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50 KB
- 2022-05-11 18:30:3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道路工程施工设计说明书一、工程概况本段XX路是南北向交通支路,本工程北起XX大道,南至XX路。施工起点0+19.302,施工终点XXX,道路设计全长XXX米,道路规划红线宽度12米。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二、设计依据3.建设单位提供的水文资料及相关城建档案资料;4.《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6.《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7.《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9.《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06);10.《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JTGD80-2006);11.《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12.《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3.《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04年3月);1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1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16.《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7.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18.本区域按20年一遇洪水频率设计,20年一遇的洪水位为:22.5m。19.现行相关规范、规程、标准等。三、主要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支路;2.计算行车速度:30Km/h;3.设计年限:沥青混凝土路面10年;4.交通等级:中;5.荷载标准:机动车道:BZZ-100KN;6.抗震标准:道路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7.坐标系统:1980西安坐标系;8.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四、设计概要4.1道路平面设计道路平面设计以规划的道路中心线作为设计依据。与相交道路均采取平交形式。4.2道路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标高:道路中心线处路面标高。XX路纵断控制条件主要为:XX路-XX大道交口处设计标高;XX路-XX路交口处设计标高;五十年一遇防洪水位控制标高;根据上述竖向控制条件,并结合现状地形,综合考虑土方平衡来进行竖向设计。本次设计的XX路最大纵坡0.35%,最小纵坡0.3%;最小凹曲线半径13000m,无凸曲线。4.3道路横断面设计路幅分配型式如下:人行道1.5m+车行道9m+人行道1.5m=12m,填挖方边坡为1:1.5。4.4无障碍设计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应符合乘轮椅者、拄盲杖者及使用助行器者的通行与使用要求:(1)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在距人行道外边线0.5米处设0.5米宽的盲道,盲道由行进盲道与提示盲道组成,并严格按规范要求设置;(2)
指引残疾人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和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3)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与人行道砖一致;(4)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盲道应避开井盖铺设;(5)沿线交口、道口均设置无障碍坡道,以方便残疾人出行,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6)行进盲道触感条和触感园点规格应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表4.2.2-1、4.2.3-1的规定。4.5道路交叉口设计XX路(XX大道~XX路)是南北向交通支路,沿线与XX大道、XX路、XX路相交(其中与XX大道、XX路交口不在本次设计范围,仅顺接处理),上述交口均采取平交形式。4.6路面结构设计路面设计荷载采用BZZ-100标准轴载,以行车荷载和温度梯度综合作用产生的疲劳断裂作为设计的极限状态。4.6.1设计标准和设计荷载道路交通等级为中。