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00 KB
- 2022-05-11 18:34:01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备案号:4014—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DL/T5092—1999P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Technicalcodefordesigning110~500kVoverheadtransmissionlin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1999-08-02发布1999-10-01实施前言本规程是对原水利电力部1979年1月颁发的SDJ3—79《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的修订。本标准较修订前的标准有如下重要技术内容的改变:(1)原规程适用于35~33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按照1990年3月30日(90)电规计字第16号文《关于寄发1990年度电力勘测设计标准化科研和情报计划项目的通知》和1991年7月22日电规送(1991)22号文〈《22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修订大纲》审查意见〉的要求,将规程范围调整为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2)70年代开始建设500kV线路,迄今已有10000多公里,历次专业会议的暂行规定及其补充、修正经过多年实践验证,其成熟的部分本次规程修订时已予采纳。(3)结构部分参照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极限设计理论作了相应修改,在与原规程基本衔接的条件下与国内其他土建规程相协调。(4)原规程中某些不符合当前生产要求的章节条款,已予删除或修改。本标准实施后,SDJ3—79即行废止。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和附录G均为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由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电力公司华东电力设计院。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叶鸿声、龚大卫、魏顺炎、杨崇儒、李喜来、刘寿榕、杨元春、庄德新、赵君虎、陆浩东。本标准委托国家电力公司华东电力设计院负责解释。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交流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以下简称送电线路)的设计原则,并提供了必要的数据。适用于新建110、220、330、500kV交流送电线路设计。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J9—8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17—88钢结构设计规范GB700—88碳素结构钢GB/T1591—94低合金结构钢GB3098.1—82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
GB3098.2—82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母3总则3.0.1送电线路的设计必须贯彻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符合国情。3.0.2送电线路设计,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积极慎重地推广采用成熟的新材料、新结构等先进技术。3.0.3在送电线路设计中,除应按本规程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有关规定的要求。4术语和符号4.1术语4.1.1大跨越largecrossing线路跨越通航大河流、湖泊或海峡等,因档距较大(在1000m以上)或杆塔较高(在100m以上),导线选型或杆塔设计需特殊考虑,且发生故障时严重影响航运或修复特别困难的耐张段。4.1.2重冰区heavyicearea设计冰厚为20mm及以上地区。4.1.3稀有风速,稀有覆冰rarewindspeed,rareicethicknees根据历史上确实存在,并显著地超过历年记录频率曲线的严重大风、覆冰情况所拟定的验算气象条件。4.1.4平均运行张力everydaytension导线或地线在年平均气温计算情况下的弧垂最低点张力。4.1.5重力式基础weightingfoundation基础上拔稳定主要靠基础的重力,且其重力大于上拔力的基础。4.1.6钢筋混凝土杆reinforcedconcretepole钢筋混凝土杆是普通钢筋混凝土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杆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杆的总称。4.1.7居民区residentialarea工业企业地区、港口、码头、火车站、城镇等人口密集区。4.1.8非居民区nonresidentialarea上述居民区以外地区,均属非居民区。虽然时常有人、有车辆或农业机械到达,但未遇房屋或房屋稀少的地区,亦属非居民区。4.1.9交通困难地区difficulttransportarea车辆、农业机械不能到达的地区。4.2符号本规程所用的符号W0——基准风压标准值,kN/m2;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CG——永久荷载效应系数;GK——永久荷载标准值;ψ——可变荷载组合系数;CQi——可变荷载效应系数;R——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Qik——第i项可变荷载标准值;fG——钢材的屈服应力,N/mm2;fS——地基承载力设计值,kPa;
γrf——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5路径5.0.1选择送电线路的路径,应综合考虑施工、运行、交通条件和线路长度等因素,进行方案比较,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5.0.2选择路径应尽量避开重冰区、不良地质地带、原始森林区以及严重影响安全运行的其他地区,并应考虑与邻近设施如电台、机场、弱电线路等的相互影响。5.0.3大型发电厂和枢纽变电所的进出线,应根据厂、所总体布置统一规划。对规划中的两回路或多回路线路,在路径狭窄地段宜采用同杆塔架设。5.0.4耐张段的长度,单导线线路不宜大于5km;2分裂导线线路不宜大于10km;3分裂导线及以上线路不宜大于20km。如运行、施工条件许可,耐张段长度可适当延长。在高差或档距相差非常悬殊的山区或重冰区等运行条件较差的地段,耐张段长度应适当缩小。5.0.5有大跨越的送电线路,其路径方案应结合大跨越的情况,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大跨越杆塔,一般设置在5年重现期的洪水淹没区以外,并考虑30~50年河岸冲刷变迁的影响。6气象条件6.0.1设计气象条件,应根据沿线的气象资料和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按以下重现期确定:500kV大跨越50年500kV送电线路30年110~330kV大跨越30年110~330kV送电线路15年如沿线的气象与附录A(标准的附录)典型气象区接近,宜采用典型气象区所列数值。6.0.2确定最大设计风速时,应按当地气象台、站10min时距平均的年最大风速作样本,并宜采用极值Ⅰ型分布作为概率模型。统计风速的高度如下:各级电压大跨越离历年大风季节平均最低水位10m110~330kV送电线路离地面15m500kV送电线路离地面20m6.0.3送电线路的最大设计风速,应按最大风速统计值选取。山区送电线路的最大设计风速,如无可靠资料,应按附近平原地区的统计值提高10%选用。110~330kV送电线路的最大设计风速,不应低于25m/s;500kV送电线路计算导、地线的张力、荷载以及杆塔荷载时,最大设计风速不应低于30m/s。6.0.4大跨越最大设计风速,如无可靠资料,宜将附近平地送电线路的风速统计值换算到与大跨越线路相同电压等级陆上线路重现期下历年大风季节平均最低水位以上10m处,并增加10%,然后考虑水面影响再增加10%后选用。大跨越最大设计风速不应低于相连接的陆上送电线路的最大设计风速。必要时,还宜按稀有风速条件进行验算。6.0.5大跨越最大设计冰厚,除无冰区外,宜较附近一般送电线路的最大设计覆冰增加5mm。对大跨越和重冰区送电线路,必要时还宜按稀有覆冰条件进行验算。6.0.6送电线路位于河岸、湖岸、高峰以及山谷口等容易产生强风的地带时,其最大设计风速应较附近一般地区适当增大。6.0.7设计用年平均气温,应按以下方法确定:如地区年平均气温在3~17℃之内,取与年平均气温值邻近的5的倍数值;
