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06 KB
- 2022-05-11 18:30:23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道路设计1.1工程范围桂林临桂开发区分三期实施,本次设计为二期工程内甲六路工程设计。其设计起点与科技十五路平交,起点桩号G1K0+000,坐标X=2612235.689,Y=45195.583;依次与科技十五路、科技十四路、科技十三路、科技十二路平交,终点桩号K1+730,坐标X=2613808.067,Y=45916.606,长度1730米。道路标准断面宽为50m。具体布置如下:3m人行横道,两侧分隔带3m,机动车道路缘代0.5m,非机动车道路缘代宽度0.5m,机动车道宽16m,非机动车道宽8.5m。2、设计依据标准和规范2.1道路性质和技术标准2.1.1设计依据1)桂林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提供的1:1000电子版地形图;2)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3)相关的国家及地方规范、规程。2.1.2设计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2)计算行车速度:60km/h3)红线宽度:60m4)路面结构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5)路面荷载标准:BZZ-100KN6)道路结构设计年限:15年预计建成通车第一年交通组成如下表:预计建成通车第一年交通组成如下表:车型交通量解放CA10B1000黄河JN1501300尼桑CK20L620交通SH141170太拖拉13858东风EQ14062
南阳35185机动车道宽度确定以建成通车第一年交通组成为起始年进行设计,路面设计要求以双轮组重车轴载BZZ-100KN为标准轴载,轮胎压强P1=0.7Mpa,单轮轮迹当量圆直径r1=10.65cm;在设计使用期内,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0%,筑路材料丰富。7)雨水排水部分技术标准按雨水、污水分流体制设计,本次设计仅考虑雨水排水设计。(1)假设全线没有其他排水系统,雨水按自然地势排放。(2)雨水水力计算:采用公式q=,Q=ψFq其中:重现期P=1年,径流系数=0.3,最小管径D450mm。2.2设计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4);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3工程地质条件由浅到深的顺序如下:第一层填筑土:填筑土:紫红色,青灰色,灰白色,稍湿,松散,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角砾及碎石等,粉质粘土约占50%,角砾、碎石约占50%;角砾、碎石呈棱角形、亚圆形,粒径1~7cm。为新近堆填,尚未完成固结,属欠固结土。第二层粉细砂:青灰色,灰黑色,湿,松散~稍密,有臭味,粉细砂约占70~80%,含粘粒10~20%,含少量有机质、淤泥等。第三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暗紫红色,泥、铁质胶结,风化裂隙极发育,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岩块用手易折断,为极软岩。。3、道路设计概要3.1线形设计技术标准1)设计车速=60km/h。2)竖曲线最大纵坡3.5%,最小纵坡0.3%,最小坡长170m。
3)该设计道路全线为一直线,故没有平曲线设计。3.2道路横断面设计设计标准:道路等级: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计算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红线宽度:60米设计年限:15年根据道路等级和红线宽度及设计要求,本次设计采用三幅路形式。通过计算机动车道采用双向四车道,每条车道宽3.75米,路缘带两侧各0.5米,采用1.5%直线型单向横坡;非机动车道宽3.75米,采用1.5%直线型单向横坡;人行道设计主要包括人行道宽度和横坡的确定以及人行道在道路横断面上的布置。道路总宽50m,详见标准横断面图。3.3道路横断面设计本次设计为甲六路。其设计起点与科技十五路平交,起点桩号K0+000,坐标X=2612235.689,Y=45195.583;终点桩号K1+730,坐标X=2613808.067,Y=45916.606,长度1730米。道路横断面形式为三幅路形式,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50米,其中行车道为16米,非机动车道为17米,人行道为6米,,两侧分隔带6m。由于相交道路较多,故绿化带仅在交叉口处断开,断开距离根据交叉口的大小拟定,详见道路平面图。3.4道路纵断面设计该路自然地势较为平坦,高差变化不大,在进行纵断面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既有和规划中的相交道路的高程,结合了两侧原地面高程进行设计。变坡点均在整桩号。纵断面设计均满足最大、最小纵坡的要求(最大纵坡3。5%,最小纵坡0.3%),本设计段的时速为60km/h,最小坡长为180米,共设计五条竖曲线。3.5路基路面设计3.5.1地基参数选取根据地质资料,一般路段土基回弹模量E0=42MPa,为了加强基层的强度和稳定性,基层材料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3.5.2道路结构设计3.1线形设计技术标准
