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6 MB
- 2022-05-11 18:34:08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新旧规程对比华东电力设计院
68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新旧规程对比注:现正在修订的规范与老规程有主要有以下不同,由于还未报送,仅供参考。1总则1.0.4对重要线路和特殊区段线路应采取适当加强措施,提高线路安全水平。条文说明:根据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的严重冰灾,为确保供电设施的安全可靠,对重要的输电线路:如重要的500kV和750kV输电线路重要性系数取1.1,使其安全等级在原标准上提高一级;对易覆冰地区的特别重要输电线路宜提高覆冰设防标准,必要时按照稀有覆冰条件进行机械强度验算。对特殊区段:如大跨越线路、跨越主干铁路、高速公路等重要设施的跨越应采用独立耐张段,杆塔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1。对于运行抢修特别困难的局部区段线路,采取适当加强措施,提高安全设防水平。对覆冰地区的重要线路考虑安装线路覆冰在线监测装置,并采取防冰、减冰、融冰措施。重要性线路是指:核心骨干网架、特别重要用户供电线路等线路。3路径3.0.3路径选择宜避开不良地质地带和采动影响区,当无法避让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宜避开重冰区、易舞动区及影响安全运行的其他地区;宜避开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68
条文说明:根据多年的线路运行经验的总结选择线路路径应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地带、矿场采空区等可能引起杆塔倾斜、沉陷的地段;当无法避让时,应开展塔位稳定性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根据运行经验增加了路径选择尽量避开导线易舞动区等内容。东北的鞍山、丹东、锦州一带,湖北的荆门、荆州、武汉一带是全国范围内输电线路发生舞动较多地区,导线舞动对线路安全运行所造成的危害十分重大,诸如线路频繁跳闸与停电、导线的磨损、烧伤与断线,金具及有关部件的损坏等等,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因此对舞动多发区应尽量避让。3.0.7轻、中、重冰区的耐张段长度分别不宜大于10km、5km、3km,且单分裂导线线路不宜大于5km。当耐张段长度较长时应考虑防串倒措施。在高差或档距相差悬殊的山区或重冰区等运行条件较差的地段,耐张段长度应适当缩短。条文说明:耐张段长度由线路的设计、运行、施工条件和施工方法确定,并吸取2008年初雪灾运行经验,单导线线路不宜大于5km,轻、中、重冰区的耐张段长度分别不宜大于10km、5km、3km,当耐张段长度较长时应考虑防串倒措施,设计中应采取措施防止串倒,例如轻冰区每隔7~8基(中冰区每隔4~5基、重冰区每隔3~4基)安排一基纵向强度较大的加强型直线塔,防串倒的加强型直线塔其设计条件除按常规直线塔工况计算外,还应按所有导地线同侧有断线张力(或不平衡张力)计算。3.0.8选择路径和定位时,应注意限制使用档距和相应的高差,避免出现杆塔两侧大小悬殊的档距,当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安全度。68
条文说明:为了预防灾害性事故的发生,选择路径和定位时,应注意限制使用档距和相应的高差,避免出现杆塔两侧大小悬殊的档距,当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安全度。4气象条件4.0.1设计气象条件,应根据沿线气象资料的数理统计结果,参考风压图以及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基本风速、设计冰厚按以下重现期确定:750kV、500kV输电线路及其大跨越50年110~330kV输电线路及其大跨越30年条文说明:本条为DL/T5092—1999第6.0.1条的修改条文并增加了750kV内容。500kV~750kV输电线路(含大跨越)的重现期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版)(GB50009—2001)一致取50年。110kV~330kV输电线路(含大跨越)的重现期取30年。4.0.2确定基本风速时,应按当地气象台、站10min时距平均的年最大风速为样本,并宜采用极值Ⅰ型分布作为概率模型。统计风速应取以下高度:110~750kV输电线路离地面10m各级电压大跨越离历年大风季节平均最低水位10m条文说明:本条为DL/T5092—1999第6.0.2条的修改条文。统计风速样本的基准高度,统一取离地面(或水面)10m,保持与荷载规范一致,68
可简化资料换算及便于与其它行业比较。4.0.4110~330kV输电线路的基本风速,不宜低于23.5m/s;500~750kV输电线路,基本风速不宜低于27m/s。必要时还宜按稀有风速条件进行验算。条文说明:本条为对DL/T5092—1999第6.0.3条的修改。基本风速按10m高度换算后:110kV~330kV输电线路的基本风速,不应低于23.5m/s;500kV~750kV输电线路计算导、地线的张力、荷载以及杆塔荷载时,基本风速不应低于27m/s。4.0.5设计冰区划分:设计覆冰厚度10mm及以下为轻冰区,大于10mm小于20mm为中冰区,20mm及以上为重冰区。轻冰区宜按无冰、5mm、10mm设计,中冰区宜按15mm、20mm设计,重冰区宜按20mm、30mm、40mm、50mm等设计,必要时还宜按稀有覆冰条件进行验算。条文说明:根据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覆冰灾害情况分析结果,对输电线路基本覆冰划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采用不同的设计标准。根据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覆冰灾害情况分析结果,对重要输电线路提高设防标准。4.0.6地线设计冰厚,除无冰区外,应较导线增加5mm。条文说明:根据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覆冰灾害情况分析结果,地线设计冰厚应较导线增加不小于5mm。68
4.0.7应加强对沿线已建线路设计、运行情况的调查,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微地形、微气象条件、导线易舞动地区的影响。条文说明:根据我国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经验,强调加强沿线已建线路设计、运行情况的调查,并在初步设计文件中以单独章节对调查结果予以论述(风灾、冰灾、雷害、污闪、地质灾害、鸟害等)。我国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经验要求:线路应避开重冰区及易发生导线舞动的地区。路径必须通过重冰区或导线易舞动地区时,应进行相应的防冰害或防舞动设计,适当提高线路的机械强度,局部易舞区段在线路建设时安装防舞装置等措施。输电线路位于河岸、湖岸、山峰以及山谷口等容易产生强风的地带时,其基本风速应较附近一般地区适当增大。对易覆冰、风口、高差大的地段,宜缩短耐张段长度,杆塔使用条件应适当留有裕度。对于相对高耸、山区风道、垭口、抬升气流的迎风坡、较易覆冰等微地形区段,以及相对高差较大、连续上下山等局部地段的线路应加强抗风、冰灾害能力。4.0.11新增安装、雷电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带电作业工况的气象条件条文说明:明确安装、雷电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带电作业等工况的气象条件。5导线和地线5.0.2输电线路的导线截面和分裂型式应满足电晕、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等要求。海拔不超过1000m地区,采用现行国标中钢芯铝绞线时外径不小于表5.0.2所列数值,可不必验算电晕。68
表5.0.2可不必验算电晕的导线最小外径(海拔不超过1000m)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导线外径(mm)9.621.633.62×21.63×17.12×36.243×26.824×21.64×36.95×30.206×25.50条文说明:随着电网运行电压不断提高,送电线路的导线、绝缘子及金具零件发生电晕和放电的概率亦相应增加,故对超高压线路电晕损失和对环境的无线电干扰问题应引起重视。导线的最小外径取决于两个条件:1导线表面电场强度E不宜大于全面电晕电场强度Eo的80~85%,E与Eo的比值如表5.0.2—1。表5.0.2—1导线E/Eo值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导线外径(mm)9.621.633.62×21.62×36.243×26.824×21.6E/Eo(%)78.7681.7684.0884.6084.6083.3182.01超高压输电线路每相导线的根数可采用单根,也可采用多根分裂导线,由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我国建成投入运行的220kV架空输电线路多为单根导线,个别工程采用2分裂,分裂间距为400mm;330kV架空输电线路采用2分裂,分裂间距为400mm;500kV架空输电线路除个别大跨越外均采用4分裂,分裂间距为450mm,今后工程中宜选用与此相同的分裂根数与分裂间距,有利于施工单位现有施工机具的使用,且有定型金具零件可供选择。若选用铝部截面500mm268
以上的大截面导线,要考虑电线厂家的生产设备和施工单位的机械化水平。国外380kV线路多用4分裂导线,500kV架空输电线路每相有用单根导线,更多的是采用2、3、4分裂导线,日本近来采用6分裂导线。2年平均电晕损失不宜大于线路电阻有功损失的20%。按此标准建设的送电线路,既可保证导线的电晕放电不致过分严重,以避免对无线电设施的干扰,同时也尽量降低了能损,提高了电能传输效率。海拔不超过1000m地区,如导线外径不小于表5.0.2—1所列数值,通常可不验算电晕,线路所经地区海拔超过1000m,不必验算电晕的导线最小外径仍保留SDJ3—76(试行)修订说明中所列数值,见表5.0.2—2。表5.0.2—2高海拔地区不必验算电晕的导线最小外径标称电压(kV)110220330参考海拔(m)1120最小外径(mm)9.121.42×20.0227010.624.82×24.5344012.028.52×29.35.0.4距输电线路边相导线投影外20m处,80%时间,80%置信度,频率0.5MHz时的无线电干扰限值不应超过表5.0.4的规定。表5.0.4无线电干扰限值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限值dB(μv/m)46535555~58条文说明:根据国家标准《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GB15707—199568
