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 MB
  • 2022-05-11 18:36:09 发布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规范

  • 1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GB××××-201×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foroverheaddistributionlineswithinsulatedconductors(征求意见稿)201×-××-××发布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foroverheaddistributionlineswithinsulatedconductorsGB×××××-201×主编部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实施日期:201×年××月××日中国××出版社201×年北京 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4﹞189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在城镇地区推广使用10kV及以下的架空绝缘配电线路。通过20余年的运行经验表明,与裸线路相比,架空绝缘线路故障率普遍有大幅降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线路周边的安全性。近些年来,电网系统各电力公司为了发挥绝缘线路的优势,进一步向丘陵、浅山区进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在指导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方面的国标和行标有:2010年颁布的国家标准GB50061《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2005年颁布的行业标准DL/T5220《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1996年颁布的行业标准DL/T601《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基于各地气象条件,综合考虑线路对地距离、导线选型、杆塔选型及工程造价等因素,进一步明确了市区和农村平原地区的适宜档距范围;2、随着材料技术和线缆制造工艺的发展,部分类型的铝合金导线的导电率已与铝导线相当,且有载重比高的优点,在较大档距时具1 有应用优势,规程提出了引导性意见;3、为了降低树线矛盾、节约线路走廊、减少工程造价,根据绝缘线工频耐压试验结果、实际运行调研结果,相比架空裸导线,对架空绝缘配电线路常用档距的线间距离进行了规定;4、雷害是造成10kV配电线路故障的重要原因,绝缘线具有逢雷必断的缺点,结合配电线路防雷工作实际和技术发展,重点提出了差异化的防雷技术措施作为设计引导;5、按照标准爬距的概念进行绝缘子选型;对于高海拔等地区使用的绝缘子选型进行修正;6、实际运行经验表明,异物侵入是造成线路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导线要绝缘化,设备结构设计需实现绝缘化,设备导线连接处需要进行绝缘防护处理;7、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电力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持续提高,不停电作业在电网系统推广普及率较高,对于导线排列等方面提出了推荐意见。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负责日程管理,由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中路30号,邮编:100075)。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本规范参编单位:江苏南通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金华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嘉兴供电公司国网福建永福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南方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湖北恩施永扬水利电力勘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国网江西鹰潭和中电力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远东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凌云设计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3 目次1总则................................................12术语和符号............................................33路径.................................................73.1路径规划.........................................73.2路径选择.........................................74气象条件..............................................94.1气象条件的确定及选取原则.........................94.2设计气温.........................................94.3设计风速........................................104.4线路冰区划分....................................104.5各种工况气象条件................................105架空绝缘导线.........................................126绝缘子和金具.........................................157绝缘配合、防雷与接地.................................177.1绝缘配合........................................177.2防雷与接地.....................................198导线架设与布置方式...................................259杆塔荷载和材料........................................279.1杆塔荷载........................................279.2杆塔材料........................................2910杆塔与基础...........................................314 10.1杆塔...........................................3110.2拉线...........................................3210.3基础...........................................3311柱上设备.............................................3411.1柱上变压器台...................................3411.2柱上设备.......................................3511.3绝缘防护.......................................3711.4配电自动化.....................................3812接户线.............................................4013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43附录A弱电线路等级.....................................49附录B公路等级........................................50附录C典型气象区.......................................52附录D架空绝缘导线长期允许载流量及温度校正系数.........53附录E导线的性能参数...................................57附录F配电绝缘架空线路主要绝缘子参数...................60附录G部分金具附图和参数...............................63附录H污秽度等级划分...................................66附录I10kV架空绝缘线路雷击断线防护措施................72条文说明................................................785 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12Termsandsymbols………………………………………………………………...33Route………………………………………………………………………………73.1Routeplanning………………………………………………………..........…73.2Routeselection…………………………………………………………......…74Meteorologicalconditions…………………………………………………………94.1Determinationandselectionprinciples………………………………………94.2Designtemperature……………………………………………………………94.3Designwindspeed…………………………………………………………104.4Icingzonecategorizingoftransmissionline………………………………104.5Meteorologicalconditionsunderdifferentworkingconditions……………105Overheadinsulatedconductors…………………………………………………126Insulatorsandfittings……………………………………………………………157Insulationcoordination,lightningprotectionandgrounding……………………177.1Insulationcoordination………………………………………………………177.2Lightningprotectionandgrounding…………………………………………198Wireinstallingandarrangement…………………………………………………259Towerloadsandmaterial………………………………………………………..279.1Towerloads…………………………………………………………………279.2Towermaterial………………………………………………………………2910Towerandfoundationdesign…………………………………………………3110.1Tower………………………………………………………………………3110.2Spanwire………………………………………………………………....3210.3Foundation…………………………………………………………………3311Pole-mountedequipment………………………………………………………3411.1Pole-mountedtransformerplatform………………………………………3411.2Pole-mountedequipment…………………………………………………3511.3Insulationprotection……………………………………………………....376 11.4Distributionnetworkautomation……………………………………….…3812Serviceconductor……………………………………………………………...4013Clearancetogroundandcrossingdistanceofoverheadpowerline………...…43AppendixAClassificationoftelecommunicationline………………………….....49AppendixBHighwayclassification…………………………………………….....50AppendixCTypicalmeteorologicalregion……………………………………….52AppendixDContinuouscurrentratingandtemperaturecorrectionfactorofoverheadinsulatedconductors………………………………………………………53AppendixEPerformanceparametersofconductors…………………………...…57AppendixFMaininsulatorparametersofinsulatedoverheaddistributionline.…60AppendixGAttachedmapsandparametersoffittings…………………………..63AppendixHClassificationofenvironmentalpollution………………………...…66AppendixIProtectionmethodsoflightning-causedbreakingof10kVinsulatedoverheadline..........................................................................................72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787 1总则1.0.1为使10kV及以下架空绝缘配电线路的设计做到供电安全可靠、技术适用、经济合理、环境友好,便于施工和运行检修,特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架空绝缘配电线路的设计;1.0.3本规范规定了10kV及以下架空绝缘线路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当本规范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时,应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1.0.4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应积极地落实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符合发展规划要求,积极稳妥采用成熟可靠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1.0.5架空绝缘线路设计宜实现绝缘导线及线路设备全部绝缘防护的目标,以提高供电可靠性;1.0.6设备及材料选型应坚持本质安全、施工受控、可靠耐用、节能环保的原则,设备选型应根据区域气象条件、地理因素、负荷特点等进行差异化配置;1.0.7下列地区在无条件采用电缆线路供电时应采用架空绝缘配电线路:a)架空线与建筑物的距离不能满足要求的地区;b)高层建筑群地区;1 c)人口密集、繁华街道区;d)绿化地区及林带;e)污秽严重地区;f)变电站10kV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1.0.8架空绝缘线路设计的导线布置和杆塔结构等设计,宜便于带电作业。2 2术语和符号2.1架空绝缘配电线路overheaddistributionlinewithaerialinsulatedcable用绝缘子、金具和杆塔将架空绝缘导线架设于地面之上的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2.2耐张段section两耐张杆塔间的线路部分。2.3采动影响区miningaffectedarea受矿产开采扰动影响的区域。2.4稀有风速,稀有覆冰rarewindspeed,rareicethickness指根据历史上记录存在,并显著地超过历年记录频率曲线的严重大风、覆冰。2.5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bundledinsulatedconductors用于低压架空线缆的两根、三根或四根绝缘导线平行连接在一起的导线束,简称平行集束绝缘导线。