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7.50 KB
  • 2022-05-11 18:29:58 发布

沥青混凝土道路设计说明书_本科论文.doc

  • 5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道路设计说明一、概述1.1设计概况什邡市位于德阳市西南部,成都市西北部之间,距成都市60公里、德阳市20公里。南距成都市50km余,以其资源丰富、环境优越,素有“川西明珠”的美誉。本次设计项目海河路位于什邡市,海河路起点与现有客运中心南侧道路相接,止点与什绵公路相接,道路总长1625.017m,路幅宽度30m,含2座桥梁。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全线设置路灯、交通标志标线等。地下敷设雨水管、污水管等配套设施。根据《什邡市道路控制性详规》,项目区位如图所示。序号道路名称起讫点道路长度(m)1海河路客运中心南侧道路~什绵公1.2设计依据及资料1)《什邡市道路控制性详规》2)《什邡市雨水、污水管网规划图》3)项目所在区域1:500地形图4)《什邡市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什邡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2013.75)什邡市规划使用功能图6)《什邡市方案海河路设计》及业主评审意见 7)相关规范、标准及业主提供的其他资料1.3设计概要本次方案设计道路长为1625.017m,道路规模见表1-2。道路规模一览表表1-2序号路名编号道路等级设计速度(km/h)红线宽度(m)车道数(双向)建设性质1海河路次干道40304新建1.4采用技术标准、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城市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3)《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4)《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95)(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7)《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9)《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02)(1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11)《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033-2012)(12)《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B04-2010)(1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14)国家现行相关规范和标准1.5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本项目区域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总的特点是:气候温湿,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日照900~1200小时。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夏季多暴雨,秋季气温下降快,多连绵阴雨,冬季长,气温低,日照少,常有低温、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3.6℃,年最冷月为一月,平均气温为3.7℃,极端最低气温为-8℃(1984),最热为7~8月,月平均气温为23℃,极端最高气温为35.5℃(1996)。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38.95mm,最高年降雨量1259.5mm,最低年降雨量为529.1mm,每年将于多集中在7~9月,月最大降雨量为518.0mm,出现在7月,降雨分配极度不均匀。拟建道路位于什邡市客运中心南侧道路与什绵公路之间,场地地势开阔,地形平坦,在线路上多农田,灌溉水系发达,部分路段有鱼塘。二、工程设计2.1技术标准道路规模一览表表1-3序号路名编号道路等级设计速度(km/h)红线宽度(m)车道数(双向)建设性质1海河路次干道40304新建2.1.1通行净空主线:≥4.5m人行及非机动车道:≥2.5m2.1.2车行道宽度小型汽车专用道:3.50m大、小型汽车混行:3.75m 2.1.3荷载等级路面设计荷载:BZZ—100标准轴载2.1.4抗震标准抗震设防烈度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2.1.5停车视距次干道:40m2.1.6路面类型及设计年限:沥青混凝土路面,15年2.1.7主要线形标准(1)平面线形标准规范值设计速度最小平曲线半径最小平曲线长度缓和曲线最小长度最小圆曲线长度40km/h300m110m35m35m(2)纵断面线形标准规范值设计速度(km/h)凸曲线(m)凹曲线(m)最小坡长(m)406007001102.2平面设计本次设计道路的中心线遵循控制性规划确定的道路中心线,道路平面设计情况如下:道路全长1625.017m,次干道,道路标准路幅宽度30m,起点(X-11090.866,Y-8781.302)接现有道路客运中心南侧道路,终点(X-11678.194,Y-10128.671)接现有什绵公路。