结构材料参数如下表(括号内为非机动车道参数)材料名称抗压回弹模量(MPa)劈裂强度(MPa)备注20℃15℃细粒式沥青砼AC-13C型140020001.4改性沥青粗粒式沥青砼AC-25C型100012000.8普通沥青水泥稳定碎石1300(1300)0.510%石灰土550(500)550(500)0.5路床3636-以上各结构层中,水泥稳定碎石7d无侧限抗压强度要求达到4MPa(人行道为3MPa),压实度≥98%(人行道≥97%);石灰土7d无侧限抗压强度要求不小于0.6MPa(人行道为0.5MPa),石灰土重型压实度≥97%(人行道压实度≥96%),施工中必须按强度要求,以实验为准。结构层沥青采用70号A级沥青,透层及粘层油采用乳化沥青,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微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在新铺沥青砼之前。沥青层之间及路缘石、雨水口、检查井、平缘石与新铺沥青砼接触的侧面必须喷洒粘层油。考虑到道路建成后,所在区域将进行开发建设,为满足区域开发建设期间行车荷载要求,对道路基层进行了适当加强设计。4.6.2路面结构组合(一)机动车行道路面结构设计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SBS(I-D)4cmAC-25(C)粗粒式沥青混凝土8cm改性乳化沥青透封层4.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34cm(分两层施工)10%石灰土底基层20cm总厚度66cm(二)人行道路面结构设计彩色抗滑地砖6cm水泥干拌黄砂垫层3cmC20砼基层10cm级配碎石底基层10cm总厚度29cm各种路面结构及路缘石安装大样图详见路面结构设计图。车行道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应达到36MPa,人行道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应达到30MPa,不能满足要求时须采取措施提高土基强度。4.7路基结构设计1.路基边坡设计道路两侧采用不大于1:1.5放坡,填方段浸水路堤在设计水位以下的边坡坡率不陡于1:1.5,且填料应采用碎石等渗水性好的材料。边坡应结合绿带景观设计对两侧放坡的要求具体考虑,道路两侧可不设挡土墙,采用放坡形式结合绿化较为美观。2.路堤填料要求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生活垃圾、树根和含有腐朽特征的土。
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以及含水量超过规定的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需要使用时,必须采取满足设计要求的技术措施处理,经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若采用膨胀土作为路堤填料时应经掺灰改性处理后方可填筑。弱膨胀土作为路堤填料时,若膨胀率不超过0.7%,可直接填筑,并采取防水、保温、封闭、坡面防护等措施。3.路堤施工方法根据地形情况的不同分别采用水平填筑法或纵向分层填筑法两种形式。水平分层填筑法,按设计断面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每填一层,需经压实符合规定后,再填筑上一层。纵向分层填筑法,当原地纵坡大于12%的路段,应沿纵坡分层,逐层填压密实,采用机械碾压时,分层最大松铺厚度不应超过30cm。4.挖方路堑的施工当挖方路基开挖到设计标高时,对路基顶部表层的土,应做土工试验。当路堑路床的表层下30~80cm内为有机土、难以翻拌晾干的过湿土、暴露后易风化的软岩,其CBR值应大于规范规定要求,如不符合规定,应清除进行换填。当路堑路基顶部以下位于含水量较多的土层时,应换填透水性良好的材料,换填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并整平凹槽,设置盲沟,将地下水引出路外,再分层回填压实。5.填挖接合段的施工在路线纵向和横向填挖交界段,地面自然横坡度陡于1:5的斜坡上(包括纵断面方向),路基基底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1m,台阶底应有2%~4%向内倾斜的坡度,挖台阶前应清除草皮及树根。对土质路基填挖衔接处应采取超挖回填措施并进行压实。6.桥涵等结构物处的填筑1)填料:按设计要求选用符合规范的材料。2)填筑:应适时分层回填压实,分层松铺厚度宜小于20cm。当采用小型夯具时,松铺厚度不宜大于15cm,并应充分压(夯)实到规定要求。结构物回填处顺路线方向长度应按设计规定,并挖成台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才能分层回填。回填处如有泄水孔或其它构筑物时,按设计或规范要求碎石、粗砂或砂砾层。回填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时,必须注意两边对称同时进行,直至管顶。回填时特别要注意管道两侧腋下的回填压实。桥台、涵身背台和涵洞顶部的填土压实度标准,从填方基底或涵洞顶部至路床顶面均为96%。为确保沟槽回填土质量,管、涵顶30厘米以下及雨水口、检查井肥槽均采用8%石灰土回填。7.路基处理(1)清表处理业主未提供本道路的岩土工程地堪报告,故参考周边已设计道路的地勘报告,全线清表深度暂按0.5米计算,清表总挖方约0.43万方。(2)填浜路基处理桩号1+20~1+80等处有形状不规则的现状水塘、沟渠。上述水(鱼)塘及沟渠的路基处理方法参见道路结构设计图(四),即填浜路基处理图。