线路污秽分级标准B.1高压架空线路污秽分级标准见表B.1。表B.1高压架空线路污秽分级标准污秽等级污湿特征线路爬电比距cm/kV盐密mg/cm2220kV及以下330kV及以上0大气清洁地区及离海岸盐场50km以上无明显污染地区≤0.031.39(1.60)1.45(1.60)Ⅰ大气轻度污染地区,工业区和人口低密集区,离海岸盐场10km~50km地区。在污闪季节中干燥少雾(含毛毛雨)或雨量较多时>0.03~0.061.39~1.74(1.60~2.00)1.45~1.82(1.60~2.00)Ⅱ大气中等污染地区,轻盐碱和炉烟污秽地区,离海岸盐场3km~10km地区,在污闪季节中潮湿多雾(含毛毛雨)但雨量较少时>0.06~0.101.74~2.17(2.00~2.50)1.82~2.27(2.00~2.50)Ⅲ大气污染较严重地区,重雾和重盐碱地区,近海岸盐场1km~3km地区,工业与人口密度较大地区,离化学污染源和炉烟污秽300m~1500m的较严重污秽地区>0.10~0.252.17~2.78(2.50~3.20)2.27~2.91(2.50~3.20)Ⅳ大气特别严重污染地区,离海岸盐场1km以内,离化学污染源和炉烟污秽300m以内的地区>0.25~0.352.78~3.30(3.20~3.80)2.91~3.45(3.20~3.80)注:爬电比距计算时可取系统最高工作电压。表中()内数字为按标称电压计算的值。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附录C各种绝缘子的m1参考值C.1各种绝缘子的m1值见表C.1。表C.1各种绝缘子的m1参考值试品材料m1值盐密0.05mg/cm2盐密0.2mg/cm2平均值1号瓷0.660.640.652号0.420.340.383号0.280.350.324号0.220.400.315号玻璃0.540.370.456号0.360.360.367号0.450.590.528号0.300.190.259号复合0.180.420.30表C.2瓷和玻璃绝缘子试品的尺寸和形状试品材料盘径mm结构高度mm爬电距离cm表面积cm2重量kg机械强度kN1号瓷28017033.21730.278.52102号30017045.92784.8611.52103号32019545.93025.9813.53004号34017053.03627.0412.12105号玻璃28017040.62283.397.22106号32019549.23087.6410.63007号32019549.33147.411.33008号38014536.52476.676.2120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附录D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水平线间距离与档距的关系D.1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水平线间距离与档距的关系见表D.1。表D.1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水平线间距离与档距的关系m水平线间距离3.544.555.566.577.588.5101113.514.014.515.0标称电压kV110300375450220————440525615700330————————525600700500———————————525650750500600700800注:表中数值不适用于覆冰厚度15mm及以上的地区。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附录E基础上拔土计算容重和上拔角E.1基础上拔土计算容重和上拔角见表E.1。表E.1基础上拔土计算容重和上拔角土名参数黏土及粉质黏土粉土砂土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密实中密稍密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计算容重kN/m3171716151716151917171615计算上拔角(°)252520102520103028282622注: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土的容重应考虑浮力的影响,计算上拔角仍按本表。附录F弱电线路等级F.1弱电线路等级一级——首都与各省(市)、自治区所在地及其相互间联系的主要线路;首都至各重要工矿城市、海港的线路以及由首都通达国外的国际线路;由邮电部指定的其他国际线路和国防线路;铁道部与各铁路局及各铁路局之间联系用的线路;以及铁路信号自动闭塞装置专用线路。二级——各省(市)、自治区所在地与各地(市)、县及其相互间的通信线路;相邻两省(自治区)各地(市)、县相互间的通信线路;一般市内电话线路;铁路局与各站、段及站段相互间的线路,以及铁路信号闭塞装置的线路。三级——县至区、乡的县内线路和两对以下的城郊线路;铁路的地区线路及有线广播线路。附录G公路等级G.1公路等级G.1.1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四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六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5000~85000辆;八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60000~100000辆。G.1.2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15000~30000辆;六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G.1.3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5000~15000辆。G.1.4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双车道三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6000辆。G.1.5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以下;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辆以下。附录H用词和用语说明H.1表示对规定要严格遵从,不允许偏离规定要求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H.2表示在正常情况下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H.3表示在规定范围内允许稍有选择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可”;反面词采用“不可”。H.4表示事物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和潜在能力的用词正面词采用“能”;反面词采用“不能”。参考文献GB/T1179—1999圆线同心绞架空导线GB/T7424.4—2003光缆第4部分:分规范光纤复合架空地线GB2314—1997电力金具通用技术条件GB/T2315—2000电力金具标称破坏载荷系列及连接型式尺寸GB/T1001.1—2003标称电压高于1000V的架空线路绝缘子第1部分:交流系统用瓷或玻璃绝缘子元件——定义、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GB/T2338—2002架空电力线路间隔棒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GB/T2336—2000防振锤技术条件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GB/T19519—2004标称电压高于1000V的交流架空线路用复合绝缘子——定义、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GB/T16434—1996高压架空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环境污区分级及外绝缘选择标准DL/T5222—2005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JB/T5895—1991污秽地区绝缘子使用导则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条文说明1范围《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是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安排,遵照DL/T5002—1999《110kV~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和Q/GDW102—2003《75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暂行技术规定》中的原则,综合考虑和正确处理国家标准与电力行业标准之间的关系,并充分吸收规程颁发以来电力行业标准化、信息化研究推广应用的成果,在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定则。根据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对《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大纲的评审意见,将输电线路设计规定的范围调整为《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则》。本规定条文说明是在DL/T500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和Q/GDW102—2003《75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暂行技术规定》的条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增加,所以本规定条文说明中只对与上述两个技术规程条文说明有修改及新增条文进行补充,整条条文应用只注沿用DL/T5092—1999第×.×.×条。2规范性引用文件国标、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可以引用,管理标准不能引用。3术语和符号3.1按照规程编撰范例,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4.1条,另外补充了输电线路设计中常用到的“架空输电线路、弱电线路、耐张段、等值附盐密度(简称等值盐密)、不溶物密度(简称灰密)、间隙、对地距离、保护角”等八项。3.2根据正文中的使用情况,在DL/T5092—1999“符号”的基础上,将规定中多处引用的符号列入3.2条。4总则4.1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3.0.1条。并明确强调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的要求,本条提出对输电线路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协调好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如安全与经济、基本建设与生产运行、近期需要和远景规划、线路建设和周围环境等,目的是以合理的投资使设计的输电线路能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4.2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3.0.2条。根据电网建设的发展,本规定还明确了依靠技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术进步,合理利用资源,达到降低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要求。