2.6楔形耐张线夹wedgetypestrainclamp利用楔块锁紧结构,将架空绝缘导线固定在转角或终端耐张杆绝缘子上的线夹。2.7配电自动化distributionnetworkautomation集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于一体,通过配电自动化终端对配电网一次设备进行远方实时监视和控制。3 2.8统一爬电比距unifiedspecificcreepagedistance(USCD)绝缘子的爬电距离与其两端承担最高运行电压(对于交流系统,为最高相电压)之比,mm/kV。2.9现场污秽度sitepollutionseverity(SPS)参照绝缘子经连续3年至5年积污后获得的污秽严重程度ESDD/NSDD或SES值,污秽取样须在积污季节结束时进行。2.10现场污秽度等级sitepollutionseverityclass将污秽严重程度从非常轻到非常重按SPS的分级。2.11窄基铁塔steeltowerwithnarrowfoundation一般指基础根开较小的铁塔,主材一般采用角钢、钢管等型钢。一般应用于用地紧张杆塔强度较高的地点。窄基塔强度一般低于常规铁塔,一般高于钢管杆。2.12地闪密度groundflashdensity(GFD)每平方公里、每年地面落雷次数,单位为次/(km2•a)。2.13雷暴日thunderstormday某地区一年中的有雷天数。一天中只要听到一次以上的雷声或看到一次以上的闪电,就为一个雷暴日。2.14少雷区lessthunderstormregion地闪密度不超过0.78次/(km2•a)或平均年雷暴日不超过15d的地区。2.15中雷区middlethunderstormregion地闪密度超过0.78次/(km2•a)但不超过2.78次/(km2•a)或平4 均年雷暴日超过15d但不超过40d的地区。2.16多雷区morethunderstormregion地闪密度超过2.78次/(km2•a)但不超过7.98次/(km2•a)或平均年雷暴日超过40d但不超过90d的地区。2.17强雷区strongthunderstormregion地闪密度超过7.98次/(km2•a)或平均年雷暴日超过90d的地区。2.18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etaloxidearrester(MOA)由非线性金属氧化物电阻片串联或并联组成、保护电气设备免受瞬态过电压危害、并抑制续流的一种防雷保护装置,结构上分有/无串联放电间隙两种。2.19绝缘塔头insulationtowerhead指采用绝缘材料部件组成的电杆顶部导线支撑部分,实现形式包括绝缘横担、绝缘横担与绝缘子组合、绝缘支柱与绝缘子组合等,目的是提高导线对地绝缘水平以耐受更大的雷电感应过电压。2.20剥线型放电箝位绝缘子insulation-strippedtypeclampingpostinsulator一种用于防止架空绝缘线路雷击断线的支柱绝缘子。支柱绝缘子的高压端装有特制金属电极,剥离导线绝缘层后将芯线固定在电极上,该电极能够疏导雷击闪络后的工频续流电弧弧根至特定部位,保护导线免于电弧烧伤,且能够耐受一定程度的电弧烧蚀。2.21绝缘接地线夹insulatedearthingclamp又称接地环,是一种安装在绝缘导线电源侧、柱上变压器高压引5 线及其他适当位置,用于运行检修时验电和接地的装置。6 3路径3.1路径规划3.1.1线路路径选择,应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取得政府支持性文件。市区、城镇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路径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路径走廊应与各种管线、电缆通道及其他市政设施相协调。乡村地区架空绝缘导线线路应与道路、河道、灌区等相协调,不占或少占农田。3.1.2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路径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地质水文条件、交叉跨越和路径长度等因素,方便施工和运行维护,宜靠近现有国道、省道、县道及乡镇公路,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条件,统筹兼顾,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3.1.3发电厂、变电站的进出线,两回或多回路相邻线路应统一规划,在走廊拥挤地段宜采用同杆塔架设。3.1.4选择路径宜避开洼地、冲刷地带、不良地质区、采动影响区,当无法避让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宜避开重冰区、导线易舞动区;宜避开原始森林和自然保护区。3.2路径选择3.2.1路径选择应减少与其他设施的交叉,当与其他架空线路交叉时,其交叉点不宜选在被跨越线路的杆塔顶上。3.2.2配电线路与弱电线路交叉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交叉角应符合表3-1的规定。7 表3-1配电线路与弱电线路的交叉角弱电线路等级交叉角一级≥40°二级≥25°三级不限制2)配电线路一般架设在弱电线路上方,交叉点的配电线路的电杆应尽量接近交叉点。3.2.3架空电力线路不应跨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仓库区域。架空电力线路与甲类生产厂房和库房、易燃易爆材料堆场以及可燃或易燃、易爆液(气)体储罐的防火间距不得小于1.5倍线路倒杆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3.2.4架空绝缘配电线路不宜跨越电气化铁路,宜采用下方穿越的方式。3.2.510kV耐张段的长度,单导线线路不宜大于1.5km。高差悬殊的山区或重冰区等运行条件较差的地段,耐张段长度应适当缩小。连续直线杆段应考虑防串倒措施。8 4气象条件4.1气象条件的确定及选取原则4.1.1设计气象条件确定原则设计气象条件,应根据沿线的气象资料及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如当地的气象资料与本规范附录C典型气象区接近时,宜采用典型气象区所列数值。4.1.2确定气象重现期基本风速、设计冰厚重现期应取30年。4.2设计气温4.2.1设计气温确定原则设计气温应根据当地15年~30年气象记录中的统计值确定。最高气温宜采用+40℃。在最高气温工况、最低气温工况和年平均气温工况下,应按无风、无冰计算。4.2.2设计年平均气温的确定设计用年平均气温,应按以下方法确定:如地区年平均气温在3℃~17℃之内,取与年平均气温值邻近的5的倍数值;地区年平均气温小于3℃和大于17℃时,分别按年平均气温减少3℃和5℃后,取与此数邻近的5的倍数值。9 4.3设计风速4.3.1常规地区最大设计风速确定原则架空绝缘配电线路的最大设计风速应采用当地空旷平坦离地面上离地10m高处、统计所得的30年一遇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如无可靠资料,在空旷平坦地区不应小于23.5m/s,在山区可采用附近平坦地区风速的1.1倍且不应低于25m/s。4.3.2配电线路临近城市高层建筑周围,其迎风地段风速值应较其他地段适当增加。如无可靠资料时,一般应按附近平地风速增加20%。4.3.3河岸、湖岸以及山谷口等容易产生强风的地带的最大设计风速应较附近一般地区适当增大20%。架空配电线路通过市区或森林等地区时,两侧屏蔽物的平均高度大于杆培高度的2/3,其最大设计风速宜比当地最大设计风速减少20%。4.4线路冰区划分架空绝缘线路设计采用的导线覆冰厚度可根据气象资料和附近已有线路运行经验确定,覆冰厚度宜取5mm的倍数,在调查基础上可取5mm、10mm、15mm、20mm、冰的密度取0.9g/cm3。4.5各种工况气象条件4.5.1安装工况气象条件安装工况风速应采用10m/s,无冰,气温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最低气温为-40℃的地区,应采用-15℃;10 2)最低气温为-20℃的地区,应采用-10℃;3)最低气温为-10℃的地区,宜采用-5℃;4)最低气温为-5℃的地区,宜采用0℃。4.5.2最大风速工况气象条件最大风速工况下应按无冰计算,气温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最低气温为-10℃的地区,应采用-5℃;2)最低气温为-5℃的地区,宜采用+10℃;4.5.3覆冰工况气象条件:气温应采用-5℃,风速宜采用10m/s.4.5.4带电作业工况气象条件:风速10m/s,气温可采用15℃,无冰。4.5.5雷电过电压工况气象条件雷电过电压工况的气温宜采用15℃,当基本风速折算到导线平均高度处其值大于等于35m/s时雷电过电压工况的风速宜取15m/s,否则取10m/s;校验导线与地线之间的距离时,应采用无风、无冰工况。4.5.6长期荷载工况气象条件:风速5m/s,气温应为年平均气温,无冰。4.5.7内部过电压工况的气温可采用年平均气温,风速可采用最大设计风速的50%,并不宜低于15m/s,且无冰。11 5架空绝缘导线5.1架空绝缘配电线路所采用的架空绝缘导线应符合GB/T14049、GB/T12527的规定。钢芯铝绞线芯绝缘导线的导体结构和拉断力应符合GB/T1179规定,绝缘结构、性能参数及导体直流电阻等应符合GB/T14049规定,规程中供计算的导线性能参数见附录D。5.2架空绝缘导线选型原则5.2.11kV~10kV架空绝缘导线选型原则一般区域宜采用铝芯交联聚乙烯架空绝缘导线,沿海及严重化工污秽区域可采用铜芯交联聚乙烯架空绝缘导线。当需减小弧垂满足对地(跨越)安全距离要求时,可选择铝合金芯交联聚乙烯架空绝缘导线等拉重比大的类型;需满足重覆冰地区抗冰要求时,可通过导线过载能力计算比较后选择合适的架空绝缘导线。5.2.21kV以下架空绝缘导线选型原则一般区域宜采用铝芯交联聚乙烯架空绝缘导线或平行集束导线(档距小于50米时),沿海及严重化工污秽区域可采用铜芯交联聚乙烯架空绝缘导线。5.3架空绝缘导线的截面选择需综合考虑地区负荷的发展和电网结构,还应按长期允许载流量、电压降要求进行校验。5.3.1校验架空绝缘导线的载流量时,聚乙烯、聚氯乙烯绝缘的导体的允许温度采用+70℃,交联聚乙烯绝缘的导体的允许温度采用+90℃。架空绝缘导线载流量的参考数据见附录D。12 5.3.2采用允许电压降校验时:1)1kV-10kV的架空绝缘线路,自供电的变电所二次侧出口至线路末端变压器或末端受电变电所(受电配电室)一次侧入口的允许电压降为供电变电所二次侧额定电压的5%;2)1kV以下的架空绝缘线路,自配电变压器二次侧出口至线路末端(不包括接户线)的允许电压降为额定电压的4%。5.3.31kV以下三相四线制及单相制低压架空绝缘线路的中性线截面,应与相线截面相同。5.4架空绝缘导线设计安全系数及张力弧垂控制条件5.4.1架空绝缘导线弧垂最低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宜小于3.0,最小不应小于2.5,导线固定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25。5.4.2在各种气象条件下,架空绝缘导线的张力弧垂计算应采用最大使用张力和平均运行张力作为控制条件。5.4.3线路运行地区有可能出现稀有风速,稀有覆冰的气象条件时,应对架空绝缘导线最低点的最大张力进行验算,其最大张力不应大于导线拉断力的60%,导线固定点的最大张力不应大于导线拉断力的65%。5.5架空绝缘导线的平均运行张力及防振措施。5.5.1架空绝缘导线的平均运行张力上限及防振措施应符合表5-1的要求。当有多年运行经验时可不受表5-1的限制。表5-1平均运行张力上限及防振措施档距和平均运行张力上限防振措施环境状况(导线拉断力的百分数)(%)13 钢芯铝绞线铝芯铝合金芯硬铜芯芯开阔地区17182516不需要档距<500m档距<120m---18不需要防振锤不论档距大小2526-25或阻尼线5.6架空绝缘导线弧垂塑性伸长补偿方式5.6.1线路档距小于80米可采用减小弧垂法补偿:铝合金芯(含中强度铝合金芯)和铝芯绝缘导线采用减少20%架线弧垂;铜芯绝缘导线采用减少7%~8%架线弧垂;钢芯铝绞线芯绝缘导线采用减少12%架线弧垂。5.6.2线路档距大于80米应采用温降法确定架空绝缘导线的弧垂蠕变伸长。降温法补偿时,铝合金芯(含中强度铝合金芯)绝缘导线按降温25℃补偿;钢芯铝绞线芯绝缘导线按导线铝钢比选择降温值再加5℃补偿;铝芯绝缘导线按30℃补偿。5.6.3线路档距小于50米时可不补偿。14 6绝缘子和金具6.1金具的选择和技术要求6.1.1架空绝缘配电线路所用金具的设计、制造、一般技术条件,应符合国家标准GB/T2314《电力金具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6.1.2悬垂金具、耐张金具、接续金具和接触金具宜选用节能金具。6.1.3设备连接金具宜选用端子压接方式,导线与设备为铜铝连接时,连接金具应选用铜铝过渡金具。6.1.4导线的承力型接续宜采用液压型接续管,非承力型接续宜选用依靠线夹弹性或变形压紧导线的线夹。6.2架空绝缘配电线路绝缘子应符合GB/T1001.1、GB/T1001.2、GB/T20142和GB/T19519的相关规定。6.3不宜在人类活动密集区及耕作区选用钢化玻璃绝缘子。6.4不同电压等级、不同架设方式的绝缘配电线路绝缘子、金具的使用应满足下列要求:6.4.11kV~10kV配电线路1)直线杆宜采用柱式绝缘子、针式绝缘子和悬垂绝缘子串。2)耐张杆宜采用两个悬式绝缘子组成的绝缘子串或一个悬式绝缘子和一个蝶式绝缘子组成的绝缘子串,耐张线夹宜采选用楔形耐张线夹。6.4.21kV以下配电线路1)直线杆宜采用低压针式绝缘子、低压蝶式绝缘子。15 2)耐张杆宜采用悬式绝缘子、低压蝶式绝缘子及耐张线夹。3)集束绝缘配电线路应采用悬式绝缘子、低压针式绝缘子、低压蝶式绝缘子及专用的绝缘金具,不宜采用穿刺型线夹。6.5绝缘子和金具的强度校验6.5.1绝缘子和金具机械强度应按下式验算:KF<Fu式中:K——机械强度安全系数;F——设计荷载(kN);Fu——悬式绝缘子的机械破坏荷载或柱式绝缘子、针式绝缘子、瓷横担绝缘子的受弯破坏荷载或蝶式绝缘子、金具的破坏荷载(kN)。6.5.2绝缘子和金具的安装设计宜采用安全系数设计法。绝缘子及金具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应符合表6-1的规定。表6-1绝缘子及金具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安全系数类型运行工况断线工况断联工况柱式瓷绝缘子2.51.51.5柱式复合绝缘子3.01.81.5悬式瓷绝缘子2.71.81.5悬式复合绝缘子3.01.81.5针式瓷绝缘子2.51.51.5针式复合绝缘子3.01.81.5蝶式瓷绝缘子2.51.51.5金具2.51.51.516 7绝缘配合、防雷与接地7.1绝缘配合7.1.1线路绝缘的防污设计,应依照经审定的污秽分区图所划定的污秽度等级,经统一爬电比距计算,选择合适的绝缘子型式和片数。线路环境污秽度等级根据各地的污湿特征、运行经验并结合外绝缘表面污秽物质的等值附盐密度三个因素综合确定,等级划分应符合标准GB/T26218.1的规定,参见附录H。7.1.2高海拔地区的线路绝缘应进行海拔修正。海拔高度为1000~3500m的地区,配电线路采用柱式、针式等绝缘子时,绝缘子干弧距离可按式(7-1)确定。海拔高度超过3500m地区,绝缘子干弧距离可根据运行经验适当增加。Lh≥L[1+0.1(0.001H−1)](7-1)式中:Lh—海拔高度为1000~3500m地区的绝缘子干弧距离,m;L—海拔高度为1000m以下地区的绝缘子干弧距离,m;H—海拔高度,m。海拔高度为1000~3500m的地区,配电线路采用绝缘子串的绝缘子数量可按式(7-2)确定。海拔高度超过3500m地区,绝缘子串的绝缘子数量可根据运行经验适当增加。nh≥n[1+0.1(0.001H−1)](7-2)式中:nh—海拔高度为1000~3500m地区的绝缘子数量,片;n—海拔高度为1000m以下地区的绝缘子数量,片;17 H—海拔高度,m。7.1.3通过严重污秽地区的线路宜采用防污绝缘子、复合绝缘子或采用其它防污措施。7.1.41~10kV架空线路的引下线与1kV以下线路导线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0.2m。10kV及以下架空线路的过引线、引下线与邻相导线之间的最小间隙应符合表7-1的规定。表7-1过引线、引下线与邻相导线之间的最小间隙线路电压最小间隙(m)1~10kV0.301kV下0.157.1.510kV及以下架空线路的导线与电杆构件、拉线之间的最小间隙应符合表7-2的规定。表7-2导线与电杆构件、拉线之间的最小间隙线路电压最小间隙(m)1~10kV0.21kV下0.057.1.6高海拔地区要求的相对地最小空气间隙和相间最小空气间隙参照如下标准确定:表7-310kV要求的最小空气间隙海拔(m)10002000300040005000间隙(m)0.20.2260.2560.2880.3277.1.7对于10kV系统,在高海拔地区开展不停电作业时,3000m以下地区与平原地区线路相对地设计技术参数一致,3000m及以上地区相对地距离进行增加。18 7.1.810kV配电线路绝缘子雷电全波冲击耐受电压不宜低于105kV。根据绝缘子外绝缘试验电压的海拔修正方法,规范高海拔地区使用的绝缘子在海拔不超过1000m地区外绝缘耐受电压试验时的试验电压值。