的4.2节规定编写。1MHz时限值较0.5MHz减少5dB(μV/m)。美国AEP经验认为,对于765kV线路来说,1MHz的无线电干扰水平在65~70dB(对应0.5MHz为60~65dB)范围之内。加拿大标准规定在距边相投影距离15m处,400~600kV线路无线电干扰限值为60dB;600~800kV线路无线电干扰限值为63dB。武高所研究结论认为750kV线路考虑海拔修正前无线电干扰限值为55~58dB。因此750kV线路无线电干扰限值建议在未考虑海拔修正时采用55dB。不同导线方案根据GB15707—1995《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无线电干扰限值》附录C所录方法计算出750kV线路在1000m以下80%时间、80%置信度的无线电干扰值如表5.0.4所示。表5.0.4国标法计算的80%时间、80%置信度的无线电干扰值单位为dB导线型式双80%无线电干扰值6×LGJ—300/40546×LGJ—400/50495×LGJ—500/45545×ASTM522525×ASTM564505×LGJ—630/55504×LGJ—630/55584×LGJ—720/50564×LGJ—800/55555.0.5距输电线路边相导线投影外20m68
处,湿导线条件下的可听噪声值不应超过表5.0.5的规定。表5.0.5可听噪声限值标称电压(kV)110~500750限值dB(A)5555~58条文说明:考虑到可听噪声该参数是超高压线路导线选择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与环境保护相关,因此本条给出了限值。可听噪声是指导线周围空气电离放电产生的一种人耳能直接听见的噪声。这种噪声可能使线路附近的居民和工作人员感到烦躁不安,严重时可使人难以忍受。可听噪声与无线电干扰一样,随着导线表面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可听噪声比无线电干扰沿线路横向衰减要慢。国外研究表明,对750kV及以上线路来说,可听噪声将成为突出的问题,导线的最小截面往往需按此条件确定。美国运行经验表明,在线路走廊边缘,对离线路中心线30m处53dB(A)以下的可听噪声水平基本无抱怨,噪声水平达到53~59dB(A)时,生活在线路附近的人们会提出某些抱怨,当噪声水平超过59dB(A)时,抱怨大量增加。日本的限制最严,将其线路下方的噪声水平换算到走廊边缘(15m),约为45dB(A)。美国和前苏联次之,均为55dB(A)。意大利的限制比较宽松,控制在56~58dB(A)之内。根据《345kV及以上超高压输电线路设计参考手册》所述方法,可听噪声计算首先需确定大雨条件下的数值,然后再推出湿导线下的值。由于大雨出现的概率较低,而且此时背景68
噪声较高,一般只控制湿导线条件下的噪声值。湿导线条件代表了雾天、小雨和雨后的情况。我国目前对高压送电线路可听噪声尚无限值标准。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规定的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限值(乡村生活区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见表5.0.5。表5.0.5城市五类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值单位为dB类别昼间夜间0504015545260503655547055根据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和国外提出的一般准则,本条将500kV和750kV线路湿导线噪声水平分别限制为55dB(A),相当于表3中的3类区(工业区)夜间限制标准。5.0.6验算导线允许载流量时,导线的允许温度: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一般采用+70℃,必要时可采用+80℃;大跨越可采用+90℃;钢芯铝包钢绞线(包括铝包钢绞线)可采用+80℃(大跨越可采用+100℃),或经试验决定;镀锌钢绞线可采用+125℃。环境气温宜采用最热月平均最高温度;风速采用0.5m/s(大跨越采用0.6m/s);太阳辐射功率密度采用0.1W/cm2。条文说明:68
控制导线允许载流量的主要依据是导线的最高允许温度,后者主要由导线经长期运行后的强度损失和联接金具的发热而定。《电机工程手册》(试用本)电线电缆第26篇提出当工作温度愈高,运行时间愈长,则导线的强度损失愈大,对54/7的钢芯铝绞线的强度损失见表5.0.6—1。表5.0.6—154/7钢芯铝绞线强度损失值工作温度(℃)运行时间(h)10001000085-1%-1.4%100-2%-3.0%1980年国际大电网会议第22组原苏联代表等的报告中提出钢芯铝绞线的强度损失见表5.0.6—2。表5.0.6—2钢芯铝绞线强度损失值国家原苏联比利时加拿大导线温度(℃)11015090100150125150时间(h)3324242410001强度变化(%)+15+20+10+12+1500表5.0.6—2中数据说明钢芯铝绞线在90~150℃时强度并未损失,短时间受热强度反而提高,这可能是由于线股在受热后调整伸长和位移使受力条件得到改善,钢芯强度能更好利用的结果。报告认为仅从导线耐热的角度考虑,钢芯铝绞线可采用150℃,但为了避免接头氧化而损坏,在连续运行时,它们的温度必需不超过70℃。我国送电线路钢芯铝绞线采用的电力金具,导线截面为240mm268
及以下的耐张线夹用螺栓型,跳线多用并沟线夹联接,运行中曾发生螺栓松动而将跳线烧红的情况。鉴此钢芯铝绞线的允许温度仍取原规程采用值+70℃(大跨越可取+90℃);钢芯铝合金绞线的允许温度采用值与钢芯铝绞线同。钢芯铝包钢绞线(包括铝包钢绞线)的允许温度,按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的220kV南京南热大跨越南江跨越和湖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的220kV湘江大跨越采用的数值,取+100℃,此允许温度是通过单丝热强度损失试验确定的。考虑到长线路的连接点多,温升难以控制,对照钢芯铝绞线一般线路的允许温度较大跨越低20℃,故一般线路钢芯铝包钢绞线(包括铝包钢绞线)的允许温度采用+80℃,镀锌钢绞线仍取+125℃。工程设计中也可进行单丝热强度损失试验来选择恰当的绞线允许温度。当按允许温度选择导线截面时应对交叉跨越距离和对地距离进行相应的验算,并对导线连接点的发热问题作出相应考虑。验算导线载流量时的环境气温采用最高气温月的最高平均气温、太阳辐射功率密度采用0.1W/cm2,一般线路的计算风速采用0.5m/s,大跨越由于导线平均高度在30m以上,风速要相应增加,故取0.6m/s。计算导线允许载流量可选用《电机工程手册》(试用本)第26篇所列公式(原公式符号略有变更):I=(5.0.6—1)式中:I——允许载流量,A;WR——单位长度导线的辐射散热功率,W/m;WF——单位长度导线的对流散热功率,W/m;WS——单位长度导线的日照吸热功率,W/m;Rt¢——允许温度时导线的交流电阻,Ω/m。辐射散热功率WR的算式:68
WR=pDE1S1[(q+qa+273)4-(qa+273)4](5.0.6—2)式中:D——导线外径,m;E1——导线表面的辐射散热系数,光亮的新线为0.23~0.43;旧线或涂黑色防腐剂的线为0.90~0.95;S1——斯特凡—包尔茨曼常数,为5.67×10-8(W/m2);q——导线表面的平均温升,℃;qa——环境温度,℃。对流散热功率WF的算式:WF=0.57plfqRe0.485 (5.0.6—3)式中:lf——导线表面空气层的传热系数,W/m/℃;Re——雷诺数。lf=2.42×10-2+7(qa+q/2)×10-5(5.0.6—4)Re=VD/u(5.0.6—5)式中:V——垂直于导线的风速,m/s;u——导线表面空气层的运动粘度,m2/s。u=1.32×10-5+9.6(qa+q/2)×10-8(5.0.6—6)日照吸热功率Ws的算式:Ws=asJsD(5.0.6—7)式中:aS——导线表面的吸热系数,光亮的新线为0.35~0.46;旧线或涂黑色防腐剂的线为0.9~0.95; JS——日光对导线的日照强度,W/m2;当天晴、日光直射导线时,可采用1000W/m2。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的允许温度修改为“宜采用+70℃68
,必要时可采用+80℃”。环境气温采用最热月平均最高温度,指最热月每日最高温度的月平均值,取多年平均值。输电线路上常用的导线为钢芯铝绞线、钢芯铝合金绞线和钢芯铝包钢绞线(包括铝包钢绞线),DL/T5092—1999规程规定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的允许温度为+70℃,钢芯铝包钢绞线(包括铝包钢绞线)可采用+80℃。2001年国家电力公司委托华东电力设计院进行《提高导线发热允许温度的实验研究》工作,根据实验研究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对组成导线的线材对镀锌钢绞线,在长期加热至100℃,其抗拉强度不低于标准值;对经过热处理的铝合金线,温度不超过80℃时,1000小时强度损失为0.5%,10000小时,强度损失为8%;对硬铝线,加热100℃,20000小时强度不低于标准值。2对钢芯铝绞线国内试验,钢芯铝绞线在80℃时导线强度不低于计算拉断力;日本试验认为,钢芯铝绞线在90℃时强度即使有所损失,也能满足工程的要求;原苏联、比利时和加拿大的试验表明,钢芯铝绞线的允许温度可以超过90℃。3对导线配套金具国外试验,IEEE资料《钢芯铝绞线金具的高温试验》的结论:只要导线温度不超过200℃,线路金具就能够安全运行;国内试验证明,导线温度80℃时,配套金具的温度不超过67℃,金具温度在80℃68
以下时,对导线的握力基本没有影响(仍在导线额定拉断力的95%以上)。4世界各国对钢芯铝绞线规定的允许温度表5.0.6—3各国对钢芯铝绞线规定的允许温度温度(℃)国家90日本、美国85法国80德国、意大利、瑞士、荷兰、瑞典75比利时、印尼70中国、原苏联50英国5由于温度提高,导线弧垂增加,对地及交叉跨越空气间隙距离减少,将影响线路对地及交叉跨越的安全裕度。1)以往设计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截面,并以最高气温弧垂来校验对地和交叉跨越的安全间距。鉴于导线达到允许温度的时间在全年运行中所占比重很小,一般不要求对允许温度弧垂校验安全距离。对于特定的交叉跨越如200m以上档距跨越铁路、高速或一级公路,和按允许温度选择导线截面的大跨越或跨越电线等,规程规定按允许温度弧垂校验交叉跨越间距。2)对于按发热条件选择导线截面的线路,由于常常处于其允许传输容量的运行状态,自然应当按提高后的允许温度的弧垂来校验规定要求的安全距离。3)68