4.3第4.3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3.0.3条。并强调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方颁发的强制性条文。4.4本条为新增条文。指明本规定条文不同程度要求的规范用语之含义。4.5本条为新增条文。根据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覆冰灾害情况分析结果,对输电线路按重要性不同进行分级,对于重要线路提高设计标准。4.6本条为新增条文。根据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覆冰灾害情况分析结果,对输电线路按重要性不同进行分类,用于确定线路不平衡张力及断线张力。5路径5.1本条在DL/T5092—1999第5.0.1条的条文基础上,针对输电线路路径选择现已大量使用卫片、航片、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航测新技术,因此条文中增加了路径选择中应用新技术的要求。5.2本条为新增条文。为了使新建工程与地方发展和规划相协调,明确路径选择原则,要求尽量减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5.3本条为DL/T5092—1999第5.0.2条的修改条文。补充国家电网公司跨区电网建设落实十八项反事故措施实施办法中要求:选择线路应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地带、矿场采空区等可能引起杆塔倾斜、沉陷的地段;当无法避让时,应开展塔位稳定性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增加了路径选择应尽量避开导线易舞动区等内容加以明确。东北的鞍山、丹东、锦州一带,湖北的荆门、荆州、武汉一带是全国范围内输电线路发生舞动较多地区,导线舞动对线路安全运行所造成的危害十分重大,诸如线路频繁跳闸与停电、导线的磨损、烧伤与断线,金具及有关部件的损坏等等,都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因此舞动多发区应尽量避让。增加协调环境的内容。5.4本条为新增条文。为使新建线路与沿线相关设施的相互协调,以求和谐共存,明确在选择路径时应考虑与临近设施如电台、机场、弱电线路等的相互影响。5.5本条为新增条文。设计应兼顾施工和运行条件,新增路径选择尽量方便施工和运行的条文。5.6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5.0.3条的条文说明。规划走廊中的两回路或多回路线路,要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是否推荐采用同塔架设。当线路路径受到城市规划、工矿区、军事设施、复杂地形等的限制,在线路走廊狭窄地段且第二回路线路的走廊难以预留时,宜采用同杆塔架设。5.7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5.0.4条。耐张段长度由线路的设计、运行、施工条件和施工方法确定,单导线线路按原规程取值不宜大于5km。参照330kV线路情况,对2分裂导线,耐张段长度不宜大于10km。目前国内500kV线路工程除部分大跨越外均为4分裂导线,为降低造价、提高施工效率,工程中使用直线转角塔及具有锚固导、地线放线荷载的直线杆塔,施工采用牵、张机放紧线,故适当延长耐张段。在华东地区建成投产的500kV线路中统计8条线路,总长2038km,最长耐张段为繁瓶线32.654km,其次为徐江线28.195km。参考以上工程情况,对导线分裂根数为3根及以上的线路,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耐张段长度不宜大于20km。对延长的耐张段,设计中应采取措施防止串倒,例如每隔一定距离安排一基纵向强度较大的加强型直线塔,或者对直线塔增加一个导、地线同时存在纵向不平衡张力的工况(华东电力设计院接受加拿大B.C.Hydro咨询意见,在覆冰5mm地区以连续档中有一档脱冰100%的工况计算导、地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5.8新增条文。5.9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5.0.5条。6气象条件6.1本条为DL/T5092—1999第6.0.1条的修改条文并增加了750kV内容。我国建设部颁布的《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版)(GB50009—2001)把风荷载基本值的重现期由3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经对风荷载重现期由3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增加值的评估,统计了129个地区,V50/V30在1.0~1.9之间,平均为1.05,说明了重现期由3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风速值提高约5%,风压值提高了11%左右,比原来对杆塔的抗风能力提高了很多,但不会造成工程量较大的增加,因此本规定将500kV~750kV输电线路(含大跨越)的重现期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版)(GB50009—2001)一致取50年。110kV~330kV输电线路(含大跨越)的重现期取30年。附录A表底的注,是吸收了国内覆冰倒塔事故的情况而增添的,使用者可按工程实际情况适当选择。6.2本条为DL/T5092—1999第6.0.2条的修改条文。统计风速样本的基准高度,统一取离地面(或水面)10m,保持与荷载规范一致,可简化资料换算及便于与其他行业比较。6.3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6.0.3条的前段。6.4本条为对DL/T5092—1999第6.0.3条的修改。原规程把500kV线路对地20m高的最大设计风速的最小值不能低于30m/s,把这个风速归算到10m基准高时为26.85m/s;本规定基本风速按10m高度换算后:110kV~330kV输电线路的基本风速,不应低于23.5m/s;500kV~750kV输电线路计算导、地线的张力、荷载以及杆塔荷载时,基本风速不应低于27m/s。基本与原规程标准保持一致。6.5本条为新增条文。根据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覆冰灾害情况分析结果,对输电线路基本覆冰划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采用不同的设计标准。6.6本条为新增条文。根据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覆冰灾害情况分析结果,对重要输电线路提高设防标准。6.7本条为新增条文。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跨区电网建设落实十八项反事故措施实施办法”中第35条要求新增条文。强调加强沿线已建线路设计、运行情况的调查,并在初步设计文件中以单独章节对调查结果予以论述(风灾、冰灾、雷害、污闪、地质灾害、鸟害等)。6.8本条为DL/T5092—1999第6.0.6条的修改条文。并补充国家电网公司“跨区电网建设落实十八项反事故措施实施办法”中第36条的要求。路径选择要充分考虑特殊地形、气象条件的影响,尽量避开重冰区及易发生导线舞动的地区。对易覆冰、风口、高差大的地段,宜缩短耐张段长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度,杆塔强度应有不低于10%的裕度。6.9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6.0.4条。6.10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6.0.5条。6.11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6.0.7条。6.12第6.10~6.13条为新增条文。明确安装、雷电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带电作业等工况的气象条件。7导线和地线7.1第7.1~7.3条为DL/T5092—1999第7.0.1条的修改条文。增加了750kV相关内容,并对导线截面的确定,还要求根据年费用最小法进行经济分析。对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导线选择,适用的判据不同。但总体上看,都应归结为技术性和经济性两个方面。技术性方面,一般要求所选导线能满足控制线路电压降、导线发热、无线电干扰、电视干扰、可听噪声的要求,并具备适应线路气象和地形条件的机械特性。经济方面,国内以往一般按照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截面。线路工程建设费用随材料费和人工费而变化。线路运行费用随电力部门人工费用以及销售电价而改变。前苏联文献指出,,“随着线路额定电压的提高,电晕损耗和限制导线电晕无线电干扰水平的要求,对输电技术经济指标的影响越来越大。早在选择330kV线路上的相导线最佳结构时,上述条件就可能是决定性的因素。随着线路电压的提高,按经济电流密度所求得的相导线截面和在合理的相间距离下按电晕及无线电干扰条件所确定的截面,这二者之间会更加不协调。因此就超高压线路而言,关于经济电流密度的概念实际上已不采用,而相导线截面及其参数的选择,则要根据不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另外,北美也有研究报告专门论述导线及其组合方案经济分析的方法。综合上述因素,本条款提出也可通过年费用最小法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导线截面。随着电网运行电压不断提高,输电线路的导线、绝缘子及金具零件发生电晕和放电的概率亦相应增加,故对超高压线路电晕损失和对环境的无线电干扰问题应引起重视。导线的最小外径取决于两个条件:a)导线表面电场强度E不宜大于全面电晕电场强度Eo的80%~85%,750kV高海拔线路应限制在88%以下。b)年平均电晕损失不宜大于线路电阻有功损失的20%。按此标准建设的输电线路,既可保证导线的电晕放电不致过分严重,以避免对无线电设施的干扰,同时也尽量降低了能损,提高了电能传输效率。海拔不超过1000m地区,如导线外径不小于条文中表1所列数值时,通常可不验算电晕,线路所经地区海拔超过1000m,不必验算电晕的导线最小外径仍保留DL/T5092—1999第7.0.1条的条文说明中所列数值,见表1。表1高海拔地区不必验算电晕的导线最小外径mm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标称电压kV110220330参考海拔m11209.121.42×20.0227010.624.82×24.5344012.028.52×29.37.2第7.4条为新增条文,参照DL/T5092—1999第16.0.6条,增加了750kV内容。条文根据武汉高压研究所编制的国家标准《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GB15707—1995的4.2节规定编写。1MHz时限值较0.5MHz减少5dB(μV/m)。美国AEP经验认为,对于765kV线路来说,1MHz的无线电干扰水平在65dB~70dB(对应0.5MHz为60~65dB)范围之内。加拿大标准规定在距边相投影距离15m处,400kV~600kV线路无线电干扰限值为60dB;600kV~800kV线路无线电干扰限值为63dB。武高所研究结论认为750kV线路考虑海拔修正前无线电干扰限值为55dB~58dB。因此750kV线路无线电干扰限值建议在未考虑海拔修正时采用55dB。不同导线方案按照激发函数法计算出750kV线路在1000m以下80%时间、80%置信度的无线电干扰值如表2所示。表2激发函数法计算的80%时间、80%置信度的无线电干扰值dB导线型式双80%无线电干扰值6×LGJ-300/4058.26×LGJ-400/5056.45×LGJ-500/4559.75×ASTM522595×ASTM56458.55×LGJ-630/5557.84×LGJ-630/5562.84×LGJ-720/5062.44×LGJ-800/5561.77.3第7.5条为新增条文DL/T5092—1999未对可听噪声作出规定,考虑到该参数是超高压线路导线选择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与环境保护相关,因此本条给出了限值。