地区年平均气温小于3℃和大于17℃时,分别按年平均气温减少3℃和5℃后,取与此数邻近的5的倍数值。7导线和地线7.0.1送电线路的导线截面,除根据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外,还要按电晕及无线电干扰等条件进行校验。大跨越的导线截面宜按允许载流量选择,并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海拔不超过1000m地区,采用现行钢芯铝绞线国标时,如导线外径不小于表7.0.1所列数值,可不验算电晕。表7.0.1可不验算电晕的导线最小外径(海拔不超过1000m)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导线外径(mm)9.621.633.62×21.62×36.243×26.824×21.6 7.0.2验算导线允许载流量时,导线的允许温度: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可采用+70℃(大跨越可采用+90℃);钢芯铝包钢绞线(包括铝包钢绞线)可采用+80℃(大跨越可采用+100℃),或经试验决定;镀锌钢绞线可采用+125℃。环境气温应采用最高气温月的最高平均气温;风速应采用0.5m/s(大跨越采用0.6m/s);太阳辐射功率密度应采用0.1W/cm2。7.0.3导线和地线(以下简称导、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5。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宜大于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应按式7.0.3计算(7.0.3)式中:Tmax——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N;Tp——导、地线的拉断力,N;KC——导、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悬挂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25。架设在滑轮上的导、地线,还应计算悬挂点局部弯曲引起的附加张力。在稀有风速或稀有覆冰气象条件时,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拉断力的60%。悬挂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拉断力的66%。7.0.4地线应满足电气和机械使用条件要求,可选用镀锌钢绞线或复合型绞线。验算短路热稳定时,地线的允许温度: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可采用+200℃;钢芯铝包钢绞线(包括铝包钢绞线)可采用+300℃;镀锌钢绞线可采用+400℃。计算时间和相应的短路电流值应根据系统情况决定。地线选用镀锌钢绞线时与导线的配合不宜小于表7.0.4的规定。表7.0.4地线采用镀锌钢绞线时与导线配合表导线型号LGJ-185/30及以下LGJ-185/45~LGJ-400/50LGJ-400/65及以上镀锌钢绞线最小标称截面(mm2)355070500kV线路的地线采用镀锌钢绞线时,标称截面不应小于70mm2。7.0.5导、地线防振措施:1铝钢截面比不小于4.29的钢芯铝绞线或镀锌钢绞线,其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和相应的防振措施,应符合表7.0.5的要求。如有多年运行经验可不受表7.0.5的限制。表7.0.5导、地线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和防振措施情况防振措施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拉断力的百分数)(%)钢芯铝绞线镀锌钢绞线
档距不超过500m的开阔地区不需要1612档距不超过500m的非开阔地区不需要1818档距不超过120m不需要1818不论档距大小护线条22—不论档距大小防振锤(阻尼线)或另加护线条25254分裂导线采用阻尼间隔棒时,档距在500m及以下可不再采用其他防振措施。2对第7.0.1以外的导、地线,其允许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及相应的防振措施,应根据当地的运行经验确定,也可采用制造厂提供的技术资料。必要时通过试验确定。7.0.6导、地线架设后的塑性伸长应按制造厂提供的数据或通过试验确定。如无资料,镀锌钢绞线可采用1×10-4;钢芯铝绞线可采用表7.0.6-1所列数值。表7.0.6-1钢芯铝绞线塑性伸长铝钢截面比塑性伸长7.71~7.914×10-4~5×10-45.05~6.163×10-4~4×10-44.29~4.383×10-4塑性伸长对弧垂的影响宜采用降温法补偿,如采用上列塑性伸长值时,镀锌钢绞线可采用降低温度10℃;钢芯铝绞线可采用表7.0.6-2所列数值。表7.0.6-2钢芯铝绞线降温值铝钢截面比降温值(℃)7.71~7.9120~255.05~6.1615~204.29~4.38158绝缘子和金具8.0.1盘型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8.0.1所列数值。双联及以上的多联绝缘子串应验算断一联后的机械强度,其荷载及安全系数按断联情况考虑。表8.0.1盘型绝缘子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情况最大使用荷载断线断联安全系数2.71.81.5对于瓷质盘型绝缘子尚应满足正常运行情况常年荷载状态下安全系数不小于4.5。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KI应按式(8.0.1)计算(8.0.1)式中:TR——盘形绝缘子的额定机械破坏负荷,kN;T——分别取绝缘子承受的最大使用荷载、断线、断联荷载或常年荷载,kN。常年荷载是指年平均气温条件下绝缘子所承受的荷载。断线、断联的气象条件是无风、无冰、最低气温月的最低平均气温。设计悬垂串时导、地线张力可按第12.1.3条取值。8.0.2金具表面应热镀锌或采取其他等效的防腐措施。8.0.3金具强度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下列数值:最大使用荷载情况2.5断线、断联情况1.58.0.4330kV及以上线路的绝缘子串及金具应考虑均压和防电晕措施。8.0.5地线绝缘时不宜使用单联单片盘型悬式绝缘子串。
9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9.0.1110~500kV送电线路的绝缘配合,应使线路能在工频电压、操作过电压、雷电过电压等各种条件下安全可靠地运行。9.0.2在海拔高度1000m以下地区,操作过电压及雷电过电压要求的悬垂绝缘子串绝缘子片数,不应少于表9.0.2的数值。耐张绝缘子串的绝缘子片数应在表9.0.2的基础上增加,对110~330kV送电线路增加1片,对500kV送电线路增加2片。表9.0.2操作过电压及雷电过电压要求悬垂绝缘子串的最少片数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单片绝缘子的高度(mm)146146146155绝缘子片数(片)7131725为保持高杆塔的耐雷性能,全高超过40m有地线的杆塔,高度每增加10m,应比表9.0.2所列值增加1片同型绝缘子,全高超过100m的杆塔,绝缘子片数应根据运行经验结合计算确定。由于高杆塔而增加绝缘子片数时,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也应相应增大。9.0.3送电线路绝缘的防污设计,应依照经审定的污秽分区图所划定的污秽等级,选择合适的绝缘子型式和片数。标准分级见附录B。9.0.4通过污秽地区的送电线路,耐张绝缘子串的片数按9.0.3条选择并已达到9.0.2条规定的片数时,可不再比悬垂绝缘子串增加。