1)设计车速=60km/h。2)竖曲线最大纵坡3.5%,最小纵坡0.3%,最小坡长170m。3)该设计道路全线为一直线,故没有平曲线设计。3.2道路横断面设计设计标准:道路等级: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计算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红线宽度:60米设计年限:15年根据道路等级和红线宽度及设计要求,本次设计采用三幅路形式。通过计算机动车道采用双向四车道,每条车道宽3.75米,路缘带两侧各0.5米,采用1.5%直线型单向横坡;非机动车道宽3.75米,采用1.5%直线型单向横坡;人行道设计主要包括人行道宽度和横坡的确定以及人行道在道路横断面上的布置。道路总宽50m,详见标准横断面图。3.3道路横断面设计本次设计为甲六路。其设计起点与科技十五路平交,起点桩号K0+000,坐标X=2612235.689,Y=45195.583;终点桩号K1+730,坐标X=2613808.067,Y=45916.606,长度1730米。道路横断面形式为三幅路形式,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50米,其中行车道为16米,非机动车道为17米,人行道为6米,,两侧分隔带6m。由于相交道路较多,故绿化带仅在交叉口处断开,断开距离根据交叉口的大小拟定,详见道路平面图。3.4道路纵断面设计该路自然地势较为平坦,高差变化不大,在进行纵断面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既有和规划中的相交道路的高程,结合了两侧原地面高程进行设计。变坡点均在整桩号。纵断面设计均满足最大、最小纵坡的要求(最大纵坡3。5%,最小纵坡0.3%),本设计段的时速为60km/h,最小坡长为180米,共设计五条竖曲线。3.5路基路面设计3.5.1地基参数选取根据地质资料,一般路段土基回弹模量E0=42MPa,为了加强基层的强度和稳定性,基层材料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3.5.2道路结构设计机动车道采用: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2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5cm石灰粉煤灰土。人行步道采用:6cm混凝土方砖(C30)+3cm水泥砂浆(1:3)+10cm水泥稳定石屑。3.5.3道路结构层设计参数道路各结构层的力学参数应满足规范要求。3.6排水工程设计3.6.1雨水管道设计方法地面道路采用雨水蓖收集降水,管道排水方式。3.6.2雨水管道的位置和规格1)雨水管的位置锦绣大街道路雨水管管位:左右侧雨水管位于非机动车道内,距道路中线15米处。2)雨水管道规格和管基雨水管管径,坡降根据计算进行设计。本次设计雨水管径500~800,本工程设计内有雨水出水口1座。雨水管均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承插式Ⅱ级管,120°混凝土管基,另加铺10cm碎石垫层,检查井间距大部分为40米;少数为60m。设计管段长在100——200米范围内。3.7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设计道路沿线与科技十五路、科技十四路、科技十三路、科技十二路相交。设计时综合考虑行车舒适、排水通畅、与周围建筑物的标高相协调等因素,合理确定交叉口设计标高。3.8施工方案设计主要包括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方法及施工注意事项。设计计算书1、横断面设计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步道,和分车带部分组成。横断面设计采用三块板形式。1.1机动车道设计1)设计年限末平均日交通量的推求和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1)设计年限末平均日交通量的推求
