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7.63 KB
  • 2022-05-11 18:18:56 发布

DB34∕T 4028-2021 沥青路面复拌再生施工技术指南(安徽省)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65.020.20CCSB15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4028—2021沥青路面复拌再生施工技术指南Technicalguideforremixingrecyclingconstructionofasphaltpavement2021-09-30发布2021-10-30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4/T4028—2021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合肥公路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出。本文件由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合肥公路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市公路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南京林业大学、合肥市公路管理服务中心、安徽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安徽虹环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安徽虹达道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杰、王有贤、戴向阳、龙钧、马文平、刘峰、王大明、赵曜、杨枫、丁中才、应金、陈安祥、计海青、李洋、田雷、王长伍、王冬菊、陈晓君、左勇、陈娟娟。I DB34/T4028—2021沥青路面复拌再生施工技术指南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沥青路面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材料技术指标、施工质量控制及检验标准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各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复拌再生施工。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JTG5421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JTGE2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F4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H30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复拌再生remixingrecycling加热、软化和翻松原沥青路面,按需要加入再生剂、新沥青和特定级配的新沥青混合料,将原路面混合料和新沥青混合料一起进行提升复拌,经充分热态复拌拌和后,将拌和后的再生沥青混合料摊铺碾压成型。3.2再生沥青rejuvenatingbinder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AP)中沥青与再生剂组成的胶结料。3.3再生沥青混合料recycledasphaltmixture再生时摊铺在路面上的含有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AP)、再生剂和新沥青混合料的沥青混合料。3.4再生沥青混合料级配gradationofrecycledmixture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AP)集料级配与新沥青混合料集料级配的合成级配。3.5新沥青混合料掺配比例percentageofnewasphaltmixtureinrecycledasphaltmixture新沥青混合料质量占再生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比例。3.6热粘结hotjoint1 DB34/T4028—2021通过加热,使原路面的沥青层与新铺的沥青层粘结时处于热态,以保证层间粘结紧密。4符号和缩略语下列符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PQI——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CI——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SSI——路面结构强度指数RAP——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DI——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QI——路面行使质量指数SRI——路面抗滑性能指数5适用条件5.1一般要求5.1.1复拌再生技术主要适用于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路面、抗滑表层沥青混合料路面和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路面的就地修复性养护。采用沥青路面复拌再生技术时,原路面应符合下列规定:a)路基和路面结构强度应符合使用要求。b)主要病害集中在沥青路面表面层。c)沥青路面存在局部深层病害时,必须对其进行处理后,再采用复拌再生技术进行处治。d)施工路段长度不宜小于2km。5.1.2复拌再生技术可用于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层病害处治。不适用于钢桥面铺装沥青层病害处理。5.2适用的路面技术状况复拌再生技术适用于处理沥青路面表面层病害,适用于沥青路面裂缝、磨光、脱皮、松散、麻面、平整度下降、泛油、轻微车辙等病害的处治。选择复拌再生时,路面技术状况宜满足表1的要求,路面其他技术状况指标宜符合JTG5421的要求。表1复拌再生技术适用的路面技术状况指标技术要求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80原路面回收沥青25℃针入度(0.1mm)≥20原路面沥青混合料的沥青含量(%)≥3.8路面病害波及范围主要集中在再生深度范围内5.3气候条件沥青路面复拌再生工程施工气温宜在5℃以上,不得在雨天施工,且不宜在大风天气施工。