全线共5处交叉口,由西向东依次与规划道路、双泉安置房西道路、规划道路、筏子河道路北延段、安居家园东侧道路相交。 2.3纵断面设计本次设计按控制性规划中的控制标高标高作为依据,充分结合沿线自然地形,优化土方平衡。海河路起点接现状客运中心南侧道路,起止点设计标高与现状标高一致,起点为531.650,止点为529.768,其余控制点按规划控制标高设计。全线共设5个变坡点,纵坡依次为0.53%、0.3%、-0.59%、0.3%、-0.62%、0.3%。2.4横断面设计本次设计横断面布设按规划执行:路幅布置为2.0m人行道+2.5m非机动车道+3m绿化带+7.5m车行道+7.5m车行道+3m绿化带+2.5m非机动车道+2.0m人行道=30m。路拱横坡采用抛物线型+直线型路拱。车行道为向外单向坡,横坡度为1.5%,人行道为向内单向坡,横坡度为2.0%(详见道路标准横断面图)。2.5路基设计2.5.1路基材料及压实度路基填料,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树根和含有腐朽物质的土,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基填料。路基填筑建议优先采用相邻路段挖方材料进行填筑,若挖方材料不满足路基填料要求时,应采取晾晒或采用天然级配砂砾石换填等措施处理。路基压实度标准 填挖类型深度范围(m)压实度(%)填方0~0.8≥960.8~1.5≥93>1.6≥94零填及挖方0~30≥96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应符合下表规定: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要求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mm)次干道路堤上路床(0~0.3m)6.0100下路床(0.3~0.8m)4.0100上路堤(0.8~1.5m)3.0150下路堤(1.5m)2.0150(0~0.3m)6.0100零填及挖方路基(0.3~0.8m)4.0100(1)一般路段路基填筑前先清除地表耕植土或松散土,并进行碾压,压实度不小于90%。为满足路堤分层填筑、均匀压实的要求,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面+路床及压实度过渡厚度时,需超挖回填,压实度不小于相应层位规范要求。路基填筑时两侧应增宽50cm以保证路基两侧压实度,压实后进行边坡修整。全线填方高度不大,均小于8m,按1:1.5放坡。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临时排水沟。 全线挖方高度小于8m,挖方路段按1:1放坡。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排水防渗工作,当挖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顶外5m设临时截水沟,并顺地势接入道路排水系统排出路基范围。当挖方路基路床为土层或路床含水量过大难以压实时,也必须对路面结构层以下土基进行换填处理。(2)零填路基对路床范围(即路面底面以下0~80cm)填料或表土必须认真处理。当土层最小强度(CBR)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要求且含水量适度时,可采取翻挖后压实处理;当土层含水量较大时,可采取开沟排水、翻挖晾晒或换填砂卵砾石、片碎石等透水性或掺入生石灰粉拌和均匀后压实处理。当土层最小强度(CBR)不能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要求时,可采取换填或掺灰进行处理,掺灰处理时采用掺8.0%石灰土处治后作为路基填料,处理后上、下路床压实度均不得小于95%。片碎石材料片碎石材料要求:片碎石强度等级不小于MU30;碎石含量不小于30%,片石最大粒径≤250mm,碎石最大粒径≤40mm。当路床为土层或路床含水量过大难以压实时,也必须对路面结构层以下土基进行处理。(3)特殊路基处理本项目根据业主提供的参考地勘资料显示路基地层主要素填土和粉质粘土、粉土、砂土、卵石组成。本工程采用清除素填土采用砂砾石进行换填,换填厚度0.5cm ;对于淤泥质粉质粘土采用砂砾石换填,换填厚度1m-2m。施工时若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0.2m时,应翻挖再回填分层压实。地下水影响路段路基的稳定性时,应设置盲沟拦截引排地下水或在路堤底部填筑渗水性好的材料。(4)沟槽回填路基路基范围布置有给水管线、燃气管线、雨污排水管道,管线开槽回填应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执行。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障填料在最佳含水量情况下进行。开槽回填分层夯实,一般按照20~25cm分层夯实,填料增加5%石灰改良土壤结构,以保证路基压实度达到90%,路床顶面压实度达到94%后。再铺筑级配级配砂砾石底基层。