耐张绝缘子串的自洁性能较好,在同一污区,其泄漏比距可根据运行经验较悬垂绝缘子串适当减少。9.0.5在海拔高度为1000~3500m的地区,绝缘子串的片数,如无运行经验时,可按式9.0.5确定(9.0.5)式中:nh——高海拔地区绝缘子数量,片;n——海拔1000m以下地区绝缘子数量,片;H——海拔高度,km。9.0.6在海拔不超过1000m的地区,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包括拉线、脚钉等)的间隙,在相应风偏条件下,不应小于表9.0.6所列数值。表9.0.6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的最小间隙m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雷电过电压1.001.902.33.303.30操作过电压0.701.451.952.502.70工频电压0.250.550.901.201.30注:1按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情况校验间隙时的相应气象条件,参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2按运行电压情况校验间隙时采用最大风速及相应气温;3500kV空气间隙栏,左侧数据适用于海拔高度不超过500m地区;右侧适用于超过500m但不超过1000m的地区 9.0.7在海拔高度超过1000m地区,海拔高度每增高100m,操作过电压和运行电压的间隙,应较表7.0.6所列数值增大1%。如因高海拔而需增加绝缘子数量,则表7.0.6所列的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也应相应增大。9.0.8在海拔高度1000m
以下地区,为便利带电作业,带电部分对杆塔接地部分的校验间隙不应小于表9.0.8所列数值。表9.0.8为便利带电作业,带电部分对杆塔与接地部分的校验间隙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 校验间隙(m)1.01.82.23.2 对操作人员需要停留工作的部位,还应考虑人体活动范围30~50cm。校验带电作业的间隙时,应采用下列计算条件:气温+15℃,风速10m/s。9.0.9送电线路的防雷设计,应根据线路的电压、负荷的性质和系统运行方式,并结合当地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地形地貌特点及土壤电阻率高低等情况,在计算耐雷水平后,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合理的防雷方式。各级电压的送电线路,采用下列保护方式:1)110kV送电线路宜沿全线架设地线,在年平均雷暴日数不超过15或运行经验证明雷电活动轻微的地区,可不架设地线。无地线的送电线路,宜在变电所或发电厂的进线段架设1~2km地线。2)年平均雷暴日数超过15的地区220~330kV送电线路应沿全线架设地线,山区宜架设双地线。3)500kV送电线路应沿全线架设双地线。9.0.10杆塔上地线对边导线的保护角,500kV送电线路宜采用10°~15°。330kV送电线路及双地线的220kV送电线路宜采用20°左右。山区110kV单地线送电线路宜采用25°左右。杆塔上两根地线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地线与导线间垂直距离的5倍。在一般档距的档距中央,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应按下式校验(计算条件为:气温+15℃,无风)S≥0.012L+1(9.0.10)式中:S——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m;L——档距,m。9.0.11有地线的杆塔应接地。在雷季干燥时,每基杆塔不连地线的工频接地电阻,不宜大于表9.0.11所列数值。土壤电阻率较低的地区,如杆塔的自然接地电阻不大于表9.0.11所列数值,可不装人工接地体。表9.0.11有地线的线路杆塔的工频接地电阻Ω土壤电阻率(Ω·m)100及以下100以上至500500以上至10001000以上至20002000以上工频接地电阻(Ω)10152025301)注:1)如土壤电阻率超过2000Ω·m,接地电阻很难降到30Ω时,可采用6~8根总长不超过500m的放射形接地体或连续伸长接地体,其接地电阻不受限制 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在居民区的无地线钢筋混凝土杆和铁塔应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宜超过30Ω。9.0.12
钢筋混凝土杆的铁横担、地线支架、爬梯等铁附件与接地引下线应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利用钢筋兼作接地引下线的钢筋混凝土电杆,其钢筋与接地螺母、铁横担或地线支架之间应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外敷的接地引下线可采用镀锌钢绞线,其截面应按热稳定要求选取,且不应小于25mm2。接地体引出线的截面不应小于50mm2并应进行热稳定验算。引出线表面应进行有效的防腐处理,如热镀锌。9.0.13通过耕地的送电线路,其接地体应埋设在耕作深度以下。位于居民区和水田的接地体应敷设成环形。9.0.14采用绝缘地线时,应限制地线上的电磁感应电压和电流,并选用可靠的地线间隙,以保证绝缘地线的安全运行。对绝缘地线长期通电的接地引线和接地装置,必须校验其热稳定和人身安全的防护措施。10导线布置 10.0.1导线的线间距离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运行经验确定:1对1000m以下档距,水平线间距离宜按式(10.0.1-1)计算(10.0.1-1)式中:D——导线水平线间距离,m;LK——悬垂绝缘子串长度,m;U——送电线路标称电压,kV;fC——导线最大弧垂,m。一般情况下,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其水平线间距离与档距的关系,可采用附录C(标准的附录)所列数值。2导线垂直排列的垂直线间距离,宜采用式(10.0.1-1)计算结果的75%。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其垂直线间距离不宜小于表10.0.1所列数值。表10.0.1使用悬垂绝缘子串杆塔的最小垂直线间距离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垂直线间距离(m)3.55.57.510.03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水平线间距离,宜按式(10.0.1-2)计算(10.0.1-2)式中:DX——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水平线间距离,m;DP——导线间水平投影距离,m;DZ——导线间垂直投影距离,m。10.0.2覆冰地区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如无运行经验,不宜小于表10.0.2所列数值。表10.0.2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m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设计冰厚10mm0.51.01.51.75设计冰厚15mm0.71.52.02.5设计冰厚5mm地区,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可根据运行经验适当减少。在重冰区,导线应采用水平排列。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数值,宜较表10.0.2中“设计冰厚15mm”栏内的数值至少增加0.5m。10.0.3双回路及多回路杆塔,不同回路的不同相导线间的水平或垂直距离,应比第8.0.1条的要求增加0.5m。