对于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截面的线路,提高导线允许温度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系统规划“N-1”的工况下,在调度转移负荷的短时间内,允许传输容量和导线弧垂的适当增加,导致了适当补偿导线对地面和交叉跨越距离的需要。4)对于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的线路,在导线允许温度提高到80℃之前,必须按50℃弧垂校验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间距、做好必要的调整,并检查、恢复导线接头的良好接触传导。5.0.7在稀有风速或稀有覆冰气象条件时,导线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其拉断力的70%。导线悬挂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其拉断力的77%。条文说明:导、地线安全系数的公式改用张力表达式(根据GB1179—1999中的计算拉断力,在试验中要求绞线拉断力试验结果应不小于上述计算值的95%。故拉断力实际上仅保证不小于计算拉断力的95%)。对悬挂点张力控制条件,现改为限定其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25,便于有关项目计算。在稀有气象条件,相应的悬挂点最大张力不应超过拉断力的77%。5.0.8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的允许温度应采用产品试验保证值。OPGW还应对耐雷击性能进行校验。计算时间和相应的短路电流值应根据系统情况决定。地线选用镀锌钢绞线时与导线的配合不宜小于表5.0.8的规定。68
表5.0.8地线采用镀锌钢绞线时与导线配合表导线型号LGJ—185/30及以下LGJ—185/45~LGJ—400/35LGJ—400/50及以上镀锌钢绞线最小标称截面(mm2)无冰区355080覆冰区5080100500kV及以上输电线路覆冰区、无冰区地线采用镀锌钢绞线时最小标称截面应分别不小于100mm2、80mm2。条文说明:增加架空地线复合光缆(OPGW)的内容,根据镀锌钢绞线最新标准GB1200—88,500~750kV线路的地线采用镀锌钢绞线时,标称截面调整为不应小于100mm2。地线选用镀锌钢绞线与导线配合以往设计时按表5.0.8—1所示。表5.0.8—1地线选用镀锌钢绞线与导线以往配合表导线型号LGJ—185/30及以下LGJ—185/45~LGJ—400/50LGJ—400/65及以上镀锌钢绞线最小标称截面(mm2)355070根据镀锌钢绞线最新标准。500~750kV线路的地线采用镀锌钢绞线时,标称截面不应小于80mm2。根据2008年1~2月我国南方地区大面积冰灾的情况,受灾线路的地线由於不通电,致使地线复冰严重,引起地线拉断及地线顶架折断。因此,加大地线截面及加强地线支架强度是提高线路抗冰能力的有效措施。经计算,按V=30m/s、C=10mm设计的线路。68
表5.0.8—2导、地线的过载能力(当t=-5℃,V=15m/s时)单位为mm代表档距Lp(m)400500600700LGJ—400/3524.5823.2122.4121.9LGJ—400/5026.4024.6723.6422.98GJ—80(1×7)33.3630.3528.3827.03GJ—80(1×19)32.7629.8727.9926.71GJ—10036.533.0730.8129.25按4.0.6条规定,地线覆冰厚度应比导线增加5mm,则:LGJ—400/35与GJ—80相匹配LGJ—400/50与GJ—100相匹配针对在输电线路上大量使用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增加了对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的选用要求;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的设计安全系数,宜大于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OPGW应满足电气和机械使用条件的要求,重点对短路电流热容量和耐雷击性能进行校验。5.0.9导、地线防振措施3大跨越导、地线的防振措施,宜采用防振锤、阻尼线或阻尼线加防振锤方案,同时分裂导线宜采用阻尼间隔棒,具体设计方案可参考运行经验或通过试验确定。条文说明:68
由于各地发生导线微风振动事故很多,危害也很大,在运行规程中也要求一般线路每5年,大跨越每二年测振一次,但我国导线微风振动许用动弯应变没有统一标准,结合国内外情况,参照电力建设研究所企业标准,提出各种导线的微风振动许用动弯应变值,供设计人员参考。悬垂线夹、间隔棒、防振锤等处导线上的动弯应变宜不大于符合表5.0.9—2所列值。表5.0.9—2导线微风振动许用动弯应变表单位为με序号导线类型大跨越普通档1钢芯铝绞线、铝包钢芯铝绞线±100±1502铝包钢绞线(导线)±100±1503铝包钢绞线(地线)±150±2004钢芯铝合金绞线±120±1505全铝合金绞线±120±1506镀锌钢绞线±200±3007OPGW(全铝合金线)±120±1508OPGW(铝合金和铝包钢混绞)±120±1509OPGW(全铝包钢线)±150±2005.0.10线路经过导线易发生舞动地区时应采取或预留防舞措施,具体方案可通过运行经验或通过试验确定。条文说明:输电线路通过导线易舞动地区时,应适当提高线路抗舞能力,并预留导线防舞动措施安装孔位。东北的鞍山、丹东、锦州一带,湖北的荆门、荆州一带是全国范围内输电线路发生舞动较多的地区,导线舞动对线路安全运行所造成的危害十分重大,诸如线路频繁跳闸与停电、导线的磨损、烧伤、断线,金具及铁塔部件损坏等等,可能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68
现行的防舞措施,概括起来大约可分为三大类:其一,从气象条件考虑,避开易于形成舞动的覆冰区域与线路走向;其二,从机械与电气的角度,提高线路系统抵抗舞动的能力;其三,从改变与调整导线系统的参数出发,采取各种防舞装置与措施,抑制舞动的发生。防舞动装置有集中防振锤、失谐摆、双摆防舞器、终端阻尼器、空气动力阻尼器、扰流防舞器、大电流融冰等,国内目前用得较多的防舞装置为集中防振锤、失谐摆、双摆防舞器等。各个工程的具体防振方案可通过运行经验或试验确定。5.0.11导、地线架设后的塑性伸长,应按制造厂提供的数据或通过试验确定,塑性伸长对弧垂的影响宜采用降温法补偿。如无资料,镀锌钢绞线的塑性伸长可采用1×10-4;并降低温度10℃补偿;钢芯铝绞线的塑性伸长及降温值可采用表5.0.11所列数值。表5.0.11钢芯铝绞线塑性伸长及降温值铝钢截面比塑性伸长降温值(℃)4.29~4.383×10-4155.05~6.163×10-4~4×10-415~207.71~7.914×10-4~5×10-420~2511.34~14.465×10-4~6×10-425(或根据试验数据确定)对大铝钢截面比的钢芯铝绞线或钢芯铝合金绞线应由制造厂家提供塑性伸长值或降温值。条文说明:对未张拉过的导、地线受力后除产生弹性伸长和塑性伸长外,还随着受力的累积效应产生蠕变伸长。塑性伸长及蠕变伸长均为永久变形(以下简称塑性伸长)68
。为考虑塑性伸长对弧垂的影响,线路理想的施工工艺是按塑性伸长曲线(蠕变曲线)架设导、地线。我国电线制造厂家目前不提供塑性伸长曲线,对新国标的电线产品又无系统的塑性伸长资料,故导、地线的塑性伸长相应的降温值仍取原规程的采用值。原规程对钢芯铝绞线塑性伸长采用值如表5.0.11—1。表5.0.11—1原规程钢芯铝绞线塑性伸长采用值电线型号铝钢截面比塑性伸长轻型钢芯铝绞线(LGJQ型)8.01~8.074×10-4~5×10-4钢芯铝绞线(LGJ型)5.29~6.003×10-4~4×10-4加强型钢芯铝绞线(LGJJ型)4.29~4.393×10-4对GB1179—1999《圆线同心绞架空导线》中铝钢截面比为4.29~7.91者,参考表5.0.11—2,其长期运行后产生的塑性伸长取值如下表。表5.0.11—2钢芯铝绞线塑性伸长采用值铝钢截面比塑性伸长取值7.71~7.914×10-4~5×10-45.05~6.163×10-4~4×10-44.29~4.383×10-4目前,输电线路输送容量增大,输电线路中大量选用大铝钢截面比导线,如630、720导线,为此在钢芯铝绞线塑性伸长表及钢芯铝绞线降温值表中补充铝钢截面比11.34~14.46的内容,并提出对更大铝钢截面比的钢芯铝绞线或钢芯铝合金绞线应采用制造厂家提供的塑性伸长值或降温值。68
6绝缘子和金具6.0.1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6.0.1所列数值。双联及以上的多联绝缘子串应验算断一联后的机械强度,其荷载及安全系数按断联情况考虑。表6.0.1绝缘子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情况最大使用荷载验算断线断联盘型绝缘子棒型绝缘子安全系数2.73.01.81.81.5绝缘子尚应满足正常运行情况常年荷载状态下安全系数不小于4.0。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KI应按下式计算:(6.0.1)式中:TR——绝缘子的额定机械破坏负荷,kN;T——分别取绝缘子承受的最大使用荷载、断线、断联、验算荷载或常年荷载,kN。常年荷载是指年平均气温条件下绝缘子所承受的荷载。验算荷载是验算条件下绝缘子所承受的荷载。断线、断联的气象条件是无风、有冰、-5oC。设计悬垂串时导、地线张力可按本规范第10.1节的规定取值。条文说明:常年荷载安全系数主要是针对瓷绝缘子老化率的。东北院和电科院对250万片年瓷绝缘子作了调查统计,得出了耐张串的老化率明显大于悬垂串的结论,而耐张串的常年荷载是绝大多数悬垂串的1.6~1.868
倍,说明绝缘子老化率与常年荷载有较密切的关系。运行中的耐张串常年荷载相应的安全系数绝大多数大于4.5,但尚有少量的耐张串及悬垂串常年荷载安全系数小于此值,鉴于上述统计结果,绝缘子老化严重者必然较集中于这少量的塔位上。特别是在无冰区和少冰区,如果仅仅按最大使用荷载来选择悬垂串的允许垂直档距,则垂直档距可以放得很大,而常年荷载安全系数就可能小于4.0。根据前苏联的统计,常年荷载安全系数小于4.0时,瓷绝缘子老化率将急剧升高,而这种垂直档距较大的塔位,大多位于维修较困难的地段。因此必须对常年荷载予以限制,其相应的安全系数日本限制不小于4.0,因该国绝缘子质量较好,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则不小于5.0。我国瓷绝缘子质量近年来有很大的提高,取4.0对绝大多数耐张串及常用档距下的悬垂串都能满足要求,是较为合适的。玻璃绝缘子经过长期运行后自爆率呈下降趋势。220kV鸡勃线和220kV神原线分别运行30年和15年后机械和电气性能均无下降,说明没有象瓷绝缘子那样的老化现象。而且目前的工艺水平比上述线路所用的产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玻璃绝缘子不受常年荷载的限制。棒型合成绝缘子及棒型瓷绝缘子我国尚无成熟的运行经验,对其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暂无法明确规定,使用时可参考本条规定及国际上的有关规定。为了保证在断联情况下,留有适当的安全裕度,本条增列了断联时,完好联的安全系数。68