高海拔地区使用的绝缘子,在海拔不超过1000m地区进行外绝缘耐受电压试验时,应对试验电压按照公式(7-3)进行修正,海拔修正系数Ka按照公式(7-4)确定。(7-3)式中:U——高海拔用绝缘子在海拔不超过1000m地区试验时的外绝缘试验电压,kV;U0——绝缘子额定耐受电压,kV。(7-4)式中:H——设备使用地点海拔高度,m;m——海拔修正因子,雷电电压修正因子m=1.0。7.2防雷与接地7.2.110kV架空线路防雷和接地7.2.1.1应根据线路重要程度、线路走廊区域的地闪密度、地形地貌、大地土壤电阻率,以及当地原有线路的运行经验,通过技术经济比较,以降低雷击断线和绝缘子损坏为目的,进行差异化雷电防护设计。7.2.1.2处于多雷区和强雷区的线路、距变电站电气距离1km范围内的19 线路出线段、向重要负荷供电的线路、大跨越档和高杆塔线路段,应采用雷击断线防护措施;处于中雷区的线路,宜采取雷击断线防护措施。7.2.1.3处于强雷区的线路、向重要负荷供电的线路、距变电站电气距离1km范围内的线路出线段、大跨越档和高杆塔线路段,应使用安装带外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措施,其中对易遭受直击雷的线路段,宜联合使用安装带外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和架设架空地线措施;上述范围以外的其它线路段,防护措施宜采用带外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绝缘塔头、架空地线、剥线型放电箝位绝缘子等。附录G给出了防护措施主要技术要求和典型结构/设置形式。7.2.1.4当采用带外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放电箝位绝缘子措施时,宜逐基电杆逐相安装。7.2.1.5架设架空地线时,地线安装位置宜靠近导线,为防止雷击地线档距中央时反击导线,地线与档距中央导线间的最小距离,在15℃及无风条件下应满足式(7-5)要求。当档距长度较大,按公式(7-5)计算的导-地线间距过大,导致在结构上实施困难或者在经济上很不合理时,可考虑允许雷击档距中央时反击导线,但导-地线间距不应低于2.2m,防止工频短路电流建弧。架空地线数量不宜超过1根,对导线保护角不宜大于45°。架空地线应逐基电杆接地,接地电阻不宜超过表X规定值。S≥0.012L+1(7-5)式中,S—导线与地线间的垂直距离,m;20 L—档距长度,m。表7-4设置架空地线的电杆接地电阻限值土壤电阻率100<ρ≤500<ρ≤1000<ρ≤ρ≤100Ρ>2000ρ(Ω·m)50010002000工频接地电1015202530阻(Ω)注1:表中电阻值为在雷雨季节,当地面干燥时,不连架空地线时测量的电杆工频接地电阻值。注2:土壤电阻率超过2000Ω·m,接地电阻很难降到30Ω时,可采用6~8根总长不超过500m的放射形接地体或连续伸长接地体,其接地电阻不限制。7.2.1.6在居民区的10kV线路钢筋混凝土杆宜接地,金属杆应接地,接地电阻均不应超过30Ω。变电站出线1km近区范围内电杆接地电阻不宜超过10Ω。7.2.1.710kV线路交叉或与低压线路、通信线路交叉时,交叉档两端的电杆(上、下方线路共4基)应设置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应超过30Ω。7.2.1.8应充分利用电杆的自然接地作用,除多雷区、强雷区外,沥青路面上的钢筋混凝土杆和金属杆,以及有运行经验的地区,可不另设人工接地装置。7.2.1.9钢筋混凝土杆铁横担或钢筋混凝土横担与绝缘子铁脚之间,宜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并与接地引下线连通。接地引下线可采用截面积不小于25mm2的铜绞线,预先埋设在电杆混凝土内部,并在靠近横担和地面位置分别设置引出连接螺孔。电杆非预应力钢筋如已通过绑扎或焊接连成电气通路,可兼作接地引下线,宜预先埋设引出连接螺孔。7.2.1.10接地体宜采用垂直敷设的角钢、圆钢、钢管或水平敷设的圆21 钢、扁钢。接地体和埋入土壤内接地线的规格,不应小于表7-5所列数值。锈蚀严重地区的接地体宜加大2mm~4mm的圆钢直径或扁钢厚度,并采取防腐措施。表7-5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最小规格名称地上地下圆钢直径(mm)810截面(mm2)4848扁钢厚度(mm)44角钢厚度(mm)2.54钢管壁厚度(mm)2.53.5镀锌钢绞线或铜绞线截面(mm2)25507.2.1.11接地体应埋设在耕作深度以下,旱地耕地接地体埋深不小于0.6米,水田耕地接地体埋深不小于0.8米,防冻区接地体埋深应特殊考虑。接地体不应与地下燃气管、送水管接触。位于居民区和水田的接地体应围绕杆塔基础敷设成闭合环形。7.2.210kV柱上设备防雷和接地7.2.2.1变台处配电变压器的高压侧和低压侧均应装设一组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进行保护,避雷器安装点与变压器出线套管间的电气距离应尽量短,避雷器接地端、变压器低压绕组中性点与金属外壳,三者应相连在一起并接地。7.2.2.2容量为100kVA以上的配电变压器,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超过4Ω,每个重复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超过10Ω;容量为100kVA及以下的配电变压器,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超过10Ω,每个重复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超过30Ω,且重复接地不应少于322 处。7.2.2.3经常开路运行而又带电的柱上开关(断路器、负荷开关、隔离开关),应在两侧均装设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避雷器接地端应与柱上开关的金属外壳连在一起接地,接地电阻不应过10Ω。7.2.2.4柱上电容器、无功补偿设备应装设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进行保护,避雷器在电气距离上应尽量靠近电容器安装,接地端应与电容器金属外壳连接在一起接地,接地电阻不应过10Ω。7.2.2.5为加强保护柱上设备(配电变压器、柱上开关、电缆头等),可在相邻基电杆上加装带外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并设置接地,接地电阻不宜超过10Ω。7.2.3380V低压架空线路防雷和接地7.2.3.1处于多雷区和强雷区的低压架空线路,处于较空旷地带时,可结合运行经验,对雷击故障多发区段安装带外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加以保护。避雷器宜逐基逐相安装,接地端应与绝缘子铁脚电气连接。7.2.3.2中性点直接接地的TN系统的低压线路和高、低压共杆线路的钢筋混凝土杆的铁横担,以及金属杆本体,应与低压线路PE或PEN相连接,且钢筋混凝土杆的结构钢筋宜与低压线路的PE或PEN相连接。与低压线路PE或PEN相连接的电杆可不另作接地。7.2.3.3配电变压器设置在建筑物外其低压侧中性点采用TN系统时,低压线路在引入建筑物处,PE或PEN应重复接地,接地电阻不宜超过10Ω。23 7.2.3.4中性点不接地IT系统的低压线路钢筋混凝土杆宜接地,金属杆应接地,接地电阻不宜超过30Ω。7.2.3.5架空低压线路入户处的绝缘子铁脚宜接地,接地电阻不宜超过30Ω。土壤电阻率在200Ω∙m及以下地区的铁横担钢筋混凝土杆线路,可不另设人工接地装置。当绝缘子铁脚与建筑物内电气装置的接地装置相连时,可不另设接地装置。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的入户线,当钢筋混凝土杆的自然接地电阻大于30Ω时,入户处的绝缘子铁脚应接地,并应设专用的接地装置。7.2.3.6低压线路电杆接地体规格及设置形式按照7.2.1.10条和7.2.1.11条执行。24 8导线架设与布置方式8.1绝缘线路的档距,宜采用表8-1所列数值。表8-1绝缘线路的档距(m)电压1kV~10kV1kV以下地段城镇40~5040~50空旷地区50~8040~60注:1、采用集束绝缘导线的1kV以下线路档距不宜大于50m;2、档距选取宜根据各使用工况确定;3、高低压同杆架设应按低压线路档距选取。8.21kV~10kV配电线路导线的排列方式可采用水平、垂直、三角排列方式,多回路同杆架设杆塔可由三种排列方式互相组合,导线排列方式宜考虑带电作业的需求。8.3分相架设的低压绝缘导线宜采用水平排列或垂直排列,1kV以下集束导线宜采用专用金具固定在电杆或墙壁上。8.41kV以下与1~10kV配电线路在同一地区同杆架设,应是同一区段电源。8.5配电线路导线的最小线间距离可结合地区经验确定;1kV~10kV配电线路线间距离按照表12-1确定;1kV以下沿墙敷设的绝缘导线,档距不宜大于6m,其线间距离可参照表12-1确定。表8-2绝缘导线最小线间距离(m)档距40及以5060708090100线路电压下25 1kV以下0.30.40.45----1kV~10kV0.40.50.60.650.750.80.98.610kV及以下多回路杆塔横担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如表8-3所示:表8-3同杆架设绝缘线路横担间最小垂直距离(m)杆型直线杆分支和转角杆组合方式10kV与10kV0.50.510kV与1kV以下1.0-1kV以下与1kV以下0.30.326 9杆塔荷载和材料9.1杆塔荷载9.1.1杆塔荷载分类宜符合下列要求:1)永久荷载:导线、绝缘子及其附件、杆塔结构、各种固定设备、基础以及土体等的重力荷载;拉线的初始张力、土压力及预应力等荷载。2)可变荷载:风和冰(雪)荷载;导线拉线的张力;安装检修的各种附加荷载;结构变形引起的次生荷载以及各种振动动力荷载。9.1.2当档距不大于80米时,宜按下列条件进行杆塔荷载计算;1)最大风速、无冰、未断线;2)覆冰、相应风速、未断线;3)最低气温、无冰、无风、未断线(适用于终端和转角杆塔)。9.1.3当档距大于80米时,宜按GB50061的规定进行杆塔荷载计算。9.1.4风向与线路垂直情况的导线风荷载标准值,应按式(9-1)计算。WX=α·W0·μZ·μSC·d·Lp·sin2θ(9-1)式中:WX——垂直于导线方向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kN);α——风压不均匀系数,应根据设计基准风速,按照表9-1的规定确定;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采用。27 μSC——导线的体型系数,线径小于17mm或覆冰时(不论线径大小)应取μSC=1.2;线径大于或等于17mm时,μSC取1.1;d——导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m);Lp——杆塔的水平档距(m);θ——风向与导线之间的夹角(°);W0——基本压标准值,kN/m2,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采用。表9-1风压不均匀系数风速V(m/s)V<2020≤V<3030≤V<35V≥35计算杆塔荷载1.00.850.750.70α校验杆塔电气间1.00.850.750.70隙9.1.5风向与杆塔面垂直情况的杆塔身或横担风荷载标准值,应按式(9-2)计算:WS=W0·μZ·μS·βZ·AS(9-2)式中:WS——杆塔塔身或横担风荷载标准值(kN);μS——为构件的体型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采用。AS——杆塔结构构件迎风面的投影面积(m2)βZ——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应按照表9-2采用。表9-2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βZ杆塔全高H(m)<3030~50>50βZ铁塔1.01.21.528 基础1.01.01.29.1.6风向与线路方向在各种角度情况下,杆塔、导线的风荷载计算应符合《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的要求。9.2杆塔材料9.2.1钢材的强度设计值和标准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有关规定采用。钢结构构件的孔壁承压强度设计值应按表9-3采用。螺栓和锚栓的强度设计值应按表9-4采用。表9-3钢结构构件的孔壁承压强度设计值(N/mm2)钢材材质Q235Q345Q420厚度≤16mm375510/孔壁承压强度设计值厚度16mm~25mm375490/注:表中所列数值的条件是螺孔端距不小于螺栓直径1.5倍。表9-4螺栓和锚栓的强度设计值(N/mm2)等级或材标准直径抗拉、抗压和抗弯抗剪强度设计材料质(mm)强度设计值值4.8级≤24200170粗制5.8级≤24240210螺栓6.8级≤243002408.8级≤24400300Q235≥16160-锚栓35#优质≥16190-碳素钢9.2.2电杆的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40,预应力、部分预应力混凝土29 电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50。配电线路的钢筋混凝土杆,应尽量采用定型产品。环形混凝土电杆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环形混凝土电杆》GB4623的有关规定。9.2.3混凝土和钢筋的材料强度设计值与标准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采用。9.2.4拉线宜采用镀锌钢绞线,其强度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f=ψ1ψ2fu式中:f—钢绞线强度设计值(N/mm2);ψ1—钢绞线强度扭绞调整系数,7股取0.92,19股取0.90;ψ2—钢绞线强度不均匀系数,对1x7结构取0.65,其他结构取0.56;fu—钢绞线的破坏强度(N/mm2)。9.2.5拉线金具的强度设计值应按金具的抗拉强度或金具试验的最小破坏荷载除以抗力分项系数1.8确定。30 10杆塔与基础10.1杆塔10.1.1杆塔类型和选择一般区域,线路可采用预应力、部分预应力或钢筋混凝土锥形杆。在覆冰较重、行车道路路边不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锥形杆。城市地区、对环境有要求、不能打拉线等地理受限的地点宜选用钢管杆、高强度水泥杆或窄基塔;档距较大的跨越杆塔宜选用联杆、铁塔或钢管杆。部分运输困难、或对防雷有特殊要求的地点,可使用复合材料等轻型杆塔,且需满足强度、变形等方面的要求。10.1.2结构或构件的强度、稳定和连接强度,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的要求,采用荷载的设计值和材料强度的设计值进行计算;结构或构件的变形或裂缝,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采用荷载的标准值和正常使用规定限值进行计算。10.1.3铁塔的造型设计和节点设计,应传力清楚、外观顺畅、构造简洁。节点可采用准线与准线交会,也可采用准线与角钢背交会的方式。受力材之间的夹角不应小于15°。10.1.4无拉线锥型单杆可按受弯构件进行计算,弯距应乘以增大系数1.1。10.1.5空旷地区配电线路耐张段超过500米时,宜装设防风拉线,具体根据所在地区风速进行计算设计。31 10.1.6配电线路采用的横担应按受力进行强度计算,选用应规格化。采用钢材横担时,其规格不应小于:L63XL63X6。钢材的横担及附件应热镀锌。10.1.7当档距大于80米时,杆塔结构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计算挠度应按《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的规定确定。10.2拉线10.2.1拉线应根据电杆的受力情况装设。拉线与电杆的夹角宜采用45°。当受地形限制可适当减小,且不应小于30°。10.2.2跨越道路的水平拉线,对路边缘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6m。拉线柱的倾斜角宜采用10°~20°。跨越电车行车线的水平拉线,对路面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9m。10.2.3拉线应采用镀锌钢绞线,其截面应按受力情况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25mm²。10.2.4钢筋混凝土电杆,当设置拉线绝缘子时,在断拉线情况下拉线绝缘子距地面处不应小于2.5m,地面范围的拉线应设置保护套。10.2.5拉线棒的直径应根据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16mm。拉线棒应热镀锌。腐蚀地区拉线棒直径应适当加大2mm~4mm或采取其它有效的防腐措施。32 10.3基础10.3.1电杆基础应结合当地的运行经验、材料来源、地质情况等条件进行设计。10.3.2电杆埋设深度应计算确定。