预计建成通车第一年交通组成如下表:车型交通量解放CA10B1000黄河JN1501300尼桑CK20L620交通SH141170太拖拉13858东风EQ14062南阳35185车辆换算系数:黄河JN150:1.0尼桑CK20L:1.0解放CA10B:2.0交通SH14:1.5太拖拉138:1.0东风EQ140:1.0南阳351:1.5根据的原始资料,采用下述公式计算Nt=Ni×(1+r)t‒1式中:Nt—设计年限末平均日交通量(pcu/d);Ni—现状年平均日交通量(pcu/d);t—规划设计年限;r—交通量平均增长率。其中Ni=(1300+620+770+580+62)×1.0+170×1.5+(1000+83)×2=3815Nt=4734×(1+10%)15_1=14487(2)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采用下述公式计算Nh(单)=Nt×k×δNh(双)=Nt×k式中:Nh—单向设计小时交通量(pcu/d);K—高峰小时交通量系数,取k=0.11;
δ—方向不均匀系数,取δ=0.6;Nh(单)=14487×0.11×0.6=956Nh(双)=14487×0.11=15932)城市道路各种车型混合行驶时一条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约为1245pcu/d。3)通行能力验算及机动车道宽度确定(1)机动车道车道数估算N(双向)=双向小时交通量/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取整数。N(双向)=1593/(1245×0.8×0.59)=3.5,取N(双向)=4故车道数取N(双向)=4。注意: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将一条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进行道路分类系数折减与交叉口影响折减后,得到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本路为城市主干路,道路分类系数取0.8,交叉口折减系数取0.59。(2)通行能力验算单向设计小时交通量=1245×0.85×2=2117≥1187则车道数满足要求。(3)机动车道宽度Wc=n×b×2=2×3.75+2×0.5=16式中:Wc—机动车道宽度(m);n—单向车道数;b—一条机动车道宽度,取,3.75m;Wmc—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取0.5m1.2非机动车道设计非机动车道宽度=2×3.75+2×0.5=8.5m,非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取0.5m。1.3车行道路横坡度车行道横坡度采用1.5%直线型横坡,绿化带亦采用1.5%直线型横坡,布道采用2%直线型横坡。1.4人行道设计人行道宽度取0.75×8=6m,两侧分隔带3m。路侧带内侧高出车行道0.15m,两侧分隔带高出车行道0.2m。横断面具体布置见道路标准横断面图。
2、道路平面设计2.1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平曲线半径的选定,曲线与直线的衔接,行车视距的计算及弯道内侧障碍物的清除,沿线桥梁、道口、交叉口和广场的平面布置,道路绿化和照明布置,停车场(站)和汽车加油站公用设施的布置,最后将上述设计内容绘制成一定比例的平面图,比例尺为1:1000,具体见道路平面图。2.2城布道路平面设计图的绘制。(1)绘制内容见《城市道路设计》。本设计要求绘制出车道边界线、绿化带、各路口边界线、人行步道边界线等,并附尺寸标注。(2)绘制范围视道路等级而定,通常在道路两侧红线以外各20~50米,本设计为红线外两侧各50米。(3)其它,如指北针、图例、比例尺、图号、大样图、简要的工程说明等,在图右下角绘制图签说明。3、道路纵断面设计3.1在进行纵断面设计主要满足最大、最小纵坡的要求(最大纵坡3%,最小纵坡0.3%);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1000,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1200米,综合考虑以上这些因素进行纵断面设计、设计竖曲线。3.2在进行拉坡的时候,应尽量与原地面接近,与周围建筑物的标高相协调与相交道路的高程的协调,在此基础上在考虑填挖平衡。一般采用多挖、少填(相对原地面线而言),做到缓坡宜长、陡坡宜短。3.3在拉坡的时侯,变坡点应取为整桩号。在交叉口范围内避免设有竖曲线。3.4在进行拉破时,结合两侧地面高程,尽量维持既有标高,减少以后土地开发成本,并保证满足管线敷设要求。本设计段内在满足最小纵坡的要求下,采用的纵坡,最大纵坡3.2%,最小纵坡1.2%,共设有5个变坡点。变坡点竖曲线参数见下表:3.5竖曲线的设计及曲线要素的计算变坡点桩号高程前坡后坡竖曲线半径R竖曲线类型k0+22037.871-1.40%2.50%5000凹k0+76048.3892.50%-3.20%5000凸