2.6路面设计2.6.1设计原则根据道路等级与使用要求,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结合本地条件与实践经验,进行路面设计方案的经济技术综合比较,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有利于工厂化、机械化施工的路面方案。结合当地筑路材料供应情况和施工经验,参照近年来有关工程的建设经验,建设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2.6.2设计标准及设计理论1.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标准:沥青砼路面以双轮组单轴100KN为标准轴载,设计年限15年。 设计理论:沥青路面结构计算采用双圆均布垂直荷载下的弹性连续体系理论进行计算,以路表设计弯沉值作为路面整体刚度的设计指标,计算路面结构厚度,并对沥青混凝土面层和半刚性材料的基层、底基层进行层底拉应力的验算。2.6.3路面设计参数沥青路面面层设计参数表材料名称推荐配合比或型式20℃抗压回弹模量(MPa)15℃抗压回弹模量(MPa)劈裂强度(MPa)SBS细粒式沥青混合料AC-13C140020001.4中粒式沥青混合料AC-20CAC-16C120016001基层、底基层、土基材料设计参数材料名称抗压回弹模量(弯沉计算用)抗压回弹模量(拉应力计算用)劈裂强度(MPa)7d浸水抗压强度(MPa)水泥稳定碎石150036000.53.5砂砾石150土基(潮湿)35///2.6.4路面结构组合设计机动车道路面结构路面材料结构厚度(cm)规 格备 注SBS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4AC-13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6AC-20C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水泥掺量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水泥掺量4%级配砂砾石底基层30 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路面材料结构厚度(cm)规 格备 注SBS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3.5AC-13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4.5AC-16C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8水泥掺量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8水泥掺量4%级配砂砾石底基层20人行道路面结构路面材料结构厚度(cm)规 格人行道6花岗石水泥砂莱3M10混凝土基层15C152.6.4材料要求(1)沥青混凝土面层①、沥青: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沥青指标试验法针入度(25℃,5s,100g)0.1m60~80T0604延度5℃5cm/min不小于Cm30T0605软化点(R&B)不小于℃55T0606135℃运动粘度不大于Pa.s3T0625 T0619闪点不小于℃23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质量变化不小于%±1.0T0610或T0609弹性恢复25℃不小于%65T0662表层基质沥青和下面层沥青均采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表面层改性沥青采用聚合物改性沥青,改性材料为热塑性橡胶类SBS(Ⅰ-D)类热塑性橡胶类弹性材料。②、粗集料: 采用石灰岩轧制碎石,要求采用大型联合式碎石机(反击破或冲击破,联合破碎不少于三级),石质应无风化、坚硬、耐磨、洁净,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耗性,碎石形状接近立方体,并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项目技术要求碎石压碎指标(%)<20卵石压碎指标(%)<16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12针片状颗粒含量(%)<20含泥量(按质量计)(%)<1.5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5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1.0岩石抗压强度火成岩不应小于100MPa:变质岩不应小于80MPa:水成岩不应小于60MPa表观密度<2500kg/m2空隙率<47%碱集料反应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0%粗集料级配范围表级配分称粒级累计筛余(按质量百分率计)方筛孔尺寸(mm)情况2.364.759.5161926.531.537.5合成级配4.75~1695~10085~10040~600~104.75~1995~10085~9560~7530~450~504.75~26.595~10090~10070~9050~7025~400~504.75~31.595~10090~10075~9060~7540~6020~350~50粒级4.75~9.595~10080~1000~1509.5~1695~10080~1000~1509.5~1995~10085~10040~600~150~1016~26.595~10055~7025~4025~10016~31.595~10085~10055~7025~400~100③、细集料: 