表6.0.1各国绝缘子和金具的安全系数国名标准名称强度设计方式安全系数(最大允许荷载)备注绝缘子金具美国NESC(1977)A2.0~2.5—按加荷性质分别使用B.P.AB(100%RUS)—加拿大CSA—C223(1970)A2.0—OntarioHydroB(60~85%RUS)同左按加荷性质分别使用HydroQuebecB(70%RUS)—法国技术标准(1970)A3.0—EdFB(60%RUS)同左复冰西德VDE0210(1969)A3.0~3.62.5~5.0按绝缘子种类、金具材质不同,分别使用瑞典SEN—3601(1961)A2.0~3.02.0按绝缘子不同分别使用前苏联(1985)A2.72.5日本电气设备技术标准(1976)A2.5同左JEAC6001(1978)A2.5同左JEC—127(1979)B(60%RUS)同左注:强度设计方式:A——对应于最大平均荷载,取适当的安全系数。B——对应于极限荷载,取标称强度适当的百分比。RUS——标称极限强度。国内自80年代末开始批量使用复合绝缘子,荷载设计安全系数大都为3.0,至今运行情况良好,虽出现极个别串脆断,多属产品质量问题。故68
复合绝缘子最大使用荷载设计安全系数取3.0较为合适。90年代开始使用瓷棒绝缘子,根据德国运行经验最大使用荷载设计安全系数取3.0,运行情况良好。6.0.3金具强度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下列数值:最大使用荷载情况2.5断线、断联、验算情况1.5条文说明:金具强度安全系数取值与国外一些国家所用数值基本相近,而且经运行考验,无不良反映。双联串也可采用两个单联分别悬挂的方式,但仍应视为双联串;4联也可分为2个双联串分别悬挂的方式,但断联时的机械强度应按各单元承担的荷载分别计算。增加验算情况6.0.5地线绝缘时宜使用双联绝缘子串。条文说明:运行经验及机理分析证明:单片绝缘子一旦老化,钢帽与钢脚之间将形成电气通路,通过电流而发热,以致烧熔胶装水泥或绝缘体,导致地线落地。因此,一般宜采用单片双联、两片单联或非击穿型绝缘子。6.0.6与横担连接的第一个金具应转动灵活且受力合理,其强度应高于串内其他金具强度。条文说明:与横担联接的第一个金具受力较复杂,国内早期运行经验已经证明这一金具不应68
采用可锻铸铁制造的产品;1988年发生在500kV大房线上的球头断裂事故证明:第一个金具不够灵活,不但本身易受磨损,还将引起相邻的其他金具受到损坏。因此在选择第一个金具时,应从强度、材料、型式三方面考虑。国外对此金具也有特殊考虑的事例,加拿大BC省水电局是采取提高一个强度等级的措施;日本则通过疲劳,磨损等试验对各种金具型式进行选择;意大利设计了一种两个方向的回转轴心基本上在同一个平面上的金具,使得两个方向转动都较灵活。因此,对联塔第一个金具的选择,除了要求结构上灵活外,同时要求强度上提高一个等级。6.0.7输电线路悬垂V串两肢之间夹角的一半可比最大风偏角小5~10°,或通过试验确定。条文说明:在输电线路设计中,为了缩小走廊宽度,减少悬垂串的风偏摇摆,V型串的使用日趋广泛,根据试验和设计研究成果,330kV以上输电线路悬垂V串两肢间夹角之半可比最大风偏角小5~10°,或通过试验确定。6.0.8线路经过易舞动区应适当提高金具和绝缘子串的机械强度,并宜采取安装防舞装置等防舞措施。条文说明:在路经选择时应尽量避开易发生舞动地区,无法避让时,要采取措施提高线路的机械强度,并安装抑舞装置。6.0.9在易发生严重覆冰地区,宜采取增加绝缘子串长和采用V型串、八字串。条文说明:根据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覆冰灾害情况的教训,为防止或减少重要线路冰闪事故的发生需采取增加绝缘子串长和采用V型串、八字串等措施。68
7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7.0.2在海拔高度1000m以下地区,操作过电压及雷电过电压要求的悬垂绝缘子串绝缘子片数,不应少于表7.0.2的数值。耐张绝缘子串的绝缘子片数应在表7.0.2的基础上增加,对110~330kV输电线路增加1片,对500kV输电线路增加2片,对750kV输电线路不需增加片数。表7.0.2操作过电压及雷电过电压要求悬垂绝缘子串的最少片数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单片绝缘子的高度(mm)146146146155170绝缘子片数(片)713172532为保持高塔的耐雷性能,全高超过40m有地线的杆塔,高度每增加10m,应比表7.0.2增加1片相当于高度为146mm的绝缘子,全高超过100m的杆塔,绝缘子片数应根据运行经验结合计算确定。由于高杆塔而增加绝缘子片数时,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也相应增大;750kV杆塔全高超过40m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验算,确定是否需要增加绝缘子和间隙。条文说明:全高超过40m有地线的杆塔,高度每增加10m应增加一片绝缘子。由于高杆塔防雷而增加绝缘子数量时,按照绝缘配合要求,雷电过电压的间隙也要相应增加。750kV线路杆塔较高(据750kV官兰线统计,平均呼高为44.3m,已超过40m),其耐雷水平按现行规程法计算32片结构高度170mm绝缘子耐雷水平已超过150kA要求,而且西北地区(除陕南外),平均雷暴日一般在20及以下,雷电流幅值较小,对其高杆塔,可根据实际情况(雷暴日,接地电阻值),计算确定是否需要增加绝缘子片数。68
7.0.3绝缘配置应以审定的污区分布图为基础,结合线路附近的污秽和发展情况,综合考虑环境污秽变化因素,选择合适的绝缘子型式和片数,并适当留有裕度。条文说明:根据有关规定新建的330~750kV输电线路的绝缘配置应以污区分布图为基础,并综合考虑环境污染变化因素。对于0、Ⅰ级污区,可提高一级绝缘配置;对于Ⅱ、Ⅲ级污区,按照上限进行配置,同时应结合线路附近的污秽和发展情况,绝缘配合应适当留有裕度。对于Ⅳ级污区,应在选线阶段尽量避让,如不能避让,应在设计和建设阶段考虑采用大爬距绝缘子或复合绝缘子,同时结合采取防污闪涂料等措施。标准分级见附录B。7.0.4绝缘配合设计可采用爬电比距法,也可采用污耐压法选择合适的绝缘子型式和片数。当采用爬电比距法时,绝缘子片数由下式确定:(7.0.4)式中:n——每串绝缘子所需片数;λ——爬电比距,cm/kV;Un——系统标称电压,kV;Lo1——单片悬式绝缘子的几何爬电距离,cm;Ke——绝缘子爬电距离的有效系数,主要由各种绝缘子几何爬电距离在试验和运行中提高污秽耐压的有效性来确定;并以XP—70、XP—160型绝缘子为基础,其Ke值取为1。Ke应由试验确定。条文说明:68
绝缘子型式和片数一般都按网省公司审定的污区分布图,结合现场污秽调查,由工频电压下的单位爬电距离决定线路的绝缘子片数。当采用爬电比距法时,其中的绝缘子爬电距离有效系数Ke,主要由各种绝缘子几何爬电距离在试验和运行中所对应的污耐压来确定;并以XP—70、XP—160型绝缘子为基准,其Ke值取为1。Ke应由试验确定。不同类型的悬式绝缘子的积污性能大不相同。根据实测,普通型、双伞型和钟罩型绝缘子的自然积污量之比约为1:0.3~0.5:1.0~1.4。从发生污闪的500kV东南5263线上取下的南瓷浅钟罩结构LXP型玻璃绝缘子,可以看出其下表面非常脏污,而且其结构也不利于进行有效的清揩。深钟罩结构自贡FC型玻璃绝缘子的脏污程度比之更严重,清揩效果更差。线路及发变电外绝缘标准GB/T16434—1996中各污秽等级所对应的参考盐密,均指由普通型绝缘子悬垂串上测得的值,其它类型应按实际积污量加以修正。绝缘子爬电距离有效利用系数Ke值能综合地体现悬式绝缘子的结构造型和自然积污量。Ke值的计算公式为:Ke=EC1/EC2(7.0.4)式中:EC1—相同自然条件,相同积污期内被试绝缘子积污盐密值的人工污闪电压梯度;EC2—相同自然条件,相同积污期内基准绝缘子积污盐密值的人工污闪电压梯度。常用绝缘子的Ke值可根据GB/T16434—1996附录D中给出的污闪电压回归方程计算。以深棱型绝缘子XWP5—160为例,以XP—160为基准绝缘子,并假设二者的积污盐密比为1.1:1,则XWP5—160的K值在Ⅰ、Ⅱ级污区约为0.90,在Ⅲ、Ⅳ68
级污区约为0.88。其他类型的绝缘子可根据其积污特性计算。根据附录D中实例,双伞型绝缘子的Ke值可取为1。在上述标准的附录D中并没有给出大爬距钟罩型绝缘子的污闪电压回归方程。江苏省电力公司和日本NCK绝缘子公司技术研究所开展了国际合作项目,评估钟罩型绝缘子的污耐压特性。试验结果如图7.0.4。CDBEA三伞型545mm玻璃双伞型450mm玻璃普通型图7.0.4各型式绝缘子单位结构高度的雾耐压值比较由于上述绝缘子的结构高度相同,上述绝缘子的Ke值可由单位高度污耐压和爬距确定。以XP—160为基准的各绝缘子的Ke值如下所示。双伞型:0.99三伞:1.13小钟罩型:0.77大钟罩型:0.76几种常见绝缘子爬电距离有效系数Ke如下表7.0.4—1所示。68
表7.0.4—1常见绝缘子爬电距离有效系数Ke绝缘子型号盐密0.05(mg/cm2)0.10(mg/cm2)0.20(mg/cm2)0.40(mg/cm2)浅钟罩型绝缘子0.900.900.800.80双伞型绝缘子(XWP2—160)1.0长棒型瓷绝缘子1.0三伞型绝缘子1.0玻璃绝缘子(普通型LXH—160)1.0深钟罩玻璃绝缘子0.8复合绝缘子≤2.5(cm/kV)>2.5(cm/kV)1.01.3各类绝缘子的造型图及典型型号见表7.0.4—2。68
表7.0.4—2各类绝缘子的造型图及典型型号造型名称、材质造型图典型绝缘子型号主要生产厂家普通型瓷质XP—X系列大连电瓷厂苏州电瓷厂CA5X系列唐山NGK玻璃LXY—X系列LXP—X系列南京电瓷厂FCX系列自贡塞迪维尔钟罩型深棱型瓷质XHP—X系列大连电瓷厂苏州电瓷厂XWP5—X系列大连电瓷厂LXHY—X系列南京电瓷厂FCXP系列自贡塞迪维尔68
双伞型瓷质XWP—X系列XWP1—X系列XWP2—X系列大连电瓷厂苏州电瓷厂CA88X系列唐山NGK三伞型XSP—X系列大连电瓷厂CA87X系列唐山NGK7.0.6在轻、中污区复合绝缘子的爬电距离不宜小于盘型绝缘子;在重污区其爬电距离不应小于盘型绝缘子最小要求值的3/4且不小于2.8cm/kV;用于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复合绝缘子两端都应加均压环,其有效绝缘长度需满足雷电过电压的要求。条文说明:运行经验表明,在轻、中污区复合绝缘子爬距不宜小于盘型绝缘子。在重污区不应小于盘型绝缘子限值的3/4且不小于2.8cm/kV。新建输电线路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的爬距可按如下原则配置:对2.5cm/kV及以下污区使用的复合绝缘子,其爬电比距选用25mm/kV;对25mm/kV以上的污区,选用2.8cm/kV。由于复合绝缘子两端有均压装置,使复合绝缘子的有效绝缘长度减小,而线路耐雷水平与绝缘长度密切相关,因此强调其有效绝缘长度应满足雷电过电压的要求。7.0.768