k1+10040.164-3.20%1.80%2000凹k1+28042.4431.80%-2.00%2000凸k1+52038.307-2.00%1.20%3000凹1)变坡点桩号K0+220,i1=-1.4%,i2=2.5%,R=5000m。解:ω=2.5%+1.4%=3.9%,为凹形。=0.951(1)k+1400.0306切线高程=38.04实际高程=38.04+0.0306=38.07(2)k0+1600.141切线高程=37.76实际高程=37.76+0.141=37.90同上:桩号k0+180实际高程=37.81桩号k0+200实际高程=37.80桩号k0+220实际高程=37.87桩号K0+240实际高程=38.02桩号k0+260实际高程=38.25桩号k0+280实际高程=38.56桩号K0+300实际高程=38.95桩号k0+310实际高程=39.172)、变坡点桩号k0+760R=5000W=0.057T=R×W/2=142.5=2.03(1)K0+620=0.006
切线高程=46.086实际高程=46.086-0.006=46.086(1)k0+630=0.0156切线高程=46.336实际高程=46.336-0.0156=46.321同上:桩号K0+640实际高程=47.551桩号k0+650实际高程=47.732桩号k0+660实际高程=47.844桩号k0+680实际高程=48.058桩号k0+700实际高程=47.442桩号k0+720实际高程=46.049桩号k0+740实际高程=47.099桩号k0+760实际高程=47.069桩号k0+780实际高程=46.959桩号k0+800实际高程=46.769桩号k0+820实际高程=46.499桩号K0+840实际高程=46.149桩号k0+860实际高程=45.719桩号k0+880实际高程=45.209桩号k0+900实际高程=44.6203)变坡点桩号:k1+100,R=2000,W=0.018+0.032=0.05
=50=0.625(1)K1+060=0.025切线高程=39.5实际高程=39.5+0.025=39.5252)、桩号K1+070=0.1切线高程=39.18实际高程=39.18+0.1=39.28同上:桩号k1+080实际高程=39.085桩号k1+100实际高程=38.845桩号k1+120实际高程=38.805桩号k1+140实际高程=38.9654)、变坡点桩号k1+280R=2000W=0.02+0.018=0.038=38=0.361(1)k1+260=0.081切线高程=39.618实际高程=39.618-0.081=39.537(2)k1+280=0.361切线高程=39.978实际高程=39.978-0.361=39.617
(1)k1+300=0.081切线高程=39.578实际高程=39.578-0.081=39.4975)、变坡点桩号:k1+520R=3000W=0.012+0.02=0.032-48=0.384(1)K1+480=0.0107切向高程=38.724实际高程=38.724+0.0107=38.734(2)k1+500=0.131切线高程=38.323实际高程=38.353+0.131=38.454同上:桩号k1+520实际高程=38.307桩号k1+523.720实际高程=38.296桩号k1+530实际高程=38.287桩号k1+540实际高程=38.300桩号k1+550实际高程=38.346桩号k1+560实际高程=38.425具见道路纵断面图。4、路基路面设计4.1路基设计1)根据路线纵断设计确定的填挖高度,设计路基主体,边坡坡度取1:1.5。
2)城市道路路基宽度,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分隔带、路缘带、人行道及路用设施可能占用的宽度之和,路基宽度为50米。3)路基采用与路面相同的横坡度。4.2路面设计本质路设计为沥青路面,快、慢车道分别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路面结构组合设计;路面结构计算。以三层弹性体系理论为基础,以设计弯沉值作为整体的设计控制指标,对沥青混凝土面层和整体性基层进行弯拉应力验算,沥青混合料面层进行剪应力验算。1)机动车道路面结构组合设计面层采用沥青混合料结构,由上到下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采用石灰粉煤灰土。2)机动车道路面结构计算(1)基本资料①地质资料新建道路为河源市锦绣大街道路工程,为双向四车道,拟采用沥青路面进行施工图设计,沿线土质为粉质粘土。路面设计要求以双轮组重车轴载BZZ-100KN为标准轴载,轮胎压强P1=0.7Mpa,单轮轮迹当量圆直径r1=10.65cm;在设计使用期内,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0%,筑路材料丰富。②土基回弹模量的确定根据综合因素等确定土基回弹模量的设计值为42MPa。③根据交通量组成绘制当量轴次计算表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层面·材料厚度(㎝)面层上面层细粒式沥青混凝土4中面层中粒式沥青混凝土6
下面层粗粒式沥青混凝土8基层上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石灰粉煤灰土25土基压实人行道路面结构混凝土方砖6cm水泥砂浆(1:3)3cm水泥稳定石屑10cm(2)路面设计成果文件汇总一、轴载换算及设计弯沉值和容许拉应力计算序号车型名称前轴重(kN)后轴重(kN)后轴数后轴轮组数后轴距(m)交通量1解放CA10B19.460.851双轮组10002黄河JN15049101.61双轮组13003尼桑CK20L49.851001双轮组6204交通SH-1412363.52双轮组>31705太脱拉13851.4802双轮组<358
