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110kv线路设计 31页

  • 239.50 KB
  • 2022-05-11 18:34:00 发布

毕业设计--110kv线路设计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电力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兰州函授站学生华阳奔一、毕业设计(论文)课题:110kV线路设计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自年月日起至2005年4月5日三、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地点:兰州四、毕业设计(论文)原始资料数据:1.线路概况:1.1线路路径地图(1:50000)1份1.2将已经运行的110kV甲线路在30#杆处断开,从30#杆(将30#直线杆更换为耐张分歧塔)T接1条110kV线路至110kV乙变电所1.3线路路长度:从地图上初步选线确定线路路径长度约为11.3公里1.4主要跨越物:跨110kV电力线1次;10kV电力线5次通讯线1次;河流1次2.线路回数:1回(110kV乙变电所进线段规划中另有1条110kV线路)3.气象条件:甘Ⅲ级典型气象区4.地形、地质情况:70%为一般山地,30%为平地;土质为黄土、黄土状粉土和粉土5.地震烈度:VI度6.污区等级:Ⅰ级污秽区第27页 7.负荷情况:最大负荷3.236万kW最小负荷2万kW功率因数COSφ=0.85~0.98.环境条件:海拔高度:1160—2100米年平均雷暴日:20日/年基装环境温度按25℃考虑五、设计内容1.线路走径的确定2.杆塔、基础3.导线及地线4.绝缘子型式的选择5.防雷和接地6.通讯线保护7.金具及防振8.空气间隙六、参考文献1.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2.SDGJ94-90《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3.GBJ62-84《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4.GBJ10-8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GBJ17-88《钢结构设计规范》6.DL/T741-2001《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第27页 7.GBJ233—90《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负责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尹浩柳接受设计论文开始执行日期:学生签名:设计(论文)题目第27页 起止日期与地点评语负责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年月日成绩答辩委员会主任:年月日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目录摘要……………………………………………………………………第一章总论………………………………………………………2一、设计依据………………………………………………2二、设计范围………………………………………………2第二章系统部分…………………………………………………3一、电力系统现况………………………………………3二、建设的必要性………………………………………3第三章线路路径及进出线说明…………………………………4一、线路走径确定…………………………………………4二、线路沿线自然条件……………………………………5三、主要交叉跨越…………………………………………5四、地质情况………………………………………………8五、地震烈度………………………………………………8六、交通运输条件…………………………………………8七、换位及相序……………………………………………8八、110kV乙变电所进线…………………………………9第四章机电部分…………………………………………………10一、设计采用气象条件…………………………………10二、导线及地线……………………………………………10三、绝缘配合及间隙距离…………………………………12四、防雷及接地……………………………………………14五、金具及防振……………………………………………15第五章通讯线保护………………………………………………16第六章杆塔与基础………………………………………………17一、主要设计原则………………………………………17二、杆塔型式选择………………………………………17三、杆塔的防盗防松……………………………………17四、铁塔预偏……………………………………………18五、杆塔基础……………………………………………18第七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2第八章施工注意事项……………………………………………23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第九章结论………………………………………………………24参考文献…………………………………………………………………2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摘要通过本次设计,详细了解了送电线路设计的整个过程,首先根据原始资料进行线路路径的确定,然后选择导地线型号、杆塔型式和基础型式,并且确定了线路的绝缘配合、空气间隙以及防雷与接地装置,还对工程施工提出了注意事项。