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7.00 KB
- 2022-05-11 18:29:58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道路的组成、功能及特点二、城市道路的功能1、交通设施功能2、公用空间功能3、防灾救灾功能4、城市结构功能第二节我国城市道路分级二、设计速度各级道路的设计速度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设计速度(km/h)1008060605040504030403020快速路和主干路的辅路设计速度宜为主路的0.4倍~0.6倍。平面交叉口内的设计速度宜为路段的0.5倍~0.7倍。第三节几何设计基本依据二、设计车辆三、设计小时交通量通常采用“第30位小时交通量”。四、设计年限1、道路交通量设计年限一般道路类别愈高,设计年限愈长。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为:快速路、主干路应为20年;次干路应为15年;支路宜为10年~15年。19
2、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年限第四节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一、道路通行能力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上某一路段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交通流率。二、服务水平影响因素1)行车速度和行驶时间2)车辆行驶时的自由程度3)行车受阻或受限制情况,每公里停车次数和车辆延误时间来衡量4)行车的安全性,以事故率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衡量5)行车的安全舒适性和乘客满意的程度6)经济性,以行驶费用来衡量3、服务水平等级A——自由流,B——稳定车流,平均行程速度通常是相应街道自由流速度的70%。C——仍为稳定车流,D——接近不稳定车流,平均行程速度大约是自由流速度的40%。E——不稳定车流,F——强制车流,第五节道路建筑限界道路上净高线和道路两侧侧向净宽边线组成的空间界线。第二章城市道路网规划第一节概述(四)其他路网1、组合式道路网非直线系数<1.15属优良形式,1.15~1.25为中等,>1.25为不佳2、链式路网19
第二节城市道路网规划主要技术指标四、非直线系数指道路起讫点间实际交通距离与此两点的空间直线距离之比。是衡量路线便捷程度的一个指标。第三节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二、城市道路网络规划设计一般方法1、现状调查、资料准备2、道路系统初步方案设计3、提出设计方案4、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5、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6、编制道路系统规划方案说明第四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评价一、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内容1、技术性能评价2、经济效益评价3、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二、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技术性能分析1、城市道路系统与城市用地布局间的配合关系2、城市道路网与对外交通设施间的衔接配合关系3、城市道路系统功能分工及结构合理性4、城市道路网中各级道路的密度及与横断面布置的关系5、城市道路网的交通组织、控制与管理方案第三章城市主、次干路及支路第一节横断面设计与机动车道合并设置的非机动车道,车道数单向不应小于2条,宽度不应小于2.5m。非机动车专用道路面宽度应包括车道宽度及两侧路缘带宽度,单向不宜小于3.5m,双向不宜小于4.5m。19
2、平曲线车道加宽值及其过渡段(2)加宽值的过渡方式①直线过渡②高次抛物线过渡③回旋线过渡④改进直线过渡(2)路段机动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快速路为0.75,主干路为0.80,次干路为0.85,支路为0.90三、路肩、分车带、路侧带与路缘石路肩功能,从构造上又可分为硬路肩、土路肩。②保护性路肩宽度自路缘带外侧算起,快速路不应小于0.75m;其他道路不应小于0.50m;2、分车带的作用及其宽度(1)中间带作用如下:城市道路分隔带断口最小间距大于300~400m,开口端部的形状,常用的有两种:半圆形和弹头形。(2)两侧带最小宽度为2.0~2.5m。3、路侧带的宽度及组成人行道可能通行能力2400人/(h·m),人行横道可能通行能力2700人/(h·m)行道树最小种植株距应为4m。行道树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最小距离宜为0.75m。四、路拱及超高超高渐变率指旋转轴线与车行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线之间的相对坡度。第二节平面设计一、平面设计原则及主要内容(一)平面设计的原则19