10.0.4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网中,长度超过100km的送电线路均应换位。换位循环长度不宜大于200km。如一个变电所某级电压的每回出线虽小于100km,但其总长度超过200km,可采用换位或变换各回送电线路的相序排列的措施来平衡不对称电流。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电力网,为降低中性点长期运行中的电位,可用换位或变换送电线路相序排列的方法来平衡不对称电容电流。 11杆塔型式 11.0.1杆塔选型应从安全可靠、维护方便并结合施工、制造、地形、地质和基础型式等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11.0.2在平地和丘陵等便于运输和施工的地区,宜因地制宜地采用拉线杆塔和钢筋混凝土杆。11.0.3在走廊清理费用比较高及走廊较狭窄的地带,宜采用导线三角形排列的杆塔,对非重冰区还宜结合远景规划采用双回路或多回路杆塔;在重冰区地带宜采用单回路导线水平排列的杆塔;在城市或城效可采用钢管杆塔。11.0.4一般直线杆塔如需要带转角,在不增加塔头尺寸时不宜大于5°。悬垂转角杆塔的转角角度,对500kV和330kV及以下杆塔分别不宜大于20°和10°。11.0.5带转动横担或变形横担的杆塔不应用于居民区、检修困难的山区、重冰区、交叉跨越点以及两侧档距或标高相差较大容易发生误动作的杆塔位。 12杆塔荷载及材料 12.1荷载12.1.1各类杆塔均应计算线路正常运行情况、断线(含分裂导线时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和安装情况下的荷载组合,必要时尚应验算地震等稀有情况。12.1.2各类杆塔的正常运行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1最大风速、无冰、未断线;2最大覆冰、相应风速及气温、未断线;3最低气温、无冰、无风、未断线(适用于终端和转角杆塔,不含大跨越直线塔)。12.1.3直线型杆塔(含悬垂转角杆塔,不含大跨越直线塔)的断线(含分裂导线时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1断导线(含分裂导线时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1)单回路和双回路杆塔。单导线时,断任意一根导线,分裂导线时,任意一相有不平衡张力、地线未断、无风、无冰。单导线的断线张力,应按照表12.1.3-1的规定确定。表12.1.3-1单导线断线张力与最大使用张力的百分比值%钢芯铝绞线型号钢筋混凝土杆及拉线塔自立式铁塔LGJ-95/20及以下3040LGJ-120/20~LGJ-185/453540LGJ-240/20及以上4050两分裂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对平地及山地线路,应分别取一根导线最大使用张力的40%及50%。两分裂以上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对平地、丘陵及山地线路,应分别取不小于一相导线最大使用张力的15%、20%及25%,且均不应小于20kN。
2)多回路杆塔。单导线时,断任意两根导线;分裂导线时,任意两相有纵向不平衡张力。断线张力或纵向不平衡张力仍按单回路和双回路杆塔的规定选用。地线未断、无冰、无风。2地线不平衡张力情况。不论带多少回路的杆塔,任意一根地线有不平衡张力,导线未断、无冰、无风。地线的不平衡张力,应按照表12.1.3-2的规定确定。表12.1.3-2地线不平衡张力与最大使用张力的百分比值%杆塔类别钢筋混凝土杆拉线铁塔自立式铁塔330kV及以下线路15~203050500kV线路20~3040503转动横担或变形横担的启动力,应满足运行和施工的安全要求。12.1.4耐张型杆塔的断线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1在同一档内断任意两相导线(终端杆塔应考虑作用有一相或两相断线张力的不利情况)、地线未断、无冰、无风;2断任意一根地线、导线未断、无冰、无风;3断线情况时,所有的导线和地线的张力,均应分别取最大使用张力的70%及80%。12.1.5重冰区线路各类杆塔断线(含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时的导线及地线张力,应按覆冰不小于正常覆冰荷载的50%、无风和气温为-5℃的条件,由计算确定。各类杆塔的断线数目应与非重冰区的规定相同;同时,尚应验算导线及地线同时存在有不均匀脱冰情况的各种荷载组合。12.1.6各类杆塔的断线情况下的断线张力或纵向不平衡张力均应按静态荷载计算。12.1.7各类杆塔的安装情况,应按10m/s风速、无冰、相应气温的气象条件下考虑下列荷载组合:1直线型(含悬垂转角型)杆塔的安装荷载:1)提升导线、地线及其附件时发生的荷载;2)导线及地线锚线作业时,导线及地线的锚线张力。2耐张型杆塔的安装荷载:1)导线及地线荷载。锚塔:锚地线时,相邻档内的导线及地线均未架设;锚导线时,在同档内的地线已架设。紧线塔:紧地线时,相邻档内的地线已架设或未架设,同档内的导线均未架设;紧导线时,同档内的地线已架设,相邻档内的导线已架设或未架设。2)临时拉线所产生的荷载。3安装荷载计算,应计及下列因素:1)安装人员及其携带的工具等附加重力荷载;2)导线及地线的初伸长补偿、施工误差及过牵引等产生的影响;3)牵引或提升导线及地线时对杆塔的冲击作用。12.1.8双回路及多回路杆塔,应按实际需要,考虑分期架设的情况。12.1.9终端杆塔应计及变电所(或升压站)一侧导线及地线已架设或未架设的情况。12.1.10位于基本地震烈度为七度及以上地区的混凝土高塔和位于基本地震烈度为九度及以上地区的各类杆塔均应进行抗震验算。12.1.11外壁的坡度小于2%的圆锥形构件和圆筒形钢管构件,应计及风激横向振动的效应,必要时宜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12.1.12导线及地线风荷载的标准值,应按式(12.1.12-1)和式(12.1.12-2)计算WX=α·W0·μZ·μSC·βC·d·Lp·sin2θ(12.1.12-1)W0=V2/1600(12.1.12-2)式中:WX——垂直于导线及地线方向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kN;
α——风压不均匀系数,应根据设计基准风速,按照表12.1.12的规定确定;βC——500kV线路导线及地线风荷载调整系数,仅用于计算作用于杆塔上的导线及地线风荷载(不含导线及地线张力弧垂计算和风偏角计算),βC应按照表12.1.12的规定确定;其他电压级的线路βC取1.0;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确定,当基准高度不是10m时,应作相应换算;μSC——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线径小于17mm或覆冰时(不论线径大小)应取μSC=1.2;线径大于或等于17mm时,μSC取1.1;d——导线或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分裂导线取所有子导线外径的总和,m;Lp——杆塔的水平档距,m;θ——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度;W0——基准风压标准值,kN/m2,应根据基准高度的风速V,m/s,按式(12.1.12-2)计算。表12.1.12风压不均匀系数α和导地线风载调整系数βC风速V(m/s)V≤10V=1520≤V<3030≤V<35V≥35α计算杆塔荷载1.001.00.850.750.70校验杆塔电气间隙1.000.750.610.610.61βC计算500kV杆塔荷载1.001.001.101.201.30注:对跳线等档距较小者的计算,α宜取1.012.1.13杆塔风荷载的标准值,应按式12.1.13计算WS=W0·μZ·μS·βZ·AS(12.1.13)式中:WS——杆塔风荷载标准值,kN;μS、AS——分别为构件的体型系数和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m2,体型系数按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确定;βZ——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对杆塔本身,当杆塔全高不超过60m时,应按照表12.1.13对全高采用一个系数;当杆塔全高超过60m时,应按现行国家规范GBJ9—8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采用由下到上逐段增大的数值,但其加权平均值不应小于1.6。对基础,当杆塔全高不超过50m时,应取1.0;全高超过50m时,应取1.3。表12.1.13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βZ(用于杆塔本身)杆塔全高H(m)2030405060βZ单柱拉线杆塔1.01.41.61.71.8其他杆塔1.01.251.351.51.6注:1中间值按插入法计算;2对自立式铁塔,表中数值适用于高度与根开之比为4~612.1.14绝缘子串风荷载的标准值,应按式(12.1.14)计算WI=W0·μZ·AI(12.1.14)式中:WI——绝缘子串风荷载标准值,kN;AI——绝缘子串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m2。12.1.15直线型杆塔计算应考虑与线路方向成0、45℃(或60℃)及90℃的三种最大风速的风向;对一般耐张型杆塔可只计算90℃一个方向;对终端杆塔可计算0℃方向;对耐张杆塔转角度数较小时时宜考虑与线条荷载张力相反的风向;对特殊杆塔宜考虑最不利风向。 12.2材料