6原路面状况调查2 DB34/T4028—20216.1路面基础资料收集6.1.1在应用复拌再生施工技术前,应进行详细的原路面基础数据收集。原路面基础数据应包括设计、施工和养护资料。6.1.2设计资料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原路面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设计弯沉、材料等方面的资料。6.1.3施工资料应包括原路面施工材料、施工工艺、设计变更资料以及交竣工资料等。6.1.4养护资料应包含养护历史、路况检测数据、养护工艺、材料类型等。6.2路面技术状况调查6.2.1对路面的病害进行现场调查,记录路面裂缝、坑槽、车辙、推移、麻面、松散、泛油等病害类型的数量、范围、破损程度及所在位置,并计算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和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6.2.2检测路面平整度和抗滑性能,并计算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和路面抗滑性能指数(SRI),评价路面的行驶性能。6.2.3通过弯沉检测判断结构层强度,计算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分析路面结构层强度,评价路面结构层尤其是基层的完整状况。6.3旧路面材料性能调查6.3.1原路面应进行取芯。取芯点应位于典型病害处,包括纵横向裂缝、车辙、泛油、坑槽等病害位置。取芯过程中,详细记录芯样的完整性、厚度、层间粘结情况、下承层整体性等。6.3.2对原路面沥青混合料取样分析,进一步评价原路面混合料技术状况。取样宜采用机械切割或加热翻松等方式进行,每一施工路段(为2~5km)每个车道取样1处,路面材料变化处增加取样,每处取样点样品质量不得少于100kg。为更好的评价复拌再生施工过程对原路面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宜采用沥青路面养护修补车模拟再生施工工况进行取样。6.3.3取样主要用于评价沥青混合料油石比、级配、旧沥青性能、旧集料性能。6.3.4原路面沥青混合料及回收的旧沥青检测项目见表2。表2旧沥青混合料检测项目材料检测项目试验方法空隙率JTGE20-T0705原路面沥青混合料RAP马歇尔稳定度JTGE20-T0709流值JTGE20-T0709沥青含量JTGE20-T0722针入度JTGE20-T0604RAP中的沥青软化点JTGE20-T0606延度JTGE20-T0605RAP中的集料级配JTGE20-T07257新添加原材料要求7.1沥青3 DB34/T4028—20217.1.1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新添加的道路石油沥青应符合JTGF40的规定。7.1.2新添加的沥青种类和标号宜与原路面采用的沥青一致。7.2再生剂7.2.1选择再生剂时,应以改善老化沥青性能和原路面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为原则。7.2.2再生剂应有一定的耐热性和抗老化性能,以保证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耐久性。7.2.3复拌再生施工再生剂最佳用量确定方法见附录A。7.2.4复拌再生施工再生剂技术指标宜满足表3的要求。表3复拌再生施工再生剂技术要求检测项目技术要求检测方法260℃黏度(mm/s)50~175JTGE20-T0619闪点(℃)≥220JTGE20-T0611饱和分含量(%)≤30JTGE20-T0618芳香分含量(%)≥30JTGE20-T0618薄膜烘箱试验前后黏度比≤3JTGE20-T0619薄膜烘箱试验后质量变化(%)≤4,≥-4JTGE20-T0609315℃密度(g/cm)实测JTGE20-T0603注:薄膜烘箱试验前后黏度比=试样薄膜烘箱试验后黏度/试样薄膜烘箱试验前黏度7.3新沥青混合料应根据原路面沥青混合料集料级配,以及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要求,确定新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与添加比例,并检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新沥青混合料掺配比例一般为15%~30%。复拌再生施工用粗集料、细集料、填料等,均应符合JTGF40中集料的技术要求。7.4其他外加剂根据需要添加的温拌剂、抗车辙剂等外加剂材料,应符合JTGF40的有关规定。8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8.1一般规定8.1.1在配合比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原路面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和病害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8.1.2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类型宜与原路面沥青混合料类型保持一致。8.1.3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宜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或旋转压实方法。8.2目标配合比设计8.2.1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集料级配范围、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指标宜满足JTGF40的相关规定。8.2.2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按照附录A的设计方法进行。4 DB34/T4028—20218.3生产配合比验证8.3.1复拌再生施工应经过试验段铺筑对目标配合比设计进行验证,并确定最终的生产配合比。8.3.2通过试验段检验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项目主要有: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级配、油石比、马歇尔稳定度、流值、空隙率等指标。8.3.3现场检测项目包括:平整度、渗水系数、压实度等。9施工质量控制9.1施工准备9.1.1施工前应做好材料、设备、人员、技术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按照JTGH30的规定编制交通安全组织方案,制定施工过程中各项环境保护措施。