单回路的配电线路电杆埋设深度宜采用表10-1所列数据。表10-1单回路电杆埋设深度(m)杆高8.09.010.012.013.015.018埋深1.51.61.71.92.02.32.6~3.010.3.3多回路的配电线路验算杆塔基础底面压应力、抗拔稳定、倾覆稳定时,应符合《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的规定。10.3.4现浇基础、预制基础的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20级。10.3.5铁塔、钢管杆基础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沿线地质、施工条件,优先选择原状土基础;基础的设计应满足《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的规定。33 11柱上设备11.1柱上变压器台11.1.1柱上变压器台宜设置在负荷中心。变压器容量宜为400kVA及以下,宜选用节能型。11.1.2下列类型的电杆不宜装设变压器台:1)转角、分支电杆。2)设有1-10kV电缆头的电杆。3)设有线路开关设备的电杆。4)交叉路口的电杆。5)低压接户线较多的电杆。6)人员易于触及或人员密集地段的电杆。7)严重污秽地段的电杆。11.1.3变台器台的一次侧熔断器装设的对地垂直距离不应小于4.5m,二次侧熔断器或断路器装设的对地垂直距离不应小于3.5m。各相熔断器水平距离:一次侧不应小于0.5m,二次侧不应小于0.3m。配电变压器熔丝的选择宜按下列要求进行:1)容量在100kVA及以下者,高压侧熔丝按变压器额定电流的2~3倍选择。2)容量在100kVA以上者,高压侧熔丝按变压器额定电流的1.5~2倍选择。3)变压器低压侧熔丝(片)或断路器长延时整定值按变压器额34 定电流选择。11.1.4柱上配电变压器的一、二次进出线均应采用架空绝缘线(电缆),其截面应按变压器额定容量选择,但一次侧引线铜芯不应小于16mm2,铝芯不应小于35mm2。11.2柱上设备11.2.1柱上设备包括负荷开关、断路器、隔离开关、重合器、熔断器、避雷器、电容器、调压器、互感器等,柱上开关设备的名称、定义和主要应用应参照表11-1。表11-1柱上开关设备的名称、定义和主要应用序号名称定义主要应用具备开断和关合正常负荷电流、线路之间环流、线路或设备的充开断正常情况下的线1柱上负荷开关电电流能力,关合短路电流的路及设备开关电器控制一部分电力设备能够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回路或线路投入或退出运条件下的电流,并在规定时间内行;在电力设备或线2柱上断路器承载和开断异常回路条件下的路发生故障时,可将电流(短路电流等)的电器故障部分从电网中迅速切除安装在电杆上的,只能在没有负隔离电源,形成明显3柱上隔离开关荷电流情况下分、合电路的开关可见的断开点;倒闸电器操作,切换工作状态;35 自动检测通过重合器主回路的电流,故障自具控制(即本身具备故障电流时按反时限保护自动检测和操作顺序控制与执行功4重合器开断故障电流,并依能)及保护功能的柱上高压开关照预定的延时和顺序设备进行多次地重合,以排除非永久性故障。控制和保护配电线路用于配电线路配电变台(或分支分支线和配电变台,5跌落式熔断器线)的一种短路和过载保护开关熔丝熔断后具备明显的可视断开点用于保护电气设备免受雷击时高瞬态过电压危害,并限制续流用于配电系统中线路6避雷器时间,也常限制续流赋值的一种或设备的过电压保护电器提高配电系统功率因数、降低线损、改善并联电力电容在交流电源的作用下,交替进行7电压质量、提高线路器充放电,形成交变电流的电容器和供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在电压波动大或压降大的线路在一定范围通过自动调节变比来保证输出8调压器内进行自动调节,保电压稳定的装置证用户供电电压,减少线路线损隔离高电压系统保护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将高电压变成低电压、大电流变得出标准低电压和标9互感器成小电流的仪用变压器准小电流以便测量、保护及自动控制设备标准化接入。11.2.21kV~10kV配电线路较长或负荷较为集中的主干线、分支线36 应装设分段或分支开关设备。环形供电网络应装设联络开关设备,在不同线路联络点的分段位置宜装设开关设备。11.2.3柱上开关设备宜安装在安装运输便捷、运行维护方便的场所。11.2.410kV及以下柱上负荷开关或柱上断路器宜选用真空或SF6设备。在高寒地区,SF6断路器宜选用罐式断路器,并应考虑SF6气体液化问题。11.2.5柱上隔离开关一般辅助于柱上设备,可通过分断操作,为检修工作提供明显断开点。隔离开关也可单独安装但其操作时回路电流不应大于0.5A。11.2.61kV~10kV电压等级熔断器正常使用条件和额定参数应符合GB/T15166.3《高压交流熔断器第三部分:喷射熔断器》中规定。11.2.71kV以下熔断器正常使用条件和额定参数应符合GB9364《小型熔断器》中规定。11.3绝缘防护11.3.1金具、设备、绝缘导线连接点、电缆的连接点应采用绝缘防护,一般可采用绝缘护罩或绝缘绕包等措施,绕包材料应具有自粘性。11.3.2绝缘护罩、绕包材料应保持良好的柔软性,防积污性,且在常规臭氧及紫外线环境下的异物搭接需满足表11-2的要求。接头接点绝缘护罩宜使用热缩或预制的绝缘材料制造。表11-2绝缘护罩异物搭接要求额定电压异物搭接电压施加时间泄露电流kVkVminmA37 0.431≤26131≤210211≤211.3.3架空绝缘配电线路柱上设备宜选用全绝缘型设备,其设备连接线宜采用一体化预装式绝缘引线。11.3.4绝缘接地线夹(接地环)用于架空绝缘配电线路停电作业时挂设接地保护线,接地环宜装设在:1)分段(联络)开关二侧;2)分支杆受电侧;3)电缆引下杆受电侧;4)耐张段长度较大(可视范围)时应增设接地环。11.4配电自动化11.4.1配电自动化宜根据供电区域、网架结构、一次设备、馈线故障等情况,按照经济、高效原则,结合城市建设,差异化规划柱上配电自动化终端及配套装置,实现柱上开关自动化和合理布点,采用集中型或就地型等适用的馈线自动化方式自动处理线路故障,最大限度的减少停电时间、缩小停电范围。11.4.2线路自动化布点应根据网架结构特点和自动化要求,并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情况、经济性等综合因素。11.4.3配电子站和终端间可采用多种通讯方式,但在同一链路和环网中不宜混用多种通信方式。11.4.4FTU应与柱上开关同杆塔装设,馈线终端接插件宜采用航空38 插头形式,FTU与开关间的线缆(电源电缆、控制电缆等)宜采用穿管等方式统一固定。11.4.5PT(电压互感器)可选用干式或油浸式,容量应满足FTU、通讯和开关操作的电源需求,当选用干式PT时应采用户外型绝缘材料;当需要根据10kV中性点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判断时,PT应具备零序电压判断的功能。根据开关的位置和自动化的模式,确定装设单只PT还是双只PT。11.4.6为实现故障指示、线路在线监测等功能,宜在线路的分段处、大分支线首端处等位置安装故障指示器或在线监测终端。39 12接户线12.1lkV~10kV接户线是指lkV~10kV分界开关设备以下的架空导线。当用户计量装置安装在室内时,1kV以下配电线路与用户建筑物外第一支持点之间的架空导线称之为低压接户线;当用户计量装置安装在室外时,1kV以下配电线路到用户室外计量装置之间的架空导线称之为低压接户线。12.2lkV~10kV接户线的档距不宜大于30m。档距超过30m时,应按lkV~10kV配电线路设计。lkV以下接户线的档距不宜大于25m,超过25m时宜设接户杆或按lkV以下配电线路设计。12.3接户线应选用绝缘导线,其截面不宜小于下列数值。12.3.1lkV~10kVa)铜芯绝缘导线,16mm2;b)铝芯绝缘导线,35mm2。12.3.2lkV以下接户线的导线截面应根据允许载流量选择,且不宜小于下列数值:a)铜芯绝缘导线,10mm2;b)铝芯绝缘导线,16mm2。12.4lkV~10kV接户线的线间距离应不小于0.4m。1kV以下接户线的最小线间距离见表12-1。lkV以下接户线的零线和相线交叉处,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或采取加强绝缘措施。表12-1lkV以下接户线的最小线间距离40 架设方式档距(m)线间距离(m)自电杆上引下25及以下0.15水平排列3及以下0.10沿墙敷设垂直排列6及以下0.1512.5接户线受电端的对地面垂直距离,不应小于下列数值:a)lkV~10kV,4m;b)lkV以下,2.5m。12.6跨越街道的lkV以下接户线,至路面中心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下列数值:a)通车街道,6m;b)通车困难的街道、人行道,3.5m;c)胡同(里、弄、巷),3m;d)沿墙敷设对地面垂直距离,2.7m。12.7lkV~10kV接户线至地面的最小距离应按13.2规定。12.8lkV以下接户线与建筑物有关部分的距离,不应小于下列数值:a)与接户线下方窗户的垂直距离,0.3m;b)与接户线上方阳台或窗户的垂直距离,0.8m;c)与阳台或窗户的水平距离,0.75m;d)至墙壁和构架的距离(挑檐下除外),0.05m。12.9lkV以下接户线与弱电线路的交叉距离,不应小于下列数值:a)lkV以下接户线在弱电线路的上方,0.6m;b)lkV以下接户线在弱电线路的下方,0.3m;如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应采取隔离措施。41 12.10lkV~10kV接户线与弱电线路的交叉,应按3.2.2规定。12.11lkV~10kV接户线与道路、管道的交叉或接近,应按13.12规定。12.121kV以下接户线不应从高压引下线间穿过,且严禁跨越铁路。12.13不同金属、不同规格的接户线,严禁在档距内连接。跨越通车街道的接户线,不应有接头。12.14接户线与线路导线如为铜铝连接,应有可靠的铜铝过渡措施。12.15各栋门之前的接户线若采用沿墙敷设时,应有保护措施。12.16低压单相用户接户线可采用两芯平行集束电缆,低压三相用户接户线可采用四芯平行集束电缆。42 13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13.1绝缘导线与地面、建筑物、树木、铁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的距离,应按下列原则确定:1)应根据最高气温情况或最大垂直比载求得的最大弧垂和最大风速情况求得的最大风偏计算。2)计算上述距离应计入绝缘导线架线后塑性伸长的影响和设计、施工的误差,但不应计入由于电流、太阳辐射、覆冰不均匀等引起的弧垂增大。3)当架空绝缘配电线路与标准轨距和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交叉时,最大弧垂应按导线允许温度计算最大弧垂。13.2绝缘导线与地面或水面的最小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应符合表13-1规定。表13-1绝缘导线与地面或水面的最小距离(m)线路电压线路经过地区1kV~1kV以下10kV居民区6.56非居民区5.55不能通航也不能浮运的河、湖(至冬季冰面)55不能通航也不能浮运的河、湖(至50年一遇洪33水位)交通困难地区4.5413.3绝缘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间的最小距离,在最大计算风偏43 情况下,应符合表13-2的规定。表13-2绝缘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间的最小距离(m)线路电压线路经过地区1kV~10kV1kV以下步行可以到达的山坡4.53步行不能到达的山坡、峭壁、岩石1.5113.4架空绝缘配电线路不应跨越屋顶为易燃材料做成的建筑物,对耐火屋顶的建筑物,应尽量不跨越,如需跨越,绝缘导线与建筑物的垂直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应符合表13-3的规定。表13-3绝缘导线与建筑物间的最小垂直距离(m)线路电压1kV~10kV1kV以下距离3313.5架空绝缘配电线路的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边导线与城市多层建筑或城市规划建筑物线间的最小水平距离,以及边导线与不在规划范围内的城市建筑物间的最小距离(净空距离),应符合表13-4的规定;边导线与不在规划范围内的城市建筑物间的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表13-4规定数值的一半。表13-4绝缘导线与建筑物间的最小水平距离(m)线路电压1kV~10kV1kV以下距离1.5113.6架空绝缘配电线路通过林区时,当满足下列要求时,可不砍伐通道:1)导线和树木(考虑自然生长高度)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小于3m;44 2)不妨碍架线施工;13.7架空绝缘配电线路通过林区时若需要砍伐通道,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通道净宽度不应小于边导线向外侧水平延伸各1m。13.8绝缘配电线路通过公园、绿化区和防护林带,导线与树木的净空距离在最大风偏情况下应符合表13-5的规定。表13-5导线与公园、绿化区和防护林带的树木间的最小距离(m)线路电压1kV~10kV1kV以下距离3313.9绝缘配电线路通过果林、经济作物以及城市绿化灌木林,不应砍伐通道,但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应符合表13-6的规定。表13-6导线与果林、经济作物以及城市绿化灌木林的树木间的最小垂直距离(m)线路电压1kV~10kV1kV以下距离1.51.513.10绝缘配电线路的导线与街道行道树间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13-7的规定。表13-7导线与街道行道树间的最小距离(m)线路电压距离1kV~10kV1kV以下检验状况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的0.80.2垂直距离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的10.5最大水平距离45 注:校验绝缘导线与树木之间的垂直距离,应考虑树木在修剪周期内的生长高度。13.11绝缘配电线路与特殊管道交叉,应避开管道的检查静或检查孔,同时,交叉处管道上所有部件应接地。13.12绝缘导线与铁路、道路、通航河流、管道、索道、人行天桥及各种架空线路交叉或接近的要求,应符合表13-8的规定。46 表13-8架空绝缘配电线路与铁路、道路、通航河流、管道、索道、人行天桥及各种架空线路交叉或接近的基本要求铁路城市道路电车道河流弱电线路电力线路(kV)特标高速公殊索人行项目电气三、一、35管道天桥准窄路、一、有轨及1以1~154~轨轨化铁二级公四级无轨通航不通航二三级下10~220330500道路公路级110道路2导线最小铝芯绝缘导线为35mm,铜芯绝缘导线2—截面16mm不不不不不导线在跨不得不得不得接不限不得接得不限得不得得得不限越档内的限不得接头不限制————接接头头制头接制接接头接接制接头制头头头头头双不双双导线支持双固不限不限双固不限双固定双固定双固定双固定不限制固限————固固方式定制制定制定制定定至至承力最项索或接高最目触线至航至至至小行冬管索接触常最至天垂水季道道线或年高桥任直至轨顶至路面位至至被跨越线至导线任任承力高洪何部距的冰何何索水水分离最面部部m线路电至路面位高位分分压船桅顶47 平原1kV~7.3.06地区7.061.5352.0223458.53.02.04.010kV59.0入地平原1kV以7.3.06地区6.061.0351.0123458.51.51.53.0下59.0入地项目杆塔外导线在路径受缘至路在路径受限边线与拉纤小路平行的线限地区,杆塔外缘至轨杆塔外缘至路基边缘地区,两线至人路,边导线至斜坡上在路径受限地区,两线路边导线线间至管、索道中心基边缘杆塔外路边导线线行天最缘道任何部线路电缘至轨间桥边小分压道中心缘水1kV~0.5平2.02.04.010kV3.0距交叉:离5.0平行13.m平行:杆高0.5最高杆高高度2.52.55.07.09.01kV以0.50杆高+3.01.01.52.0下3.0+3.0山区入地在开阔地两平行线路困难公路分级见附区,与管、开阔地区的最小水平在开阔地区时,录X,城市道路两平行线路在开阔地区的水平距离不应索道的水备注距离不得小于电杆高的水平距离应协的分级,参照小于电杆高度平距离不度不应小于电商并公路的规定应小于电杆高度签订杆高度协议注:1.特殊管道指架设在地面上输送易燃、易爆的管道;2.管道、索道上的附属设施,应视为管道、索道的一部分;3.常年高水位指5年一遇洪水位,最高洪水位指50年一遇洪水位;4.不能通航河流指不能通航也不能浮运的河流;5.对路径受限地区的最小水平距离的要求,应计及线路导线的最大风偏。48 附录A弱电线路等级(规范性附录)弱电线路应按下列要求划分等级:一级——首都与各省(市)、自治区所在地及其相互间联系的主要线路;首都至各重要工矿城市、海港的线路以及由首都通达国外的国际线路;由邮电部指定的其他国际线路和国防线路;铁道部与各铁路局及各铁路局之间联系用的线路;以及铁路信号自动闭塞装置专用线路。