可听噪声是指导线周围空气电离放电产生的一种人耳能直接听见的噪声。这种噪声可能使线路附近的居民和工作人员感到烦躁不安,严重时可使人难以忍受。可听噪声与无线电干扰一样,随着导线表面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可听噪声比无线电干扰沿线路横向衰减要慢。国外研究表明,对750kV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及以上线路来说,可听噪声将成为突出的问题,导线的最小截面往往需按此条件确定。美国运行经验表明,在线路走廊边缘,对离线路中心线30m处53dB(A)以下的可听噪声水平基本无抱怨,噪声水平达到53~59dB(A)时,生活在线路附近的人们会提出某些抱怨,当噪声水平超过59dB(A)时,抱怨大量增加。日本的限制最严,将其线路下方的噪声水平换算到走廊边缘(15m),约为45dB(A))。美国和前苏联次之,均为55dB(A))。意大利的限制比较宽松,控制在56~58dB(A)之内。根据《345kV及以上超高压输电线路设计参考手册》所述方法,可听噪声计算首先需确定大雨条件下的数值,然后再推出湿导线下的值。由于大雨出现的概率较低,而且此时背景噪声较高,一般只控制湿导线条件下的噪声值。湿导线条件代表了雾天、小雨和雨后的情况。我国目前对高压送电线路可听噪声尚无限值标准。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规定的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限值(乡村生活区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见表3。表3城市五类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值dB类别昼间夜间0504015545260503655547055根据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和国外提出的一般准则,本条将500kV和750kV线路湿导线噪声水平分别限制为55dB(A),相当于表3中的3类区(工业区)夜间限制标准。7.4第7.6条为DL/T5092—1999第7.0.2条的修改条文。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的允许温度修改为“宜采用+70℃,必要时可采用+80℃”。环境气温采用最热月平均最高温度,指最热月每日最高温度的月平均值,取多年平均值。输电线路上常用的导线为钢芯铝绞线、钢芯铝合金绞线和钢芯铝包钢绞线(包括铝包钢绞线),DL/T5092—1999规程规定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的允许温度为+70℃,钢芯铝包钢绞线(包括铝包钢绞线)可采用+80℃。2001年国家电力公司委托华东电力设计院进行《提高导线发热允许温度的实验研究》工作,根据实验研究数据,得出以下结论。a)对组成导线的线材:1)对镀锌钢绞线,在长期加热至100℃,其抗拉强度不低于标准值;2)对经过热处理的铝合金线,温度不超过80℃时,1000小时强度损失为0.5%,10000小时,强度损失为8%;3)对硬铝线,加热100℃,20000小时强度不低于标准值。b)对钢芯铝绞线:1)国内试验,钢芯铝绞线在80℃时导线强度不低于计算拉断力;2)日本试验认为,钢芯铝绞线在90℃时强度即使有所损失,也能满足工程的要求;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3)原苏联、比利时和加拿大的试验表明,钢芯铝绞线的允许温度可以超过90℃。c)对导线配套金具:1)国外试验,IEEE资料《钢芯铝绞线金具的高温试验》的结论:只要导线温度不超过200℃,线路金具就能够安全运行;2)国内试验证明,导线温度80℃时,配套金具的温度不超过67℃,金具温度在80℃以下时,对导线的握力基本没有影响(仍在导线额定拉断力的95%以上)。d)世界各国对钢芯铝绞线规定的允许温度(见表4)。表4各国对钢芯铝绞线规定的允许温度温度℃国家90日本、美国85法国80德国、意大利、瑞士、荷兰、瑞典75比利时、印尼70中国、原苏联50英国e)由于温度提高,导线弧垂增加,对地及交叉跨越空气间隙距离减少,将影响线路对地及交叉跨越的安全裕度。1)以往设计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截面,并以最高气温弧垂来校验对地和交叉跨越的安全间距。鉴于导线达到允许温度的时间在全年运行中所占比重很小,一般不要求对允许温度弧垂校验安全距离。对于特定的交叉跨越如200m以上档距跨越铁路、高速或一级公路和按允许温度选择导线截面的大跨越或跨越电线等,规程规定按允许温度弧垂校验交叉跨越间距。2)对于按发热条件选择导线截面的线路,由于常常处于其允许传输容量的运行状态,自然应当按提高后的允许温度的弧垂来校验规定要求的安全距离。3)对于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截面的线路,提高导线允许温度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系统规划“N-1”的工况下,在调度转移负荷的短时间内,允许传输容量和导线弧垂的适当增加,导致了适当补偿导线对地面和交叉跨越距离的需要。4)对于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的线路,在导线允许温度提高到80℃之前,必须按50℃弧垂校验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间距、做好必要的调整,并检查、恢复导线接头的良好接触传导。7.5第7.7条沿用DL/T5092—1999第7.0.3条。7.6第7.8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7.0.4条,对与导线配合的镀锌钢绞线截面调增,以提高抗冰能力。增加了架空地线复合光缆(OPGW)的内容,根据镀锌钢绞线最新标准GB1200—1988,500kV~750kV线路的地线采用镀锌钢绞线时,标称截面调整为不应小于80mm2。7.7第7.9新增条文,针对在输电线路上大量使用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增加了对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的选用要求;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的设计安全系数,宜大于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OPGW应满足电气和机械使用条件的要求,重点对短路电流热容量和耐雷击性能进行校验。7.8第7.10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7.0.5条,补充大跨越防振要求。国内已建成的500kV和750kV线路除大跨越外基本为4分裂导线结构,有多年运行经验,一般档距不须再考虑防振措施,只对档距在500m以上加装防振锤。本条增加了大跨越导地线防振技术要求,目前国内大跨越导地防振措施有:纯防振锤防振方案,阻尼线防振方案,阻尼线加防振锤联合防振方案,交叉阻尼线加防振锤联合防振方案,圣诞树阻尼线防振方案等,具体的大跨越导地线防振方案应根据运行经验或通过实验来确定。7.9第7.11条为新增条文,必须通过导线易舞动地区时,应适当提高线路抗舞能力,并预留导线防舞动措施安装孔位。东北的鞍山、丹东、锦州一带,湖北的荆门、荆州一带是全国范围内输电线路发生舞动较多的地区,导线舞动对线路安全运行所造成的危害十分重大,诸如线路频繁跳闸与停电、导线的磨损、烧伤、断线,金具及铁塔部件损坏等等,可能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现行的防舞措施,概括起来大约可分为三大类:其一,从气象条件考虑,避开易于形成舞动的覆冰区域与线路走向;其二,从机械与电气的角度,提高线路系统抵抗舞动的能力;其三,从改变与调整导线系统的参数出发,采取各种防舞装置与措施,抑制舞动的发生。防舞动装置有集中防振锤、失谐摆、双摆防舞器、终端阻尼器、空气动力阻尼器、扰流防舞器、大电流融冰等,国内目前用得较多的防舞装置为集中防振锤、失谐摆、双摆防舞器等。各个工程的具体防振方案可通过运行经验或试验确定。7.10第7.12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7.0.6条,补充了大截面钢芯铝绞线大铝钢截面比(11.34~14.46)的塑性伸长率和采用降温法补偿的降温值。目前,输电线路输送容量增大,输电线路中大量选用大铝钢截面比导线,如630、720导线,为此在钢芯铝绞线塑性伸长表及钢芯铝绞线降温值表中补充铝钢截面比11.34~14.46的内容,并提出对更大铝钢截面比的钢芯铝绞线或钢芯铝合金绞线应采用制造厂家提供的塑性伸长值或降温值。7.11第7.13条为新增条文,由于各地发生导线微风振动事故很多,危害也很大,在运行规程中也要求一般线路每5年、大跨越每二年测振一次,但我国导线微风振动许用动弯应变没有统一标准,结合国内外情况,参照电力建设研究所企业标准,提出各种导线的微风振动许用动弯应变值,供设计人员参考。8绝缘子和金具8.1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8.0.1条。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批量使用复合绝缘子,荷载设计安全系数大都为3.0,至今运行情况良好,虽出现极个别串脆断,多属产品质量问题。故复合绝缘子最大使用荷载设计安全系数取3.0较为合适。90年代开始使用瓷棒绝缘子,根据德国运行经验最大使用荷载设计安全系数取3.0,运行情况良好。DL/T5092—1999第8.0.1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条对瓷质盘型绝缘子有校验常年荷载安全系数的要求,此条是针对当初瓷绝缘子质量不稳定,发生事故较多而提出的,目前国产瓷绝缘子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目前有条件择优选购的情况下,在限制常年荷载的问题上瓷质绝缘子和玻璃绝缘子可以等同看待;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以电规总送(2002)73号文,对华东电力设计院《关于盘型绝缘子常年荷载安全系数的复函》,已明确在择优采购的情况下,瓷和玻璃绝缘子在限制常年荷载问题上可以等同看待,其常年安全系数一般输电线路工程按不低于4.0考虑。常年荷载状态下安全系数不仅对绝缘子有影响,对金属件也有影响,电力行业标准要求所有绝缘子均通过微风振动的试验,因此常年荷载安全系数取4.0适用所有绝缘子。8.2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8.0.2条。8.3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8.0.3条。8.4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8.0.4条。8.5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8.0.4条。8.6本条为新增条文。与横担联接的第一个金具受力较复杂,国内早期运行经验已经证明这一金具不应采用可锻铸铁制造的产品;1988年发生在500kV大房线上的球头断裂事故证明:第一个金具不够灵活,不但本身易受磨损,还将引起相邻的其他金具受到损坏。因此在选择第一个金具时,应从强度、材料、型式三方面考虑。国外对此金具也有特殊考虑的事例,加拿大BC省水电局是采取提高一个强度等级的措施;日本则通过疲劳,磨损等试验对各种金具型式进行选择;意大利设计了一种两个方向的回转轴心基本上在同一个平面上的金具,使得两个方向转动都较灵活。因此,对联塔第一个金具的选择,除了要求结构上灵活外,同时要求强度上提高一个等级。8.7本条为新增条文。在输电线路设计中,为了缩小走廊宽度,减少悬垂串的风偏摇摆,V型串的使用日趋广泛,根据试验和设计研究成果,330kV以上输电线路悬垂V串两肢间夹角之半可比最大风偏角小5°~10°,或通过试验确定。