道路全线遇沟塘处按1m淤泥深度清淤填浜路基处理总面积约380平方米。(3)一般路基的处理(弱膨胀土路基)全线均按膨胀土地段路基处理:1)清表后填方≤40cm、挖方段及零填零挖路段:自路床顶向下0-20cm深度均用6%石灰改良土换填(场拌),20-40cm深度6%石灰改良土换填(原土改良);2)清表后填方>40cm的路段:先做20cm6%石灰原土改良,路床顶以下均以6%石灰改良土(场拌)换填。为防止人行道外侧渗水对路基的浸泡影响,采用土工膜进行隔水,土工膜施工至路床顶面以下1米深度即可。(4)软弱地基的处理若本段道路存在软弱地基,处理措施如下:1)车行道清表后原地面反挖40cm,用级配碎石换填。人行道清表后原地面反挖20cm,用级配碎石换填。2)其它路段局部若清表后原土含水量较大,不易碾压成型,经业主、设计、勘察现场共同确认后可先铺设20cm级配碎石,压实后再用6%石灰改良土分层填筑。(详见道路结构设计图)
上述路基处理中所用到的级配碎石最大粒径控制在80毫米以下,且有一定的级配,其技术要求可参照填隙碎石。所有材料回填时,必须满足各层位设计的压实度及强度(CBR值)的要求。五、设计与施工技术要求5.1道路路基路基压实应采用重型压实标准,路基压实度要求见下表:填挖类型深度范围(cm)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CBR)(%)车行道人行道车行道人行道填方0~30≥95≥908530~80≥95≥905380~150≥94-43>150≥92-32挖方0~30≥95≥908530~80≥95≥8753表列深度范围均由路槽底算起,新建车行道道路槽底面处理后的回弹模量值不小于36MPa,新建人行道道路槽底面处理后的回弹模量值不小于30MPa。5.2道路基层、底基层本次设计底基层采用石灰土,石灰土施工要求如下:(1)必须首先清除干净土基表面的石块等杂物。(2)每隔10~20m挖一小洞,使洞底标高与预定的石灰土层的底面标高相同,并在洞底做一标记,以控制翻松及粉碎的深度。(3)用犁、松土机或装有强固齿的平地机或推土机将老路面或土基的上部翻松到预定的深度,土块应粉碎到符合要求。(4)应经常用犁将土向路中心翻松,使预定处治层边部成一垂直面,防止处治宽度超过规定。(5)用专用机械粉碎粘性土。(6)用刮板将石灰均匀摊开,石灰摊铺完后,表面应没有空白位置。量测石灰的松铺厚度,根据石灰的含水量和松密度,校核石灰用量是否合适。(7)用平地机或多铧犁将石灰翻到土层中间,但不能翻到底部。(8)采用专用稳定土拌合机进行拌合并设专人跟随拌合机。雨季施工应精心安排施工计划,应集中人力和机具设备等,分段突击,本着完成一段再开一段的原则,当日进度当日完成,做到随挖、随填、随压。管、涵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当排水管采用UPVC塑料管时,其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50cm方能上压路机。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口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或石灰土。基层的施工气温应在5℃以上,路面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宜采用初凝时间4h以上和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h以上)的3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考虑偏差系数及95%的保证率,车行道水泥剂量4%~5%,人行道水泥剂量3%,具体剂量通过配合比设计试验确定。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水泥用量,在满足基层各项物理力学指标的前提下,尽量减低用量。车行道水泥稳定碎石重型压实度≥98%,其7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0~4.0MPa,碎石集料压碎值≤30%;人行道水泥稳定碎石重型压实度≥97%,其7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2.5~3.5MPa,碎石集料压碎值≤35%。车行道水泥稳定碎石采用骨架密实型混合料,集料级配范围参见下表:方筛孔尺寸(mm)31.5199.54.752.360.60.075通过质量百分率(%)10068~8638~5822~3216~288~150~3人行道水泥稳定碎石采用悬浮密实型混合料,集料级配范围参见下表:方筛孔尺寸(mm)31.5199.54.752.360.60.075通过质量百分率(%)10090~10060~8029~4915~326~200~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用12t以上的压路机碾压或振动压路机碾压。施工时,严禁用薄层补贴的办法进行找平。基层、底基层必须保湿养生,养生期一般为7天。基层上未铺面层,应严禁开放交通(施工车辆除外)。底基层采用石灰土。石灰应采用Ⅲ级或Ⅲ级以上的生石灰或消石灰,并注意存放时间不宜过长,应进行有效CaO、MgO含量试验,达到Ⅲ级或Ⅲ级以上石灰要求时才允许使用。车行道石灰土重型压实度≥97%,其7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0.8MPa。人行道石灰土重型压实度≥96%,其7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0.7MPa。