6东风EQ14023.769.21双轮组627南阳35148.797.31双轮组85设计年限15车道系数0.4交通量平均年增长率10%一个车道上大客车及中型以上的各种货车日平均交通量Nh=1318,属中等交通等级当以设计弯沉值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2929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1.358699E+07属重交通等级当以半刚性材料结构层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2358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1.093825E+07属中等交通等级路面设计交通等级为重交通等级城市道路类型主干路(大城市)道路分类系数1面层类型系数1路面结构类型系数1路面设计弯沉值:22.5(0.01mm)层位结构层材料名称劈裂强度(MPa)容许拉应力(MPa)1细粒式沥青混凝土1.40.422中粒式沥青混凝土10.33中粒式沥青混凝土10.34水泥稳定碎石0.50.245石灰粉煤灰土0.250.09二、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计算新建路面的层数:5标准轴载:BZZ-100路面设计弯沉值:22.5(0.01mm)
路面设计层层位:4设计层最小厚度:150(mm)层位结构层材料名称厚度20℃平均抗压标准差15℃平均抗压标准差容许应力(mm)模量(MPa)(MPa)模量(MPa)(MPa)(MPa)1细粒式沥青混凝土4014000200000.422中粒式沥青混凝土6012500180000.33粗粒式沥青混凝土8012400179000.34水泥稳定碎石?15000360000.245石灰粉煤灰土2505500120000.096新建路基42按设计弯沉值计算设计层厚度:LD=22.5(0.01mm)H(4)=150mmLS=1.9(0.01mm)由于设计层厚度H(4)=Hmin时LS<=LD,故弯沉计算已满足要求.H(4)=150mm(仅考虑弯沉)按容许拉应力计算设计层厚度:H(4)=150mm(第1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H(4)=150mm(第2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H(4)=150mm(第3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H(4)=150mm(第4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4)=200mmσ(5)=.105MPaH(4)=250mmσ(5)=.089MPaH(4)=247mm(第5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路面设计层厚度:H(4)=150mm(仅考虑弯沉)H(4)=247mm(同时考虑弯沉和拉应力)验算路面防冻厚度:路面最小防冻厚度500mm验算结果表明,路面总厚度满足防冻要求.通过对设计层厚度取整以及设计人员对路面厚度进一步的修改,最后得到路面结构设计结果如下:----------------------------------------细粒式沥青混凝土40m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60m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80mm----------------------------------------水泥稳定碎石250mm----------------------------------------石灰粉煤灰土250mm----------------------------------------新建路基三、交工验收弯沉值和层底拉应力计算层位结构层材料名称厚度20℃平均抗压标准差15℃平均抗压标准差综合影响系数(mm)模量(MPa)(MPa)模量(MPa)(MPa)1细粒式沥青混凝土4014000200001.25