细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砂、机制砂或混合砂,并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项目技术要求机制耱间单粒最大压碎指标(%)<30氯固性(按质量损失计%)<0.06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10含泥量(%)<3.0泥块含量(%)<2.0云母(按质量计%)<1.0机制砂MB值<1.4成合格石粉含量(按质量计%)<7.0机制砂MB值≥1.4或不合格石含量(按质量计%)<5.0机制砂母岩抗压强度火成岩不应小于100mpa:变质岩不应小于80mpa:水成岩不小于6mpa轻物质(按质量计%)<1.0硫化物硫盐(按SO,质量计%)<0.5有机质含量(用比色法试验)合格表观密度>2500/kg/m2松散堆积密度>1350kg/m2空隙率<47%碱集料反应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明膨胀率应小于0.10%④、填料必须采用石灰石等碱性岩石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必须除净,矿粉要求干燥、洁净,能从填料仓自由流出。填料中严禁掺加拌和机或碎石机除尘装置回收的粉尘。为减少粉尘的排出量,在轧制机制砂及碎石时,应采用洁净的块状石料加工,并调整好碎石机工艺,尽可能减少粉尘的排出量。矿粉必须贮放在室内,被雨淋湿的和已结块的矿粉不得使用。矿粉质量应符合(JTGF40-2004)的要求。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表观密密度,不小于L/m32.50含量,不小于%1粒度范围<0.6mm<0.15mm<0.075mm%10090~10075~100外观无围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⑤抗剥落剂(下面层)为保证沥青与集料间粘结力,提高抗水损害能力,建议掺加抗剥落剂,抗剥落剂宜采用:施工易于操作,且性能稳定持久,加入后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不低于4级,碱性岩石建议采用2%的水泥作为抗剥落剂取代等量的矿粉,或试验确定矿粉取代量,酸性岩石建议采用石油化工产品沥青抗剥落剂。⑥、混合料的级配及性能指标要求见下表: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要求混合料通过各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016.0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13C10090~10068~8538~6824~4015~3810~287~205~154~8AC~20F10090~10074~9262~8250~7226~5616~4412~338~245~174~133~7改性AC-13C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试验项目改性AC-13C击实次数(次)双面各击75稳定度(kn)不小于8流值(0.1mm)20~40空隙率(%)90mm以内空隙率(%)90mm以下3~53~6沥青饱和度(%)65~75矿料间隙率(%)不小于6 残留稳定度(48h)(%)不小于85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80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2800马歇尔试验密实度(%)98AC-20F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试验项目AC-20F由实次数(次)双面各击75稳定度(kg)不小于8流值(0.1mm)2~40空隙率(%)90mm以内空隙率(%)90mm以下3~53~6沥青饱和度(%)55~70矿料间隙率(%)不小于6残留劈裂强度比(%)不小于85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75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1000马歇尔试验密实度(%)97注:“*”试验温度必须保持低于138℃,过高的温度会导致聚合物的分裂。⑦、沥青下封层、粘层沥青及封层沥青宜用与沥青砼面层所使用的种类、标号相同的石油沥青经乳化制成。施工时采用沥青洒布车喷洒,洒布应符合规范要求。铺筑沥青砼前应待乳化沥青破乳、水分蒸发完后再铺筑。沥青下封层:采用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ES-3型),稀浆封层必须采用专用摊铺机进行摊铺,材料选用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各项性能批标应符合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通过4.75mm筛的合成矿料的砂当量不得低于50%细集料宜采用碱性石料生产的或洁净的石屑。