5.3透封层与粘层1、透封层水稳基层的透封层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前提下喷洒,透入深度>8mm;如洒了透封层油后不能马上铺筑沥青层,可在喷洒透封层油后一破乳立即撒布用量为3~4m3/1000m2的石屑保护。透封层油应采用沥青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使用的喷嘴应根据透层油的种类和粘度选择,确保均匀喷洒。透封层油采用乳化沥青PC-2或PA-2,用量为1.6~2.4L/m2,透层油洒布后,应及时铺筑下封层。2、粘层粘层油宜在当天洒布,待乳化沥青破乳,水分蒸发完成,紧跟着铺筑沥青层,确保粘层不受污染。粘层油应采用沥青洒布车喷洒,喷洒的粘层油必须成均匀雾状,在路面全宽内均匀分布成一薄层,不得有洒花漏空或成条状,也不得有堆积;喷洒不足的要补洒,喷洒过量处应予以刮除。粘层油采用乳化沥青PC-3或PA-3,粘层油用量应通过试洒确定,一般为0.3~0.6L/m2。在新铺沥青砼之前、沥青砼层之间、沥青砼层与水稳层之间还有路缘石、雨水口、检查井等构造物与新铺沥青混合料接触的侧面必须喷洒粘层油。5.4沥青混凝土面层(一)面层材料技术要求道路各层沥青面层选用的沥青标号如下表:层次上面层下面层沥青标号AH-70AH-70沥青种类SBS(I)I-D石油沥青沥青选用A级沥青,其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针入度25℃,100g,5s软化点15℃延度蜡含量闪点溶解度60~80(0.1mm)≥46℃≥100cm≤2.2%≥260℃≥99.5%改性沥青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根据江淮地区多年夏季的最高气温,适当提高了改性沥青的软化点)针入度25℃,100g,5s软化点15℃延度弹性恢复25℃闪点溶解度40~60(0.1mm)≥70℃≥20cm≥75%≥230℃≥99%道路石油沥青的其它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2.1-2的要求(气候分区1-3)。道路改性沥青的其它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6.2的要求。改性剂量根据指标要求,通过实验确定。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集料应选用碎石。碎石应用无风化、微风化的石料轧制而成,不含土和杂质,石料坚硬、表面粗糙、洁净、轧成形状方正的碎石。粗集料应与沥青具有良好的粘附性,表面层所用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达到5级,其它情况粘附性不应低于4级。当粘附性达不到要求时,应通过惨入适量的消石灰或抗剥落剂等措施,提高粘附性等级及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其技术要求应复合下表:指标单位表面层其它层次压碎值%≤22≤26洛杉矶磨耗损失%≤26≤28表观相对密度-≥2.60≥2.50吸水率%≤2.0≤3.0坚固性%≥12≥12针片状颗粒含量%≤15≤18粒径大于9.5mm针片状颗粒含量%≤12≤15粒径小于9.5mm针片状颗粒含量%≤18≤2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1≤1软石含量%≤3≤5其它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2中其他等级公路的要求沥青混合料中的细集料必须采用石灰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尽,矿粉应干燥、洁净、不成团块。能自由地从矿粉中流出。矿粉不得掺入沥青混合料搅拌机内回收的矿粉(粉尘),其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表观相对密度≥2.50坚固性%≥2.50
含泥量%≤3砂当量%≥60亚甲蓝值g/kg≤25棱角性(流动时间)S≥30其它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9.2中其他等级公路的要求。沥青混合料中的填料必须采用石灰石或岩浆岩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不得使用酸性岩石等其它矿物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尽,矿粉应干燥、洁净、不成团块、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表观密度t/m3≥2.5含水量%≤1颗粒范围<0.6mm<0.15mm<0.075mm%%%10090~100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系数%<4其它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10.1中其他等级公路的要求。