12.2.1钢材的材质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连接方式和结构所处的环境及气温等条件进行合理选择。一般采用Q235和Q345,有条件时也可采用Q390钢。钢材的强度设计值及物理特性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GBJ17—88《钢结构设计规范》、GB700—88《碳素结构钢》和GB/T1591—94《低合金结构钢》的规定。螺栓和螺母的材质及其机械特性应分别符合现行规范GB3098.1—82《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和GB3098.2—82《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母》的规定。12.2.2环形断面(离心)钢筋混凝土杆及预应力混凝土杆的钢筋,宜按下列规定采用:1普通钢筋用Ⅰ级、Ⅱ级、Ⅲ级钢筋和乙级冷拔低碳钢丝;2预应力钢筋用碳素钢丝、刻痕钢丝和热处理钢筋以及冷拉Ⅱ级、Ⅲ级和Ⅳ级钢筋。12.2.3环形断面(离心)钢筋混凝土杆和预应力混凝土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分别不低于C40和C50。其他混凝土预制构件不应低于C20。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以及各项物理特性指标,应按现行国家规范GBJ10—8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确定。12.2.4钢材、螺栓和锚栓的强度设计值,应按照表12.2.4的规定确定。各种焊缝的强度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规范GBJ17—88《钢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确定。12.2.5拉线宜采用镀锌钢绞线,其强度设计值,应按照表12.2.5的规定确定。表12.2.4钢材、螺栓和锚栓的强度设计值N/mm2材料类别钢材组别或厚度mm抗拉抗压和抗弯抗剪孔壁承压*钢材Q235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215200190215200190125115110370Q345— ≤1617~25315300315300185175510490Q390— ≤1617~25350335350335205195530510镀锌粗制螺栓4.8级标称直径D≤24200—170—5.8级标称直径D≤24240—210—6.8级标称直径D≤24300—240—8.8级标称直径D≤24400—300—锚栓Q235钢外径≥16160———35号优质碳素钢外径≥16190———*适用于构件上螺栓端距大于等于1.5DB(DB螺栓直径) 表12.2.5镀锌钢绞线强度设计值N/mm2股数热镀锌钢丝抗拉强度标准值备注117512701370147015701.整根钢绞线的拉力设计值等于总截面与fg的乘积;2.强度设计值fg中已计入了换算系数。7股0.92,19股0.90整根钢绞线抗拉强度设计值fg7股69074580086092019股67072078084090012.2.6拉线金具的强度设计值,应取国家标准金具的强度标准值或特殊设计金具的最小试验破坏强度值除以1.8的抗力分项系数确定。
13杆塔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13.1一般规定13.1.1杆塔结构设计应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用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具体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13.1.2结构的极限状态是指结构或构件在规定的各种荷载组合作用下或在各种变形或裂缝的限值条件下,满足线路安全运行的临界状态。极限状态分为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1承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力或不适合继续承载的变形;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构件的变形或裂缝等达到正常使用的规定限值。13.1.3结构或构件的强度、稳定和连结强度,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的要求,采用荷载的设计值和材料强度的设计值进行计算;结构或构件的变形或裂缝,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采用荷载的标准值和正常使用规定限值进行计算。13.1.4杆塔结构荷载分类。1永久荷载。导线及地线、绝缘子及其附件和结构构件及杆塔上各种固定设备等的重力荷载;土压力及预应力等荷载。2可变荷载。风和冰(雪)荷载;导线、地线及拉线的张力;安装检修的各种附加荷载;结构变形引起的次生荷载以及各种振动动力荷载。13.2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表达式13.2.1结构或构件的承载力极限状态,应采用下列表达式γO(γG·CG·GK+ψ·ΣγQi·CQi·QiK)≤R(13.2.1)式中:γO——结构重要性系数,按安全等级选定。一级:特别重要的杆塔结构,应取γO=1.1。二级:各级电压线路的各类杆塔,应取γO=1.0。三级:临时使用的各类杆塔,应取γO=0.9;γG——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对结构受力有利时,宜取γG=1.0;不利时,应取γG=1.2;γQi——第i项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应取γQi=1.4;GK——永久荷载标准值;QiK——第i项可变荷载标准值;ψ——可变荷载组合系数,各级电压线路的正常运行情况,应取ψ=1.0;220kV及以上送电线路的断线情况和各级电压线路的安装情况,应取ψ=0.9;各级电压线路的验算情况和110kV线路的断线情况,应取ψ=0.75;CG、CQi——分别为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荷载效应系数;R——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13.2.2结构或构件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采用下列表达式GG·GK+ψ·ΣCQi·QiK≤δ(13.2.2)式中:δ——结构或构件的裂缝宽度或变形的规定限制值。13.2.3结构或构件承载力的抗震验算,应采用下列表达式γGE·SGγ+γEh·SEK+γEV·SEVK+γEQ·SQ+ψW·SWK≤R/γRE(13.2.3)式中:γGE——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宜取γGE=1.2,当重力荷载对结构承载力有利时,宜取γGE=1.0,当验算结构抗倾覆或抗滑移时,宜取γGE=0.9;SGγ——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应取结构构件、固定设备和导线、地线及绝缘子等的重力标准值;