二级——各省(市)、自治区所在地与各地(市)、县及其相互间的通信线路;相邻两省(自治区)各地(市)、县相互间的通信线路;一般市内电话线路;铁路局与各站、段及站段相互间的线路,以及铁路信号闭塞装置的线路。三级——县至区、乡的县内线路和两对以下的城郊线路;铁路的地区线路及有线广播线路。49/88 附录B公路等级(规范性附录)B.0.1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辆~55000辆;六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5000辆~85000辆;八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60000辆~100000辆。B.0.2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15000辆~30000辆;六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辆~55000辆。B.0.3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5000辆~15000辆。B.0.4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双车道三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50/88 交通量2000辆~6000辆。B.0.5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以下;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辆以下。51/88 附录C典型气象区(规范性附录)气象区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最高+40最低-5-10-10-20-10-20-40-20-20大覆冰-5气温基本风速+10+10-5-5+10-5-5-5-5度℃安装00-5-10-5-10-15-10-10雷电过电压+15操作过电压、年平均气+20+15+15+10+15+10-5+10+10温基本风速31.52723.523.52723.5272727覆冰10*15风速安装10m/s雷电过电压1510操作过电压0.5×最大设计风速风速(不低于15m/s)覆冰厚度(mm)055510101015203冰的密度(g/cm)0.9注:*一般情况下覆冰同时风速10m/s,当有可靠资料表明需加大风速时可取为15m/s。52/88 附录D架空绝缘导线长期允许载流量及温度校正系数(资料性附录)D.0.1额定电压1kV及以下架空绝缘导线的长期允许载流量见表D1.1、表D1.2和表D1.3。表D.0.1额定电压1kV及以下架空绝缘导线的长期允许载流量芯数单芯二芯三芯(四芯)导体铜芯铝芯铝合金铜芯铝芯铝合金铜芯铝芯铝合金绝缘聚氯乙烯绝缘(PVC)2截面mm载流量(A)1053423943333126201916775652564341342725251008075846561624845351259992100807577595650150120110125979194736870190150140155120115115928695235185175190145140145115105120270215200220170160170130125150310245230245195180190150140185360285265285225210220175165240425335315335265250260210195工作温度70℃环境温度40℃表D1.2额定电压1kV及以下架空绝缘导线的长期允许载流量芯数单芯二芯三芯(四芯)导体铜芯铝芯铝合金铜芯铝芯铝合金铜芯铝芯铝合金绝缘聚乙烯绝缘(PE)2截面mm载流量(A)53/88 10584643493735342625167862586550474736342510582778566626349463512510094105817678605650155120115125989295746970195155145160120115120938795240190175195150140145115105120280220205225175165170135125150320255235250200185195155145185370290270290230215225175165240440345325340270255265210200工作温度70℃环境温度40℃表D1.3额定电压1kV及以下架空绝缘导线的长期允许载流量芯数单芯二芯三芯(四芯)导体铜芯铝芯铝合金铜芯铝芯铝合金铜芯铝芯铝合金绝缘交联聚乙烯绝缘(XLPE)截面mm2载流量(A)10826461705451544239161108782957369744754251451151101259892100777335180140135155120110125979150220175165190145135150120110702802202152351851701951501409534527025529022521524018517512040531530034026524528022020515046536534538530528532025524018553542540044535033037529528054/88 240640505475525415390445355335工作温度90℃环境温度40℃注:1、空气自然对流,未考虑风速的影响。2、架空绝缘导线直接受太阳照射,日照强度取1000W/m2,单芯电缆间距取200mm。3、钢芯铝绞线导体载流量和LHA3型铝合金导体载流量与铝芯导体一致,铝合金导体为LHA1或LHA2型铝合金。D.0.2额定电压10kV架空绝缘导线的长期允许载流量见表D2.1。表D2.1额定电压10kV架空绝缘导线的长期允许载流量导体铜芯铝芯铝合金铝芯铝合金绝缘交联聚乙烯绝缘(XLPE)绝缘厚度3.4mm2.5mm2截面mm载流量(A)10907166706616120948893872515512011512011535190150140150140502301801701801707028522521022521095350275260275260120405320300320300150465365345365345185535420395420395240635500470500470300735580560585565工作温度90℃环境温度40℃注:1、空气自然对流,未考虑风速的影响。55/88 2、架空绝缘导线直接受太阳照射,日照强度取1000W/m2,单芯电缆间距取200mm。3、钢芯铝绞线导体载流量和LHA3型铝合金导体载流量与铝芯导体一致,铝合金导体为LHA1或LHA2型铝合金。D.0.3当环境温度不是40℃时,应将表D1.1、D1.2、D1.3、D2.1及D2.2中架空绝缘导线的长期允许载流量乘以校正系数,不同环境温度时的校正系数见表D3。表D3架空绝缘导线长期允许载流量的温度校正系数t1t0-20-15-10-5051015202530354045505570℃1.901.841.791.721.661.591.521.441.361.281.191.091.000.890.780.6590℃1.591.551.511.461.421.371.321.261.211.161.111.051.000.930.890.80t0——实际空气温度,℃;t1——导体长期允许工作温度,PE、PVC绝缘为70℃,XLPE绝缘为90℃。56/88 附录E导线的性能参数(资料性附录)E.0.1铝线的的弹性模量和线膨胀系数参数见表E1。表E.0.1铝线的弹性模量和线膨胀系数最终弹性系数线膨胀系数单线根数GPa1/℃759.023.0×10-61956.023.0×10-63756.023.0×10-66154.023.0×10-6E.0.2LHA1、LHA2和LHA3型铝合金线的的弹性模量和线膨胀系数见表E2。表E.0.2铝合金线的弹性模量和线膨胀系数最终弹性系数线膨胀系数单线根数GPa1/℃759.023.0×10-61955.023.0×10-63755.023.0×10-66153.023.0×10-6E.0.3铜线的的弹性模量和线膨胀系数参数见表E3。表E.0.3铜线的性能参数最终弹性系数线膨胀系数导线种类GPa1/℃57/88 硬铜线127.017×10-6软铜线98.017×10-6E.0.4钢芯铝绞线的弹性模量和线膨胀系数见表E4。表E.0.4钢芯铝绞线弹性模量和线膨胀系数单线根数钢比最终弹性模量线膨胀系数铝钢%GPa1/℃6116.774.318.8×10-67719.877.718.3×10-612758.3104.715.3×10-61815.662.121.1×10-62279.867.120.1×10-624713.070.519.4×10-626716.373.918.9×10-630723.380.517.9×10-64275.261.621.3×10-6注:1.弹性系数值的精确度为±3000N/mm2;2.弹性系数适用于导线受力在15%~50%导线计算拉断力时。E.0.5LHA3(58.5%IACS)中强度铝合金线的抗拉强度见表E5。表E.0.5LHA3(58.5%IACS)中强度铝合金线的抗拉强度中强度铝合金单线直径最小抗拉强度mmMpa2.00≤d<3.002503.00≤d<4.0024058/88 4.00≤d<5.00230注:61根及以下单线抗拉强度极差为25MPa59/88 附录F配电绝缘架空线路主要绝缘子参数(资料性附录)F.0.1柱式瓷绝缘子特性雷电冲击耐受工频湿耐受电最小公称爬最小弯曲破绝缘子型号电压值/kV压有效值/kV电距离/mm坏负荷/kNR3ET105N105403003.0R5ET105L105403605.0R8ET75L75282508.0R8ET95L95383508.0R8ET125L125505308.0R8ET170L170707208.0R12.5ET125N1255040012.5R12.5ET150N1506553412.5R12.5ET170N1707058012.5R12.5ET200N2008562012.5R12.5ET75L752825012.5R12.5ET95L953835012.5R12.5ET125L1255053012.5R12.5ET170L1707072012.5R12.5ET200L2008590012.5上表中,线路柱式绝缘子用字母R表示。R后的数字表示弯曲破坏负荷,随后的字母E或J表示金属附件外胶装或内胶装。再后的字母T、C或H分别表示顶部绑扎型直立安装的顶部线夹型或水平安装的顶部线夹型。后缀的数字表示规定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峰值后缀字母N或L分别表示标准的或较长的爬电距离。表中仅列10kV及以下常用顶部绑扎式柱式瓷绝缘子,其它型号可参考GB/T21206-2007内容。F.0.2柱式复合绝缘子特性绝缘子型雷电冲击耐受工频湿耐受电压最小公称爬电最小弯曲破坏号电压值/kV有效值/kV距离/mm负荷/kNFZS-10/575282905.0F.0.3悬式瓷绝缘子特性60/88 绝缘子型雷电冲击耐受工频湿耐受电压最小公称爬电额定机械拉伸号电压值/kV有效值/kV距离/mm负荷/kNU40B753018540U40C753020040U70BL10040295/32070U70C1004029570以上瓷绝缘子为一般配电线路用配电绝缘子,如标称截面240mm²导线档距较大时,需计算选择合适机械破坏荷载的绝缘子。F.0.4悬式复合绝缘子特性绝缘子型雷电冲击耐工频湿耐受电压最小公称爬电额定机械拉伸号受电压值/kV有效值/kV距离/mm负荷/kNFXBW-10/77542350700FXBW-10/1754235010000F.0.5针式瓷绝缘子特性绝缘子型雷电冲击耐工频湿耐受电压最小公称爬电最小弯曲破坏号受电压值/kV有效值/kV距离/mm负荷/kNP-6T6025150/P-6M6025150/P-10T752819513.7P-10M752819513.7F.0.6针式复合绝缘子特性绝缘子型雷电冲击耐受工频湿耐受电压最小公称爬电额定机械弯曲号电压值/kV有效值/kV距离/mm负荷/kNFPQ-10/2.75423002.00T16FPQ-10/3.75423003.00T20FPQ-10/4T105424604.020FPQ-10/5.75423005.00T20F.0.7蝶式瓷绝缘子特性最小弯曲破坏电压等级绝缘子型号工频电压干闪工频电压湿闪负荷/kN61/88 ED-12210121kV及以下ED-2189101kV及以下ED-316781kV及以下ED-414651kV及以下E-14527201kV~10kVE-23823201kV~10kV本附录所列举绝缘子型号为国内主要绝缘子产品,所涉及型号为部分厂家产品型号,仅作选项参考,不同厂家绝缘子产品可能型号及参数有所不同。62/88 附录G部分金具附图和参数(资料性附录)G.0.1楔形耐张线夹a)剥皮式安装图1NXL楔形绝缘耐张线夹绝缘子串组装图NXL楔形绝缘耐张线夹主要参数(适用于铝绞线架空绝缘导线)使用导线截面(mm剥线长度标称破坏荷载型号握力(kN)²)(mm)(kN)NXL-135~502254.67.4NXL-270~952459.014.5NXL-3120~15025513.722.1NXL-4185~24030022.636.5b)不剥皮安装63/88 图2NXJG楔形绝缘耐张线夹绝缘子串组装图(挂板式)NXJG楔形绝缘耐张线夹主要参数(适用铝绞线架空绝缘导线)使用导线截面(mm剥线长度标称破坏荷载型号握力(kN)²)(mm)(kN)NXJG-135~502254.67.4NXJG-270~952459.014.5NXJG-3120~15025513.722.1NXJG-4185~24030022.636.5NXJL楔形绝缘耐张线夹主要参数(拉杆式,适用铝绞线架空绝缘导线)使用导线截面(mm剥线长度标称破坏荷载型号握力(kN)²)(mm)(kN)NXJL-135~502254.610.8NXJL-270~952459.018.2NXJL-3120~15025513.722.1NXJL-4185~24030022.636.4NXG楔形绝缘耐张线夹主要参数(适用于钢芯铝绞线架空绝缘电缆)使用导线截面(mm剥线长度标称破坏荷载型号握力(kN)²)(mm)(kN)NXG-135~5022511.020NXG-270~9524524.24064/88 NXG-3120~15025535.260NXG-4185~24030054.490以上楔形耐张线夹为国内代表性楔形耐张线夹,不同厂家产品型号及参数可能会有所不同。G.0.2弹射楔形线夹参数表主线支线型号导线和电缆铝绞线截面(mm²)导线和电缆铝绞线截面(mm²)JXD-135~5035~50JXD-270~9535~50JXD-370~9570~95JXD-4120~15035~50JXD-5120~15070~95JXD-6120~150120~150JXD-7185~24035~50JXD-8185~24070~95JXD-9185~240120~150JXD-10185~240185~24065/88 附录H污秽度等级划分(规范性附录)H.1定义和术语H.1.1统一爬电比距unifiedspecificcreepagedistance(USCD)绝缘子的爬电距离与其两端承担最高运行电压(对于交流系统,为最高相电压)之比,mm/kV。H.1.2现场污秽度sitepollutionseverity(SPS)参照绝缘子经连续3年至5年积污后获得的污秽严重程度ESDD/NSDD或SES值,污秽取样须在积污季节结束时进行。H.1.3现场污秽度等级sitepollutionseverityclass将污秽严重程度从非常轻到非常重按SPS的分级。H.2现场污秽度现场污秽度通常用等值盐密和灰密表示;对于B类污秽,也可用现场等值盐度即人工污秽盐雾法试验时的盐度值或绝缘子表面电导率表示。绝缘子自然污秽的污秽度通常用等值盐密和灰密表示;对于B类污秽,也可用绝缘子表面电导率表示。人工污秽试验时绝缘子表面污秽度用盐密和灰密表示(固体层法),也可用等值盐度表示(盐雾法)。66/88 H.3污秽度评估H.3.1现场污秽度的测量现场污秽度按本标准规定的方法,在参照绝缘子经连续3年至5年积污后测量其表面等值盐密和灰密(现场污秽度趋于饱和),污秽取样时间应选择在年积污期结束时进行。如果测量其他型号绝缘子的现场污秽度,应将现场污秽度作必要的修正。现场污秽度通常在运行的悬垂带电参照绝缘子上测量,也可在悬挂于运行绝缘子串附近的悬垂不带电绝缘子上测量。带电测量值与不带电测量值之比(即带电系数K1)要根据各地实测结果而定。污区图应根据等效带电测量数据结果绘制。1:即使等值盐密和灰密不是同时出现,现场污秽度仍取其最大值的组合。2:测量期间有降水时,等值盐密和灰密的最大值可以根据以预期降雨频度的对数为函数的积污密度曲线进行估算。3:当有足够有效数据时,最大值可以由统计值(如1%、2%、5%)代替。H.3.2现场污秽度评估方法现场污秽度的评估可以根据置信度值递减按以下顺序进行:邻近线路和变电站绝缘子的运行经验与污秽测量资料;现场测量等值盐密和灰密(见图1);按气候和环境条件模拟计算污秽水平;根据典型环境的污湿特征(见表1)预测现场污秽度。67/88 运行经验主要依据已有运行绝缘子的污闪跳闸率和事故记录、地理和气象特点、采用的防污闪措施等情况而定。现场污秽度测量有测量等值盐密、灰密和等值盐度三种。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取决于测量的频度,更多次数的测量可提高准确性。H.3.3现场污秽度等级从标准化考虑,现场污秽度从非常轻到非常重分为5个等级:a—非常轻;b—轻;c—中等;d—重;e—非常重1:该字母表示的等级与GB/T16434-1996中以数字表示的污秽等级不一一对应。2:选择绝缘子时,需考虑现场污秽度的具体数值。