9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9.1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9.0.1条。并扩大到750kV。750kV线路直线杆塔上悬垂绝缘子串的绝缘子片数选择,一般需满足耐受工频电压长期作用和耐受设计操作过电压的要求。雷电过电压一般不成为选择绝缘子片数的决定条件,仅作为线路耐雷水平校验。9.2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9.0.2条。增加了750kV内容。750kV线路杆塔较高(据750kV官兰线统计,平均呼高为44.3m,已超过40m),其耐雷水平按现行规程法计算32片结构高度170mm绝缘子耐雷水平已超过150kA要求,而且西北地区(除陕南外),平均雷暴日一般在20及以下,雷电流幅值较小,对其高杆塔,可根据实际情况(雷暴日,接地电阻值),计算确定是否需要增加绝缘子片数。9.3本条为新增条文,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跨区电网建设落实十八项反事故措施实施办法”中第39条要求新增此条。新建330kV~750kV输电线路的绝缘配置应以污区分布图为基础,并综合考虑环境污染变化因素。对于0、Ⅰ级污区,可提高一级绝缘配置;对于Ⅱ、Ⅲ级污区,按照上限进行配置,同时应结合线路附近的污秽和发展情况,绝缘配合应适当留有裕度。对于Ⅳ级污区,应在选线阶段尽量避让,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如不能避让,应在设计和建设阶段考虑采用大爬距绝缘子或复合绝缘子,同时结合采取防污闪涂料等措施。9.4本条为DL/T5092—1999第6.0.3条的修改条文。实际工程难以按自然积污的闪络特性选择绝缘子片数,基本上都按网省公司审定的污区分布图,结合现场污秽调查,由工频电压下的单位泄漏距离决定线路的绝缘子片数。9.4.1绝缘子爬电距离有效系数Ke。绝缘子爬电距离有效系数Ke,主要由各种绝缘子几何爬电距离在试验和运行中所对应的污耐压来确定;并以XP-70、XP-160型绝缘子为基准,其Ke值取为1。Ke应由试验确定。不同类型的悬式绝缘子的积污性能大不相同。根据实测,普通型、双伞型和钟罩型绝缘子的自然积污量之比约为1:0.3~0.5:1.0~1.4。从发生污闪的500kV东南5263线上取下的南瓷浅钟罩结构LXP型玻璃绝缘子,可以看出其下表面非常脏污,而且其结构也不利于进行有效的清揩。深钟罩结构自贡FC型玻璃绝缘子的脏污程度比之更严重,清揩效果更差。线路及发变电外绝缘标准GB/T16434—1996中各污秽等级所对应的参考盐密,均指由普通型绝缘子悬垂串上测得的值,其他类型应按实际积污量加以修正。绝缘子爬电距离有效利用系数Ke值能综合地体现悬式绝缘子的结构造型和自然积污量。Ke值的计算公式为:Ke=EC1/EC2(1)式中:EC1——相同自然条件,相同积污期内被试绝缘子积污盐密值的人工污闪电压梯度;EC2——相同自然条件,相同积污期内基准绝缘子积污盐密值的人工污闪电压梯度。常用绝缘子的Ke值可根据GB/T16434—1996附录D中给出的污闪电压回归方程计算。以深棱型绝缘子XWP5-160为例,以XP-160为基准绝缘子,并假设二者的积污盐密比为1.1:1,则XWP5-160的k值在Ⅰ、Ⅱ级污区约为0.90,在Ⅲ、Ⅳ级污区约为0.88。其他类型的绝缘子可根据其积污特性计算。根据附录D中实例,双伞型绝缘子的Ke值可取为1。在上述标准的附录D中并没有给出大爬距钟罩型绝缘子的污闪电压回归方程。江苏省电力公司和日本NCK绝缘子公司技术研究所开展了国际合作项目,评估钟罩型绝缘子的污耐压特性。试验结果见图1。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由于上述绝缘子的结构高度相同,上述绝缘子的Ke值可由单位高度污耐压和爬距确定。以XP-160为基准的各绝缘子的Ke值如下所示。双伞型:0.99三伞:1.13小钟罩型:0.77大钟罩型:0.76几种常见绝缘子爬电距离有效系数Ke如表5所示。表5常见绝缘子爬电距离有效系数Ke绝缘子型号盐密0.05mg/cm20.10mg/cm20.20mg/cm20.40mg/cm2浅钟罩型绝缘子0.900.900.800.80双伞型绝缘子(XWP2-160)1.0长棒型瓷绝缘子1.0三伞型绝缘子1.0玻璃绝缘子(普通型LXH-160)1.0深钟罩玻璃绝缘子0.8复合绝缘子≤2.5cm/kV>2.5cm/kV1.01.3各类绝缘子的造型图及典型型号见表6。表6各类绝缘子的造型图及典型型号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9.4.2交流输电线路绝缘子串污秽设计原则(污耐压法)。据武汉高压研究院介绍的交流输电线路绝缘子串污秽设计原则(污耐压法)如下。a)确定等值附盐密度ESDD:1)以拟建线路路径附近输变电设备的污秽状况为基础得出污秽度SPS,或参照我国内陆地区交流自然积污试验结果,预测该区域线路参照盘型悬式绝缘子的等值附盐密度(ESDD)和不溶物密度(NSDD);2)根据形状积污系数,推算其他型式绝缘子的ESDD;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3)确定等价于ESDD值的人工污秽试验时使用的附盐密度值,即试验盐密SDD。b)单片绝缘子最大耐受电压Umax的确定:1)按GB/T4585—2004附录B的B.2.2规定,在给定基准污秽度SPS下,根据50%人工污秽工频耐受电压的测定程序求出绝缘子串U50%,并折算为单个绝缘子的U50%值。2)单串闪络概率p由线路设计闪络概率P确定:式中:n——并联绝缘子串数。3)单个绝缘子最大耐受电压Umax按下式确定:式中:s——标准偏差,可取7%或由试验数据计算;k1——由线路设计闪络概率P确定单个绝缘子最大耐受电压的修正系数;单个绝缘子串污秽闪络电压按正态函数分布:j(k1)=1-p,k1由正态分布表查出;k2——绝缘子上下表面不均匀比校正系数;k5——绝缘子型式校正系数。c)污秽设计目标电压值Ufmax的确定:Ufmax=k6Usmax,Usmax为系统最高运行电压;k6为按系统的重要性考虑的安全裕度系数,220kV及以下输电线路,k6取1.10~1.15;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k6取1.2~1.3;少数重要线路k6取1.6,核电站出线等线路取1.732。d)绝缘子串个数的确定:绝缘子串个数N按下式计算:9.5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9.0.4条。水平放置的耐张绝缘子串容易受雨水冲洗,其自洁性较悬垂绝缘子串好,运行经验表明,耐张绝缘子串很少污闪,因此在同一污区内,其泄漏距离可较悬垂串减少。9.6本条为新增条文。运行经验表明,在轻、中污区复合绝缘子爬距不宜小于盘型绝缘子。在重污区不应小于盘型绝缘子限值的3/4。有时复合绝缘子的有效绝缘长度较小,而线路耐雷水平与绝缘长度密切相关,因此强调其有效绝缘长度应满足雷电过电压的要求。9.7本条为DL/T5092—1999第9.0.5条的修改条文。高海拔地区,随着海拔升高或气压降低,污秽绝缘子的闪络电压随之降低,高海拔所需绝缘子片数按下式修正。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试中:nH——高海拔地区每串绝缘子所需片数;H——海拔高度,km;m1——特征指数,它反映气压对于污闪电压的影响程度,由试验确定。根据国家电力公司科学技术项目“西北电网750kV输变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高海拔区750kV输变电设备外绝缘选取方法及绝缘子选型研究》清华大学研究结果各种绝缘子的m1值见表7。表7各种绝缘子的m1值试品材料m1值盐密0.05mg/cm2盐密0.2mg/cm2平均值1号瓷0.660.640.652号0.420.340.383号0.280.350.324号0.220.400.315号玻璃0.540.370.456号0.360.360.367号0.450.590.528号0.300.190.259号复合0.180.420.30表8瓷和玻璃绝缘子试品的尺寸和形状试品材料盘径mm结构高度mm爬电距离cm表面积cm2重量kg机械强度kN1号瓷28017033.21730.278.52102号30017045.92784.8611.52103号32019545.93025.9813.53004号34017053.03627.0412.12105号玻璃28017040.62283.397.22106号32019549.23087.6410.63007号32019549.33147.411.33008号38014536.52476.676.21209.8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9.0.6条。并增加了750kV内容。a)塔头空气间隙的确定。1)风偏后导线对杆塔的最小空气间隙,应分别满足工频电压、操作过电压及雷电过电压的要求。研究导线对杆塔空气间隙的电气强度时,由于使用的杆塔结构和导线组合是各式各样的,所以已经发表的试验数据有很大的差别。2)前苏联的研究表明,导线距横担、导线距塔身的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这些绝缘间隙的电气强度相同。但是,杆塔结构和导线在杆塔上的布置方式,均对导线与杆塔间隙的电气特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性产生影响。门型塔边相导线对塔身间隙的放电电压,比在两根立柱间的中相导线闪络电压高;远离立柱的导线—横担间隙,其放电电压将更高;塔窗中导线对杆塔构件间隙的放电电压最小。随着U50%的降低,放电电压的分散性减少,见表9。9.8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9.0.6条。并增加了750kV内容。a)塔头空气间隙的确定。1)风偏后导线对杆塔的最小空气间隙,应分别满足工频电压、操作过电压及雷电过电压的要求。研究导线对杆塔空气间隙的电气强度时,由于使用的杆塔结构和导线组合是各式各样的,所以已经发表的试验数据有很大的差别。2)前苏联的研究表明,导线距横担、导线距塔身的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这些绝缘间隙的电气强度相同。但是,杆塔结构和导线在杆塔上的布置方式,均对导线与杆塔间隙的电气特性产生影响。门型塔边相导线对塔身间隙的放电电压,比在两根立柱间的中相导线闪络电压高;远离立柱的导线—横担间隙,其放电电压将更高;塔窗中导线对杆塔构件间隙的放电电压最小。随着U50%的降低,放电电压的分散性减少,见表9。表9导线与杆塔间隙的电气特性间隙型式σ1σ∑导线—横担0.0760.079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导线—横担和立柱(塔身)0.0660.069导线—横担和双立柱0.0580.061导线处于塔窗内0.0510.055此外放电电压与对应导线位置的塔身宽(B)之间,可以确立下列关系式:式中:U50%(1)——塔身宽B=1m时的放电电压,0.02m≤B≤5m。b)工频电压间隙确定。根据《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0—1997)的规定:风偏后线路导线对杆塔空气间隙的工频50%放电电压U50应符合下式要求:式中:Um——最高运行电压,kV;K2——线路空气间隙工频电压统计配合系数,见表10。表10线路空气间隙工频电压统计配合系数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K2I串1.351.40V串1.401.50如果采用V串,那么工频电压间隙对塔头尺寸不起控制作用。前苏联根据工频试验,Upm按下式计算,与我国试验结果符合。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式中:Upm——工频放电电压(峰值),MV;d——间隙距离,m。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导线—杆塔空气间隙工频干放电试验所得经验公式:U50(有效值)=318l+32,0.5m≤l≤2.5m(9)“西北电网750kV输变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相关课题研究结论,工频50%放电电压与间隙距离的关系见图5。c)操作过电压间隙确定。