1、道路平面位置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即平面设计应遵循城市道路网规划。2、道路平面线形设计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起来进行,并应符合各类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3、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合理地确定行车视距并予以适当的保证措施。4、应根据道路类别、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5、平面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使远期工程尽可能减少对前期工程的废弃。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图的比例尺通常为l:500~1:1000。当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加宽,并应设置加宽缓和段。(4)圆曲线最大半径一般规定道路平面线形圆曲线的最大半径不宜超过10000m。一般认为平曲线转角≤7°应属于小转角弯道。行车视距是以驾驶员视线高度(1.1~1.2m)能看见前方道路上高度为0.1m物体顶点、沿车行道中线丈量所得的距离。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一般设计中主要考虑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为停车视距的两倍。第三节纵断面设计1、纵断面设计的一般要求①纵坡设计必须满足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②为保证车辆以一定的速度安全顺利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或过于频繁③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因素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合理处理道路、管线、地下水位等的高程关系,保证道路路基的稳定性与强度④一般情况下,道路纵坡设计应考虑路基工程的填、挖方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路填方,以减少借方量和废方量,从而降低工程造价和节省道路用地⑤对于连接路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段接线等,19
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否则会影响行车的平顺性和视距。另外,在交叉口前后的道路纵坡也应平缓一些,一是考虑安全,二是考虑交叉口竖向设计⑥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城市道路应充分考虑管线综合、沿街建筑地坪高程的要求(1)最小坡长限制当外距<5cm时,可不设竖曲线。六、纵断面设计图通常横坐标比例尺采用1:500~1:1000,纵坐标采用1:50~1:100。第四节无障碍步道体系规划与设计③缘石坡道可分为单面坡缘石坡道和三面坡缘石坡道二、盲道(1)行进盲道(2)提示盲道第四章城市快速路第一节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一、通行能力2、设计通行能力第二节横断面设计19
4、紧急停车带为保证快速路通行能力及行车安全,四车道的快速路应在行车方向右侧设宽度不小于2.5m、连续或不连续的紧急停车带。不连续紧急停车带沿道路右侧每间隔500m设一处。第三节平面设计一、平面线形设计1、直线快速路中,最大直线长度为20倍车速,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为6倍车速,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为2倍车速。第四节纵断面设计1、最大纵坡1、最小坡长第五节出入口设计辅助车道长度在分流端应大于1000m,最小应为600m;合流处应大于600m。※基本车道数的连续与平衡:(1)在全长或较长路段内必须保持一定的基本车道数(2)相邻两段同一方向上的基本车道数每次增减不得多于一条,变化点应距互通式立体交叉0.5~1.0km,并设渐变率不大于1/50的过渡段。(3)在分合流处车道数应符合下式,以检验车道数的平衡,当不平衡时,应增设辅助车道。第六节高架路设计19