γEh、γEV——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当仅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时:宜取γEh=1.3,γEV=0;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宜取γEh=0,γEV=1.3;当两者同时计算时:如以水平作用为主,宜取γEh=1.3,γEV=0.5;如以竖向作用为主,宜取γEh=0.5,γEV=1.3;SEC——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效应,按现行国家规范《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计算,对悬挂的导线、地线及其附件的质量所产生的惯性作用可不予计入;SEVK——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效应,按现行国家规范《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计算;γEQ——导线及地线张力可变荷载的分项及组合综合系数,取γEQ=0.5;SQ——导线及地线张力可变荷载的代表值效应;SWK——风荷载标准值效应;ψW——风荷载分项与组合综合系数,宜取ψW=0.3;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照表13.2.3确定。表13.2.3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材料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钢跨越塔0.85除跨越塔外的其他铁塔0.80焊缝和螺栓1.00钢筋混凝土跨越塔0.90钢管混凝土杆塔0.80钢筋混凝土杆0.80各类受剪构件0.85 14杆塔结构 14.0.1在荷载的长期效应组合(无冰、风速5m/s及年平均气温)作用下,杆塔的计算挠曲度(不包括基础倾斜和拉线点位移),不应超过下列数值。1直线型无拉线单根钢筋混凝土杆5h/1000;2直线型自立式铁塔3h/1000;3直线型拉线杆塔的杆(塔)顶4h/1000;4直线型拉线杆塔,拉线点以下杆(塔)身拉线点高度的2/1000;5转角及终端型自立式铁塔7h/1000。注:1h为自地面起至计算点处高度;2根据杆塔的特点,设计应提出施工预偏要求。14.0.2在考虑荷载的短期效应组合并长期效应组合影响下,普通和部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计算裂缝的允许宽度分别为0.2mm及0.1m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拉应力限制系数应小于1.0。14.0.3杆塔结构构件允许最大的长细比:1对钢结构构件:1)主材150;2)塔腿斜材180;3)其他受压材220;4)辅助材250;
5)受拉材400。2对拉线杆塔的主柱:1)钢筋混凝土直线杆180;2)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直线杆200;3)耐张转角和终端杆160;4)单柱拉线铁塔主柱80;5)双柱拉线铁塔主柱110。14.0.4杆塔构件钢材的最小厚度,应按照表14.0.4的规定确定。钢管的厚度不得小于3mm,腐蚀严重地区,应取4mm。表14.0.4杆塔结构构件钢材最小厚度mm构件防腐方式热镀锌涂料主材45斜材及辅助材3414.0.5杆塔全高70m及以下时,可装设脚钉,70m以上时可装设爬梯。14.0.6杆塔铁件应采用热镀锌防腐,或采用其他等效的防腐措施。腐蚀严重地区的拉线棒尚应采取其他有效的附加防腐措施。14.0.7拉线截面不应小于35mm2;拉线棒直径应根据土壤对其腐蚀情况,比计算值增大2~4mm,且不应小于16mm。14.0.8受剪螺栓的螺纹不应进入剪切面。受拉螺栓及位于横担、顶架等受振动部位的螺栓应采取防松措施。靠近地面的塔腿和拉线上的连接螺栓,宜采取防卸措施。14.0.9预应力和非预应力的环形断面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主筋,直径分别不宜大于12mm及不宜小于10mm;净距不宜小于30mm;净保护层不宜小于15mm。 15基础 15.0.1基础型式的选择,应结合线路沿线地质、施工条件和杆塔型式等的特点作综合考虑。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原状土基础,一般情况下,铁塔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基础;运输或浇制混凝土有困难的地区,可采用预制装配式基础或金属基础;必要时可采用桩基础;对电杆及拉线宜采用预制装配式基础。15.0.2基础的上拔和倾覆稳定,应采用下列极限状态表达式γf·TE≤A(γK、γS、γC、…)(15.0.2)式中:γf——基础的附加分项系数,应按照表15.0.2的规定确定;TE——基础上拔或倾覆外力设计值;A(γK、γS、γC、…)——基础上拔或倾覆的承载力函数。当基础上拔承载力采用倒截锥体土重法计算时,上拔角可参考附录D(标准的附录)所列数值;γK——几何参数的标准值;γS、γC——土及混凝土的重度设计值(取土及混凝土的实际重度)。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取有效重度。表15.0.2基础附加分项系数杆塔类别基础型式重力式基础基他各种类型基础直线杆塔0.91.10耐张(0°转角)0.951.30
及悬垂转角杆塔转角、终端及大跨越塔1.101.6015.0.3基础底面压应力,应采用下列极限状态表达式:1当轴心荷载作用时P≤fS/γrf(15.0.3-1)式中:P——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应力设计值;fS——地基承载力设计值;γrf——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宜取γrf=0.75。2当偏心荷载作用时,除应按照式(15.0.3-1)计算外,尚应按式(15.0.3-2)计算Pmax≤1.2fS/γrf(15.0.3-2)式中:Pmax——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应力设计值。15.0.4现浇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预制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15.0.5岩石基础的地基应逐基鉴定。15.0.6基础的埋深应大于土壤的冻结深度,且不应小于0.6m。严寒地区入土部分的混凝土电杆和基础,应采取防止冻胀的措施。15.0.7跨越河流或位于洪泛区的基础,应收集水文地质资料,考虑冲刷作用,对可能被洪水淹没的基础,尚应计及漂浮物的撞击作用,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15.0.8对高杆塔及特殊重要的杆塔基础,当位于地震烈度为七度及以上的地区,且场地为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时;对220kV及以上的耐张型转角塔基础,当位于地震烈度为8度及以上时,均应考虑地基液化的可能性,并采取必要的稳定地基或基础的抗震措施。 16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 16.0.1导线与地面、建筑物、树木、铁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的距离,应根据最高气温情况或覆冰无风情况求得的最大弧垂和最大风情况或覆冰情况求得的最大风偏进行计算。计算上述距离,可不考虑由于电流、太阳辐射等引起的弧垂增大,但应计及导线架线后塑性伸长的影响和设计、施工的误差。重冰区的线路,还应计算导线覆冰不均匀情况下的弧垂增大。大跨越的导线弧垂应按导线实际能够达到的最高温度计算。送电线路与标准轨距铁路、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交叉时,如交叉档距超过200m,最大弧垂应按导线温度+70℃计算。16.0.2导线与地面的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不应小于表16.0.2-1所列数值。表16.0.2-1导线对地面最小距离m线路经过地区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居民区7.07.58.514非居民区6.06.57.511(10.5)交通困难地区5.05.56.58.5注:500kV送电线路非居民区11m用于导线水平排列,括号内的10.5用于导线三角排列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之间的净空距离,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不应小于表16.0.2-2所列数值。