级配满足要求。 稀浆封层矿料级配要求混合料通过各封层矿料级配要求31.526.519.016.0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Es-3型10070~9045~7028~5019~3412~2517~185~15稀浆封层混合料中改性乳化沥青的用量应通过配合比设计确定。沥青粘层:采用快裂的洒布型乳化沥青。推荐使用PC-3乳化石油沥青。用量为0.3-0.6L/m2。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粘层油PC-3试验方法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T0658粒子电信阳离子T0653筛上残留物(1.18mm筛)(%)0.1%T0652粘度恩格拉粘度计E251~6T0622道路标准度C25.3(s)8~20T0621蒸发残留物残留分含量不小于(%)50T0651溶解度不小于(5%)97.5T0607针入度(25℃)(0.1mm)60~80T0604延度(15℃)不小于(cm)40T0605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个小于2/3T0654常温储存稳定性1d不大于(%)1T06555d不大于(%)5T0655(2)基层(水泥稳定碎石)粗集料: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0%,粒料中两个以上的破碎面的比例分别不小于70%和50%。细集料:有机质含量不超过2%。基层材料压实度(按照重型击实标准)及其7d(25℃条件下湿养6d,浸水1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按下表检测压实度及无侧限抗压 强度要求类型压实度(%)抗压强度(Mpa)水泥稳定碎石≥97≥1.5水泥稳定碎石:其水泥配合比根据试验确定,设计水泥用量不大于6%,实际施工时水泥用量以达到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控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级配(骨架密实型)通过下列方孔(mm)的质量百分率(%)4031.5199.54.752.360.60.075液限(%)塑限(%)10068~8638~5822~3216~288~150~3<28<9(2)底基层(级配砂砾石)应采用几种不同的砂砾和卵石掺配拌制而成,其粒料的级配组成应符合规范要求。通过31.5mm筛孔的通过率为100%,压碎值≤30%,其级配应接近于圆滑曲线。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要求不低于98%,要求抗压模量≥170Mpa。级配砂砾石底基层的级配要求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液限塑指筛孔尺寸37.531.526.5199.54.751.180.60.075级配砂砾石/10090~10075~9050~7030~5515~3510~204~10<28<92.7交叉口设计拟建项目共有5处与现有或规划道路相交。K0+262.779处,与规划道路相交,详见交叉口竖向设计图。K0+493.938处,与双泉安置房西道路相交,详见交叉口竖向设计图。K0+841.067处,与规划道路相交,详见交叉口竖向设计图。 K1+090.102处,与筏子河道路北延段相交,详见交叉口竖向设计图。K1+352.001处,与安居家园东侧道路相交,详见交叉口竖向设计图。2.7无障碍及盲道设计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城市道路设施,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要求,道路全线设置盲道,交叉口处设置单面或三面坡缘石坡道,供残疾人使用。本工程无障碍设施,在道路路段上铺设视力残疾者行进盲道,以引导视力残疾者利用脚底的触感行走。行进盲道在路段上连续铺设,无障碍盲道铺设位置一般距绿化带或行道树树穴0.25~0.3m,由于人行道宽度限制,行进盲道宽度采用0.3m。行进盲道转折处设提示盲道。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视残者绕开。同时,路段人行道上不得有突然的高差与横坎,以方便肢残者利用轮椅行进。如有高差或横坎,以斜坡过渡,斜坡坡度满足1:20的要求。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人行横道线的缘石部位设置缘石坡道,其中单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20,三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12。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20mm。交叉口人行横道线贯通道路两侧,经过道路分隔带处压低高度,满足轮椅车通行。在交叉口处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与人行道的行进盲道连接。