面层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必须满足下表级配范围: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粗粒式AC-2510090~10075~9065~8357~7645~6524~5216~4212~338~245~174~133~7细粒式AC-1310090~10068~8538~6824~5015~3810~287~205~154~8各车道面层均采用粗型(C型)混合料,各混合料关键性筛孔通过率须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5.3.2-1的要求。沥青混合料采用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见下表:试验项目击实次数(次)稳定度(kN)流值(mm)空隙率(%)沥青饱和度(%)技术要求两面各75>82~43~565~75经设计确定的标准配合比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跟踪检测,严格控制进场材料的质量,如遇材料发生变化并经检测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马歇尔技术指标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调整配合比,使沥青混合料的质量符合要求并保持相对稳定,必要时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二)面层施工技术要求施工中应采用马歇尔试件密度的压实度(Km)和最大理论密度的压实度(KL)双控标准检验面层的压实度,Km≥98%,93%≤KL≤97%控制;沥青混合料试件渗水系数不大于120ml/min,SMA的渗水系数不大于80ml/min。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和厂(场、站)采用拌和机械拌制。拌和厂的设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规定。拌和厂与工地现场距离应充分考虑交通堵塞的可能,确保混合料的温度下降不超过要求,且不致因颠簸造成混合料离析。拌和厂应具有完备的排水设施。各种集料必须分隔贮存,细集料应设防雨顶棚,料场及场内道路应作硬化处理,严禁泥土污染集料。沥青混合料可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或连续式拌和机拌制。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经试拌确定,以沥青均匀裹覆集料为度。间歇式拌和机每盘的生产周期不宜少于45s(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5~10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时间应适当延长。热拌沥青混合料宜采用较大吨位的运料车运输,但不得超载运输,或急刹车、急弯掉头使透层、封层造成损伤。运料车每次使用前后必须清扫干净,在车厢板上涂一薄层防止沥青粘结的隔离剂或防粘剂,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运料车进入摊铺现场时,轮胎上不得沾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面的脏物,否则宜设水池洗净轮胎后进入工程现场。沥青混合料在摊铺地点凭运料单接收,若混合料不符合施工温度要求,或已经结成团块、已遭雨淋的不得铺筑。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应在摊辅机前l00mm~3O0mm
处停住,空挡等候,由摊辅机推动前进开始缓缓卸料,避免撞击摊辅机。在有条件时,运料车可将混合料卸入转运车经二次拌和后向摊铺机连续均匀的供料。运料车每次卸料必须倒净,尤其是对改性沥青或SMA混合料,如有剩余,应及时清除,防止硬结。铺筑沥青混凝土前,应检查确认基层的质量,当基层质量不符合要求,或未按规定铺筑下封层不得铺筑沥青面层。沥青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摊铺。在雨水口等处可采用人工摊铺,施工气温低于10℃,不宜摊铺沥青混凝土。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沥青摊铺机摊铺,在喷洒有粘层油的路面上铺筑改性沥青混合料时,宜使用履带式摊铺机。摊辅机的受料斗应涂刷薄层隔离剂或防粘结剂。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摊铺速度宜控制在2~6m/min的范围内。对改性沥青混合料宜放慢至1~3m/min。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下面层或基层宜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平衡梁或雪橇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中面层根据情况选用找平方式。直接接触式平衡梁的轮子不得粘附沥青。铺筑改性沥青路面时宜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在面层全面施工前应修筑试验段,以取得大道设计规定压实度各种压实机械的碾压遍数和混合料的松铺厚度。