根据《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0—1997)的规定:风偏后线路导线对杆塔空气间隙的正极性操作冲击电压波50%放电电压U50应符合下式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式中:US——线路相对地统计操作过电压,kV;K3——线路空气间隙操作过电压统计配合系数,见表11。表11线路空气间隙操作过电压统计配合系数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K3I串1.031.10V串1.171.25注:图6导线距铁塔所有构件(横担、立柱、下横梁)的距离相等时,导线对铁塔空气间隙的放电电压曲线(曲线Ⅲ)曲线1~4、6、7—50%放电电压;1~5—操作过电压冲击;6、7—大气过电压冲击;1~6—正极性;7—负极性曲线1—导线对横担;2、6、7—导线对横担及立柱;3—导线对横担及两立柱;4—导线处于塔窗内;5—导线对上述列举的所有铁塔结构的通用放电电压(0.13%)。图6导线对铁塔空气间隙的放电电压曲线(曲线Ⅲ)根据试验数据,在塔窗内的导线间隙,其50%的放电电压比导线横担间隙放电电压低8%(s1=7.6%)。而塔窗内导线间隙的s(5.1%)比导线-横担间隙的偏差小30%。导线周围铁塔构件数量增多时,50%放电电压U50%和偏差s同时降低。于是当铁塔断面相同时,对铁塔的各类间隙,U50%-3s的电压水平为U0.13%=U50%(1-3s1)(11)看来实际上是相同的(如图6曲线5)。长度D(m)间隙的50%放电电压U50%还可按下式求得:U50%=3400K/(1+8/D)(12)表12各种结构的间隙系数结构类别K棒—平面1.00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导体—平面1.15~1.20导体—塔头1.15~1.20导体—塔腿1.25~1.35垂直棒—棒1.40~1.73水平棒—棒1.36导体在构架上1.15“西北电网750kV输变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相关课题研究结论,标准操作冲击波的50%放电电压与间隙距离的关系,可以近似地由经验公式表示为:式中:U=K´500´d0.6(13)U50——间隙的标准操作冲击波的50%放电电压,kV;K——间隙系数,对边相I串取1.42,对中相V型串取1.20;d1——间隙距离,m。1)塔宽变化对放电电压的影响。杆塔的宽度是影响杆塔操作波闪络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认为应进行塔宽修正。修正系数的取值见图8。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在750kV同塔双回的试验结果。当塔腿宽分别为2m和5m时,调整导线与塔腿的最小间隙距离d分别为4m、4.5m、5m和5.5m时,分别施加长波前(720ms),求取50%放电电压,试验结果如图9所示。由试验数据可知,塔宽为5m时的操作冲击50%放电电压比塔宽为2m时的操作冲击50%放电电压平均低约6%。2)冲击波前时间对放电电压的影响。操作波波形对间隙闪络强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任何一个特定形状的间隙而言,所加的操作波有一个特殊的波头时间,在这个波头下操作波闪络强度将最小。对于750kV输电线路,操作过电压的波前时间比500kV输电线还要长,可能达数千微秒。为此长波前(波前时间>1000ms)的操作冲击试验尤为重要。冲击波前时间对放电电压的影响仍然是外绝缘试验中需要研究的课题。为此,导线至塔腿间隙距离为5m时,施加操作波的波前时间分别为100ms、250ms、435ms、720ms和5000ms操作冲击电压进行了试验。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从图10可以看出,波前时间为120ms~300ms左右时的放电电压最低。通常把出现最低放电电压的波前时间称为临界波前时间。波前时间大于临界波前时间时,50%放电电压又随之升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放电电压与波前时间的“U”形曲线。长波前时间(5000ms)的操作冲击50%放电电压比波前时间250ms操作冲击50%放电电压高约15.4%左右;比波前时间720ms操作冲击50%放电电压高约8.2%左右。d)雷电过电压间隙确定。如因高海拔而需增加绝缘子数量,则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也应相应增大。在雷电过电压情况下,其空气间隙的正极性雷电冲击放电电压应与绝缘子串的50%雷电冲击放电电压相匹配。不必按绝缘子串的50%雷电冲击放电电压的100%确定间隙,对750kV线路只需按绝缘子串的50%雷电冲击放电电压的80%确定间隙(污秽区该间隙可仍按0级污秽区配合)。即按下式进行配合。试中:U50%——绝缘子串的50%雷电冲击放电电压,kV;其数值可根据绝缘子串的雷电冲击试验获得或由绝缘长度求得。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d——空气间隙,m。式(18)、式(19)为“西北电网750kV输变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相关课题研究结论。对塔头操作过电压的空气间隙确定,还应考虑塔宽、操作波波形的影响。考虑750kV线路导线处杆塔塔身宽度(约3.0m)、操作过电压波前时间(按720ms取值)的影响及高海拔修正公式(按9.11条计算公式)的改变,最小间隙如表13所示。表13750kV单回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的最小间隙m标称电压kV750海拔高度m05001000工频电压2.102.252.40操作过电压边相I串3.153.303.45中相V串4.755.055.30雷电过电压4.204.204.20从表13可以看出,各曲线的放电电压相差较大,其主要原因是试验波头不同。此外中相V串的操作过电压间隙比边相I串要大。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线路空气间隙操作过电压统计配合系数K3的取值。2)在塔窗内的导线间隙,其50%的放电电压比导线横担间隙放电电压低8%。9.9本条为DL/T5092—1999第6.0.8条的修改条文。带电作业间隙确定:在《带电作业工具基本技术要求及设计导则》标准中,规定可以接受的危险率水平为1.0×10-5。检修人员停留在线路上进行带电作业时,系统不可能发生合闸空载线路操作,并应退出重合闸。而单相接地分闸过电压是确定带电作业安全距离时必须考虑的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幅值一般用Umax=U50%(1+3σ)及U2%=U50%(1+2.05σ)来表示。在正态分布中,Umax指大于它的过电压值出现的概率仅0.135%,U2%指大于它的过电压值出现的概率为2%。在决定带电作业间隙时,考虑到带电作业人员的安全,操作过电压的幅值Umax按计算。长度D(m)间隙的50%放电电压U50%按下式求得:U50%=3400K/(1+8/D)(21)其统计耐压值U0为U0=U50%(1-3s)(22)式中:σ——间隙放电电压的标准偏差值,取值为5%。定义U0等于Umax,求出带电作业间隙D见表14、表15。表14带电作业间隙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标称电压kV750过电压标准U2%过电压倍数K01.8最高运行电压UmkV800最大电压UmaxkV1226I串间隙系数K=1.254.11间隙系数K=1.353.67V串间隙系数K=1.154.68间隙系数K=1.204.38表15海拔1000m带电作业间隙标称电压kV750过电压标准U2%过电压倍数K01.8最高运行电压UmkV8001000m海拔Ka1.093最大电压UmaxkV1341I串间隙系数K=1.254.72间隙系数K=1.354.19V串间隙系数K=1.155.41间隙系数K=1.205.04西北电网750kV输变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西北750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试验研究》的研究结论见表16。表16带电作业最小安全间隙距离m海拔高度H标准气象条件10001500200025003000最小安全间隙距离S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边相I串)3.604.004.304.604.905.20最小组合间隙距离Sc(边相I串)3.904.304.504.805.105.40海拔高度H标准气象条件10001500200025003000最小安全间隙距离S(中相V串、对塔窗侧边)3.904.30(4.40)4.604.80(4.90)5.10(5.20)5.50最小安全间隙距离S(中相V串、对塔窗顶部)4.805.205.30(5.40)5.50(5.60)5.806.00最小组合间隙Sc(中相V串)4.004.404.704.905.205.60注:()中数值适用于拉V塔。对操作人员需要停留工作的部位,还应考虑人体活动范围50cm。前苏联各电压等级带电作业间隙见表17。表17前苏联各电压等级带电作业间隙标称电压kV110150220330400500750操作过电压倍数k03.03.02.52.52.52.52.1带电间隙Dm0.81.21.62.02.53.24.59.10本条为新增条文。新增相间最小间隙:a)工频电压相间最小间隙。确定配合的工频50%放电电压Uc(50)按下式计算:式中:Um——相间工频过电压,kV;ka——高海拔闪络电压气象修正系数;σ——间隙放电电压的标准偏差值,取值为3%。表18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最高运行电压126252363550800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kV最高运行相电压kV178.2356.4513.4777.81131.4安全系数1.051.051.051.051.051000m海拔修正系数1.1111.1111.1111.1111.111工频相间电压c(50)2284576589971450相间最小间隙m045609141.322.002.90参照DL/T5217--2005“2201Ⅳ~5001Ⅳ紧凑型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定”表9.0.7工频电压,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问隙值。表19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工频电压相间最小间隙m0.500.901.602.202.90b)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间隙。我国“规程”对输电线路相间间隙没有明确规定,仅在DL/T620《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中对变电站提出500kV要求为4.3m,目前正在送审的“紧凑型线路设计技术规定”对500kV紧凑型线路相间间隙提出塔头5.2m,档中4.6m的要求,但这仅仅是根据500kV昌房紧凑型线路的设计和研究成果得出的,而国外20世纪80年代已开展了深入的试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数据。相间绝缘的电气强度不仅取决于相间绝缘距离,而且还取决于导体对接地体的距离。相间操作波冲击绝缘强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相地间要复杂多了,例如:1)波形的影响:如相地绝缘试验一样,正极性操作波亦有一个临界波头长度(此时放电电压最低),一般为20De~25De(De为电气距离),但是国外实际试验的波头长度为250μs~2500μs,长波头的50%放电电压稍高,定量关系尚待确定。我国试验一般为短波头。2)正负极性的比例影响:试验发现,当相间电压全部为正极性时,其绝缘强度最低;而全部为负极性时,其绝缘强度最高。当电压50%为正极性和50%为负极性时,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试验数据采用效应指标α=来表示。