2、匝道宽度一车道匝道宽度除保证一条宽3.5m的机动车道外,还应设置宽2.5m的紧急停车带;二车道匝道的机动车道宽均为3.5m,不设紧急停车带。三、匝道设计一般规定4、上、下匝道坡脚距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①下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间的距离宜大于或等于140m②上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间的距离宜为50~100m第五章道路平面交叉第一节概述四、交叉口设计范围构成该平面交叉口各条道路的相交部分和进口道、出口道及其向外延伸10m~20m的路段所共同围成的空间。①无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错点数量3条道路交错点9个:4条道路交错点32个:5条道路交错点70个:19
②左转和直行造成冲突点的数量第二节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口1、平面线形直线尽量正交,当必须斜交时,交叉角不宜小于45°。(2)交叉口竖向设计时相交道路纵横坡度的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主要道路通过交叉口时,其设计纵坡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坡应随主要道路的横断面而变,其横坡应随主要道路的纵坡而变。②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两相交道路的纵坡保持不变,而改变它们的横坡。一般应改变纵坡较小的道路横断面,使其与纵坡度较大的道路纵坡一致。③为保证交叉口排水畅通,至少应使一条道路的纵坡坡向离开交叉口。五、交叉口视距由两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在交叉口组成的三角形,称视距三角形。第三节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三)交通岛设置交通岛面积不宜小于7.0m2;面积窄小时,可用路面标线表示。转角交通岛兼作行人过街安全岛时,面积(包括岛端尖角标线部分)不宜小于20m2;1、专用左转车道(1)在直行车道中分出一条专用左转车道(2)压缩较宽的中央分隔带,新辟一条专用左转车道,但缩窄后的中央分隔带的宽度应至少大于0.5m,其端部宜为半圆形(3)进口道中线向左偏移,新增一条专用左转车道(4)加宽进口道,以便新增一条专用左转车道19
(三)人行横道的设置要求为了保证交通安全,人行横道两侧沿路缘石30~120m范围内;应设置分隔栏等隔离设施(主干路取上限,支路取下限)。(5)当人行横道长度大于16m时,为保证行人过街安全,应在人行横道中央设置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②天桥桥面净宽不宜小于3m,地道通道净宽不宜小于3.75m。①天桥桥下为机动车道时,最小净高为4.5m,行驶电车时,最小净高为5.0m。第三节环行平面交叉中心岛最小半径与环道设计速度环道设计速度(km/h)2025303540中心岛最小半径(m)2025355065行驶铰接车时,其最小交织长度不应小于30m。②交织角车辆沿最短距离方向行驶交织时的夹角称为交织角。交织角一般限制在20º-30º之间。第四节高架路下的平面交叉SPI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SPI占地比一般菱形立交或苜蓿叶形立交及其变形的其它形式立交要少许多,因此建造成本可以降低。2、相交道路的主要方向没有交通障碍,没有冲突点,通行能力与菱形立交或苜蓿叶形立交相近;其左转车辆在次要方向道路中部的“平交口”上由信号灯控制实现左转。3、相交道路的次要方向的直、左、右车辆的行车条件与常规的灯控平交口相似,但该相位的绿灯灯时可以适当加长,从而可以提高交又口该方向的通行能力。4、受地形和相交道路的条件限制,SPI分上跨式和下穿式两种。下穿式的平交口为一异形桥梁,结构上有一定难度;上跨式的跨线桥则相对要长一些,另外视需要可以增设U形回转车道供调头车辆专用。两者各有利弊,可视具体情况采用合适形式。第六章道路立体交叉19
第一节概述3立C类:分离式立交(二)各类立体交叉口交通流行驶特征第三节交通流量预测与分析一、立交交通流量预测的一般原则(1)立体交叉处的交通流量预测应依据道路网规划,在对全路网交通流量预测的基础上确定路口处的远景交通量。(2)立体交叉处的交通流量预测应考虑立体交叉建成后对周围路网的影响而产生的交通量转移。(3)平交路口改建为立交,其交通流量预测应对原路网交通流量进行调查,并分析路口近、远期交通量状况。(4)立体交叉处的交通流量预测应对交叉口的各转向流量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预测结果与附近道路规划的通行能力相协调的问题。(5)立体交叉处的交通流量预测应为立交选型提供可靠的依据。诱增交通是由于项目建成,使车行时间或费用减少、促进经济发展而在趋势交通量增长基础上新增的交通量。5、交通量分配全有全无法、最短路径迭代分配法、多路径概率分配法、均衡分配法。第五节立交主线的平、纵线形(2)非机动车道变坡点处应设竖曲线,竖曲线最小半径为500m。第六节立交匝道19