9.1.2施工机械设备性能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的要求。表4施工机械设备性能技术要求设备名称数量(台套)技术要求加热机2~4加热深度≥4cm,加热宽度≥3.75m,加热温度<200℃再生机1再生宽度≥3.75m,深度≥4cm,再生剂、沥青计量精度≥1%复拌机1拌和能力≥100t/h,下承层加热温度≥100℃摊铺机1带自动找平钢轮压路机1~2≥12吨轮胎压路机1≥30吨振动压路机1≥12吨沥青拌和站1间隙式拌和机9.1.3施工现场设备布置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施工现场设备布置平面示意图9.1.4沥青路面复拌再生施工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5 DB34/T4028—2021图2沥青路面复拌再生施工工艺流程9.1.5原路面病害处理如下:a)在进行复拌再生施工之前,根据旧路调查结果及病害情况,确定深层病害范围,在复拌再生施工前必须进行处理。可根据病害类型及面积大小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如修补、开挖换填基层材料并用沥青混合料恢复原状、注浆等。b)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车辙隆起高度大于15mm或其他等级公路车辙隆起高度大于30mm,宜预先铣刨平整。c)宽度不大于5mm的一般纵横向裂缝可不进行处理。宽度大于5mm的严重纵横向裂缝应进行深层处理,将沥青面层分层呈阶梯状开挖后灌缝并铺设抗裂贴,再用新沥青混合料分层回填压实,恢复至原路面标高。9.1.6若路面存在热熔型标线等影响施工质量的杂物,施工前应进行清理或施工中加热后清除,并对原路面进行清扫。9.1.7若路面存在对复拌再生施工影响的其它障碍物,如护栏、混凝土基础、凸起路标等,施工前应对其移除或重新布设。6 DB34/T4028—20219.2试验段施工复拌再生施工试验段长度不宜小于200m,试验段施工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正式施工。通过铺筑试验段应完成以下工作:a)检验再生设备的性能是否满足复拌再生施工需要;b)确定加热设备组合、加热时间以及加热温度等施工工艺和参数;c)确定再生设备施工速度以及推铺碾压等工序参数;d)验证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确定再生剂、新添加的热沥青以及新沥青混合料的合理用量及其掺加工艺参数;e)检验施工组织及交通组织方案的可行性。9.3原路面加热9.3.1应根据路面加热效果配置加热机组,针对SMA等特殊材料沥青路面以及环境温度较低时,应适当增加加热设备,以保证加热效果及施工温度。9.3.2加热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加热工艺,各加热设备统一按照设定的施工速度匀速行进。9.3.3第一台加热设备作业完路表温度不得低于100℃,最后一台加热设备作业完路表温度不得低于160℃,普通沥青路面路表温度应不高于185℃。如果原路面为改性沥青或SMA材料,加热温度应提高10~15℃,路面路表温度应不高于200℃。9.3.4原路面加热宽度比翻松宽度每侧应至少宽出200mm。9.3.5加热设备在施工过程中要沿基准线行走,确保施工后线型顺直美观。9.4原路面翻松9.4.1应用再生机械的翻松结构对原路面进行翻松处理,以匀速将原路面均匀翻松,翻松时严禁破碎原路面的粗、细骨料。9.4.2翻松宽度及深度应按设计要求,两车道之间翻松搭接宽度应大于200mm。9.5复拌再生9.5.1喷洒再生剂、新沥青原路面翻松后,按照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确定的使用量喷洒再生剂、新沥青。沥青再生剂、新沥青喷洒应符合下列规定:a)喷洒应全断面均匀洒布,确保喷洒到已经翻松的原路面沥青混合料上的再生剂、新沥青与原路面沥青混合料充分融合。b)利用自动喷洒控制系统精准计量,且喷洒控制系统应与再生设备行驶速度、再生深度相关联。9.5.2原路面材料收集将翻松、喷洒再生剂、新沥青后的原路面沥青混合料收集成一个梯形截面的料带。9.5.3提升复拌将新沥青混合料添加到原路面收集而成的料带上,并将料带提升复拌,提升过程中混合料应处于封闭的空间,以保证再生沥青混合料温度符合拌和要求。待原路面沥青混合料与新沥青混合料充分拌和后,形成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7 DB34/T4028—20219.6摊铺碾压9.6.1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摊铺前,应加热施工全断面宽度内的下承层顶面,顶面加热温度不得低于100℃,确保上下层间为热粘结。9.6.2将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输送到摊铺机进行摊铺,摊铺时应保证混合料均匀,不得出现粗糙、拉毛、离析等现象。摊铺过程中应加强纵横缝的控制,纵横向接缝应做到平整、密实、无高差错台、无离析等现象。9.6.3碾压过程中应做到紧跟碾压,为保障压实效果,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压路机数量。为防止沥青混合料碾压过程中粘轮,宜采用雾状或间断喷水法向碾压轮喷水,尽可能少喷水,避免漫流造成混合料降温过快。9.6.4纵向接缝应采用热接缝,使施工缝两侧的沥青混合料相互嵌挤,不得采用封水性差的冷接缝方式。9.7开放交通碾压工序结束后,待路面温度降至50℃以下后,方可开放交通。10施工质量检验标准10.1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各指标直接影响复拌再生施工质量,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施工过程中各检查项目及质量要求见表5。表5复拌再生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检测项目检测频率质量要求试验方法无明火、无烧焦或炭化路面、外观随时目测不打碎原路面骨料接缝随时紧密平整、顺直、无跳车三米直尺≤185(普通沥青路面)路表加热温度(℃)随时≤200(改性沥青路面)≥120(普通沥青混合料)红外线温度计实测再生混合料摊铺温度(℃)随时≥130(改性沥青混合料)≥135(SMA沥青混合料)摊铺前下承层温度(℃)随时≥100碾压终了温度(℃)随时≥85再生剂/新沥青用量随时符合设计要求总量法加热翻松深度(mm)每200m一处设计值±5插入法量测加热翻松宽度(mm)每200m一处不小于设计宽度卷尺量测2压实度(%)每1500m检验1组不小于理论最大相对密度的93JTGE20-T0924稳定度(KN)马歇尔试验流值(mm)每个工作日1次符合混合料设计要求JTGE20-T0702/T0709空隙率(%)8 DB34/T4028—202110.2质量检验标准复拌再生施工质量检验项目与频率应按表6的规定执行。