显然,α愈小,放电电压愈低。3)分裂导线数目的影响:由于分裂导线表面电场的不均匀性,试验表明,4分裂导线比单导线的放电电压要高1%~5%。4)第三相存在的影响:由于三相导线布置在同一框中,第三相的存在(其状态为接地、绝缘或带电),对其他两相间的50%放电电压会产生影响,试验证明,第三相带负电时,其V1-250%放电电压值最低。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5)试验线段长度的影响:一般试验用钢管模拟导线,其长度在10m左右,这时得到的50%放电电压不同于实际档距线长情况,不少研究者按并联间隙方式进行修正。然而实际运行线路在风偏条件下,仅在档距中央存在一个最小电气距离,似无修正的必要性。另外,一部份试验是在模拟塔头上作的,框中的电场分布不可能同于档距中央,故50%放电电压存在一定的误差。6)气象条件的影响:由于试验地点的气象条件不同于标准条件,故试验电压必须进行校正。但相间外绝缘试验的气象校正尚无标准,故多数试验数据未进行校正,少数试验按相地气象校正系数。操作过电压的相间最小间隙取决于相间操作过电压倍数,相间操作过电压倍数与相对地操作过电压倍数有一定的关系,按统计,IEC建议相间操作过电压与相对地操作过电压比值取为:。其中:n为相对地操作过电压倍数。当500kV相对地操作过电压倍数为2.0时,相间操作过电压与相对地操作过电压比值=1.534,其相间操作过电压倍数为N·n=3.068≈3.1。西南院《紧凑型线路相间距离选取》一文中对500kV线路在不同相间操作过电压倍数时的相间最小距离作了计算,结果见表20。表20相间操作过电压倍数相3.03.13.23.3间最小距离m4.04.154.304.45500kV昌平一房山紧凑型线路,按相问操作过电压为3.3pu,计算档距中相问操作过电压问隙为4.6m与西南院计算值相接近;塔头相问操作过电压问隙为5.2m,相问操作冲击闪络概率低于0.006。220kV安定一廊坊紧凑型线蹄,按相问操作过电压4.20pu,计算档距中相问操作过电脏间隙为2.1m;塔头相问操作过电脏间隙为2.4m,相问操作冲击闪络概率低于0.001。对500kv昌平一房山和2201kv安定一廊坊紧凑型线路工程相问操作冲击绝缘强度研究,得出线路在杆塔处的相问操作冲击绝缘强度比无杆塔处低约10%;所以塔头处的相问间隙要较档距中的相问问隙增大。规程中,水平距离D=0.4LK+中的实际上就相当于相间操作过电压作用时在档距中的相间最小间隙值。按此计算,相间操作过电压作用下的档距中相间最小间隙为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相间间隙值(档距中)1.02.03.04.556.80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m正方表12中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间隙值,220kv是按相间操作过电压4.20p.u,500kv是按相间操作过电压3.30p.u计算得来的,当相间操作过电压值与上述不同时可通过计算或实验情况确定,但不应小于DL/T620所规定的变电所相间最小间隙值。9.11本条为新增条文。根据IEC60071-2规定:空气放电电压海拔修正系数Ka可按下式确定:(24)式中:H—海拔高度,m;m—修正因子,工频、雷电电压修正因子m=1.0;操作过电压修正因子见图5-1中的曲线a、c。示例:1)750kv边相导线(采用Ⅰ串)风偏线路导线对杆塔空气间隙的正极性操作冲电压波50%放电电压U50应符合下式要求:(25)查相关导线对塔头空气间隙操作冲击放电电压曲线,得到标准气象条件下操作过电压边相空气间隙值为3.15m。b)查正文第9.11条图1海拔修正因子曲线a,得到海拔修正因子m=0.602。c)按正文第9.11条公式(5)计算海拔1000m时修正系数Ka=1.077。d)计算高海拔条件要求的导线对杆塔空气间隙的正极性操作冲击电压波50%放电电压KaU50=1393kV。e)查正文第9.11条图1海拔修正因子曲线a,得到海拔修正因子m=0.567。f)按正文第9.11条图1海拔修正因子曲线a判断海拔修正因子m值与正极性操作冲击电压波50%放电电压KaU50是否相吻合?g)重复4)~6),得出:海拔修正因子m=0.569海拔1000m时修正系数Ka=1.0723正极性操作冲击电压波50%放电电压KaU50=1387kV查相应导线对塔头空气间隙操作冲击放电电压曲线,得到海拔1000m时操作过电压边相空气间隙值为3.45m。9.12第9.12~9.13条沿用DL/T5092—1999第9.0.9~9.0.10条。增加了750kV内容,并根据国网公司典型设计要求,对地线保护角提出具体规定值。9.13第9.14条沿用DL/T5092—1999第9.0.11条。9.14第9.15条为新增条文,补充了线路经过直流接地极附近时,要考虑接地极对铁塔、基础的影响。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9.15第9.16~9.18条沿用DL/T5092—1999第9.0.12~9.0.14条。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10导线布置10.1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10.0.1条。增加了750kV线路的相关数值,并按不同串型,列表规定水平线间距离公式中的悬垂绝缘子串系数。10.2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10.0.2,10.0.3条,增加了有关750kV线路的数值。将原条文中的“应比第8.0.1条”改为“应比第10.0.1和10.0.2条”,并对设计冰厚15mm的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的规定作了修改,将重冰区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放到《架空输电线路重冰区设计技术导则》;由参照原条文10.0.2和10.0.3条,提出对双回路及多回路杆塔,不同回路的不同相导线间的水平偏移比原条文10.0.2条的要求增加0.5m。10.3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0.0.4条。11杆塔型式11.1本条为新增条文。目的在于给定杆塔类型的基本概念,使得杆塔类型的定义规范化和具体化。同时,便于区分悬垂型和耐张型两类杆塔的荷载组合,对于换位杆塔、跨越杆塔以及其他特殊杆塔,可以按其绝缘子悬挂方式分别归入悬垂型或耐张型。11.2本条为新增条文。能够满足电气间隙和施工、运行的杆塔外型或型式可能有多种,但能够满足某一线路具体特点的杆塔的最佳外型方案却只有一种,设计时应在优化基础上选择最佳方案。11.3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11.0.1,11.0.2,11.0.3条文。增加对山区铁塔采用长短腿配合高低基础的结构型式,尽量适应塔位地形的要求,以减小基面开挖量和水土流失,将线路对沿线环境的影响降低至最低程度,作为山区线路杆塔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之一。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12杆塔荷载及材料12.1杆塔荷载12.1.1荷载分类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13.1.4条的内容,仅在永久荷载中补充了基础重力、拉线初始张力等内容。12.1.2荷载作用方向本条基本沿用DL/T5154—2002第5.1.1和5.1.2条的内容。a)一般情况,杆塔的横担轴线是垂直于线路方向中心线或线路转角的平分线。因此,横向荷载是沿横担轴线方向的荷载,纵向荷载是垂直于横担轴线方向的荷载,垂直荷载是垂直于地面方向的荷载。b)悬垂型杆塔基本风速工况,除了0°风向和90°风向的荷载工况外,45°风向和60°风向对杆塔控制杆件产生的效应很接近。因此,通常计算0°、45°及90°三种风向的荷载工况。但是,对塔身为矩形截面或者特别高的杆塔等一些特殊情况,为了求得更精确的结果,宜增加计算60°风向。12.1.3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2.1.1条文。12.1.4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12.1.2条文的内容。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对华中电网覆冰灾害事故的处理意见,对15mm冰区,相对高差较大、连续上下山等局部地段的铁塔,增加了覆冰状态同时存在纵向不平衡张力的荷载工况。12.1.5在沿用DL/T5094—1999第12.1.3条文基础上,根据2008年初南方地区冰灾分析结果,对10mm轻冰区不平衡张力、断线张力进行补充规定。12.1.6耐张型杆塔的断线情况,在沿用DL/T5092—1999第12.1.4条文基础上,根据2008年初南方地区冰灾分析结果,对10mm轻冰区不平衡张力、断线张力进行补充规定。12.1.7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2.1.6条文。12.1.8本条基本沿用DL/T5154—2002第5.4.1条文的内容。补充六分裂及以上导线的临时拉线按平衡导线张力标准值40kN的规定内容;并将原条文中四分裂导线的临时拉线的平衡张力改为标准值30kN;同时,将原规定水平和接近水平的构件,改为与水平面夹角不大于30°的构件需考虑人重弯矩。安装荷载计算时,导、地线张力一般应考虑过牵引系数1.1,施工误差系数1.05。悬垂型杆塔提升导线、地线及其附件时发生的荷载。其中,提升导线、地线的荷载一般仍按常规两倍起吊考虑。如果考虑避免安装荷载(包括检修荷载)控制杆件选材,起吊导、地线时采用转向滑轮(图13)等措施,将起吊荷载控制在导、地线重量的1.5倍以内是可行的。直流线路已有工程经验。但是,应在设计文件中加以说明。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12.1.9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2.1.8条文。12.1.10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2.1.9条文。12.1.11本条为新增条文。考虑阵风在高度方向的差异对曲线型铁塔斜材产生的不利影响,也称埃菲尔效应。12.1.12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2.1.10条文。12.1.13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2.1.11条文。12.1.14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12.1.12条文。但是,将风速20m/s~27m/s的βc改为1.2。根据国家电网公司“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风偏计算技术规定”修正a值。通过对各国风偏间隙校验用分压不均匀系数的分析,参照其中反映风压不均匀系数随档距变化规律的德水和日本系数曲线,结合我国运行经验,提出了风压不均匀系数的取值要求。风偏间隙校验风压不均匀系数比较从图14反映出:a)《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的规定适用于机械负荷计算,对于导线风偏间隙校验应该有所折减。b)俄国和中国对不同档距采用简化的单一数据,对大档距偏高,对小档距偏低。c)日本和德国的规定,反映了风压不均匀系数随档距变化的客观规律,比较适合于权衡比选该系数的取值要求。条文中采用的数据大于德国和日本的规定。d)中南院公式中第一项0.5从德国和日本公式的0.45和0.5中取大值,第二项60从60和40中取大值,这样偏大地组合在400m档距以下已经超出德国和日本数据的包络线,档距越小超出越大。e)图14中“4项平均”系取俄、中、日、德四国规范数据平均,“5项平均”还计入了中国荷载规范。12.1.15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2.1.13条文。12.1.16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2.1.14条文。