匝道端部是邻近主线出入口部分的统称,包括匝道渐变段、变速车道、匝道端点。(2)出入口端部位置应明显及易于识别①一般情况宜将出口设置在跨线桥等构造物前,困难地段可把变速车道端部设置在跨线桥前。当设置在跨线桥后时,距跨线桥距离宜大于150m。2、单车道出入口分单车道直接式出入口和单车道平行式出入口两类。第七节辅助车道3、过渡段渐变率应大于或等于1/50。渐变段长一般可用200m。第八节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1、集散车道设置条件在枢纽立交中交织路段长度得不到保证,或立交多个匝道出入口端部间距较近,不能满足车辆交织要求,对主线交通干扰较大,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考虑设置集散车道:①通过车道交通量大,需要分离;②两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靠得很近;③三个以上出入口分流岛端部靠得近;④所需要交织长度得不到保证;⑤因交通标志密集而不能用标志诱导。第七章道路通行能力第一节路段机动车道通行能力一、不受交叉口影响的路段通行能力(1)按车头间距计算一条机动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在城市道路上的车辆出行总耗时中,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延误时间占30%左右。第二节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一、信号灯管制平面交叉口设计通行能力19
信号管制平交口通行能力按进口道车道布置类型根据停止线法计算。1、信号灯管制十字形交叉口设计通行能力(1)直行车道(2)直右车道(3)直左车道(4)直左右车道(5)进口道设有专用左转和专用右转车道(6)进口道设有专用左转车道而未设专用右转车道(7)进口道设有专用右转车道而未设专用左转车道通行能力的折减二、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口设计通行能力遵循主路优先原则,其通行能力根据可插车间隙理论建立。三、平面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折减因素①交织段长度影响②车辆分布不均影响第五节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通行能力※路段自行车服务水平分级标准设计时宜采用三级服务水平。第九章城市道路排水设计19
第一节概述一、排水系统组成1、排水管渠2、附属设施三、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的类型1、明沟系统明沟经常采用梯形断面,底宽不小于0.3m,2、暗管系统3、混合式系统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1)对城市快速路、重要的主干路、立交桥区和短期积水即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道路,宜采用3年~5年;第二节雨水暗管排水系统规划与布置二、暗管排水系统及其构造物的布设(一)雨水管道布置雨水干管一般设置在街道中间或一侧,并宜设在快车道以外。当道路红线宽度大于40~60m时,可考虑沿街道两侧作双线布置。管道最小覆土厚度一般不小于0.7m。1)雨水口的连接,必要时可以串联,一般不超过3个,4、雨水口构造①进水篦②井身③连接管5、雨水进水口类型①平石雨水口②立式雨水口③联合式第三节锯齿形街沟设计一般在雨水口处缘石外露高度为18~25cm,在分水点处为8~12cm。第四节雨水流量计算2、设计暴雨强度q与i的换算关系:19
(1)设计重现期设计重现期一般选用0.33~2.0年。(2)降水历时:雨水管渠设计管段的集水时间。第五节雨水管渠的水力计算1、设计充满度雨水管道均按满流条件设计,明渠应在设计水位以上有不小于0.2m的安全值,街道边沟应有不小于0.03m的安全值。①最小设计流速为避免雨水所挟带的泥沙等在管渠内沉淀而阻塞管道,雨水管道的最小设计流速为0.75m/s。②最大设计流速非金属管道(混凝土或砖砌管)得最大允许流速一般采用5m/s。金属管的最大允许流速10m/s。4、最小管径街道下的雨水管道的最小管径为250mm,街区和厂区的雨水管道的最小管径为200mm。二、雨水管渠水力计算方法流量:流速:管道直径:管道满流:管道满流时(水力半径R):例:已知某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管底纵坡i=0.00219
