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00 KB
  • 2022-05-12 10:41:13 发布

岩质地区暗挖地铁车站施工过程地面沉降分析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岩质地区暗挖地铁车站施工过程地面沉降分析:以青岛地铁M3线中山公园站为例,分析了岩石地区地铁车站隧道施工过程中地面沉降的发生发展规律,对拱盖法进行了分析研究,进行了全过程施工状态数值模拟,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最后提出了导致沉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控制附加沉降的有力措施,指出拱盖法是适应于岩质地层的较好的工法。  关键词:岩石地铁车站暗挖拱盖法沉降  :P642.26:A:  Abstract:theQingdaosubple,thispaperanalyzestherockareasubethodericalsimulation,andthemonitoringdatafortheregressionanalysis,finallyputsforaincausesofthesettlement,andputforeasurestosettlement,andpointsoutthatthearchisadaptedtotherockcovermethodofbettermethodsofqualityofamaterial.  Keyentmethod         1概况  在我国蓬勃发展的经济环境下,地铁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目前全国在建地铁城市约20余个,地质条件各异,其中包括一部分岩石地质城市,如重庆,深圳,青岛,大连等,这类城市的暗挖地铁车站隧道大部分采用矿山法施工。  岩石地区矿山法隧道施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需要采用爆破技术。岩石地质的城市相对于土质底层虽然地质条件较好,但是施工技术也相对复杂,对城市地面沉降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需要重点分析研究。  2依托工程概况  青岛市地铁一期工程为线X规划中的M3线,是位于青岛城区中部的一条南北向骨干线路。本次研究的依托工程为M3线中山公园站,为大跨度暗挖车站。  2.1站位情况   中山公园站位于天泰体育场南侧,香港西路北段,车站范围内有荣成路、韶关路与香港路交汇,交通流量大。车站上方为北舰司操场,车站周围无高大建筑物,车站北侧临近青岛中山公园,有市政管线从香港西路下方通过。车站全长176.9m,为10m站台岛式车站。本站覆土厚度为10~12m,穿越地质以强~中风化花岗岩为主,采用单拱直墙暗挖断面,大拱脚拱盖法施工、钻爆法开挖,开挖断面宽19.2m,高16.2m。  2.2地质情况  中山公园站基本位于中风化岩层中,上覆强风化下亚带和第四系土层。原设计车站拱盖拱脚下底纵梁基底基本位于中风化岩层,局部位于微风化岩层。  图1中山公园站地质纵断面图  3车站隧道工法设计与沉降计算  3.1车站隧道工法设计  3.1.1中山公园站  车站隧道主体结构支护参数:主体支护为30cm喷射混凝土,3.5m长小导管,4m长φ25中空锚杆,钢格栅间距0.75m,侧墙设置4m长φ25砂浆锚杆间距1.2mx1.2m。  支护断面图如下图所示。    图2中山公园站支护断面图   本车站施工工法采用了目前比较新颖的拱盖法,基本思想是:断面整体分为上下两部分进行开挖,上部又分为左中右三部开挖,每一步独立成环,即CRD法的做法,在上部三个导洞开挖支护完毕后,并不马上开挖下半断面,而是施做上部断面的拱部衬砌,衬砌的大拱脚落在事先做好的底纵梁基础上,再有基础将竖向力传至稳定的基岩;然后在拱部二次衬砌的保护下再进行下半断面的开挖,最后做完剩余二衬和站内结构。  这种工法的优点就是以最快的时间做好拱盖,在拱盖的保护下开挖剩余断面,可以最大程度的控制地面沉降和保证施工安全。    3.2车站隧道施工过程沉降计算  3.2.1中山公园站  对车站施工步骤采用地层结构法进行数值模拟,基本地层参数如下表所示。  表1中山公园站地质参数表  岩土名称密度黏聚力摩擦角弹模  ρcφE  g/cm3kPa°103MPa   粉粘土1.892811/  粘性土1.923020/  强风化2.3080.032.0/  中风化2.49200035.015  微风化2.53800040.036    计算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3开挖中导洞后的地面沉降图    图4完成二衬结构后的地面沉降图  从数值计算的云图中可以看出,开挖中导洞时发生的沉降较大,达到了23.7mm,此后由于施做了拱盖,在拱盖的支撑下继续开挖下部岩石,只增加了2mm的沉降,这说明拱盖法对控制沉降效果显著。   4车站监测方案及数据分析  4.1车站隧道施工情况及监测方案  4.1.1中山公园站  中山公园站左侧导洞已施工的长度约122m,右侧导洞已施工的长度约91m,中间导洞已施工的长度约为57m。其中沉降较大的位置在车站端部,最大沉降值为44.87mm。