12.1.17本条为新增条文。参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第7.2.1条文。表23风压高度变化系数mZ,按下列公式计算得出: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式中:Z——对地高度,m。12.2结构材料。12.2.1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12.2.1条文。近年来,经过调研及铁塔试验等工作,已经有Q420高强度钢在国内第一条750kV线路工程和新建500kV线路工程上应用的经验,因此,将一般采用钢材提高到Q420,此外,国家标准《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1994已列入Q460高强度钢,有条件也可采用Q460。12.2.2本条为新增条文。参考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1998),规定所有杆塔结构的钢材均应满足B级钢的质量要求。12.2.3本条为新增条文。参考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2002J218—2002)对厚度等于或大于40mm的钢材,规定宜采用抗层状撕裂的Z向钢材。12.2.4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2.2.1条文的部分内容,规定了一般采用的螺栓等级。12.2.5本条参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4.2.1条文。12.2.6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12.2.3条文。12.2.7本条基本沿用技术规定DL/T5154—2002相应条文,并参考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补充了Q420钢材强度的设计值指标,增加了螺杆承压和Q345锚栓的强度设计值,扩充了Q235~Q390钢材的厚度范围。12.2.8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2.2.5条文。保留原规程对拉线的安全系数取K=2.2的规定。按极限状态设计法的原理,拉线材料抗力分项系数可取:rR=k/rq=2.2/1.4=1.57(30)因此,拉线的抗拉强度设计值为:fs=(ke×fu)/rR=(ke×fu)/1.57(31)式中:rq——可变荷载分项系数,rq=1.4;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ke——钢绞线绞合系数(换算系数),7股线取ke=0.92;19股线取ke=0.90;fu——钢丝抗拉强度标准值,N/mm2。12.2.9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2.2.6条文。13杆塔结构设计基本规定13.1基本计算规定13.1.1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3.1.1条文。13.1.2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3.1.2条文。13.1.3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3.1.3条文。13.2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表达式13.2.1本条参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第3.2.2条文和技术规程DL/T5092—1999第13.2.1条文改写。13.2.2本条参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第3.2.7条文和技术规程DL/T5092—1999第13.1.2条文改写。13.2.3本条参照DL/T5092—1999第13.1.3条文和高耸结构规范GBJ135改写。13.3杆塔结构基本规定13.3.1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14.0.1条文。其中钢管杆的挠度限值是参照《架空送电线路钢管杆设计技术规定》DL/T5092—1999第6.2.1条。13.3.2本条为参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条文3.3.3和3.3.4改写。13.3.3本条基本沿用DL/T5154—2002第7.2.3条文,其中,钢结构受压材允许最大长细比改为K•Lo/γ≤200是引用美国标准。因为压杆长细比修正系数引用美国标准,允许最大长细比也同时引用美国标准,比较合理。13.3.4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4.0.3条文。13.3.5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4.0.6条文。13.3.6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14.0.8条文。运行部门如无特殊要求,一般可在地面以上8m高度范围内的塔腿和导、地线挂线点上的连接螺栓采取防卸措施。14基础设计14.1近年来,各单位的基础选用经验日益丰富,选用的基础型式也逐渐增多,但是,原状土掏挖基础、现浇钢筋混凝土基础和混凝土基础仍然是主要的基础型式。原状土基础能充分发挥原状土的承载性能,承载力大、变形小,用料省。目前,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原状土基础对环境的破坏较小,比较符合绿色工程的理念。现浇钢筋混凝土基础或混凝土基础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成熟的施工经验,使用范围也较广。近年来,斜掏挖基础和带翼板的掏挖基础也开始在工程中应用起来,并进行了现场试验,其应用前景值得关注。工程中已经普遍采用了全方位长短腿铁塔,为了保护环境,基础设计时需要在基础型式和基面设计方面多做优化工作,尽量采用合理的基础型式,尽可能少开挖或不开挖基面。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14.2基础稳定、基础承载力采用荷载的设计值进行计算的原则是依据(DL/T5092—1999);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基础位移等采用荷载的标准值进行计算是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14.3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15.0.2条文。其中基础附加分项系数按《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5219—2005)的相关规定进行了细化。14.4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15.0.3条文。仅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将地基承载力设计值改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4.5本条参照《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5219—2005)中“基础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级”的规定。14.6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5.0.5条文。14.7在季节性冻土地区,其标准冻结深度可由地质资料提出,也可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规定确定。多年冻土地区所涉及的区域较少,这里不做详细规定。14.8洪水冲刷、流水动压力等计算时洪水频率可按(DL/T5219—2005)选用:500kV大跨越杆塔基础可采用50年一遇;500kV送电线路和110kV~330kV大跨越杆塔基础可采用30年一遇;其他电压等级送电线路和无冲刷、无漂浮物的内涝积水地区的杆塔基础可采用5年一遇;当有特殊要求时,应遵循相关标准确定。14.9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5.0.8条文。14.10转角塔、终端塔的预偏要根据杆塔结构的变形和基础设计时地基出现的变形综合考虑确定或根据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经验确定。15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15.1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16.0.1条,根据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覆冰灾害情况分析结果,对输电线路与标准轨距铁路、高速公路,提高建设标准,宜采用独立耐张段,杆塔结构重要性系数应取1.1。导线允许温度提高到80℃时,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的线路,应按50℃弧垂校验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间距。运行抢修特别困难的局部区段线路,宜采用独立耐张段,杆塔结构重要性系数应取1.1。(1)我国现行规范的规定:导线截面一般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按电晕和干扰等条件校验导线截面,按裕度较大的限距校验对地和交叉跨越距离。按导线允许温度选择截面时,在最高气温月最高平均气温、0.5m/s、0.1W/m2条件下,控制钢芯铝绞线温度≯70℃,还要按操作过电压间隙校验跨越弱电或电力线路的间距。按规范设计的线路多年来运行良好,说明这样的设计能够适应实际线路中各种有利、不利条件的综合作用。(2)提高导线允许温度到80℃时,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的线路,应按50℃弧垂校验限距计算表明导线40℃~50℃弧垂差>70℃~80℃弧垂差。为简化按经济电流密度设计线路的工作,可在导线允许温度从70℃提高到80℃时,将定位弧垂的温度相应从40℃提高到50℃。这样的调整,对一般的平地档距,可以期望获得与现行规范相似的良好配合和运行效果。据IEEE1980年No.2的论文介绍,美国BPA公司也是按50℃导线弧垂做定位设计。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15.2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6.0.2条。增加了有关750kV线路的数值。15.3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6.0.3条。“送电线路”改为“输电线路”。15.4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6.0.4条。增加了有关750kV线路的数值。15.5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6.0.4条,单列本条。15.6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6.0.5条。仅将原条文“房屋所在位置离地1m处最大未畸变电场不得超过”改为“宅基地离地1.5m处未畸变电场不得超过”,使场强取值高度与有关标准一致、条文含意更为明确。经过世界各国大量的试验研究,到目前为止,普遍认为长期处于超高压线路附近的电场中,对人体不至于产生不良影响,但本条仍规定500kV及以上电压级线路暂不考虑跨越经常住人的建筑物,并按运行线路实际情况,对500kV和750kV线路分别规定边相导线地面投影外5m和6m以内不允许有经常住人的建筑物(日本规定500kV线路边相地面投影3m以内不允许有住房),以策万全。