表6复拌再生施工检验项目与频率检查项目检查频度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试验方法表面平整密实,不得有明显轮迹、裂缝、外观随时目测推移等缺陷,且无明显离析接缝处高差(mm)每200m测1次≤3三米直尺间隙宽度(m)每100m检验1次大于设计宽度JTGE20-T0911厚度平均值不小于设计厚度2每1500m检验1处JTGE20-T0912(mm)合格值-5,+102压实度(%)每1500m检验1组不小于理论最大相对密度的93JTGE20-T0924≤1.5(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平整度(标准差,mm)全线连续JTGE20-T0932≤2.5(其他等级公路)≤200(SMA路面)2渗水系数(mL/min)每1500m检验1处JTGE20-T0971≤300(其他类型路面)9 DB34/T4028—2021附录A(规范性)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A.1一般规定A.1.1本方法适用于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A.1.2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通过试验段进行验证。A.2确定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目标级配根据公路等级、工程性质、交通特点、材料品种等因素以及原路面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特点、旧集料性能,结合当地水文气候地质条件,确定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目标级配范围。A.3新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及添加比例确定A.3.1根据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目标级配和沥青混合料回收料的矿料级配,按照JTGF40的规定中矿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确定新添加沥青混合料矿料各组分比例、级配组成及总用量。A.3.2对新沥青混合料添加比例进行验证复核。A.4再生剂最佳用量确定A.4.1根据原路面的气候条件、交通量、路面病害类型等确定旧沥青再生目标标号。目标标号与新沥青标号相差宜不超过一个等级。A.4.2再生剂按一定的间隔,取3~5个再生剂用量,将旧沥青与再生剂充分混合均匀后测定再生沥青的三大指标(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将不同用量再生剂添加到经加热软化的原路面沥青混合料中,拌和均匀制成试件测定马歇尔稳定度、流值、空隙率等指标,绘制与再生剂用量相关的变化曲线,综合确定再生剂最佳用量。当确定的再生剂掺量过大时,应更换再生剂,重新确定最佳用量。A.4.3再生剂最佳用量确定方法流程如图A.1所示。10 DB34/T4028—2021图A.1再生剂最佳用量确定方法流程图A.5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确定A.5.1预估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以此为中值,以一定的间隔确定5个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沥青用量,分别成型马歇尔试件。A.5.2按照JTGE20的方法测试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吸水率、理论最大相对密度、马歇尔稳定度和流值。A.5.3按照JTGF40的方法确定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A.6新沥青用量确定A.6.1根据所确定的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再生沥青含量及新沥青混合料添加比例,确定新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新沥青混合料沥青含量应避免出现沥青用量过大,以防止沥青流淌和离析等现象发生。A.6.2当新沥青无法随同新沥青混合料加入时,多出的部分新沥青应通过再生机组在施工现场进行添加。A.7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检验A.7.1根据再生剂、新沥青掺量以及新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和添加比例,通过试拌,对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配合比进行检验,检验试验包括级配、油石比、马歇尔稳定度、流值、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车辙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等。A.7.2检验不符合要求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A.8试验段验证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11 DB34/T4028—2021A.8.1通过试验段验证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A.8.2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流程见图A.2。旧沥青混合料取样及评价旧沥青评价RAP集料级配测试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目标级配确定旧沥青再生试验及再生剂掺量确定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确定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检验否是否满足要求是铺筑试验段否是否满足要求是完成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图A.2复拌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