高海拔地区污秽绝缘子的闪络电压,随着海拔升高或气压降低而变化,悬垂绝缘子串的片数,宜按下式进行修正。(7.0.7)各种绝缘子m1参考值见附录C。条文说明:高海拔地区,随着海拔升高或气压降低,污秽绝缘子的闪络电压随之降低,高海拔所需绝缘子片数按下式修正:(7.0.7)式中:——高海拔地区每串绝缘子所需片数;H——海拔高度,km;m1——特征指数,它反映气压对于污闪电压的影响程度,由试验确定。根据国家电力公司科学技术项目“西北电网750kV输变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高海拔区750kV输变电设备外绝缘选取方法及绝缘子选型研究》清华大学研究结果各种绝缘子的m1值见表7.0.7—1。表7.0.7—1各种绝缘子的m1值试品材料m1值盐密0.05mg/cm2盐密0.2mg/cm2平均值1#瓷0.660.640.652#0.420.340.383#0.280.350.324#0.220.400.315#玻璃0.540.370.456#0.360.360.367#0.450.590.528#0.300.190.259#复合0.180.420.3068
表7.0.7—2瓷和玻璃绝缘子试品的尺寸和形状试品材料盘径(mm)结构高度(mm)爬电距离(cm)表面积(cm2)重量(kg)机械强度(Kn)1#瓷28017033.21730.278.52102#30017045.92784.8611.52103#32019545.93025.9813.53004#34017053.03627.0412.12105#玻璃28017040.62283.397.22106#32019549.23087.6410.63007#32019549.33147.411.33008#38014536.52476.676.21201#试品2#试品3#试品4#试品5#试品6#试品7#试品8#试品9#试品68
7.0.8在海拔不超过1000m的地区,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包括拉线、脚钉等)的间隙,在相应风偏条件下,不应小于表7.0.8—1、7.0.8—2所列数值。表7.0.8—2750kV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的最小间隙单位为m标称电压(kV)750海拔高度(m)5001000工频电压Ⅰ串2.252.40操作过电压边相Ⅰ串3.303.45中相Ⅴ串5.055.30雷电过电压4.20(或按绝缘子串放电电压的0.80配合)注:1)按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情况校验间隙时的相应气象条件,参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2)按运行电压情况校验间隙时风速采用基本风速修正至相应导线平均高度处值及相应气温。3)只适用单回路。条文说明: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9.0.6条。并增加了750kV内容。7.0.9在海拔高度1000m以下地区,为便利带电作业,带电部分对杆塔接地部分的校验间隙不应小于表7.0.9所列数值。表7.0.9为便利带电作业,带电部分对杆塔与接地部分的校验间隙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校验间隙(m)1.001.802.203.20*4.00/4.30(边相Ⅰ串/中相Ⅴ串)注:*为750kV单回路带电作业间隙值。对操作人员需要停留工作的部位,还应考虑人体活动范围0.5m。68
条文说明:本条为DL/T5092—1999第6.0.8条的修改条文。并增加了750kV内容。7.0.10海拔高度不超过1000m的地区,在塔头结构布置时,相间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间隙和档距中考虑导线风偏工频电压和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间隙,不宜小于表7.0.10所列数值。表7.0.10工频电压、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间隙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工频电压(m)0.500.901.602.202.90操作过电压(m)塔头1.202.403.405.207.50档距中1.102.103.004.606.80本条为新增条文。新增相间最小间隙。7.0.11空气放电电压海拔修正系数Ka可按下式确定:(7.0.11)式中:H——海拔高度,m;m——海拔修正因子,工频、雷电电压修正因子m=1.0;操作过电压修正因子见图1中的曲线a、c。如因高海拔而需增加绝缘子数量,则表7.0.8—1、7.0.8—2所列的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也应相应增大。68
图7.0.11海拔修正因子图中:a—相对地绝缘;b—纵向绝缘;c—相间绝缘;d—棒—板间隙。本条为新增条文。根据IEC60071—2规定:空气放电电压海拔修正系数Ka。7.0.13杆塔上地线对边导线的保护角,对于同塔双回或多回路,220kV及以上线路的保护角均不大于0°,110kV线路不大于10°;对于单回路,500~750kV线路对导线的保护角不大于10°,330kV及以下线路不大于15°;单地线线路不大于25°。对中重冰区线路的保护角可适当加大。条文说明:根据5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情况,一般单回路直线塔对外侧导线的保护角不大于10°,330kV及以下其他线路宜小于15°。68
运行经验表明,高杆塔输电线路雷击跳闸主要是饶击引起的,因此,对同塔双回路采用较单回路小的保护角,采用小的保护角是减少雷击跳闸的有效措施。7.0.15线路经过直流接地极附近时,要考虑接地极对铁塔、基础的影响。条文说明:根据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技术标准Q/DGI—D002—2005《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运行系统设计技术规定》的要求,线路经过直流接地极2km之内的线路,要考虑接地极对铁塔、基础的影响。基础对地,杆塔对基础应采用绝缘措施。5km之内的线路,杆塔宜单点接地,以减小电服装腐蚀的影响。8导线布置8.0.1导线的线间距离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运行经验确定1对1000m以下档距,水平线间距离宜按下式计算:(8.0.1—1)表8.0.1—1ki系数悬垂绝串形式Ⅰ—Ⅰ串Ⅰ—Ⅴ串Ⅴ—Ⅴ串ki0.40.40式中:ki——悬垂绝缘子串系数,见表8.0.1—1;条文说明:本条基本沿用DL/T5092—1999第10.0.1条。增加了750kV线路的相关数值,并按不同串型,列表规定水平线间距离公式中的悬垂绝缘子串系数。68
10杆塔荷载及材料10.1杆塔荷载10.1.1荷载分类1永久荷载:导线及地线、绝缘子及其附件、杆塔结构、各种固定设备、基础、以及土石方等的重力荷载;拉线或纤绳的初始张力,土压力及预应力等荷载。2可变荷载:风和冰(雪)荷载;导线、地线及拉线的张力;安装检修的各种附加荷载;结构变形引起的次生荷载以及各种振动动力荷载。条文说明:分类原则是根据《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结合输电结构的特点,为简化不列偶然荷载,将属这类性质的断线张力及安装荷载等也列入了可变荷载,将基础重力、拉线初始张力列入永久荷载,同时为与习惯称谓一致不采用该标准中所用的“作用”而仍用“荷载”来表述。10.1.2荷载作用方向杆塔的作用荷载一般分为:横向荷载、纵向荷载和垂直荷载。条文说明:1一般情况,杆塔的横担轴线是垂直于线路方向中心线或线路转角的平分线。因此,横向荷载是沿横担轴线方向的荷载,纵向荷载是垂直于横担轴线方向的荷载,垂直荷载是垂直于地面方向的荷载。2悬垂型杆塔基本风速工况,除了0°风向和90°风向的荷载工况外,45°风向和60°风向对杆塔控制杆件产生的效应很接近。因此,通常计算0°、45°及90°三种风向的荷载工况。但是,对塔身为矩形截面或者特别高的杆塔等结构,有时候可能由60°68
风向控制。耐张型杆塔的基本风速工况,一般情况由90°风向控制,但由于风速、塔高、塔型的影响,45°风向有时也会控制塔身主材。对于耐张分支塔等特殊杆塔结构,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其他风向控制构件的可能性。3考虑到终端杆塔荷载的特点是不论转角范围大小,其前后档的张力一般相差较大。因此,规定终端杆塔还需计算基本风速的零度风向,其它风向(90度或45度)可根据实际塔位转角情况而定。10.1.3各类杆塔均应计算线路正常运行情况、断线(含分裂导线时纵向不平衡张力)、不均匀覆冰情况和安装情况下的荷载组合,必要时尚应验算地震等稀有情况。条文说明:正常运行情况、断线(含分裂导线时的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和安装情况的荷载组合是各类杆塔的基本荷载组合,不论线路工程处于何种气象区都必须计算。当线路工程所处气象区有覆冰条件时,还应计算不均匀覆冰的情况。10.1.4各类杆塔的正常运行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1基本风速、无冰、未断线(包括最小垂直荷载和最大水平荷载组合)。2最大覆冰、相应风速及气温、未断线。3最低气温、无冰、无风、未断线(适用于终端和转角杆塔)。条文说明:基本风速、无冰、未断线的正常运行情况应和最大垂直荷载与最小垂直荷载分别组合。因为,工程实践计算分析表明,铁塔的某些构件(例如部分V型串的横担构件或部分塔身侧面斜材)可能由最小垂直荷载组合控制。68
10.1.5悬垂型杆塔(不含大跨越直线塔)的断线(含分裂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应按-5℃、有冰、无风的气象条件,计算下列荷载组合:1单回路杆塔:断任意一根导线(或任意一相导线有不平衡张力),地线未断;断任意一根地线,导线未断。2双回路杆塔:同一档内,断任意两根导线(或任意两相导线有不平衡张力);断一根地线和任意一根导线(或一相导线有不平衡张力)。3多回路杆塔:同一档内,断任意三根导线(或任意三相导线有不平衡张力);断一根地线和任意两根导线(或两相导线有不平衡张力)。10.1.6耐张型杆塔的断线(含分裂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应按-5℃、有冰、无风的气象条件,计算下列荷载组合:1单回路和双回路杆塔:同一档内,断任意两根导线(或任意两相有纵向不平衡张力)、地线未断;断任意一根地线和任意一根导线(或任意一相有纵向不平衡张力)。2多回路塔:同一档内,断任意三根导线(或任意三相有纵向不平衡张力)、地线未断;断任意一根地线和任意两根导线(或任意两相有纵向不平衡张力)。10.1.5~10.1.6条文说明:断线(含分裂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当实际工程气象条件无冰时,应按-5℃、无冰、无风计算。断线工况均考虑同一档内断线(或有纵向不平衡张力)。1对单回路悬垂型杆塔,应分别考虑一根导线断线(或一相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和断一根地线的情况。2对耐张塔和双回路及以上的悬垂型杆塔,尚应考虑68