在此次线路设计中,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原始资料,严格按照《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092-1999)和《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5154-2002)等规程、规范进行了线路本体的设计,从导地线及金具的安全系数、导线通流容量和对地安全距离、运行可靠等方面对线路各项技术指标进行了校验,使其满足相关要求。通过本次设计,对送电线路设备各组成元件及材料的配置、选择、校验有了整体、系统的概念,复习了曾学过的专业知识,达到了本次设计的目的。关键词:110kV线路设计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参考文献1.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2.SDGJ94-90《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3.GBJ62-84《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4.GBJ10-8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GBJ17-88《钢结构设计规范》6.DL/T741-2001《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7.GBJ233—90《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第一章总论一、设计依据⑴、毕业设计任务书提供的原始资料⑵、函授课程所学的有关电气、电力网知识⑶、线路设计有关的规程、规范1.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2.SDGJ94-90《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3.GBJ62-84《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4.GBJ10-8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GBJ17-88《钢结构设计规范》6.DL/T741-2001《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7.GBJ233—90《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二、设计范围110kV甲线路开断点至110kV乙变电所的110kV架空送电线路本体设计。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第二章系统部分一、电力系统现况由于110kV乙变电所原只有1条进线,因此过负荷能力较低,供电可靠性不高,电能质量不能保证正常供电,存在着事故隐患。二、建设的必要性由于110kV乙变电所附近地区乡镇企业较多,近年来各厂矿企业技改项目增加,用电负荷较大。为提高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满足用电负荷快速增长的要求,现有110kV电网无法满足电力平衡要求,新设计的110kV架空送电线路的建成,将大大改善110kV乙变电所附近厂矿企业远期用电紧张状况,对该地区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第三章线路走径及进出线说明一、线路走径确定1.线路走径方案首先在1:50000路径地图上选了两个路径方案(见图3—01),现将I方案、Ⅱ方案分别叙述如下:I方案:自110kV甲线路T接后,跨越1条110kV电力线,避开王尹乡李家庄沿山间简易公路前行,途径公王、夏家湾、陈家湾、郭家湾、张家沟等诸村庄,在110kV乙变电所自东向西第一间隔进线,全线长10.5公里。Ⅱ方案:自110kV甲线路T接后,跨越1条110kV电力线,基本路径与被跨越的110kV电力线相平行走线一段后,经西面王家、常杨家、窑庄、杨家嘴、涧沟、杨家村、裴家滩、中滩乡政府集贸市场后进入110kV乙变电所,全线长11.15公里。线路走径图详见图3—01。T接点I方案110kV甲线路Ⅱ方案110kV电力路110kV乙变电所图3—01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2.线路走径确定原则对于以上两个路径方案,从线路长度、曲折系数、地形等复杂程度,相对跨越物、植被覆盖、交通情况、沿途地质、通讯干扰等诸多因素对比分析,I方案明显优于Ⅱ方案。所设计的110kV送电线路推荐方案为I方案,这样其经济上是合理的,技术上是简单可行的。3.推荐方案的优点3.1靠近已有简易乡村公路,交通便利,运行、检修方便。尤其该简易公路可以通大车,对今后长期的运行维护、事故检修十分有利。3.2避开了大面积穿越果园及不良地质情况的影响,减少了大量的树木砍伐,有意于保护环境,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节约了线路投资。