图1中数值是参照IEC60815“第2部分”规定的各级污区所用统一爬电比距,并基于我国电网参照绝缘子表面自然积污实测结果和计及自然积污与人工污秽差别的污耐受试验计算而得。现场污秽度从一级变到另一级不发生突变。68/88 变电站的现场污秽度,同样由参照盘形绝缘子/复合绝缘子的等值盐密和灰密来确定。当二者相互矛盾时,以参照盘形绝缘子测量值为准。表1给出了各级污区与相应典型环境污湿特征的描述。当新建工程所在地区没有运行线路和变电站时,可根据表1中例E1到例E7描述的污湿特征预测现场污秽度。69/88 H.4外绝缘选择各级污区线路绝缘子和变电设备用的绝缘子,其外绝缘配置应通过污耐受试验确定,并按图2利用统一爬电比距法来比较其绝缘配置。70/88 图2统一爬电比距和现场污秽度的相互关系H.4.1不同串型/多串并联对于同型号绝缘子、同一运行条件下,应满足以下条件:(1)在满足间隙要求条件下,悬垂单V串单侧片数一般与悬垂I串相同,对于重污秽地区可根据积污情况合理减少串长;(2)a级区和b级区的耐张绝缘子串的单串片数应在单I串的基础上增加1-2片;c级区及以上污区的耐张绝缘子串的单串片数一般不少于悬垂单I串的片数,对于耐张绝缘子串比悬垂绝缘子串积污明显减少的可适当减少耐张串的片数;(3)多联绝缘子串应考虑联间的影响,必要时应予以修正。H.4.2不同伞型一般情况下,外伞型绝缘子按标准盘形绝缘子串长的80%考虑。但如具有明确的绝缘子污闪特性曲线,可采用污耐受法直接选择串长。71/88 附录I10kV架空绝缘线路雷击断线防护措施(资料性附录)I.1带外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本体额定电压的取值,应满足雷击过后能够可靠熄灭系统工频续流电弧,推荐取值范围13kV~17kV,8/20μs标称放电电流一般取5kA,其他本体参数应符合标准DL/T815-2012《交流输电线路用复合外套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相关规定,串联间隙距离一般按照避雷器整体与被保护绝缘子的50%雷电冲击放电电压比值为(70~80)%的原则选取。对穿刺电极带外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高压穿刺电极应具有耐受工频续流电弧烧灼和疏导工频续流电弧运动的能力,应能通过工频大、小电流电弧试验检验:大电流电弧试验的工频电流有效值根据防护装置安装位置与变电站出口之间的电气距离确定,一般距离在2km及以内选择20kA、2km以外选择10kA,持续时间取0.3s,试验次数取1次;工频小电流电弧试验工频电流有效值一般取1kA~2kA,持续时间取1s,试验次数取1次。图I.1给出了典型带外串联间隙避雷器安装结构示意图。(a)环形电极外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72/88 (b)穿刺电极带外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c)耐张杆用带支撑件外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图I.1典型带外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安装结构示意图I.2放电箝位绝缘子兼有线路绝缘子绝缘支撑作用和疏导工频续流电弧离开导线避免导线雷击损坏作用,从高压电极-导线压接面长期受力稳定并能耐受短路大电流角度考虑,推荐采用剥线型放电箝位绝缘子。在绝缘支撑方面应不低于10kV常规线路绝缘子的绝缘强度和机械强度要求,在疏导工频续流电弧运动性能方面,应能通过工频大、小电流电弧试验检验,试验电流幅值和持续时间按照I.1条执行,试验次数应不少于5次。图I.2给出了典型剥线型放电箝位绝缘子安装结构示意图。73/88 (a)基本型(b)圆盘形高压电极引出型(适于双向潮流的线路)(c)圆盘形高压电极引出型(耐张杆用)74/88 (d)角形高压电极引出型(适于双向潮流的线路)(e)角形高压电极引出型(适于单向潮流的线路,当高压电极垂直导线时可用于双向潮流线路)图I.2典型剥线型放电箝位绝缘子安装结构示意图I.3提高线路绝缘措施可使线路耐受住大部分雷电感应过电压作用而不发生绝缘闪络,宜提高导线对地雷电冲击耐受电压至300kV~400kV,可采用绝缘横担、绝缘支柱、绝缘子组成绝缘塔头的实施形式。图I.3给出了绝缘塔头典型实施形式示意图。采用提高线路绝缘措施的线路,变电站和变台设备雷电侵入波耐受能力不宜低于现有水平。变电站的防雷保护措施可维持现有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安装75/88 位置和数量不变。对变台高压侧,宜在变台电杆三相绝缘子旁增设一组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加强防护,避雷器接地端与绝缘子铁脚连接后,经接地引线接入配电变压器接地装置。(a)绝缘横担+绝缘子形式(b)同杆双回线路绝缘横担+绝缘子形式(c)绝缘支柱+瓷横担绝缘子形式(d)同杆双回线路绝缘支柱+绝缘子形式表I.3绝缘塔头典型实施形式示意图I.4通过增大导、地线间的耦合作用,架空地线可降低导线上雷电感应过电压。架空地线对直击雷过电压防护效果有限,引雷效应甚至会增加线路雷击故障。由于10kV配电线路雷害主要由雷电感应过电76/88 压引起,总体而言,架设架空地线措施可大幅降低线路雷击闪络率。仿真研究表明,在大地土壤电阻率30Ω•m~1000Ω•m范围内,架空地线可降低线路雷击闪络率约(65~80)%。架空地线宜架设在导线上方,在满足导-地线间距离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靠近导线。图I.4给出架空地线典型设置示意图。(a)单回线路(b)同杆双回线路图I.4架空地线典型设置示意图77/88 条文说明本标准1.5条,架空绝缘线路的设计要以实现线路全绝缘化为目标,即导线及其相关设备如柱上开关、避雷器、跌落式熔断器、柱上隔离开关、配电变压器均实现绝缘防护,如此一来整条线路实现了绝缘化,能够抵制外力、异物的侵扰,相比于裸导线提高了供电可靠性。每种设备有着不同的绝缘防护方法,例如柱上开关可加装绝缘罩,避雷器一般将绝缘导线作为上引线,跌落式熔断器可直接使用全封闭型喷射式熔断器,隔离开关导体可进行绝缘涂覆,配电变压器宜采用肘头进线方式。本标准1.7条,重点阐明了架空绝缘配电线路的使用范围,使用裸导线供电时与建筑物的距离不满足要求的地方;市区、林区、人群密集区、高层建筑区域,中低压架空线路宜采用绝缘导线;污秽严重的地区空气的电场强度下降,使用绝缘导线方能满足要求;10kV系统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地区的架空线路应采用绝缘导线,防止异物搭挂等频繁跳闸。本标准1.8条,目前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国家电网公司将带电作业提到了相对较高的一个高度,架空配电线路的设计必须适应带电作业的需求,根据带电作业需求修改或完善架空线路典型设计。本标准3.1.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第十一条规定城市电网的建设与改造规划,应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其中首要的依据是规划部门的意见,城市总体规划中包括电力线路走廊及各种管线位置的安排。线路路径位置应与各种管线协调,不仅要考虑上空的范围,78/88 更要注意与地下部分危险管线的冲突和接近,如煤气、天然气管道、热力管道等。线路路径确定后,需经当地规划部门批准。旧市区和电力负荷增长受各种因素限制,很难做到同点规划,因此要积极将电力建设的近期和远期规划报于规划部门,尽量做到统一规划,避免反复改建临时性线路。本标准3.1.2条,线路路径的选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线路的造价、安全性和适用性影响至关重要。以利于控制工程造价,节省投资;便于施工和运行,有利于保障线路安全。本标准3.1.3条,当线路路径受到环境限制,在走廊狭窄地段宜采用同杆塔架设。本标准3.1.4条,不良地质带、矿场采空区易发生地质灾害引起杆塔倾斜、沉陷。按环保要求,线路应尽量避免进入原始森林和自然保护区。导线舞动是一种频率很低而振幅很大的振动,导线舞动时多做垂直上下稍倾斜的椭圆形运动,并伴有左右扭摆。舞动的起因一般认为由于偏心结冰而改变了导线的几何形状,月牙形结冰覆盖在导线一侧形成一个翼面,当强风吹过时,表现出一定的空气动力特性。风在导线上部通过时,气流速度增大,而压力减小;风在导线下部通过时,则气流速度减小,压力增大。因此,导线受一个向上的升力作用,同时受一个水平曳力作用。由于升力作用,导线有向上移的趋势,与导线重力联合作用,即产生垂直振动,当导线垂直振动和扭转振动两者频率相藕合时,即产生舞动。舞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79/88 即覆冰、风的激励和线路结构及参数。统计数据表明,风速在5~20m/s,温度-5~1℃,导线覆冰厚度在3~20mm之间,湿度在85%的气象条件下,产生舞动的几率最大。地势平坦、跨河、谷口和开阔平原的输电线路,在导线(不均匀)覆冰的情况下,当风速在4~20m/s,且风向与线路走向的夹角≥45°时,导线易舞动。当夹角达到90°,舞动最为严重。据国外资料表明,导线应力低(20~80MPa)易产生舞动,大截面导线比小截面导线易产生舞动。从导线发生舞动的统计分析,舞动与档距大小尚无明确关系,因此不能象微风振动那样排除百米以下小档距振动的可能性。导线舞动因振幅大,持续时间长,极易发生混线闪络以致烧伤导线的事故,造成金具损坏和断线,严重的会发生线路倒杆(塔)事故。绝缘导线表面光滑,档距较小,但截面较大、弧垂较大。随着绝缘导线的普及,已不限于在城镇使用,开阔郊区、甚至山地也越来越多。虽然绝缘线路舞动一般不会发生闪络以致烧伤导线,但会造成混线及金具损坏,因此线路径选择时要注意避开导线易舞动区域。本标准3.2.1条,考虑被跨越线路在检修时,人员登杆或杆塔上作业不受影响。本标准3.2.2条,根据《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中条文3.0.3制定。当不能满足表3-2要求时,可参考国家现行标准《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危险和干扰影响防护设计规程》DL/T5033进行计算,满足要求后,适当减小或采用计算的交叉角。对于光纤通信线缆,按有关规范计算满足要求后,可不考虑交叉角的80/88 限制。本标准3.2.3条,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11.2.1条规定,甲类厂房、库房,易燃材料堆垛,甲、乙类液体储罐,液化石油气储罐,可燃、助燃气体储罐与架空电力线的最近水平距离。1规定上述厂房、库房、堆垛、储罐与架空电力线的水平距离不小于杆(塔)高度的1.5倍,主要是考虑架空电力线在倒杆断线的危害范围。2储存丙类液体的储罐,其闪点不低于60℃,在常温下挥发可燃蒸气少,蒸气扩散达到燃烧爆炸范围的可能性小。对此,可按不小于1.2倍电杆(塔)高度的距离确定。3实践证明,高压架空电力线与储量大的液化石油气储罐,保持1.5倍杆(塔)高的水平距离,尚不能保障安全,需要适当加大,可参见35千伏电压等级架空线路的规定,即电力架空线与单罐储量超过200立方米或总容积超过1000立方米的液化石油气储罐的最近水平距离不应小于40米。对于地下直埋的储罐,无论其储存的可燃液体或可燃气体的物性如何,均因这种储存方式有较高的可靠性,不易大面积散发可燃蒸气和气体,该储罐与架空电力线路的距离可以在相应规定距离的基础上减半。本标准3.2.4条,配网线路杆塔设计强度较低,且电压等级低于电气化铁路供电电压,因此通过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时应采用顶管、81/88 隧道等方式从下方穿越。若受到环境限制,只能从上方跨越时,应提高线路杆塔设计强度,导线采用双固定,跨越档不得接头,跨越段耐张段应小于4基。本标准3.2.5条,耐张段长度的规定,是针对大多数施工单位和运行单位的现状提出的。GB50061中规定10Kv线路耐张段长度不宜大于2km。使用绝缘导线时杆塔荷载增加,按各地运行经验进行了适当缩减。绝缘导线较裸导线风荷载大,设计时注意大风的影响。直线杆连续超过10基或耐张段大于500米时,应选择直线杆进行加强。本标准4.1.2条,设计气象条件,应根据沿线气象资料的数理统计结果,参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风压图以及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我国建设部颁布的《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把风荷载基本值的重现期由3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经对风荷载重现期由3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增加值的评估,统计了129个地区,V50/V30在1.0~1.09之间,平均为1.05,说明了重现期由3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风速值提高约5%,风压值提高了11%左右,比原来对杆塔的抗风能力提高了很多,但不会造成工程量较大的增加,因此110kV~330kV输电线路(含大跨越)的重现期取30年。考虑配网的加强是电力建设的一个方向,且绝缘导线线径较大,受风荷载影响明显,所以重现期也采用30年。本标准4.2.2条,根据GB50061-20104.0.2制定。本标准4.3.1条,根据GB50061-20104.0.11制定。统计风速82/88 样本的基准高度,统一取离地面(或水面)10m,保持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一致,可简化资料换算及便于与其他行业比较。10kV及以下导线平均高一般取10m,最大设计风速的时限和高度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一致,数值可按统计结果。如果架空绝缘配电线路在特殊地段必须使用高杆塔时,高杆塔段最大设计风速要按挂线点高度参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进行计算。本标准4.3.2条,由于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多,高层建筑物之间有出现风速增大的现象。2001年曾对城市高层建筑周围进行了三处两次最大风速的实测,并将观测结果与同期气象观测站10m风速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现场在12m处观测风速平均增大22.75%,13m处增大34.5%,,15m处增大27.15%,,三组平均增大28.16%,,最大风速差可达到2.5m/s。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风荷载与大风方向一致的谷口、山口对风压值要增加1.2—1.5的调整系数。城市高层建筑物之间的通道可类似山口和谷口,在无资料时,应按附近平地风速增加22.75%。本标准4.3.3条,绝缘导线使用场景未考虑山区情况,但实际走线时因为实际地理环境,周边会有河、湖及山谷口,这些地段容易产生强风,绝缘导线线径较大,风速影响要特别注意。本标准4.4、4.5条,各种设计工况采用的气温、覆冰厚度和风速是线路设计的主要依据。杆塔和导线的基本风压根据最大设计风速计算。本规范采用GB50061《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对各种工况应采用的气温、覆冰和风速的规定,各地区可根据具体情83/88 况,合理地确定设计气象条件。本标准5.1条,原规程保留条文,目前架空绝缘导线国家颁布标准为GB/T14049《额定电压10kV架空绝缘电缆》和GB/T12527《额定电压1kV及以下架空绝缘电缆》,导线的导体分别为铝芯、铝合金芯和铜芯3种金属材料,按其绝缘层厚度又可分为普通绝缘导线(绝缘层厚度3.4mm)和轻薄型绝缘导线(绝缘层厚度2.5mm),选型时可按绝缘导线运行中与接触的树木的频繁程度确定(详见GB/T14049说明)。GB/T14049中未包含钢芯铝绞线芯架空绝缘导线,但目前实际应用的场景较多,国内生产时其制造标准导体结构(钢芯和铝芯的线径和数量)及计算拉断力均参照GB/T1179标准,绝缘及导体直流电阻均参照GB/T14049标准。铝合金芯架空绝缘导线性能参数表中增加LHA3中强度铝合金芯导体参数,其导体结构、直流电阻和绝缘均参照GB/T14049标准,抗拉强度参照NB/T42024《架空绞线用中强度铝合金线》标准。本标准5.2.1条,拉重比是指架空绝缘导线拉断力和架空绝缘导线单位长度质量的比值,同等拉力情况下,拉重比大的导线弧垂小;过载能力是指在设计档距下导线达到验算最大张力情况时能承受的覆冰厚度。铝合金芯绝缘导线和钢芯铝绞线芯绝缘导线的拉重比和过载能力相比铝芯绝缘导线有较大提高,其外径和单位质量又比钢芯铝绞线芯架空绝缘导线小,尤其是中强度铝合金绝缘导线的载流量已接近铝芯绝缘导线,所以,在一般档距较大的架空绝缘线路的导线选型中,中强度铝合金绝缘导线有较大优势。84/88 本标准5.2.2条,GB/T12527规程中产品型号有铝芯、铝合金芯和铜芯3种绝缘导线,由于铝合金芯低压绝缘导线应用很少,平行集束导线应用广泛。