同时还设置音响设施,以使视残者确认可以通过交叉口。 沿线单位出入口车辆进出少,出入口宽度小的,设置压低侧石的三面坡形式出入口,顺人行道行进方向坡度为1:20,行进盲道连续通过。沿线单位出入口车辆进出多,出入口宽度大的,设置交叉口缘石式的出入口,人行道在缘石处设置单面坡缘石坡道,坡度1:20,并在坡道上口设置提示盲道。人行道对应公交车站处设置提示盲道与轮椅坡道,方便视残者与肢残者候车、上下车。人行道上提示盲道与行进盲道连接,提示盲道设置在行进盲道转折处,并在候车站牌一侧设长度4m的提示盲道。轮椅坡道坡度1:20。2.8公交系统本项目公交车停靠站按港湾式停靠站考虑,在设置停靠站位置,非机分隔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统一向外侧移动3.0米。(具体详见公交停靠站布置图)三、环境保护措施1、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总体设计,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乔木用阔叶树种,道路边坡及用地范围种植灌木和花草,以加强绿化和防护的效果。2、合理选择筑路材料、取土坑、弃土堆的位置,注意料场的水土保持及环境的影响。3、加强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维修保养,安装有效除尘消声和减振装置,将械产生的噪音、振动的影响减少至最小,采用湿式除尘法降低扬尘。 4、施工场地周围应按规定设置隔离护栏,机具、材料要摆放整齐,建筑垃圾随产随清;施工废水须沉淀处理后排放,施工人员生活污水须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农用,严禁直接排放入水体;施工时民工的生活点要注意做好卫生管理工作。四、施工方案根据过去城市道路建设的施工经验,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经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后确定进场施工队伍,是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按时和提前完工的最关键环节之一。由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成立包括地方负责人在内的建设指挥部,对建设项目进行统一领导管理和督促十分必要,特别是地方负责人参与领导管理,在组织民工,地方材料的供应,协调关系方面,具有地利方面的权威性,并对确保正常施工也是十分必要的。专职的监理机构,负责行使对各专项工程的质量进行旁站监督、计量与支付,将使各部工程的质量自始至终严格处于受控状态,对确保工程质量非常重要。五、施工验收施工中各分项、分部及单项工程均应采用《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或当地质检部门指定的标准及时检查验收。上道工序、分部工程未按有关标准验收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六、未尽事宜按现行国家标准及行业有关规范执行。 交通说明交通工程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1.1工程规模、建设范围本次设计项目海河路位于什邡市,海河路起点与现有客运中心南侧道路相接,止点与什绵公路相接,道路总长1625.017m,路幅宽度30m。路幅布置为2.0m人行道+2.5m非机动车道+3m绿化带+7.5m车行道+7.5m车行道+3m绿化带+2.5m非机动车道+2.0m人行道=30m。为了有效管理道路交通,达到安全、经济、合理、美观的目的,道路沿线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标志、标线等交通设施。1.2设计依据(1)《什邡市道路控制性详规》及什邡市规划使用功能图;(2)《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13)57号;(3)《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4)《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5)《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833-2002);(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06)。(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F71-2006)。(8)《什邡市方案海河路设计》及业主评审意见。二、交通工程设计2.1交通标志 1、标志布置交通标志的设置应给道路使用者提供明确及时和足够的信息,并应满足夜间行车视觉的效果,版面注记及结构形式应与道路线形,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以满足视觉美观要求。本工程标志设计中依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和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2009)进行设计。