3.3方案I与方案Ⅱ两路径相比,I方案曲折系数明显优于Ⅱ方案。3.4充分考虑了110kV乙变电所另一回110kV线路走廊。4.推荐路径方案简要叙述自110kV甲线路T接后,跨越110kV电力线,经李家庄前行右转,经公王周家湾、陈家湾沿山脊直下,经梯田陡地大沟跨果园,让开郭家寺庙宇下山至三阳川川道,跨过葫芦河,在陈家庄、汪李坪两村庄东侧穿行,避开中滩中学附近的居民区,跨越10kV电力线和区乡公路后,在110kV乙变电所自东向西第一间隔进入110kV乙变电所,全线长10.5公里,曲折系数1.126。一、线路沿线自然条件线路沿线海拔均在1160—2100米,线路所经地区70%为一般山地,30%为平地,主要地貌为二阶台地和黄土丘陵台地,台地边缘切割零碎、呈沟谷状,台地后缘地势平坦、开阔,大部分为农田。地形、地质条件较好,线路所经地区地貌类型单一,地形起伏较小,地层结构简单,即表面覆盖薄层黄土状粉土,其下为冲洪积砾、卵石,工程地质良好,利于建线。三、主要交叉跨越见表一表一序号跨越物名称跨越次数备注1公路1区乡公路2110kV电力线1310kV电力线24通讯线1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5河流16跨果园17砍伐树木37棵线路杆塔明细表见表二表二桩号杆塔型式档距(米)水平转角耐张段长/代表档距(米)导地线型号防振锤备注导线地线安装距离(米)数量安装距离(米)数量1GJF(17.5)右85°28′导线LGJ—185/30地线GJ—35  T接110kV甲线路29#—30#杆之间,将30#直线杆换为耐张塔15#—16#跨110kV电力线1次17#—18#跨10kV电力线1次415415/4151.14460.57842J1(21.5)左8°11′641853403/3401.15030.58223Z232338344Z2+334305345Z2+334215326Z2+332245327Z2+332250328Z2+332370349Z2+3342753210Z2+3323203411Z2341353212Z2321553213Z3326414Z355564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553215J1322531916/3791.14730.58521667TD-101(35.7)324656417Z2+3643903418Z2+3341353219Z2324556420Z3641303221Z2+332883222J1左6°24′322901175/279导线LGJ—185/30地线GJ—351.15830.618223Z2+3322303224Z2+3321753225Z2+33228#—29#跨10kV电力线1次、通讯线1次32#—33#跨河1次1153226Z2+3323656427J1左4°01′64245665/3651.14830.604228Z2324206429DSn(18)0°00′643151590/3361.15130.5894307727(21)3434534317727(21)3439064327727(24)64337727(21)右7°40′34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19530.651234DSn(15)左71°2632226′452/22632357727(18)322263236DSn(15)右44°41′322525/2537门架四、地质情况沿线路径区内地层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为黄土、黄土状粉土、粉土。黄土:浅黄色-灰黄色,稍湿,稍密-中密,含云母、钙质、腐植质及白色菌丝状可溶盐等,夹有植物根系,具有大孔隙、虫孔,垂直节理发育,混零星钙质结核,土质均一,具有强烈湿陷性。黄土状粉土:呈褐黄色、稍密、稍湿,含植物根系及腐殖质,大孔隙,土质较均匀,为中等湿陷性黄土状粉土,厚1.0-1.5米。粉土:褐黄色,稍湿-湿,稍密中密,含云母等,夹有植物根系、腐植质等,具有大孔、虫孔,混零星砾石及砖红色粘土团块,水平层理明显。部分地段下部卵石层,浅灰色、不良级配、磨圆度好、最大粒径100-150毫米,一般为20-40毫米,中密状、湿,主要成份为砂岩、大理岩等,微风化,层厚大于5米,地下水埋深约1.2-1.5米,为河谷潜水性,水质良好,对基础无腐蚀性。五、地震烈度按照《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1/400万),所属地区的基本地震烈度为VI度区,根据《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12.1.10条“位于基本地震烈度为七度及以上地区的混凝土高塔和位于基本地震烈度为九度及以上地区的各类杆塔均应进行抗震验算”,可见满足规程要求。六、交通运输条件本线路沿乡村大道走线,且各处均有通拖拉机的乡村便道,大、小运运输条件较好。七、换位及相序1、根据《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10.0.4条“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网中,长度超过100km的送电线路均应换位”,因此本线路不需换位。2、本线路T接点与变电所相序相对应,故无需调换相序。八、110kV乙变电所进线线路自110kV甲线路T接点出线,到面向110kV乙变电所由东向西数第1个间隔与规划中的另一回110kV线路同塔进线。