平行集束导线应用可参照DL/T5253-2010《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与施工规程》。本标准5.4.1条,安全系数等于架空绝缘导线拉断力与架空绝缘导线最大使用张力的比值。原条文安全系数不应小于3.0,当外荷载较大时(覆冰10MM以上),架线弧垂会随档距增加急剧增大,安全系数采用3.0会极大地限制使用档距。考虑到架空绝缘线路到达最大外荷载(大风,覆冰工况)的时间是短期的,常年处于年平均运行张力(平温工况)状态,其年平均运行张力对应的安全系数不小于4.0,所以,安全系数不宜小于3.0,控制最小不应小于2.5较为合理。本标准5.4.2条,导线的张力弧垂是随导线的外荷载变化的,由于出现大风、覆冰(最大使用张力)工况的时间占全年比例较低,绝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平温(平均运行张力)工况,实践证明,减小平均运行张力可以有效控制导线运行中发生断股的概率。所以计算导线张力弧垂时,除采用最大运行张力控制外,还应考虑平均运行张力的控制条件。本标准5.4.3条,GB50545设计标准中,裸导线中已将导线最低点的最大张力从60%导线拉断力提高到70%导线拉断力,考虑到架空绝缘导线的导体长期承受绝缘层的外荷载,对导线的过载能力有一定影响,且GB/T2314《电力金具通用技术条件》标准中规定了配电线路绝缘导线耐张线夹最大握力为导线拉断力的65%,因此,本规85/88 程仍采用架空绝缘导线最低点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大于60%的导线拉断力,导线固定点的最大张力不应大于导线拉断力的65%,必要时可根据导线最大张力选择特殊金具。本标准5.5条,目前国内尚未有架空绝缘导线和裸导线的振动疲劳对比分析数据,一般实际应用中均参照裸导线的平均运行张力来控制绝缘导线振动疲劳程度。此条文参照国际大电网会议在总结各国运行线路振动与防护的经验基础上,于1960年推荐出电线平均运行应力%UTS限值与防振措施的建议,国内也在大量的振动调查基础上,总结出平均运行应力(%UTS)与防振措施的经验,将钢芯铝绞线和钢绞线的防振措施写入1959年的《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中,与国际大电网会议的防振措施建议一致,一直沿用至今。鉴于架空绝缘线路档距一般较小,且安全系数较大,实际运行及调查结果表明,档距小于100米时很少会有微风振动发生,目前也没有架空绝缘导线防振的定型产品,因此,架空绝缘导线宜按表5-1控制平均运行应力上限,可避免采取防振措施。本标准5.6条,架空绝缘导线由于绝缘层的长期荷载对导线的初伸长有一定影响,导线的蠕变伸长与导线的使用张力成正比例关系。因此,本规程提出架空绝缘线路在不同档距,绝缘导线不同使用张力时,采取不同的塑性伸长补偿方式。本标准5.6.1条,原规程保留条文,当架空绝缘线路档距不超过80米,导线的运行张力也都较低,在此基础上应用减少弧垂法不会超过实际蠕变伸长的数值,且方便施工架线时计算,可保留采用。安86/88 全系数大于4.0时还可适当减少补偿值(此减少数值将在取得蠕变试验结果后给出)。本标准5.6.2条,架空绝缘线路档距超过80米后,导线的弧垂将快速增大,为保证满足对地(交跨)距离的要求,设计时一般不再采用常规的松弛张力方法,如继续应用减少弧垂法架线,减小弧垂产生的张力在某些气象条件下会超过导线允许的最大使用张力,使塑性伸长补偿过度。而降温法是通过导线蠕变伸长试验得出的,较为准确。本规程编制时,导线蠕变试验仍在进行中。本标准5.6.3条,在实际工程施工中,档距小于50米时由于设计弧垂很小,对交跨的安全距离不起控制作用,即使不采取补偿,蠕变产生的弧垂增大也很小,且小档距在低温环境中架线施工容易产生过牵引的问题。本标准6.1.1条,GB/T2314规定了架空电力线路、变电站及电厂配电装置用电力金具在设计、制造及安装使用方面的通用技术条件,本规程金具的设计、制造和安装等一般要求按照GB/T2314标准要求。本标准6.1.2条,为了减少线路运行中产生的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条文中所列金具应采用节能金具。本标准6.1.4条,对于1kV~10kV以上架空绝缘线路,导线承力接续宜采用对接液压型接续管;由于螺栓型并沟线夹螺栓容易松动,运行寿命短,导线非承力接续不应使用螺栓压紧导线的并沟线夹,宜选用螺栓J型、螺栓C型、弹射楔形、液压型等依靠线夹弹性或变形压紧导线的线夹。87/88 本标准6.2条,GB/T1001.1-2003规定了标称电压高于1kV的架空线路交流系统用瓷或玻璃绝缘子元件定义、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GB/T1001.2-2010规定了标称电压高于1kV的架空线路交流系统用绝缘子串及绝缘子串组定义、试验方法和接收准则;GB/T20142-2006规定了标称电压高于1kV的架空线路交流系统用柱式复合绝缘子定义、试验方法及接收准则;GB/T19519-2014规定了标称电压高于1kV的架空线路绝缘子交流系统用悬垂和耐张复合绝缘子定义、试验方法及接受准则。上述标准为迄2017年为止最新修订标准,架空绝缘线路设计规程适用于上述标准,因此本规程引用上述标准对绝缘子提出一般性要求。本标准6.3条,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调研情况以及其他行业搜集资料显示,在10kV及以下配电线路中,一般适用的绝缘子以瓷和复合材料为主。由于架空绝缘配电线路穿越耕种地区或者人类活动密集区域情况较多,不管钢化玻璃绝缘子自爆状态为片状、粉末状或者其他形式,为防止玻璃绝缘子自爆意外伤人或对耕种安全产生影响,因此不推荐架空绝缘线路采用钢化玻璃绝缘子。本标准6.4条,目前全国各地绝缘子的种类有柱式绝缘子、蝶式绝缘子、针式绝缘子、悬式绝缘子、瓷横担等,并且根据污秽等级标准均可供选用。对于瓷横担绝缘子,江苏等地仅用于水平跳线,由于产品定型机械性能所限,难以扩大选用,本标准承力绝缘子不推荐,有经验的地区可以选择性使用。集束导线金具强调应采用专用的绝缘金具,不应采用穿刺型线夹,因为近年来电力行业发现使用普通绝缘88/88 导线穿刺型线夹运行一段时间后线夹松动,接触不良造成过热短路。本标准6.5条,与有关规程规范协调一致,把机电破坏荷载计算改为机械破坏荷载计算。绝缘子与金具的选型设计采用安全系数设计法,其荷载应相应地采用原安全系数设计法中的标准荷载即“荷载标准值”。本规程柱式瓷绝缘子和柱式复合绝缘子均为直立式柱式绝缘子,根据对国网公司和南网公司十九家公司柱式瓷绝缘子安全系数取值的调研,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四家公司提供的数值有参考价值,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取值为2.5,国网福建省电力公司取值为2.7,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取值为3.0。根据国家绝缘子标准委员会解释,与针式绝缘子结构类似,安装应用条件及荷载水平类似,因此柱式瓷绝缘子安全系数等同于针式瓷绝缘子,本规程柱式瓷绝缘子安全系数取值为2.5。复合绝缘子是一种特殊的绝缘控件,能够在排击输电线路中起到重要作用。可分为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针式复合绝缘子,横担复合绝缘子,支柱复合绝缘子,防风偏复合绝缘子等。根据对国内多家绝缘子厂家调研,目前国内复合绝缘子主要为:悬式复合绝缘子,针式复合绝缘子,棒式复合绝缘子,支柱复合绝缘子。目前从产品使用情况,10kV及以下复合绝缘子使用主流产品为针式复合绝缘子和支柱复合绝缘子,棒型复合绝缘子使用情况较少。根据GB50061-2010《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89/88 复合绝缘子运行工况安全系数取值为3.0。因此本规程涉及所有复合类绝缘子安全系数运行工况均取3.0,其他工况亦然。本标准7.1.6条,考虑到单纯地按线性增加绝缘间隙或距离的方法并不能有效解决高海拔带来的问题,因此在确定高海拔地区要求的最小空气间隙时遵循以下原则:对于10kV系统,考虑到其最小空气间隙是由雷电过电压决定的,而雷电过电压50%放电电压基本呈线性关系。由雷电冲击电压海拔校正系数和海拔不超过1000m地区最小空气间隙。本标准7.1.7条,带电作业有关规范中规定,绝缘斗臂车绝缘臂的有效绝缘长度应不小于1.0m,绝缘操作杆有效绝缘距离应不小于0.7m。作业中,人体应保持对地不小于0.4m、对邻相导线不小于0.6m的安全距离;如不能确保该安全距离时,应采用绝缘遮蔽措施,遮蔽用具之间的重叠部分不得小于150mm。带电作业时如需穿越低压线,应保持有效安全距离或采取绝缘遮蔽措施。目前的柱式绝缘子、针式绝缘子高度一般不足0.3米,以往有关规程规定的带电导体对地不小于0.4米实际上难于做到,故对平原及高海拔地区暂不提具体数值。7.2条条文解释:7.2.1.1条,提出了雷电防护一般性原则,是基于技术经济比较后实施差异化防护,雷电防护不应追求100%防护率,而是在有限的经济投入下,力求实现工程运行可接受的安全率。7.2.1.2条,雷电防护应优先解决雷击故障率高的线路段或者供电供电负荷重要的线路,对少雷区,本标准不做防护要求,运行单位90/88 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7.2.1.3条,在现有防护措施中,安装线路避雷器措施理想情况下防护率为100%,而且线路不产生工频续流,在本标准中作为优先推荐措施,应用在雷击故障率高的线路段或者供电供电负荷重要的线路上。对易遭受直击雷的线路,为了进一步提高线路避雷器的使用寿命,可联合使用架空地线和线路避雷器措施,此时架空地线的作用主要是拦截雷电直击导线,通过反击流过避雷器本体的冲击电流将大幅降低,不宜造成避雷器本体击穿损坏。其他非优先防护的线路,防护措施还可使用绝缘塔头、架空地线、剥线型放电箝位绝缘子等,其中绝缘塔头和架空地线适用于遭受感应雷为主的线路。对于穿刺型放电箝位绝缘子和防护金具,由于受产品生产工艺和安装工艺难度的限制,已挂网应用情况显示自身故障率或者防护失效问题较多,本标准暂不做推荐。7.2.1.4条,对于线路避雷器的保护范围,经仿真研究,安装在临近电杆上的避雷器对本基电杆的保护效果极为有限,不推荐隔基安装方式。当预算有限时,可将待保护线路按雷击故障率高低划分为不同特征区段,优先在雷击故障率高的区段逐基逐相集中安装。放电箝位绝缘子同样处理。7.2.1.5条,控制雷击地线档距中央不反击导线的目的,一是可以增加线路的整体耐雷性能,因为电晕损耗,雷电波从档距中央传到绝缘子处一定是衰减的;二是将雷击绝缘闪络通道控制在绝缘子处,这样可以通过进一步在绝缘子处实施提高线路绝缘、安装线路避雷器91/88 等防护措施来提高防雷水平。公式S≥0.012L+1出自现行标准GB/T50064-2014,该标准中明确适用范围包含10kV等级,应用有依据。对于大档距线路,按照上述公式计算的导地线间距过大,此时,可以考虑允许雷击地线档距中央时反击导线,但是,接续的工频短路电流电弧不应该建弧燃烧,否则档距中央绝缘导线会烧断,按6kV/m起始建弧场强控制,可以计算出10kV非有效接地系统允许的导地线最小距离为1.1×12kV/6kV/m=2.2m。这个距离相当于用公式S≥0.012L+1计算100m档距需要控制的间距,在工程实施上可以接受。7.2.1.6条至7.2.1.11条,均引用或参考自现行标准,包括DL/T601-1996《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中10.1条,10.10条,10.11条,DL/T5220-2005《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中12.0.1条,Q/GDW180-2008《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技术规定》中7.0.15条,7.0.16条。7.2.2.1条至7.2.2.4条,均引用自现行标准,分别为GB/T50064-2014《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中5.5.1条和5.5.2条;DL/T5220-2005《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中12.0.9条;GB/T50064-2014中5.5.3条;GB/T50064-2014中5.5.4条。7.2.2.5条,参考DL/T1292-2013《配电网架空绝缘线路雷击断线防护导则》中6.2h)条,目的是使雷电在传导至柱上设备之前尽可能向大地释放,并通过线路避雷器限制导线对地过电压,以降低柱上设备绝缘雷击损坏概率。92/88 7.2.3.1条,对于低压线路,按照GB/T50064-2014中建弧率公式D.1.8估算,雷击绝缘闪络后工频续流建弧率为零,因此低压架空绝缘线路不需要采取雷击断线防护措施。对处于雷电活动强烈地区的线路,当运行显示雷击闪络故障频繁且运行单位有防护需求时,可采用安装线路避雷器的措施。7.2.3.2条至7.2.3.5条,引自现行标准,分别为GB/T50065-201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中7.2.1条;7.2.2条;7.2.3条;7.2.4条。本标准8.1条,绝缘线路的档距跟绝缘导线经济使用档距、线路路径及导线的机械特性等都有直接关系,在确定绝缘线路档距时,除考虑上述因素及导线对地安全距离、导线线间距离等条件外,还应结合各地运行经验确定。表8-1所列数据主要依据下述经验确定:1)在城镇采用高压、低压线路同杆架设方式居多。由于低压线路线间距离较小,接户线较多,且接户线又不宜过长。因此,城镇的高压线路应充分考虑低压线路的特点来确定档距。2)城镇外的空旷地区配电线路高、低压同杆架设较少,用户比较分散,档距可适当放大。3)因为绝缘导线特性决定在线路档距增大时将使其弧垂增大,在空旷地区考虑到风偏安全距离的影响,空旷地段档距不宜超过80m,也可根据地方运行经验,在确保安全运行的情况下酌情放大。4)根据对全国16个省市、直辖市的绝缘线路档距应用情况调研显示,城镇地区绝缘线路档距主要集中在40米-50米左右、空旷地区绝缘线路档距主要集中在50米-8093/88 米左右,目前运行状况良好。条文规定均指一般情况的线路,对于特殊情况的线路可按照地区运行经验确定。在全国各地市有关绝缘导线应用调研中,带钢芯的绝缘导线,采用剥皮安装后,在福建、湖北、浙江等地区的山地丘陵地段,最大使用档距可达到300m。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工程需要及运行经验选取机械性能较好的绝缘导线适当放宽使用档距。本标准8.2条,本条规定的杆塔排列方式是根据各地提供的调研资料为主要依据而确定的,在规划多回路同杆架设杆头排列方式时应充分考虑地区带电作业的需求;由于绝缘线路档距较小且覆冰工况下脱冰跳跃对临相导线影响较小,故可不考虑导线垂直排列时的水平偏移。本标准8.4条,10kV配电线路与1kV以下配电线路同杆架设时,为便于运行检修,须确保是同一路电源。本标准8.5条,规定的是绝缘导线最小线间距离,各地区可根据运行工况适当调整。10kV及以下架空线路在档距中的水平线间距离与线路运行电压和档距等因素有关,一般根据运行经验确定,表8-2中所列数据是以各地提供的调研资料数据为依据,并进行分析比较而得出的,主要依据以下经验确定:1)绝缘导线的耐压试验表明(如下表所示),绝缘导线允许短时触碰而不会电流泄露事故,所以线间距较裸导线适当减小;耐压方电缆型号规格长度10kV泄露电流10kV泄露94/88 式(m)(1min交流耐电流压时长)(A)(mA/m)单相对JKLGYJ-10kV-1980.0220.224地20/20单相对JKLGYJ-10kV-1980.0220.224地20/20双相一JKLGYJ-10kV-1起浸水980.0210.21420/20耐压结论:单相单独耐压和双相一起浸水耐压时的泄露电流几乎不变。2)在对各地进行调研中,配电绝缘线路线间距大部分根据现有规程制定,个别省份根据自身运行环境情况有做适当缩减(对甘肃、陕西、宁夏三省调研中发现配电绝缘线路线间距为0.6m),但考虑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可发生线路混线等其他情况(在对上海公司的调研中反应出现过混线情况),故本条对线间距只做适当缩减;综上,本条在GB50061《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表7.0.3对裸导线的最小线间距离的规定基础上适当缩减。10kV及以下绝缘架空线路档距在100m以上的线间距离可根据运行经验确定。本标准8.6条,对10kV及以下配电线路多回路杆塔的横档间的最小垂直距离,除考虑运行电压、档距等因素外,还应满足杆上作业时安全距离的要求。10kV绝缘线路同杆共架上下横担间垂直距离的数值是依据对各95/88 地区的调研运行情况确定的。10kV绝缘线路与380V绝缘线路同杆共架时的垂直距离,考虑了380V线路检修时,10kV线路不停电的安全检修距离,并结合运行经验及检修人员活动范围而确定。1kV以下绝缘线路垂直距离的确定是依据对各地区的调研运行情况确定的。海拔高度对于10kV及以下线路垂直距离的影响非常小,可根据各地运行经验进行修正。本标准9.1.2~9.1.3条,本次规范修订中,参考了电力行业标准《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规程》DL/T5220和《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601中的有关规定,并根据对全国部分地区(含南网)10KV架空绝缘导线线路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对绝缘导线的电线力学和对地距离等的计算分析,提出以80米为分界点,分别考虑导线的荷载。