地线和导线的断线(或有不平衡张力)组合。3对导线水平排列的单回路耐张塔,某些杆件内力在边相作用一相导线断线张力(或不平衡张力)时,可能比边、中相同时作用两相导线断线张力(或不平衡张力)的情况还要大,因此要求考虑作用一相或两相断线张力(或不平衡张力)的荷载组合。某些杆塔设计时,能够判断作用一相导线断线张力(或不平衡张力)不起控制作用时,可以只计算作用两相导线断线张力(或不平衡张力)的荷载组合,以简化计算。4对双回路或多回路耐张杆塔,由于各工程的导线排列型式不尽相同,也可能存在类似情况,荷载组合时应作考虑。5对于终端杆塔,由于变电所侧导线断线张力(或不平衡张力)很小,线路侧导线断线张力(或不平衡张力)相对很大,因此要求对单回路或双回路终端塔还要考虑线路侧作用一相或两相断线张力(或不平衡张力),使终端塔的纵向荷载组合不低于耐张塔的纵向荷载组合。10.1.7对于10mm及以下的冰区导线、地线的断线张力或不平衡张力应不低于表10.1.7值,垂直冰荷载取100%设计覆冰荷载。表10.1.710mm及以下冰区导线、地线断线张力(或分裂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取值表断线张力(或分裂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导线、地线最大使用张力的百分数)地形地线悬垂塔导线耐张塔导线单导线双分裂导线双分裂以上导线单导线双分裂及以上导线平丘100%50%25%20%100%70%山地100%50%30%25%100%70%条文说明:68
为了提高地线顶架的承载能力,对悬垂塔和耐张塔,地线断线张力统一取值均为100%最大使用张力。10.1.810mm冰区不均匀覆冰情况,按-5℃、有不均匀冰、10m/s风速的气象条件计算,导、地线不平衡张力应不低于表10.1.8值。垂直荷载按不小于75%设计覆冰荷载计算。表10.1.8不均匀覆冰的导、地线不平衡张力取值表不均匀覆冰的导、地线不平衡张力(最大使用张力的百分数)悬垂直线型杆塔耐张型杆塔导线地线导线地线10203040条文说明:从历次冰灾事故情况来看,地线的覆冰厚度一般较导线要厚,故对于不均匀覆冰情况,地线的不平衡张力取值较导线要大。无冰区和5mm冰区可不考虑不均匀覆冰情况引起的不平衡张力。表10.1.8中不均匀覆冰的导、地线不平衡张力取值适用于档距550m、高差不超过15%,超过该条件时应按实际情况进行计算。10.1.9各类杆塔不均匀覆冰的不平衡张力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1所有导、地线同时同向有不均匀张力,使杆塔承受最大的弯矩。2所有导、地线同时不同向有不均匀张力,使杆塔承受最大扭矩。条文说明:不均匀覆冰荷载组合,IEC标准分别按纵向弯距、横向弯距、扭矩三种情况计算。68
本规程考虑不均匀覆冰荷载工况横向弯距情况一般不起控制作用。因此,简化规定为考虑纵向弯距和扭矩两种组合情况,以提高杆塔的纵向抗弯能力和整体抗扭性能。以下图10.1.9—1所示为单回路铁塔的受弯和受扭情况组合,图10.1.9—2所示为双回路及以上铁塔的受弯和受扭情况组合。(1)单回路铁塔的受弯组合(2)单回路铁塔受扭组合图10.1.9—1单回路铁塔的受弯或受扭情况组合(1)双回路及以上铁塔的受弯组合(2)双回路及以上铁塔受扭组合图10.1.9—2双回路及以上铁塔的受弯或受扭情况组合10.1.10各类杆塔在断线情况下的断线张力(或纵向不平衡张力),以及不均匀覆冰情况下的不平衡张力均应按静态荷载计算。条文说明:68
本条规定各类杆塔断线情况下的断线张力(或纵向不平衡张力)和不均匀覆冰情况下的不平衡张力值已考虑了动力影响。因此,应按静态荷载计算。10.1.11防串倒的加强型直线塔,除按常规直线塔工况计算外,还应按所有导地线同侧有断线张力(或不平衡张力)计算。条文说明:2008年的严重冰灾在湖南、江西和浙江等省份均有发生串倒的现象,由于倒塔断线引起相邻档的铁塔被拉到的现象不少。当冰灾发生时,为了有效控制冰灾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对于较长的耐张段之间布置防串倒的加强型直线塔,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国外的规范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加强型直线塔除按常规直线塔工况计算外,还应按所有导地线同侧有断线张力(或纵向不平衡张力)计算。以提高该塔的纵向能力。10.1.12各类杆塔的验算覆冰荷载情况,按验算冰厚、-5℃、有风、未断线计算,并计入塔位高差、档距不等所引起导线、地线的不平衡张力。条文说明:本条是根据以往实际工程设计经验确定的。10.1.13各类杆塔的安装情况,应按10m/s风速、无冰、相应气温的气象条件下考虑下列荷载组合:1悬垂型杆塔的安装荷载1)提升导线、地线及其附件时的作用荷载。包括提升导、地线、绝缘子和金具等重量(一般按2.0倍计算)和安装工人和工具的附加荷载,提升时应考虑动力系数1.1,附加荷载可按表10.1.13选用。68
表10.1.13附加荷载标准值单位为kN电压(kV)导线地线悬垂型杆塔耐张型杆塔悬垂型杆塔耐张型杆塔1101.52.01.01.5220~3303.54.52.02.0500~7504.06.02.02.02)导线及地线锚线作业时的作用荷载。锚线对地夹角一般应不大于20°,正在锚线相的张力应考虑动力系数1.1。挂线点垂直荷载取锚线张力的垂直分量和导、地线重力和附加荷载之和,纵向不平衡张力分别取导、地线张力与锚线张力纵向分量之差。2耐张型杆塔的安装荷载1)导线及地线荷载锚塔:锚地线时,相邻档内的导线及地线均未架设;锚导线时,在同档内的地线已架设。紧线塔:紧地线时,相邻档内的地线已架设或未架设,同档内的导线均未架设;紧导线时,同档内的地线已架设,相邻档内的导线已架设或未架设。2)临时拉线所产生的荷载锚塔和紧线塔均允许计及临时拉线的作用,临时拉线对地夹角不应大于45°,其方向与导、地线方向一致,临时拉线一般可平衡导、地线张力的30%。500kV及以上杆塔,对四分裂导线的临时拉线按平衡导线张力标准值30kN考虑,六分裂及以上导线的临时拉线按平衡导线张力标准值40kN考虑,地线临时拉线按平衡地线张力标准值5kN考虑。68
3)线牵引绳产生的荷载紧线牵引绳对地夹角一般按不大于20°考虑,计算紧线张力时应计及导、地线的初伸长、施工误差和过牵引的影响。4)安装时的附加荷载可按表10.1.13选用。3导线、地线的架设次序,一般考虑自上而下地逐相(根)架设。对于双回路及多回路杆塔,应按实际需要,考虑分期架设的情况。4与水平面夹角不大于30度、而且可以上人的铁塔构件,应能承受设计值1000N人重荷载,此时,不与其他荷载组合。条文说明:1悬垂直线型杆塔提升导线、地线及其附件时发生的荷载。其中,提升导线、地线的荷载一般仍按常规2倍起吊考虑。如果考虑避免安装荷载(包括检修荷载)控制杆件选材,起吊导、地线时采用转向滑轮(图10.1.13)等措施,将起吊荷载控制在导、地线重量的1.5倍以内是可行的。直流线路已有工程经验。但是,应在设计文件中加以说明;图10.1.13起吊导、地线时采用转向滑轮示意图268
悬垂型杆塔,导线或地线锚线作业时,挂线点处的线条重力由于前后塔位高差对其影响较大,一般应取垂直档距较大一侧的线条重力。即:按塔位实际情况,一般应取大于50%垂直档距的线条重力。3双回及多回路杆塔如无特殊要求,一般不考虑单边导、地线先架设的情况;双回路及以上的杆塔,导线分期架设往往会在施工时使杆塔受到较大的扭矩。为了尽可能减小施工荷载的影响,一般只有当实际工程需要分期架设时,才考虑分期架设的荷载组合。4导、地线的过牵引、施工误差和初伸长引起的张力增大系数应由电气专业根据导、地线的特性确定。5水平和接近水平的杆件,单独校验承受1000N人重荷载,而不与其它荷载组合。是参照国外的设计经验和国内部分设计单位的实践经验。一般可将与水平面夹角不大于30度的杆件视为接近水平的杆件。如果某些杆件不考虑上人,应在设计文件中说明。校验时,可将1000N作为集中荷载,杆件视为简支梁,其跨距取杆件的水平投影长度,杆件应力应不大于材料的强度设计值。10.1.14终端杆塔应计及变电所(或升压站)一侧导线及地线已架设或未架设的情况。条文说明:本条是根据以往实际工程设计经验确定的。10.1.15计算曲线型铁塔时,应考虑沿高度方向不同时出现最大风速的不利情况。条文说明:考虑阵风在高度方向的差异对曲线型铁塔斜材产生的不利影响,也称埃菲尔效应。10.1.1668
位于基本地震烈度为七度及以上地区的混凝土高塔和位于基本地震烈度为九度及以上地区的各类杆塔均应进行抗震验算。条文说明:混凝土高塔是指混凝土塔身的总高度超过100m的塔。以往工程设计经验表明,位于七度地震区的这类高塔的个别断面是由地震荷载控制的。10.1.17外壁坡度小于2%的园筒形结构或圆管构件,应根据雷诺数Re的不同情况进行横风向风振(旋涡脱落)校核。条文说明:圆管构件在以往的工程中曾出现过激振现象,有的振动已引起杆件的破坏。虽然目前要精确地计算振动力尚有因难,有些参数不容易得到,一般可参照《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50135的有关规定。10.1.18导线及地线风荷载的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Wx=a·Wo·mZ·mSC·bc·d·Lp·B·sin2q(10.1.18—1)Wo=V2/1600(10.1.18—2)式中:Wx——垂直于导线及地线方向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kN;a——风压不均匀系数,应根据设计基本风速,按照表10.1.18—1、10.1.18—2确定;bc——500kV和750kV线路导线及地线风荷载调整系数,仅用于计算作用于杆塔上的导线及地线风荷载(不含导线及地线张力弧垂计算和风偏角计算),bc应按照表10.1.18—1确定;其它电压级的线路bc取1.0;m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准高度为10m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表10.1.21的规定确定;mSC——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线径小于17mm或覆冰时(不论线径大小)应取mSC=1.2;线径大于或等于17mm,mSC取1.1;68