第四章机电部分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一、设计采用气象条件根据当地气象站提供的气象资料和参照该地区已建成投入运行的110kV线路运行经验及相关的参数,本工程采用甘Ⅲ级气象区作为设计气象条件,其主要设计参数见表三。表三甘Ⅲ级典型气象区气象条件表气象条件气温(℃)风速(m/s)冰厚(mm)最低气温-3000平均气温1000最大风速-5300覆冰-51510最高气温4000安装-15100外过电压(无风)1500外过电压(有风)15100内过电压10150覆冰比重0.9g/cm3二、导线及地线1、导线1.1该地区每年用电负荷按12.4%增长,2005年用电负荷将达2万千瓦,以次推算2010年负荷将达到3.236万千瓦。按经济电流密度计算导线截面110kV乙变电所10年前景规划的容量计算,当用电负荷为3.236万千瓦考虑时,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取为3000—5000,经济电流密度I=1.15A/计算,功率因数取0.9,依据计算导线截面约为156mm2,接近的导线型号为LGJ-150,负荷若按远景规划4万千瓦考虑时,导线截面约为203mm2,接近的导线型号为LGJ-185。经过上述分析计算,我认为线路的导线截面选型应为LGJ-185钢芯铝绞线较为合理。因此推荐本线路导线采用LGJ-185/30钢芯铝绞线。1.2校核该线路的负荷距为1200兆瓦-公里,而导线LGJ-185/30电压降为10%的负荷距为3330兆瓦-公里,故线路电压满足电压降为10%的要求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该导线的长期允许负荷电流为510安培(基装环境温度按25℃,导线允许温度按70℃)此时长期允许负荷为97兆伏安。以上校验说明LGJ-185/30钢芯铝绞线完全满足设计规程的要求。2、地线根据DL/T5092-1999第7.0.4条之规定,本线路与导线相配合的架空地线采用1×19-8.0-1270-A(即88国标GJ-35型)型钢绞线。表四导线主要特性导线型号LGJ-185/30股数×每股直径铝股26×2.98钢芯7×2.32计算外径(mm)18.88计算截面积(mm2)铝股181.34钢芯29.59综合210.93单位重量(Kg/m)732.6破坏张力(N)64250最大设计张力(N)23500安全系数2.6表五地线主要特性地线型号GJ-35标称型号1×19-8.0-1270-A直径(mm)钢丝1.6钢绞线8.0计算截面积(mm2)38.20单位重量(Kg/m)304.0破坏张力(N)48510最大设计张力(N)13129安全系数3.333、导线、地线的安装施工架线时除变电所进出线档导线、地线放松不考虑初伸长外,其余档导线、地线均采用降温法补偿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导线、避雷线初伸长对架线弧垂的影响。本线路工程导线按降温20℃、地线按降温10℃考虑初伸长。4、导线、地线的连接及引流线接续与连接本工程全部导线、地线连接均采用液压连接。其液压接续管型号为:导线JYD-185/30型,地线为JY-35G型。5、引流线施工时应注意:耐张和转角及终端转角杆塔引流线到杆塔身部及金具的安全距离应满足电气间隙要求。导线引流线尺度(对横担最低边缘):当转角度数0º—30º时为1.4±0.05米;当转角度数30º—90º时为1.5±0.05米。6、跨越35kV及以上电力线、居民区、公路、村镇及孤立档时,导线、地线不允许有接头。三、绝缘配合及间隙距离1、绝缘子形式的选择按照《甘肃省污区分布图集》,该线路地处Ⅰ级污秽区,考虑到今后当地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线路邻近的工厂和砖瓦厂,根据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规定,本线路绝缘按Ⅱ级污区进行绝缘设计。全线采用FXBW3-110/100型合成绝缘子,直线杆塔正常情况采用悬垂单串(15#—16#跨越110kV电力线,16#每相绝缘子设计为悬垂双串),耐张塔合成绝缘子组合成双串。其合成绝缘子应满足以下要求:⑴、其芯棒直径要求必须达到24mm;⑵、芯棒胶粘厚度必须达到4.5mm以上。⑶、“整体注射”新工艺;⑷、端部连接形式为“压接”工艺的产品,且端部金具为锻造件;⑸、端部接头密封形式为“高温胶密封”;⑹、爬电比距不得小于2.6cm/kV;⑺、绝缘子结构高度≥1240±15mm;⑻、最小公称爬电距离:110kV级>3240mm。2、安全系数按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第8.0.1条规定绝缘子机械强度安全系数应符合下列数值:运行情况:2.7断线情况:1.8断联情况:1.5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3、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空气间隙配合根据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第9.0.6、9.0.7条的规定,在海拔超过1000米及以上的地区,海拔每增高100米,内过电压和运行电压的最小间隙,应比海拔在1000米及以下地区间隙距离增加1%,外过电压间隙也应相应增大。