如下图所示。    图5中山公园站施工进度图    图6中山公园站沉降分析图  地表沉降超标点距离横通道较近,由于施工横通道时监测点已经发生沉降,车站主体左、右导洞开挖时该处点发生二次沉降。  中导洞的开挖致使这部分基本稳定的沉降监测点出现第三次沉降,沉降速率增长受开挖面位置影响较大。  当测点位于掌子面后方15m左右处,由于支护结构施做有效的控制沉降,数据趋于稳定。   与计算预估沉降比较:导洞开挖时沉降量约为13mm,中导开挖后约为32mm;与设计数值分析结果的规律相当。  5沉降变形分析及对策研究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事实上,实际沉降值总是要比理论计算值大一些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理论计算值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有很多实际工程中的因素无法考虑,例如爆破施工的影响,施工不到位的影响等,这些都是造成实际沉降大于理论沉降的原因。所以,我们施工中重点控制的应该是超出理论沉降的那部分沉降值。  5.1造成附加沉降的主要原因  (1)地层初始应力的释放  这个是地面沉降发生的主要原因,因为地层中开挖隧道必然破坏原始应力状态,应力释放,必然导致地面沉降。也是工程不可避免的。  (2)施工过程中的爆破振动  由于在岩石地层中施工矿山法隧道必然要采用爆破措施,所以爆破产生的振动波对地层的扰动也是不可忽视的,通常会加剧沉降的发生。   (3)支护的及时性及有效性  设计图纸的实现是需要施工单位去完成的,但是不同的施工技术水平对工程的控制也会造成很大影响。支护施做的是否及时和有效对地面沉降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4)地下水的渗流  地下工程的施工必然会导致地下水流失,就会产生渗流场,如果控制不好,渗流导致的地层流失对地面沉降也会起到加剧作用。  5.2控制附加沉降的措施  (1)施工工程及时复核地质情况,需要地勘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现场跟踪反馈,对地质发生变化的区段及时调整支护参数。  (2)及时支护,因为初期支护的及时性对控制变形很关键,必要时可以在爆破出渣后立即施作初期支护。   (3)控制爆破,爆破虽然是岩质地区必须的施工措施,但是在工程中控制好进尺,做好严密的爆破方案,对控制地面沉降是有很大好处的。  (4)保证支护的有效性,这个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问题,可以严格监督现场,必要时进行衬砌背后注浆,保证支护与岩石的密贴。  (5)适当封堵地下水,地下水完全封堵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在不影响施工作业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排放一点地下水是可以的。这一点可是通过严格控制注浆工艺来实现。  (6)加强监控量测及数据分析,地下工程是一个动态化设计过程,必须要全过程监测,并对数据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及时完善设计,保证施工的安全。  (7)针对拱脚部位围岩起伏变化较大,部分拱脚部位围岩达不到大拱脚结构坐落基岩强度,在拱脚部位进行加强,做成纵向地基梁型式。  (8)针对车站内部渗水量较大的情况,采取整个车站拱部系统径向注浆措施。  (9)拱脚处虚碴清理干净,超挖部分采用混凝土回填。  (10)按照设计要求及时施作初支背后回填。  6结语   岩石地层地铁矿山法暗挖车站隧道的施工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虽然地层的强度和稳定性均好于土层,但是如果控制不好,也会出现很多问题,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甚至是危害。  通过以上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合理工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岩石地层中大跨度地铁隧道的工法选择其实很关键,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数值计算还是实际测量,拱盖法的沉降变形明显较小。  拱盖法利用了岩石强度的自身优势,将拱压力直接传递到了脚部良好的基岩上,从而可以很好的控制沉降变形,是岩石地层中开挖大跨度隧道的比较好的工法。  (2)消除附加沉降是控制沉降的关键。  实际沉降总是要大于理论沉降,所以施工过程中药努力控制附加沉降,使得沉降变形降到最小。  (3)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回归分析十分重要,好的分析可以为设计,施工提供良好的信息,及时有效的调整设计,完善施工,避免不良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