d——导线或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分裂导线取所有子导线外径的总和,m;Lp——杆塔的水平档距,m;B——覆冰时风荷载增大系数,5mm冰区取1.1,10mm冰区取1.2;q——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度;Wo——基准风压标准值,kN/m2,应根据基准高度的风速V(m/s)计算。表10.1.18—1风压不均匀系数a和导地线风载调整系数bc风速V(m/s)≤2020≤V<2727≤V<31.5≥31.5a计算杆塔荷载1.000.850.750.70设计杆塔(风偏计算用)1.000.750.610.61bc计算500、750kV杆塔荷载1.001.101.201.30对跳线等档距较小者的计算,a宜取1.0。校验杆塔电气间隙时,风压不均匀系数a随水平档距变化取值如下表10.1.18—2。表10.1.18—2风压不均匀系数a随水平档距变化取值水平档距(m)≤200250300350400450500≥550a0.800.740.700.670.650.630.620.61条文说明:导地线风荷载计算公式中风压调整系数bc,是考虑500kV线路因绝缘子串较长、子导线多,有发生动力放大作用的可能,且随风速增大而增大,此外近年来500kV线路事故频率较高,适当提高导地线荷载对降低500kV68
线路的倒塔事故率也有一定帮助。根据对比计算,500kV线路铁塔的设计重量比不考虑bc增加5~10%左右。但对于电线本身的张力弧垂计算、风偏角计算和其它电压等级线路的荷载计算都不必考虑bc,即取bc=1.0。按照1997年6月25日~27日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和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联合召开的《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报批稿专家讨论会》的精神,并与电力行业标准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12.2.2条的规定取得一致,将电气间隙校验用的风压不均匀系数统一使用到各级电压线路。表10.1.18—1的注解是提醒对跳线计算,不宜考虑为a效应,此外原苏联的1977年的《电气设备安装规程》及德国的DIVVDE0210以及美国的ASCE“GuidelinesforTransmissionLineStructuralLoading”等资料,也都认为对档距小于200m左右者也不宜乘以小于1.0的a值。通过对各国风偏间隙校验用分压不均匀系数的分析,参照其中反映风压不均匀系数随档距变化规律的德国和日本系数曲线,结合我国运行经验,提出了风压不均匀系数的取值要求。图10.1.18间隙校验风压系数不均匀系数图68
从图10.1.18反映出: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的规定适用于机械负荷计算,对于导线风偏间隙校验应该有所折减。2俄国和中国对不同档距采用简化的单一数据,对大档距偏高,对小档距偏低。3日本和德国的规定,反映了风压不均匀系数随档距变化的客观规律,比较适合于权衡比选该系数的取值要求。条文中采用的数据大于德国和日本的规定。4中南院公式中第一项0.5从德国和日本公式的0.45和0.5中取大值,第二项60从60和40中取大值,这样偏大地组合在400m档距以下已经超出德国和日本数据的包络线,档距越小超出越大。5图10.1.18中“4项平均”系取俄、中、日、德四国规范数据平均,“5项平均”还计入了中国荷载规范。10.1.19杆塔风荷载的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WS=WO·mZ·mS·bZ·B·AS(10.1.19)式中:WS——杆塔风荷载标准值(kN);mS、AS——分别为构件的体型系数和承受风压的投影面积计算值,m2,体型系数mS按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确定;bz——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对杆塔本身,当杆塔全高不超过60m时,应按照表10.1.19对全高采用一个系数;当杆塔全高超过60m时,应按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采用由下到上逐段增大的数值,但其加权平均值对自立式铁塔不应小于1.6。对单柱拉线杆塔不应小于1.8。对基础,当杆塔全高不超过60m时,应取1.0;60m68
及以上时宜采用由下到上逐段增大的数值,但其加权平均值对自立式铁塔不应小于1.3。表10.1.19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bz(用于杆塔本身)杆塔全高H(m)2030405060bz单柱拉线杆塔1.01.41.61.71.8其他杆塔1.01.251.351.51.6注:1)中间值按插入法计算。2)对自立式铁塔,表中数值适用于高度与根开之比为4:6。条文说明:杆塔本身风压调整系数bz,主要是考虑脉动风振的影响。为便于设计,对一般高度的杆塔在全高度内采用单一系数。根据过去部分实测结果和经验,总高度在20m及以下的杆塔的自振周期较小(一般在0.25秒以下),可以不考虑风振的影响(即bz=1.0)。拉线杆塔的bz值的规定主要是参照《高耸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给予适当提高。总高度超过60m的杆塔,特别是较高的大跨越杆塔,其bz宜采用由下而上逐段增大的数值,可以参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有关规定确定;对宽度较大或迎风面积增加较大的计算段(例如横担、微波天线等)应给予适当加大。当考虑杆件相互遮挡影响时,可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计算受风面积As。对基础的bz值是参考化工塔架的设计经验,取对杆塔效应的50%,即b基=(b杆塔-1)/2+1,考虑到使用上方便,取对60m以下杆塔为1.0;对60m及以上杆塔为1.3。10.1.20绝缘子串风荷载的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68
WI=WO·mZ·B·AI(10.1.20)式中:WI——绝缘子串风荷载标准值,kN;AI——绝缘子串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m2。条文说明:计算公式是根据我国电力部门设计经验确定的。以上导地线风荷载计算公式、杆塔风荷载计算公式和绝缘子串风荷载计算公式中均有系数B,B为覆冰工况时,风荷载的增大系数,仅仅用于计算覆冰风荷载之用,计算其他工况的风荷载时,不考虑系数B。10.1.21参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第7.2.1条文。表10.1.21风压高度变化系数µz,按下列公式计算得出:(10.1.21—1)(10.1.21—2)(10.1.21—3)(10.1.21—4)式中:Z——对地高度,m。13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13.0.1导线对地面、建筑物、树木、铁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的距离,应根据导线运行温度+40℃(若导线按允许温度+80℃设计时,导线运行温度取+50℃68
)情况或覆冰无风情况求得的最大弧垂计算垂直距离,根据最大风情况或覆冰情况求得的最大风偏进行风偏校验。输电线路与主干铁路、高速公路交叉,采用独立耐张段。条文说明:提高导线允许温度到80℃时,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的线路,应按50℃弧垂校验限距。计算表明导线40~50℃弧垂差>70~80℃弧垂差。为简化按经济电流密度设计线路的工作,可在导线允许温度从70℃提高到80℃时,将定位弧垂的温度相应从40℃提高到50℃。这样的调整,对一般的平地档距,可以期望获得与现行规范相似的良好配合和运行效果。据IEEE1980年№2的论文介绍,美国BPA公司也是按50℃导线弧垂做定位设计。根据2008年1月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冰灾事故的经验,对输电线路与标准铁路、高速公路交叉,宜提高标准,包括采用独立耐张段及采用重要性系数1.1,并按验算冰校核交叉跨越物的间距。验算覆冰条件、导线最高温度及导线覆冰不均匀情况下对被交叉跨越物的间隙距离按操作过电压间隙校验。13.0.2导线与地面的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不应小于表13.0.2—1所列数值。68
表13.0.2—1导线对地面最小距离单位为m线路经过地区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居民区7.07.58.51419.5非居民区6.06.57.511(10.5*)15.5**(13.7***)交通困难地区5.05.56.58.511.0注:1)*的值用于导线三角排列的单回路。2)**的值对应农业耕作区。3)***的值对应非农业耕作区。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之间的净空距离,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不应小于表13.0.2—2所列数值。表13.0.2—2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的最小净空距离单位为m线路经过地区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步行可以到达的山坡5.05.56.58.511.0步行不能到达的山坡、峭壁和岩石3.04.05.06.58.5条文说明: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6.0.2条。增加了有关750kV线路的数值。13.0.4输电线路不应跨越屋顶为燃烧材料做成的建筑物。对耐火屋顶的建筑物,如需跨越时应与有关方面协商同意,500kV及以上电压的输电线路不应跨越长期住人的建筑物。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垂直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不应小于表13.0.4—1所列数值。68