规定了档距不大于80米时,只考虑正常运行荷载;当档距大于80米时,应根据《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计算杆塔荷载,考虑导线的断线张力、不平衡张力。在原《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601-1996行标中规定,耐张塔和T接塔应考虑断线张力。但在《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规程》DL/T5220-2005中并未考虑导线的断线。因此,对10KV架空线路是否考虑断线,本次规范修订中进行了一些全国调研和计算分析。目前,一般10KV线路档距均比较小,安全系数较大,导线断线的可能性也比较小。而且在全国的调研中,也确实未发现10KV架空绝缘线路在档距较小时发生断线情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考虑到10KV架空绝缘线路将来会出现档距较大的情况。为保证线路96/88 的安全,因此提出在档距较大时,应按《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的要求考虑断线和不平衡张力。因此,在对绝缘导线的特性应力进行计算分析后,提出以80米档距为界来考虑导线的断线,但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条件计算确定。本标准9.2.2条,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了电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配网线路中,环形混凝土电杆应按《环形混凝土电杆》GB4623的要求进行选型。本标准9.2.4条,钢绞线抗拉强度设计值f见下表:2镀锌钢绞线强度设计值(N/mm)热镀锌钢丝抗拉强度标准值备注股数117512701370147015701、整根钢绞线的拉力设计值等于总截面与f的整根钢绞线抗拉强度设计值f乘积;7股6907458008609202、强度设计值f中已计19入了换算系数。7股股6707207808409000.92,19股0.90本标准10.1.1条,说明了配网线路杆塔的选用原则。在全国调研过程中,部分地区提出在冰灾、汽车撞击等偶然情况下,经常出现预应力水泥杆脆性断裂的情况。因此,为保证线路的可靠性,预应力水泥杆应在可能发生偶然事件的地方少用。本次规范修订也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新型电杆在配网架空线路中的使用,以满足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需求。本标准10.1.2条,原《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601-1996行标中采用安全系数法,本次修订中,根据《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的规定,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97/88 计法。并根据极限状态表达式,规定了结构或构件的强度、稳定和连接强度计算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的要求,采用荷载的设计值和材料强度的设计值进行计算;变形或裂缝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表达式,采用荷载的标准值和正常使用规定限值进行计算。本标准10.1.5条,在《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规程》DL/T5220-2005中规定了空旷地区配电线路连续直线杆超过10基时,宜装设防风拉。但在《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601-1996行标中并未规定此条。因此,根据10KV配网架空线路的设计经验,当耐张段超过500米时,宜根据耐张段内直线杆的情况,在合适位置装设防风拉线或采取其它防风措施。本标准10.1.7条,当档距较大时,水泥杆、钢管杆、铁塔的设计具有输电线路的特点。因此,在考虑大档距时,应按《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考虑杆塔的变形。本标准10.3.2条,电杆的设计埋深,应根据电杆杆位的地质情况进行计算确定。根据经验,目前国内在实际工程中的情况,电杆的埋深一般按电杆全高的1/6考虑。本标准10.3.4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最低标准为C20级。本标准11.1.1~11.1.3条,引自DL/T5220-2005《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该条文自2005年执行以来,运行情况良好,可进一步提高执行范围,引作国标使用。本标准11.1.4条,引自DL/T601-1996《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98/88 技术规程》,该条文自1996年执行以来,运行情况良好,可进一步提高执行范围,引作国标使用。本标准11.2.1条,根据编写组对设备定义的共识及其应用范围的调研,进行常用柱上设备分类、定义及应用场景的介绍。本标准11.2.2、11.2.3条,根据各地区实际运行经验,对相关柱上设备的设计提出引导性建议。本标准11.2.4条,引自DT/T5352-2006《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该条文自2006年执行以来,运行情况良好,可进一步提高执行范围,引作国标使用。本标准11.2.5条,引自GB1985-2004《高压交流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本标准11.2.6条,架空绝缘配电线路为保障线路的安全运行,进一步强化配电线路全绝缘的要求,可选用全绝缘封闭型喷射式熔断器。本标准11.3.1条,对进一步提升架空线绝缘化率,结合各地区使用情况,提出引导性建议。本标准11.3.3条,本条文中绝缘护罩异物搭接要求表格引用自《DL/T378-2010变压器出线端子用绝缘防护罩通用技术条件》,该条文自2010年执行以来,运行情况良好,可进一步提高执行范围,引作国标使用。本标准11.3.4条,柱上设备导体裸露部分宜进行绝缘防护处理,并满足散热、阻燃、抗紫外线老化等方面的要求,其设备连接引线宜99/88 为自带封闭绝缘引线。本标准11.3.5条,目前市场上还没有成型的可装卸式验电和接地口,当绝缘接地线夹加设绝缘罩或做绝缘处理时,由于绝缘接地线夹是安装在绝缘导线上,不易于受力操作,检修作业极为不便,故要求其验电和接地口为全裸露带电体。本标准11.4.1条,根据编写组对配电自动化的应用达成相关共识,结合各地区实际运行经验,对配电自动化的设计提出引导性建议。本标准11.4.4条,FTU采集架空线路正常运行和故障时的运行信息,通过光纤或无线通信网络上传至主站。本标准11.4.5条,PT(电压互感器)正常运行情况下为FTU提供工作电源和测量功能,并为操作电压为交流220V的柱上开关提供操作电源,或通过FTU整流为操作电压为直流的柱上开关提供操作电源,同时对后备电源进行充电;当配电线路出现故障情况时,由后备电源供电。本标准11.4.6条,在线监测终端宜具备故障识别、故障区分、暂态故障录波、信息远传、复位功能。本标准12.1条,对中压及低压的接户线做了明确定义。本标准12.2条,档距即为接户线两支持点间的距离。本条文系根据现场调研和各地运行经验而提出,制定了“lkV~10kV接户线的档距超过30m时,应按lkV~10kV配电线路设计”的条文规定;调研中各地反映,lkV以下接户线档距超过25m时,由于弧垂加大,线间距离相应减小,容易发生碰线事故,因此本条文制定了“lkV以下接100/88 户线的档距超过25m时宜设接户杆或按lkV以下配电线路设计”的规定。本标准12.3.1条,《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2DL/T5220-2005表7.0.6中铜芯绝缘导线最小截面取值为16mm,且2在实际运用中lkV~10kV铜芯绝缘导线16mm也能满足运行要求。接户线最小截面选取应满足机械强度及导线载流量的要求,根据《额定电压10kV及以下架空绝缘电缆》GB/T14049-2008、《架空绝缘配22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601-1996中16mm铜芯绝缘导线和35mm铝芯绝缘导线拉断力数据及导线载流量的对比分析,lkV~10kV铜芯、铝芯导线截面最小数值制定合理。本标准12.3.2条,接户线最小截面选取应满足机械强度及导线载流量的要求,根据《额定电压1kV及以下架空绝缘电缆》GB∕T12527-2008、《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601-199622中10mm铜芯绝缘导线和16mm铝芯绝缘导线拉断力数据及导线载流量的对比分析,lkV以下铜芯、铝芯导线截面最小数值制定合理;且22根据10mm铜芯绝缘导线及16mm铝芯绝缘导线载流量数据计算分析,能够接待用户至少12kW的用电负荷,所以能满足绝大部分用户需求。本标准12.4条,因lkV~10kV接户线的档距小(不宜大于30m),该条文规定符合《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601-1996的第7.7章节及《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220-2005第9.0.6章节最小线间距离的规定,满足电气安全距离的要求。101/88 本条文规定的“自电杆上引下的1kV以下接户线(档距25m及以下)的最小线间距离取值0.15m与《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220-2005第9.0.11章节规定的“1kV以下配电线路每相的引下线最小净空距离数值”一致,满足电气安全距离的要求。本条文规定的沿墙敷设的1kV以下接户线最小线间距离依据“《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中表7.2.4规定屋外布线时,当1.5<支持点间距(m)≤3,导线最小间距取值0.1m,3<支持点间距(m)≤6,导线最小间距取值0.15m”内容制定,且满足电气安全距离的要求。本标准12.5条,依据《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601-1996和《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220-2005制定。lkV~10kV接户线受电端对地距离,一般与高压配电室的建筑高度有关,根据《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352-2006中第8章节“配电装置型式与布置”相关规定,lkV~10kV接户线受电端对地垂直距离最小值取4m满足人身安全要求。lkV以下接户线受电端,一般都固定在墙上,且接户线档距小,对地距离只要不为人举手碰到即可,一般取值2.5m,且各地运行中未发现问题,此距离可满足电气安全要求。本标准12.6条,lkV以下接户线至路面中心的垂直距离取值考虑了需满足通车安全的要求。依据《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220-2005及《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601-1996制定,本条文取值考虑了人身安全的要求。lkV以下102/88 接户线跨越人行道时,除了保证行人不能碰到外,还需考虑接户线在用电侧的最小对地距离,当接户线从街道这一边跨到另一边时,保证接户线同所跨街道的距离要求。当lkV以下接户线沿墙敷设时,接户线固定在墙上,档距小,对地距离只要不为人举手碰到即可,依据“《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中表7.2.1中对护套绝缘线屋外敷设至地面的最小距离为2.7m”制定,且各地运行中未发现问题,此距离可满足安全要求。本标准12.7条,依据《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601-1996制定。本标准12.8条,根据现场调研及各地运行资料,执行《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601-1996和《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220-2005内的相关数值在运行过程中未发现不安全现象,满足安全运行要求,故采用其数值。本标准12.9条,依据《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601-1996和《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220-2005制定。本标准12.11、12.12条,主要为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依据《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601-1996和《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220-2005制定。本标准12.13条,由于各种金属绝缘线性能不同,故不能在档距中进行连接,根据各地运行经验及调研资料,不同金属、不同规格的接户线在档距中连接,可能因接触不良,受力不均造成接户线断开,103/88 间断供电等现象,甚至烧毁用电设备。本标准12.14条,因铜和铝两种金属的电化性质不同,接户线与线路导线如为铜铝直接连接,可造成铝线电化腐蚀,引起接触不良,导致导线烧毁。因此为防止铜铝氧化造成断接户线,保证人身及用电设备安全,接户线与线路导线如为铜铝连接,应有可靠的铜铝过渡措施。本标准12.15条,主要考虑对弱电线(如有线电视线、通讯线等)安全。本标准12.16条,平行集束电缆已较为成熟,且有DL/T5253-2010《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与施工规程》标准支撑,推荐设计应用。本标准13.1条,一般情况下架空绝缘配电线路的绝缘导线负载不会达到最高值,常年运行时导线温度并不高,可按最高气温计算最大弧垂。只有在系统事故线路短期过载运行时,绝缘导线温度才有可能达到允许温度。当架空绝缘配电线路与标准轨距和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交叉时,为重要交叉跨越,同时该档档距一般较大,考虑到电流过热引起的弧垂增大较多,应按照绝缘导线允许温度计算弧垂。绝缘导线允许温度参照本规范条文5.3.1。本标准13.7条,现今林木资源宝贵,当绝缘配电线路通过林区时,应尽量发挥绝缘导线的绝缘特性,不砍伐或尽量少砍伐林木。本标准13.2~13.10条,依据GB50061-2010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相关要求制定,但根据以下原则进行修改:104/88 鉴于绝缘导线的材料特性,采用绝缘导线的架空绝缘配电线路,交叉跨越时与跨越物的距离可以减小。但考虑到架空绝缘配电线路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如绝缘层老化、绝缘层破损等),为提高人身安全,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条文制定遵循以下原则:绝缘导线与有人员活动场所(如公园、绿化带和林区的树木等)的最小距离不仅需要考虑绝缘导线的材料特性,更应将人员活动的范围纳入考虑范畴,确保人身安全;绝缘导线与无人员活动场所的最小距离应充分发挥绝缘导线的材料特性,适当减小。本标准13.11条,特殊管道主要指架设在地面上的输送易燃、易爆物体的管道。绝缘配电线路与这些管道交叉时,从安全考虑,杆位或线路应避开管沟的检查井、孔。因为在检查井、孔口处,存在油、汽等易燃气体冒出的可能性,易引发事故。本标准13.12条,本条是绝缘配电线路设计电气安全距离的要求,须严格执行。本条依据GB50061-201012.0.16进行编制,仅补充和修改下述内容:1)当架空绝缘配电线路与电气化铁路交叉时,在平原地区应入地,山区入地困难时,应协商并签订协议,同时明确导线在跨越档内不允许接头,并采用双固定的导线固定方式。2)导线最小截面依据导体材质的不同而规定,铝合金芯绝缘导线和钢芯铝绞线芯绝缘导线的最小允许导线截面可参照铝芯绝缘导线的要求。3)交跨的电力线路的电压等级扩展至500kV。105/88 4)增加电车道杆塔外缘距轨道中心的距离要求。5)增加架空绝缘配电线路与人行天桥的相关距离要求。1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