,n=0.013(满管),求管道直径D和设计流速V。解:管道满流时,水力半径:由得解得:D=0.669m≈700mm第六节案例一、雨水管道设计的步骤(1)在1:2000~1:5000并绘有规划总图的地形图上,划分汇水面积,规划雨水管道路线,确定水流方向。(2)划分各段管道的汇水面积,并确定水流方向。将计算面积及各段管道的长度填写在图中。各支管汇水面积之和应等于该干管所服务的总汇水面积。(3)依地形图的等高线,确定各设计管段起讫点的地面高程;确定沿干管的控制点的高程,准备进行水力计算。(4)按整个区域的地面性质求出径流系数。(5)依道路、广场、建筑街坊的面积大小,地面种类、坡度、覆盖情况以及街坊内部的排水系统等因素,计算起点地面集水时间。(6)根据区域性质、汇水面积、q20值、地形以及漫溢后的损失大小等因素,确定设计重现期。(7)推求暴雨强度公式,并绘制单位径流量与汇流时间关系图。(8)确定设计流量。进行水力计算,确定管渠断面尺寸、纵断面坡度,并绘制纵断面图。第九章城市道路景观与绿化19
第四节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的、美学问题一、道路横断面宽度与沿街建筑物高度间的关系相协调街道空间尺度常指街道宽度(红线宽度)B与两旁建筑控制高度H的比例值B/H。1、当B/H≤1时,建筑与街道之间有一种亲切感,街道空间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流动感,容易形成繁华热闹的气氛。此时街道绿化对街道空间尺度感的影响不大,过多的绿化会遮挡空间视线,亦可取得幽静的感觉。但当B/H<0.7时,会形成建筑空间压抑感。2、当B/H=1~2之间时,绿化对空间的影响作用开始明显,由于绿化形成界面的衬托作用,在步行空间仍可保持一定的建筑亲切感和较为热闹的气氛。道路越宽,绿带的宽度和高度就应随之增大,以弥补由于建筑后退而产生的空间离散作用,绿化带对于丰富街景、增加城市自然气氛的作用更为显著。3、当B/H>2时,道路往往布置多条绿化带,城市气氛逐渐被冲淡,空间更为开敞,大自然气氛逐渐加强。城市历史传统街道可根据地方特点选用,但尽可能使B/H>0.5~0.7。第五节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方法一、城市道路景观要素1、主景要素①山景②水景③古树名木④主体建筑第六节道路绿化1、道路绿地率①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②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③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第七节城市道路照明设计2、路面亮度(照度)均匀度是路面最低局部亮度与路面平均亮度之比。3、眩光限制19
主要道路要求G=6~7;一般道路要求G=4~6。第十章道路交通设施第一节交通控制与管理一、道路交通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1、交通法规的作用(1)指导作用(2)评判作用(3)预见作用(4)教育作用(5)强制作用(1)交通标志主标志①警告标志②禁令标志③指示标志④指路标志(2)交通标志三要素①颜色②形状③符号(3)让路法在次要道路或交通量明显较少的道路进口引道右侧设立让车标志,该道路上的来车应减速缓行,视冲突车流中出现安全可通过的间隙再加速通过。第二节城市公共停车设施5、停车场进出口净宽,单向通行的不应小于5m,双向通行的不应小于7m。(2)停车场面积计算①地面停车场20~30m2②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30~35m2(4)停车楼(库)设计①直坡道式停车库停车楼面水平布置,每层楼面间以直坡道相连,坡道可设在库内,也可设在库外,可单行布置,也可双行布置。直坡道式停车库布局简单整齐、交通路线清晰,但单位停车位占用面积较多,用地不够经济。④斜坡楼板式停车库停车楼板呈缓坡倾斜状布置,利用通道的倾斜作为楼层转换的坡道,因而无需设置专用的坡道,所以用地最为节省;单位停车位占用面积最少。但由于坡道和通道合二,交通路线较长,对停车位车辆的进出普遍存在干扰。斜坡楼板式停车楼是常用的停车库类型之一,建筑外立面呈倾斜状,具有停车库的建筑个性。19
第三节公共交通站点的布置四、公交中间停靠站①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不大于100m③公交停靠站离开交叉口至少30~50m(三)布置形式1、沿人行道边设置2、沿行车道分隔带设置3、港湾式停靠站第四节道路交通安全防护设施一、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等级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等级分为A、B、C、D四级第十一章设计计算案例第一节道路平面第二节道路纵断面第三节横断面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