表16.0.2-2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的最小净空距离m线路经过地区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步行可以到达的山坡5.05.56.58.5步行不能到达的山坡、峭壁和岩石3.04.05.06.516.0.3送电线路通过居民区宜采用固定横担和固定线夹。16.0.4送电线路不应跨越屋顶为燃烧材料做成的建筑物。对耐火屋顶的建筑物,如需跨越时应与有关方面协商或取得当地政府同意,500kV送电线路不应跨越长期住人的建筑物。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垂直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不应小于表16.0.4-1所列数值。表16.0.4-1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垂直距离(m)5.06.07.09.0送电线路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不应小于表16.0.4-2所列数值表16.0.4-2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距离(m)4.05.06.08.5注:导线与城市多层建筑物或规划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指水平距离在无风情况下,边导线与不在规划范围内的城市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表16.0.4-3所列数值。表16.0.4-3边导线与不在规划范围内城市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距离(m)2.02.53.05.016.0.5500kV送电线路跨越非长期住人的建筑物或邻近民房时,房屋所在位置离地1m处最大未畸变电场不得超过4kV/m。16.0.6距送电线路边相导线投影外20m处,无雨、无雪、无雾天气,频率0.5MHz时的无线电干扰限值如表16.0.6所示。表16.0.6无线电干扰限值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限值(dB)46535516.0.7送电线路通过林区,应砍伐出通道。通道净宽度不应小于线路宽度加林区主要树种高度的2倍。通道附近超过主要树种高度的个别树木应砍伐。在下列情况下,如不妨碍架线施工和运行检修,可不砍伐出通道。1树木自然生长高度不超过2m。2导线与树木(考虑自然生长高度)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小于表16.0.7-1所列数值。表16.0.7-1导线与树木之间的垂直距离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垂直距离(m)4.04.55.57.0送电线路通过公园、绿化区或防护林带,导线与树木之间的净空距离,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不小于表16.0.7-2。表16.0.7-2导线与树木之间的净空距离
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距离(m)3.54.05.07.0送电线路通过果树、经济作物林或城市灌木林不应砍伐出通道。导线与果树、经济作物、城市绿化灌木以及街道行道树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表16.0.7-3所列数值。表16.0.7-3导线与果树、经济作物、城市绿化灌木及街道树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垂直距离(m)3.03.54.57.016.0.8送电线路跨越弱电线路时,其交叉角应符合表16.0.8的要求。表16.0.8送电线路与弱电线路的交叉角弱电线路等级一级二级三级交叉角≥45℃≥30℃不限制16.0.9送电线路与甲类火灾危险性的生产厂房、甲类物品库房、易燃、易爆材料堆场以及可燃或易燃、易爆液(气)体储罐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杆塔高度的1.5倍。16.0.10送电线路与铁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交叉或接近,应符合表16.0.10的要求。表16.0.10送电线路与铁路、公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交叉或接近的基本要求项目铁路公路电车道(有轨及无轨)导线或地线在跨越档内接头标准轨距:不得接头窄轨:不限制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得接头二、三、四级公路:不限制不得接头邻档断线情况的检验标准轨距:检验窄轨:不检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检验二、三、四级公路:不检验检验邻档断线情况的最小垂直距离(m)标称电压(kV)至轨顶至承力索或接触线至路面至路面至承力索或接触线1107.02.06.0—2.0最小垂直距离m标称电压(kV)至轨顶至承力索或接触线至路面至路面至承力索或接触线标准轨窄轨电气轨1102203305007.58.59.514.07.57.58.513.011.512.513.516.03.04.05.06.07.08.09.014.010.011.012.016.03.04.05.06.5最小水平距离标称电压杆塔外缘至轨道中心杆塔外缘至路基边缘杆塔外缘至路基边缘
m(kV)开阔地区路径受限制地区开阔地区路径受限制地区110220330500交叉:30m平行:最高杆(塔)高加3m交叉:8m平行:最高杆(塔)高5.05.06.08.0(15)交叉:8m平行:最高杆(塔)高5.05.06.08.0附加要求不宜在铁路出站信号机以内跨越括号内为高速公路数值。高速公路路基边缘指公路下缘的隔离栏 备注 公路分级见附录F,城市道路分级可参照公路的规定 表16.0.10送电线路与铁路、公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交叉或接近的基本要求续表项目通航河流不通航河流弱电线路电力线路特殊管道索道导线或地线在跨越档内接头一、二级:不得接头三级及以下:不限制不限制不限制110kV及以上线路:不得接头110kV以下线路:不限制不得接头不得接头邻档断线情况的检验不检验不检验Ⅰ级:检验Ⅱ、Ⅲ级:不检验不检验检验不检验邻档断线情况的最小垂直距离(m)标称电压(kV)—至被跨越物—至管道任何部分—110—1.0—1.0—最小垂直距离m标称电压(kV)至五年一遇洪水位至最高航行水位的最高船桅顶至百年一遇洪水位冬季至冰面至被跨越物至被跨越物至管道任何部分至索道任何部分1102206.07.02.03.03.04.06.06.53.04.03.04.04.05.03.04.0
3305008.09.54.06.05.06.57.511(水平)10.5(三角)5.08.55.06.0(8.5)6.07.55.06.5最小水平距离m标称电压(kV)边导线至斜坡上缘(线路与拉纤小路平行)与边导线间与边导线间与边导至管、索道任何部分开阔地区路径合限制地区开阔地区路径合限制地区开阔地区路径合限制地区(在最大风偏情况下)110220330500最高杆(塔)高最高杆(塔)高4.05.06.08.0最高杆(塔)高5.07.09.013.0最高杆(塔)高4.05.06.07.5附加要求最高洪水位时,有抗洪抢险船只航行的河流,垂直距离应协商确定送电线路应架设在上方电压较高的线路一般架设在电压较低线路的上方。同一等级电压的电网公用线应架设在专用线上方1.与索道交叉,加索道在上方,索道的下方应装保护设施;2.交叉点不应选在管道的检查井(孔)处;3.与管、索道平行、交叉时,管、索道应接地备注1.不通航河流指不能通航,也不能浮运的河流;2.次要通航河流对接头不限制弱电线路分级见附录E括号内的数值用于跨越杆(塔)顶1.管、索道上的附属设施,均应视为管、索道的一部分;2.特殊管道指架设在地面上输送易燃、易爆物品管道注:1跨越杆塔(跨越河流除外)应采用固定线夹。2邻档断线情况的计算条件:+15℃,无风。3送电线路与弱电线路交叉时,交叉档弱电线路的木质电杆,应有防雷措施。4送电线路跨220kV及以上线路、铁路、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时,悬垂绝缘子串宜采用双联串(对500kV线路并宜采用双挂点),或两个单联串。5路径狭窄地带,如两线路杆塔位置交错排列,导线在最大风偏情况下,对相邻线路杆塔的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下列数值:标称电压:110,220,330,500kV