本工程按海拔高度2100米修正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的间隙,修正值见表六:表六情况外过电压内过电压运行电压2100米1.1100.7770.2764、导线对地最小距离及交叉跨越距离⑴、导线对地最小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不小于下列数值:居民区:7米非居民区:6米交通困难地区:5米⑵、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之间净空距离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之间净空距离,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不应小于下列数值:步行可以到达的山坡:5米步行不能到达的山坡、峭壁和岩石:3米⑶、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不小于下列数值:最小垂直距离(最大弧垂时):5米最小水平距离(边导线最大风偏时):4米⑷、导线与树木之间最小垂直距离导线与树木(考虑自然生长高度)之间最小垂直距离不小于下列数值:非经济作物:4米果树、经济作物:3米⑸、跨公路、线路跨公路、线路时,不应小于下列数值:公路:7米弱电线路:3米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电力线路:3米与电力线路和弱电线路交叉净距不满足5米时,被跨越线路必须加装保护间隙。四、防雷及接地为防止直击雷,根据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规定,本设计要求:1、本线路全线架设双根避雷线。2、避雷线对边导线保护角不大于30度。3、档距中央导线与避雷线间的距离,在气温为15℃时,无风静态情况下,距离S应满足下式的要求:S≥0.012L+1式中:S——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m;L——档距,m。4、采用双杆塔结构的两根避雷线线间距离,不应超过导线与避雷线间垂直距离的5倍。L2L15、本工程所经地区内地质主要为人工素填土、黄土状粉土及粘土,土壤电阻率相应高,故接地装置原则上采用方框带射线的方式(见图4—01),个别确实不能满足接地电阻要求的杆塔,将采用方框带射线并加装防腐降阻剂的方式处理。本工程设计要求的工频接地电阻每基不应大于15Ω。外敷的接地连引扁铁,不应小于-30×5规格,并应采取热镀锌接地圆钢均采用Ф12镀锌圆钢,并要求耕地埋深0.8米,其余地段埋深0.6米。图4—01图4—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01中,对于铁塔:L1=8米,L2=4米;对于混凝土杆,L1=5米,L2=4米。五、金具及防振1、金具本工程金具采用1997年修订的《电力金具产品样本》和原水利电力部1985年修订出版的《电力金具产品样本》中的定型产品,不足部分采用非标金具进行补充。本工程金具安全系数不小于下列数值:运行情况:2.5断线情况:1.52、防振2.1、导线、地线防振本线路除进线档外,导地线一律加装防振锤防振,以减少或消除导、地线由于风振动造成的疲劳破坏。导线采用FD-4型防振锤,地线采用FG-35型防振锤。2.2、防振锤的安装防振锤的安装采用等距离安装,安装距离对悬垂线夹是指线夹中心起至防振锤夹板中心的距离,对耐张线夹是指线夹出口处起至防振锤夹板中心的距离。2.3、线夹和防振锤与导线接触部分均应在导线上缠绕铝包带(铝包带应伸出线夹1厘米,以便于检查)。第五章通讯线保护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本线路与通信线无平行接近,与通信线交叉时,夹角都在30度以上,满足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要求。因此不存在对通讯线路的保护问题。第六章杆塔与基础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一、主要设计原则1、设计依据⑴、《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092-1999);⑵、《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5154-2002);⑶、《钢结构设计规程》(GBJ17-88)。2、抗震验算本线路路径所经区段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按照《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规程》的规定,全线路铁塔及基础不需要进行抗震验算。二、杆塔型式选择根据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第11.0.2条“在平地和丘陵等便于运输和施工的地区,宜因地制宜地采用拉线杆塔和钢筋混凝土杆”和第11.0.3条“在走廊清理费用比较高及直廊较狭窄的地带,宜采用导线三角形排列的杆塔,对非重冰区还宜结合远景规划采用双回路或多回路杆塔”之规定,考虑到本工程地形、地质条件及施工难易程度和工程造价等诸多因素,全线采用Φ300等径钢筋混凝土门型双杆和自立式铁塔。钢筋混凝土双杆,主要用于平台地和抬运较为方便的一般山地,在山高坡陡抬运困难的地段和钢筋混凝土双杆不能满足要求的较大跨越档及川区不适宜立钢筋混凝土双杆的地方,均采用铁塔。