表13.0.4—1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垂直距离(m)5.06.07.09.011.5输电线路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不应小于表13.0.4—2所列数值。表13.0.4—2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距离(m)4.05.06.08.511.0在无风情况下,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表13.0.4—3所列数值。表13.0.4—3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标称电压(kV)110220330500750距离(m)2.02.53.05.06.0条文说明:本条沿用DL/T5092—1999第16.0.4条。增加了有关750kV线路的数值。13.0.7输电线路经过经济作物和集中林区时,宜采用加高杆塔跨越不砍通道的方案。当跨越时,导线与树木(考虑自然生长高度)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小于表13.0.7—1的所列数值。当砍伐通道时,通道净宽度不应小于线路宽度加通道附近主要树种自然生长高度的2倍。通道附近超过主要树种自然生长高度的非主要树种树木应砍伐。68
条文说明:为满足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按有关规定:输电线路经过经济林木或树木密集的林区时,应按树木生长的自然生长高度,采用高跨原则。林木的自然生长高度,需经调查收资,并取得当地林木管理部门的认可。对于高跨绿化带困难且不经济时,可与有关部门协商考虑更换树种。导线与树木、果树、经济作物的垂直距离、净空距离,都为电气安全绝缘间隙加上一定的裕度而计算得到的。13.0.9输电线路与甲类火灾危险性的生产厂房、甲类物品库房、易燃、易爆材料堆场以及可燃或易燃、易爆液(气)体贮罐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杆塔高度加3m,还应满足其他的相关规定。条文说明:根据建委颁发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作了些补充和修改。1关于送电线路与易燃易爆场所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杆塔高度加3m。2散发可燃气体的甲类生产厂房如与明火接近,有可能发生燃烧或爆炸。考虑到送电线路运行过程有可能产生电弧或火花,为安全起见,参照《防火规范》第16条的要求,补充规定了送电线路与散发可燃气体的甲类生产厂房的防火间距还应大于30m的要求。3关于送电线路与爆炸物的接近距离,按照爆炸物的布置方式(开口布置或闭口布置)有不同的要求,设计时可参考有关专业规范。以上规定,均是针对送电线路事故时,不致危及接近的易燃易爆场所。但在送电线路设计中,往往还要考虑易燃易爆物事故时,不危及线路的安全运行。如果有此需要,可参照有关专业规范或与有关单位协商解决。13.0.11输电线路68
与铁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交叉或接近,应符合表13.0.11的要求。注:1)跨越杆塔(跨越河流除外)应采用固定线夹。2)邻档断线情况的计算条件:+15℃,无风。3)输电线路与弱电线路交叉时,交叉档弱电线路的木质电杆,应有防雷措施。4)输电线路跨110kV及以上线路、铁路、高速公路、一级等级公路、一、二级通航河流及输油输气管道等时,悬垂绝缘子串宜采用双联串(对500kV及以上线路并宜采用双挂点),或两个单联串。条文说明:近年来一、二级通航河流发展很快,为减少架空送电线路对以上设施可能造成的影响,输电线路跨110kV及以上线路、铁路、高速公路、一级等级公路、一、二级通航河流及输油输气管道等时,悬垂绝缘子串宜采用双联串(对500kV及以上线路并宜采用双挂点),或两个单联串。14环境保护14.0.1输电线路设计,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输电线路按要求在设计阶段,作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和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14.0.2输电线路的设计中应对电磁干扰、噪声、水土保持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14.0.3输电线路塔基区、施工道路等周边地区应进行适当的绿化,恢复和改善输电线路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14.0.4山区线路铁塔应采用全方位长短腿配合使用不等高基础,以适应地形变化。14.0.5输电线路跨越非长期住人的建筑或邻近民房时,房屋所在地面离68
地1.5m处,未畸变电场不得超过4kV/m。14.0.6距输电线路边导线投影20m处,80%时间,80%置信度,频率0.5MHZ时的无线电干扰值应满足5.0.4条表5.0.4无线电干扰限值的要求。14.0.7距输电线路边导线投影20m处,湿导线条件下的可听噪声限值应满足5.0.5条表5.0.5可听噪声限值的要求。14.0.8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水土流失。14.0.9线路经过经济作物或林区时,宜采取跨越设计。条文说明:本章条文为新增条文。输电线路设计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输电线路的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环境影响简要分析;在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对设计方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和水利部评审通过。15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15.0.1输电线路工程应满足国家规定的有关防火、防爆、防尘、防毒及劳动安全与卫生等的要求。15.0.2高杆塔宜采取高空作业工作人员的防坠安全保护措施。15.0.3输电线路建成通电后对平行和交叉的其他电压等级的输电线、通信线等存在感应电压,邻近线路在运行和维修时应做好安全措施。15.0.4输电线路在施工时,会受到邻近输电线的影响,产生电磁感应电压。在施工时应落实好劳动安全措施。并在架线高空作业时,制订安全措施,确保安全生产。68
条文说明:本章为新增章节。本章内容针对国家对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工作的要求,结合输电线路的具体特点,参照有关标准的相关内容而增设。68
附录B高压架空线路污秽分级标准高压架空线路污秽分级标准按照国标GB/T16434—1996《高压架空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环境污区分级及外绝缘选择标准》表1和表2修改。目前代替GB/T16434—1996的GB/TXXXX—200X(污秽条件下高压绝缘子的选择和尺寸确定第1部分:定义、信息和一般原则)正在报送过程中,报批稿中污秽度等级描述如下:污秽度等级:从标准化考虑,从非常轻到非常重定义了五个污秽等级来表征现场污秽度:a——非常轻b——轻c——中d——重e——非常重68
E4E6E7E1E2E3E5图B.0.1—1参照盘形悬式绝缘子现场污秽度与等值盐密/灰密的关系(E1~E7对应表3中的7种典型污秽示例,a—b、b—c、c—d、d—e为各级污区的分界线。三条直线分别为灰密和等值盐密之比为10:1、5:1、2:1的灰盐比线)图B.0.1—2参照长棒形绝缘子现场污秽度与等值盐密/灰密的关系68
图B.0.1—3B类现场污秽程度SPS与参照绝缘子或监视器测量的SES之间的关系表B典型环境和合适的污秽评估方法示例示例典型环境的描述SPS级污秽类型E1距海岸、盐渍开阔地、沙漠>50kma。距人为污染源b(大中城市及工业区)>30km,植被覆盖好,人口密度很低的地区。距上述污染源更短距离内,但:·主风不直接来自污染源方向;·每月规律性的雨水清洗。a非常轻AE2距海岸、沙漠或开阔干地>10km~50km。距人为污染源b(大中城市及工业区)积污期主导风下风15~30km(其它方向取主导风下风距离的1/2~1/3),以下同),或工业废气排放强度<1000万标m3/km2的区域及人口密度500~1000人/km2的乡镇区域。距上述污染源更短距离内,但:·主风不直接来自污染源方向;·和/或每月规律性的雨水清洗。b轻AE3距海岸、沙漠或开阔干地>3~10kmc,沿海轻盐碱和内陆中等盐碱(含盐量小于0.3~0.6%)地区。距重要交通线0.5km及一般交通线0.1km内。距大中城市及工业区积污期主导风下风15~30km,各大集中工业区内乡镇工业废气排放强度不大于1000万标m3/km2~3000万标m3/km2区域及人口密度1000人/km2~10000人/km2的乡镇区域。c中A68
E4距上述E3污染源更远一些(距离在“轻”的范围内),但:·在积污期常有持续1个月无降雨,且常常发生浓雾或毛毛雨;·含有高导电率的大雨;·NSDD高,在5~10倍的ESDD之间。c中A/BBAE5距海岸、沙漠或开阔干地3km内。距人为污染源b1km内,距大中城市及工业区积污期主导风下风5~10km,距独立化工及燃煤工业源1km,乡镇工业密集区及重要交通干线0.2km,人口密度大于10000人/km2的居民区和交通枢纽。d重AE6比距E5污染源更长的距离,但:·在积污期常有持续1个月无降雨,常常发生浓雾或毛毛雨或融冰雪的c类地区;·含有高导电率的大雨;·NSDD高,在5~10倍的ESDD之间。d重A/BBAE7沿海岸直接承受海水飞溅与重盐海雾以及含盐量大于1.0%的盐土与沙漠地区。在化工、燃煤、水泥工业源区内及距此类独立工业源0.5km内,且直接承受高电导率或化工、燃煤、水泥类高密度污秽物以及被雾或毛毛雨润湿。e非常重BA/BA注:a:在暴风雨期间,在距大海的该距离下,ESDD可能达到很高值。b:考虑大城市的影响,距离要更长一些,如取距海、沙漠或开阔干地的距离。c:取决于沿海地区的地形和风力强度。6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通信线路设计实习报告
- m7130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线路设计3
- 合肥公交线路设计最短路径论文课程设计
- 2013人大旅行线路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 探讨高压输电线路设计中的问题
- 世博会参观线路设计
- 通信线路设计说明
- 论析建筑供配电线路设计中注意事项
- 论析建筑供配电线路设计中注意事项
- evd技术在电子线路设计中的应用
- 220kv庄慈线架空线路设计_毕业设计论文
- 本科毕业设计---35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doc
- 本科毕业论文-—110kv白云安线架空线路设计.doc
- 本科毕业论文-—220kv白马新建架空送电线路设计.doc
- 35kv格塘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 本科毕业论文-—泉州二级公路b段线路设计毕业.doc
- 客源国市场开发与线路设计:以日本为开发对象
- 秦皇岛旅游线路设计 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