对被跨越的非长期住人建筑物和邻近民房,控制宅基地离地1.5m处未畸变电场不超过4kV/m,以满足环保部门的要求。根据实测,此时户内的电场小到接近于零。参照现行规程规定:330kV线路同220kV线路一样,在某些情况下是允许跨越房屋的。330kV线路线距一般为7m、8m和9m,若被跨越的民房高度为4或5m,按规程规定,线路架线相应的高度为11或12m,其相应的最大地面未畸变场强如表22所示。表22线下最大地面未畸变场强线距m778899导线对地高度m111211121112线下最大地面未畸变场强kV/m4.053.494.33.724.513.93可见,330kV线路跨越民房时,其最大地面未畸变场强在4kV/m上下。500kV线路即按此经验选取4kV/m作为界限多年来华东地区以及国内其他地区的绝大部分500kV线路拆迁房屋的实际标准,均为4kV/m。我们曾对某500kV线路工程的拆迁房屋数量进行统计分析,该线路导线排列为三角排列,常用直线塔的横担宽度为14m,仅为水平排列导线横担长度的60%左右,即使如此,在上海郊区的拆房数量为1600m2/km~1850m2/km,拆房单价即按平均每平方米235元计算,则每公里拆房费也高达37.6万元/公里~43.5万元/公里,若场强取3kV/m使为限,则拆房费用还要增加12.5%,相当可观。近年来,拆房费用不断上涨,华东地区某线路拆房费甚至高达2000元/m2以上。此外,还涉及大量政策处理和住房建设问题,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并造成巨大的环境影响,其实没有必要提高拆迁要求。15.7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6.0.7条。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跨区电网建设落实十八项反事故措施实施办法”进行改写,更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并增加了有关750kV线路的数值。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国家电网公司跨区电网建设落实十八项反事故措施实施办法”第44条“输电线路经过经济林木或树木密集的林区时,应按树木生长的自然生长高度,采用高跨原则。林木的自然生长高度,需经调查收资,并取得当地林木管理部门的认可”。15.8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6.0.8条。15.9本条为DL/T5092—1999第16.0.9条的修改条文。DL/T5092—1999第16.0.9条,要求的输电线路防火间距均为杆塔高度的1.5倍,随着经济发展和电网技术更新,双回路同塔架设越来越普遍,经济发达地区还出现多回路同塔架设,杆塔高度迅速提高,220kV双回路和330kV及以上线路的杆塔往往超过四、五十米。经过专家评议认为,防火间距继续一律取1.5倍杆塔高度不太合理,适当保持安全间距即可。为此对线路的防火间距取为杆塔高度加3m,同时还应符合其他相关规定。15.10本条为新增条文。在通道非常拥挤的特殊情况下,可与相关部门协商,在适当提高防护措施,满足防护安全要求后,相应压缩15.9条中的防火间距。15.11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6.0.10条。补充了有关750kV线路的数值。注中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跨区电网建设落实十八项反事故措施实施办法”进行改写,输电线路跨110kV及以上线路、铁路、高速公路、等级公路、通航河流及输油输气管道等时,悬垂绝缘子串宜采用双联串(对500kV及以上线路并宜采用双挂点),或两个单联串。16环境保护本章条文为新增条文。输电线路设计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a)在输电线路的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环境影响简要分析;在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对设计方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和水利部评审通过。b)输电线路对环境的电磁影响应遵照以下规定:《500kV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GB15707)《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高压架空输电线、变电站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GB7349)等的规定。c)输电线路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必须符合现行国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1645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的要求d)输电线路的选线和建设应符合国家《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有关要求。根据绿化规划应因地制宜在输电线路塔基区、施工道路等周边地区种植草皮,恢复植被。e)输电线路环境影响评价和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中采用的手段与方法所涉及到的标准和规范主要有: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1)输电线路环境影响评价中采用的手段与方法所涉及到的标准和规范:《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和《高压架空输电线、变电站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GB/T7349—2002)对电磁辐射射频段测量方法的规定;《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GB16203—1996)对工频电场测量方法的规定;《城市区域环境噪声》(GB/T14623—1993)中对环境噪声测量方法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19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6);《辐射防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高压直流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范》(DL/T436—1991);《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运行系统设计技术规范》(DL/T5224—2005)。2)输电线路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中采用的手段与方法所涉及到的标准、规范和规定:国务院国发[2000]第38号文《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关于印发《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的通知,水保[2004]332号;《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199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199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防洪标准》(GB50201—1994);96版北京价目本《电力建设工程概算定额》。17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本章为新增章节。本章内容针对国家对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工作的要求,结合输电线路的具体特点,参照有关标准的相关内容而增设。18附属设施18.1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7.0.1条。18.2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7.0.1条。根据近年来线路运行中发生的攀爬、触电事故,增加“设置高压危险,禁止攀爬杆塔和接近”,并增加“杆塔上固定标志的尺寸、颜色和内容还应符合运行部门的要求”。18.3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7.0.3条。18.4新增条文。本条是根据近年来工程实践确定的,已得到有关工程运行部门的认可。附录A典型气象区沿用DL/T5092—1999附录A,最大风速按基准高10m进行修改。79
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附录B高压架空线路污秽分级标准沿用DL/T5092—1999附录B。附录C各种绝缘子的m1参考值高海拔绝缘子片数需修正,m1特征指数,它反映气压对于污闪电压的影响程度,数值由试验确定。根据国家电力公司科学技术项目“西北电网750kV输变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高海拔区750kV输变电设备外绝缘选取方法及绝缘子选型研究》清华大学的研究结果,列表供设计参考。附录D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水平线间距离与档距的关系基本沿用DL/T5092—1999附录C。补充750kV数值。附录E基础上拔土计算容重和上拔角基本沿用DL/T5092—1999附录D。并参照DL/T5219—2005“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增加了粉土得项硬指标。附录F弱电线路等级沿用DL/T5092—1999附录E。附录G公路等级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定义公路等级。附录H用词和用语说明基本沿用DL/T5092—1999附录G。适当修改。参考文献设计参考标准新增参考文献,供设计参考。7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六点
- 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线路设计
- 西南大学旅游线路设计
- 电子线路设计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多功能数字钟设计
- 绥化学院附近水果店调查及配送线路设计
- 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 河东灵北煤矿6kv架空线路设计书
-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要点
- 500kv直流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 《现代通信电子线路设计》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电子线路设计
- 毕业设计(论文)-35kv变电所及配电线路设计
- 课程设计(论文)-基于multisim通信电子线路设计与仿真
- 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 m7130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线路设计3
- 220kv单回路架空输电线路设计.doc
- 武汉旅游线路设计
- 四川海螺沟汽车纯玩三日游线路设计(纯玩) 贡嘎山海螺沟线路
- 10kv架空线路设计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