本项目设置标志有: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2、版面设计及反光材料的选择为了满足40km/h车速时道路使用者对标志信息的视认要求,主线指路标志采用汉字高度30cm,汉字高宽比为1:1,部分为1:0.75,字体为国家标准矢量汉字标黑简体,英文字高为汉字高度的1/2,版面尺寸按不同版面内容确定,尽量达到统一,版面内容中汉字间距、笔划粗度、最小行距、边距以及版面布置等参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版面反光材料的选择,既要考虑各类反光膜的反光特性,使用功能、应用场合和使用年限,又要分清版面中不同内容部分的主次关系,这样才能使版面交通信息在夜间有较好的视认效__________果。因此采用三级反光膜。3、标志结构设计根据标志版面尺寸大小及设置位置的需要,本段标志的支架结构有单柱式和单悬臂等。标志底板采用铝合金板,为了保证标志版面的平整度,对于版面尺寸较小的单柱式标志板厚度采用2mm,版面尺寸较大的单悬臂式标志板厚度采用3mm,并均采用铝合金龙骨加固,各种标志板的具体采用厚度详见设计图。所有钢材均采用Q235 ,焊条全采用T42。所有钢材均采用热浸镀锌防腐处理,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标志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根据板面的大小及地基承载力决定其尺寸及埋置深度。4、标志的施工要求交通标志以确保交通通畅和行车安全为目的,应结合道路线形、交通状况、沿线设施等情况,根据交通标志的不同种类来设置。交通标志应设在车辆行进正面方向最容易看到的地方,不得被道路两侧的树木遮蔽,根据具体情况设在道路行车方向的右侧、车行道上方。路侧式标志应尽量减少标志版面对驾驶员的眩光。在装设时,应尽可能与道路中线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禁令和指示标志为0~45°;指路和警告标志为0~10°。2.2交通标线标线、导向箭头的布设应确保车流分道行驶,起导流作用,保证昼夜的视线诱导,车道分界清淅、线向清楚、轮廓分明。1、标线的平面布设本工程全线布设的标线类型有车行道边缘线、中央双黄线、人行横道线、接近人行道标线、停止线、导向箭头等。2、标线的材料选择 为了使标线在黑夜具备同白天一样的清晰度,需要使用寿命长、反光效果好的材料做标线,使用的标线涂料,应具备与路面粘结力强,干燥迅速,以及良好的耐磨性,持久性,抗滑性等特点。另外标线厚度要考虑路面排水的需要。本次设计标线采用加热型标线涂料,表面撒布玻璃微珠。3、标线的施工要求标线施工应满足以下要求:(1)标线涂层厚度均匀,无起泡、开裂、发粘、脱落等现象;(2)标线的端线与边线应垂直,误差≯±5°,其他特殊标线,其角度与设计值误差≯±3;(3)标线涂层厚度为2mm;(4)标线表面均匀撒布玻璃微珠,含量为0.3-0.34kg/m2。2.3信号灯交通信号控制主要设在大型平交口,除使用标志标线疏导和渠化外,并使用交通信号灯控制。本项目平交口标志标线设计暂时按没有信号控制的情况考虑,后期建议设置信号灯。 排水说明道路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本设计为什邡市海河路新建工程排水部分施工图设计,本工程排水设计采用雨、污分流制。工程设计范围内的地质、气象水文资料与道路部分相同。本次设计沿道路同侧敷设雨、污水管道。雨水管道敷设在距道路中心线以北5.5m的车行道下,主管管径为DN400~1200。污水管道敷设在距道路中心线以北2m的车行道下,主管管径为DN400~800。管线布置详见综合管网横断面图。污水:排入相邻道路污水预留支管,最终排入污水处理厂。雨水:雨水就近排进沟渠、涵洞和相邻道路雨水预留支管。其他:本项目K0+000~K0+220段雨污水管道因需要排入已建好雨污水管道中,为保证本项目中雨污水的排入,管道覆土较浅,为保证行车安全及管道的正常使用,该段雨污水主管采用360度混凝土满包基础。二.设计依据(1)《室外给水排水规范》(GB50014-2013);(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50289-98);(4)《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5)相关道路设计图。三.管材及附属构筑物(1)暴雨强度公式:tbnACP()q1(1lg)++=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设计重现期P=5年,综合迳流系数ψ=0.95,地面集水时间t=5分钟。污水管道:按单位面积定额法计算污水流量单位面积定额指标为:人口密度:800人/ha,污水定额120L/d最小管径:无论雨污水管道,位于街道下的城市排水管道dmin≥400,单位预留管污水管dmin≥400,雨水管dmin≥400。(一)管材及基础1.雨水口联络管采用Ⅱ级钢筋混凝土平口管,360度混凝土满包基础。2.管顶覆土小于1.0m,或管道过河时,采用II级钢筋混凝土平口管或企口管,360度混凝土满包基础。3.管顶覆土1.0m≤H≤7.0m时,采用钢筋混凝土承插管(GB/T11836-2009)或企口管,180度砂石基础,作法见国标图集06MS201-1第11页。管顶覆土1.0m≤H≤4.5m时采用II 级管,管顶覆土4.5m<H≤7.0m时采用III级管。4.管顶覆土9.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