110kV乙变电所进线段由于紧靠文物古迹和学校及村庄,受地形、地貌及城市规划要求的限制,线路在进线段走廊极为狭窄,为此与规划设计中的另一条110kV线路同塔双回路进出线。全线共使用杆塔36基,其中:直线杆塔28基耐张转角杆塔8基双回路转角塔3基双回路直线塔5基三、杆塔的防盗防松1、全线路铁塔距基面6米以下范围内的紧固螺栓全部采用安装防盗螺栓。2、全线路铁塔下横担底面以上,耐张塔下横担下2米以上部分的紧固螺栓在架线完毕后应再紧一遍,并刷灰铅油,以防螺栓松动。四、铁塔预偏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本线路全线耐张铁塔(除终端塔)施工时必须预偏,塔顶预偏尺寸为向线路转角外侧倾斜0.3%H(H为铁塔全高),预偏必须在浇制基础时进行,不得在基础不留预偏而用垫片或加垫二次混凝土基础蹲基面找偏。进出线终端铁塔预偏向门型构架侧,尺度同其它耐张铁塔。五、杆塔基础本工程沿线地质情况主要为黄土、黄土状粉土和粉土,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及基础作用大小,推荐采用下列基础形式:1.钢筋混凝土门型双杆采用钢筋混凝土平板式预制底、拉盘。2.铁塔采用C15级现场浇制台阶式钢筋混凝土基础。3、基础材料现浇混凝土基础钢筋均采用Q235钢筋,基础施工图中钢筋尺寸必须放样核对后批量加工。钢筋不得替代使用,确因无设计规格时须征得本设计验算同意后替代使用。4、钢筋配置①、主筋、箍筋必须均匀配置。②、如果钢筋与预埋铁件相碰时,应适当移动钢筋,以确保预埋铁件位置的准确性。铁塔基础型式图见图6—015003400420040005007003800适用于耐张塔适用于直线塔图6—01杆塔型式图见图6—02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直线杆转角杆干字型转角塔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67TD—101型直线塔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双回路塔图6—02第七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本线路长度约10.5公里,其中双回路段2×2.04公里,使用杆塔共36基,平均每公里使用杆塔约3.43基。承力杆塔:8基直线杆塔:28基直线杆塔约占:77.7%路径曲折系数:1.126导线耗用指标:2.42t/km绝缘子耗用指标:14.53串/km钢材耗用指标:8.92t/km第八章施工注意事项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1、本线路施工时应严格遵守国家标准《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3-90)等有关规程规定。2、施工前必须对线路进行复测,复测时及施工中若发现与设计不相符或有差错时,应及时向设计提出,经各方共同协商后妥善解决。3、施工前必须对提供的设备材料(如合成绝缘子),按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4、杆位图中标注的转角中心桩转角。未考虑转角杆塔及直线杆塔位移,施工时转角杆塔的位移,必须计算其位移值可根据线路转角大小,横担宽度及转角两侧所使用的杆型而定。5、施工中,遇到塔位位置不当,或其它有碍施工进行等,请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协商处理后方可施工。6、本线路建在黄土地区,杆塔基础回填时,应分层夯实,达到密实程度,并做好防沉土和排水措施,以防水流入基坑。杆塔周围15米范围内若发现落水洞,鼠洞等应回填夯实。7、为使转角杆塔紧线后不向内角倾斜,转角杆塔,应向外角予偏,予偏值根据杆塔的角度大小和高低,结合施工经验而定。8、接地装置的埋设要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不得将杂草,碎石回填到接地槽内。接地槽回填土应分层夯实。9、跨越公路、35kV及以上电力线时,导地线不允许有接头。10、转角耐张杆塔在紧线前,横担端头要打好临时拉线。拉线对地夹角不得大于20°,紧线时不允许两相同时紧线。11、挂线及投运前,应认真核对两端变电所的相序,确认无误后,方可送电投运。12、施工时,应确认图纸中提供的铁塔基础尺寸无误后,方可浇筑。第九章结论第27页 华北电力大学函授毕业设计(论文)用纸通过本次设计,详细了解了送电线路设计的整个过程首先。根据原始资料进行线路路径的确定,然后选择导地线型号、杆塔型式和基础型式,并且确定了线路的绝缘配合、空气间隙以及防雷与接地装置,还对工程施工提出了注意事项。在此次线路设计中,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原始资料,严格按照《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092-1999)和《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5154-2002)等规程、规范进行了线路本体的设计,从导地线及金具的安全系数、导线通流容量和对地安全距离、运行可靠等方面对线路各项技术指标进行了校验,使其满足相关要求。通过本次设计,对送电线路设备各组成元件及材料的配置、选择、校验有了整体、系统的概念,复习了曾学过的专业知识,达到了本次设计的目的。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