沥青路面施工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压路机,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型)的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碾压效果。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压路机的碾压路线及碾压方向不应突然改变而导致混合料推移。碾压区的长度应大体稳定,两端的折返位置应随摊铺机前进而推进,横向不得在相同的断面上。压路机碾压速度(km/h)压路机类型初压复压终压适宜最大适宜大适宜最大钢筒式压路机2~343~563~66轮胎压路机2~343~564~68振动压路机2~3(静压或振动)3(静压或振动)3~4.5(振动)5(振动)3~6(静压)6(静压)沥青路面的施工必须接缝紧密、连接平顺,不得产生明显的接逢离析。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cm(热接缝)或30~40cm(冷接缝)以上。相邻两副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开1m以上。表面层横向接缝采用垂直的平接缝,以下各层可采用自然碾压的斜接缝。(三)沥青路面技术指标沥青面层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耐久的品质,并具有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以及良好的抗水损害能力,路面路用性能应符合下表要求:项目目标值测试方法平整度国际平整度指数IRI<2.0m/km、σ<1.0mT0933、T0932抗滑性能横向力系数SFC60≥50,构造深度TD:≥0.50mmT0965、T0961、T0963高温稳定性改性沥青砼上面层的动稳定度≥4000,普通沥青混合料下面层的动稳定度≥1500。T0719水稳性普通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试验劈裂强度比≥75%,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80%;改性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试验劈裂强度比≥80%,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85%。T0709、T0729抗裂性能极限破坏应变(με)≥2000(普通)和2500(改性)T0715施工中应采用马歇尔试件密度的压实度(Km)和最大理论密度的压实度(KL)双控标准检验面层的压实度,Km≥98%,93%≤KL≤97%控制;施工质检普通沥青混合料渗水系数不大于300ml/min,改性沥青和SMA渗水系数不大于80ml/min。5.5施工控制弯沉第1层路面顶面(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交工验收弯沉值LS=24.6(0.01mm)第2层路面顶面(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交工验收弯沉值LS=27.3(0.01mm)第3层路面顶面(34cm水泥稳定碎石)交工验收弯沉值LS=31.9(0.01mm)第4层路面顶面(20cm石灰土)交工验收弯沉值LS=139.3(0.01mm)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232.1(0.01mm)弯沉可选用贝克曼梁或自动弯沉仪测试。施工时应及时检测弯沉,并将试验数据反馈给设计单位,以便对路面厚度进行校核和材料确认。六.环境保护
施工时各种垃圾应及时清理,以减少对周边居民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施工时对容易引起环境污染的建筑材料有切实可行的储藏方法;施工排出的废弃水不得进入水源地;要严格控制施工噪音,避免对周边居民的干扰;施工时材料运输要注意不得沿途洒落,对正常道路通行和居民带来不便。要采取措施避免水土流失。要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缩短施工周期。要制订环保措施规程及实施细则,并经常检查执行情况。七、施工注意事项1、本册图纸为道路专业图纸,与之相配套的桥涵、排水等工程专业图纸另详见相关专业设计图。2、土基及回填土必须达到相应最低压实度要求。路基回填土不得使用腐植土,路面范围内树穴、房基、围墙等基础均需清除后,再铺筑路面结构。3、路面施工前应对各种路用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及实验。4、道路施工应严格遵照相关施工规范,施工前认真阅读各相关专业图纸,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进行施工。道路施工时应加强各专业之间的联系配合,如发现矛盾,请施工单位及时与有关专业设计人员联系共同协商解决。5、道路下现况管线,施工前应与有关单位联系配合,落实各种管线位置和高程,并与其所属单位确定处理方案,以确保管线安全。6、新建管线施工后,管道、检查井及雨水口等部位的回填土应达到土基相应层的压实标准,必须保证道路与桥涵结构相接处路堤填方的压实度标准。7、与现况路面接顺路段,施工时应先核实现况高程,如有出入请及时与设计人员联系。8、施工中如有问题,请及时与设计人员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