距离:3.0,4.0,5.0,7.0m6跨越弱电线路或电力线路,如导线截面按允许载流量选择,还应校验最高允许温度时的交叉距离,其数值不得小于操作过电压间隙,且不得小于0.8m。7杆塔为固定横担,且采用分裂导线时,可不检验邻档断线时的交叉跨越垂直距离。8当导、地线接头采用爆压方式时,线路跨越二级公路的跨越档内不允许有接头。 17附属设施 17.0.1新建送电线路在交通困难地区设保线站时,其维护半径可取40~50km,如沿线交通方便或该地区已有生产运行机构,也可不设保线站。保线站应配备必要的备品备件、检修材料、维护检修工器具以及交通工具等。17.0.2杆塔上的固定标志,应符合下列原则规定:1所有杆塔均应标明杆塔号;2所有耐张型杆塔、分支杆塔、换位杆塔和换位杆塔前后各一基杆塔上,均应有明显的相位标志;3在多回路杆塔上或在同一走廊内的平行线路的杆塔上,均应标明每一线路的名称或代号;4高杆塔应按航空部门的规定装设航行障碍标志。17.0.3新建送电线路宜根据现有运行条件配备适当的通信设施。附录A(标准的附录) 典型气象区 气象区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大气温度(℃)最高+40最低-5-10-10-20-10-20-40-20-20覆冰-5最大风+10+10-5-5+10-5-5-5-5安装00-5-10-5-10-15-10-10雷电过电压+15操作过电压、年平均气温+20+15+15+10+15+10-5+10+10风速(m/s)最大风353025253025303030覆冰10*15安装10雷电过电压1510操作过电压0.5×最大风速(不低于15m/s)覆冰厚度(mm)05551010101520冰的密度(g/cm3)0.9*一般情况下覆冰同时风速10m/s,当有可靠资料表明需加大风速时可取为15m/s 附录B(标准的附录)
高压架空线路污秽分级标准 污秽等级污湿特征线路爬电比距(cm/kV)盐密(mg/cm2)220kV及以下330kV及以上0大气清洁地区及离海岸盐场50km以上无明显污染地区≤0.031.39(1.60)1.45(1.60)Ⅰ大气轻度污染地区,工业区和人口低密集区,离海岸盐场10km~50km地区。在污闪季节中干燥少雾(含毛毛雨)或雨量较多时>0.03~0.061.39~1.74(1.60~2.00)1.45~1.82(1.60~2.00)Ⅱ大气中等污染地区,轻盐碱和炉烟污秽地区,离海岸盐场3km~10km地区,在污闪季节中潮湿多雾(含毛毛雨)但雨量较少时>0.06~0.101.74~2.17(2.00~2.50)1.82~2.27(2.00~2.50)Ⅲ大气污染较严重地区,重雾和重盐碱地区,近海岸盐场1km~3km地区,工业与人口密度较大地区,离化学污源和炉烟污秽300m~1500m的较严重污秽地区>0.10~0.252.17~2.78(2.50~3.20)2.27~2.91(2.50~3.20)Ⅳ大气特别严重污染地区,离海岸盐场1km以内,离化学污源和炉烟污秽300m以内的地区>0.25~0.352.78~3.30(3.20~3.80)2.91~3.45(3.20~3.80)注:爬电比距计算时取系统最高工作电压。上表括号内数字为按标称电压计算的值 附录C(标准的附录) 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水平线间距离与档距的关系m水平线间距离3.544.555.566.577.588.51011标称电压(kV)110300375450 220————440525615700 330————————525600700 500———————————525650注:表中数值不适用于覆冰厚度15mm及以上的地区 附录D(标准的附录) 基础上拔土计算容重和上拔角 参数土名
粘土及粉质粘土砂土坚硬硬塑可塑软塑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计算容重(kN/m3)171716151917171615计算上拔角25°25°20°10°30°28°28°26°22°注: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土的容重应考虑浮力的影响,计算上拔角仍按本表 附录E(标准的附录) 弱电线路等级 E1一级——首都与各省(市)、自治区所在地及其相互间联系的主要线路;首都至各重要工矿城市、海港的线路以及由首都通达国外的国际线路;由邮电部指定的其他国际线路和国防线路;铁道部与各铁路局及各铁路局之间联系用的线路;以及铁路信号自动闭塞装置专用线路。E2二级——各省(市)、自治区所在地与各地(市)、县及其相互间的通信线路;相邻两省(自治区)各地(市)、县相互间的通信线路;一般市内电话线路;铁路局与各站、段及站段相互间的线路,以及铁路信号闭塞装置的线路。E3三级——县至区、乡的县内线路和两对以下的城郊线路;铁路的地区线路及有线广播线路。 附录F(标准的附录) 公路等级 F1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包括摩托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为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F2一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包括摩托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0~25000辆,为连接重要政治、经济中心,通往重点工矿区、港口、机场,专供汽车分道行驶并部分控制出入的公路。F3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5000辆,为连接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港口、机场等的公路。F4三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辆以下,为沟通县以上城市的公路。F5四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辆以下,为沟通县、乡(镇)、村等的公路。 附录G(标准的附录) 用词和用语说明 G1执行本规程条文时,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G1.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G1.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G1.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G1.4表示允许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G2条文中必须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有关规定执行的写法为“按……执行”或“符合……要求”。非必须按所指的标准、规范或其他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参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10kv送电线路设计与施工管理
- 10kv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要点分析
- 毕业设计--110kv线路设计
- 河东灵北煤矿6kv架空线路设计书
- qgdw 176-2008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规
- 电气工程cad课程设计--protel dxp在电子线路设计中的应用
- (毕业设计)22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
- 110kv输电线路设计——环境保护措施浅析 优秀论文 定稿
- 220kv单回路架空输电线路设计 东北电力大学毕业论文
- 毕业设计--ca6140车床电气控制线路设计
- 毕业设计---110kv输电线路设计
- 电子线路设计-光控计数报警路灯
- 地铁线路设计常识
- m7130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线路设计3
- 丝绸之路旅游线路设计_(2)
- 旅游线路设计书-魅力江城,清新之旅
- 分析10kv配网架空线路设计的问题及措施
- 对高压送电线路设计防雷措施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