2中粒式沥青混凝土6012500180001.253中粒式沥青混凝土8012400179001.254水泥稳定碎石25015000360001.255石灰粉煤灰土2505500120001.256新建路基421.25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第1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1.4(0.01mm)第2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1.5(0.01mm)第3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1.7(0.01mm)第4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2.1(0.01mm)第5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6.4(0.01mm)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177.4(0.01mm)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底面最大拉应力:(未考虑综合影响系数)第1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1)=-0.151(MPa第2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2)=-0.081(MPa)第3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3)=-0.076(MPa)第4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4)=0.143(MPa)第5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5)=0.089(MPa)5、排水设计本设计为新建雨水管道设计,根据横断形式地面道路采用雨水蓖收集降水,管道排水方式。本次设计仅考虑雨水排水设计。5.1雨水管的布置根据横断形式采用左右两侧双线布置雨水管道。锦绣大街道路雨水管管位:左右侧雨水管位于非机动车道内,距道路中线15米处。
5.2雨水口和检查井的布置从道路起点大部分40m设置一个检查井,少数50-60m设置一个检查井,另外在管段接口处也设了检查井。5.3具体设计步骤:5.3.1划分排水流域及管道定线本设计为城市道路设计,不考虑周围具体建筑物的位置,仅考虑道路本身及主干管外侧50米范围内的汇水面积;根据自然地势布置管线走向,使之以最短距离按重力流入就近水体。在平面图上绘出各流域的干管和支管的具体平面位置。5.3.2划分设计管段在管道容易沉积污物以及经常需要检查的地方,如管道改变方向处、改变坡度处、改变搞成处、改变断面处和交汇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都应该布设检查井。本设计共设检查井72个(左右总共)。5.3.3划分并计算各设计管段的汇水面积本设计按就近排入附近雨水管道的原则划分汇水面积;计算数据见水力计算表。5.3.4确定各排水流域的平均径流系数值根据设计资料,径流系数=0.35.3.5确定设计重现期P、地面集水时间及管道起点埋深。本设计地势较为平坦,根据设计资料采用=15min,P=1年。管道起点埋深应考虑本地冻结深度及支管的接入标高等条件,故采用深度为3.629m。5.3.6求单位面积径流量q。5.3.7进行雨水管渠水力计算及高程计算,确定管渠尺寸、坡度、标高及埋深,具体数据见水力计算表。5.3.8绘制雨水管渠平面及纵剖面图,见排水平面设计图和排水纵断面图。6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6.1交叉口竖向设计要求:应综合考虑行车舒适、排水通畅、与周围建筑物的标高相协调等因素,合理确定交叉口设计标高。
6.2交叉口竖向设计原则:1)主要道路通过交叉口时,其设计纵坡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坡应随主要道路的横断面而变,其横坡应随主要道路的纵坡而变。2)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两相交道路的纵坡保持不变,而改变它们的横坡。一般应改变纵坡较小的道路横断面,使其与纵坡较大的道路纵坡一致。3)为保证交叉口排水,至少应使一条道路的纵坡坡向离开交叉口一侧。6.3设计方法与步骤:本设计段有四个交叉口,现选择甲六路与科技十二路相交的交叉口进行竖向设计。已知:交叉口起终点为k1+420-k1+520,路中线街沟纵坡为==-0.020,路面横坡为=0.015行车道宽度为B=40m,路缘石半径为R=20m,交叉口中心标高为39.08,等高线间距取0.1m。解:(1)设计路段上的设计等高线①相邻等高线的水平间距②与设计道路交叉的路段上相邻等高线的水平间距③等高线在街沟线上的位置向纵坡以上偏移的距离(2)设计缘石上的设计的等高线;①根据交叉口中心标高求出N三点高程;=+AN×=39.080+50×0.02=40.18==-B/2×=38.08-20×0.015=39.78同理可求:==39.43=39.88==37.83=38.28
==37.78=38.08②根据A点的标高,求交叉口范围内的等高点变化39.205=39.271同理求得:=38.495=38.002=38.741③根据点的标高,求出缘石曲线上的各个等高程F1D1,D1E1的弧长m:圆弧D1F1间应有设计等高线条数为:等高线平均间距为圆弧D1E1间应有设计等高线条数为:等高线平均间距为圆弧F4D4间应有设计等高线条数为:等高线平均间距为圆弧D4E4间应有设计等高线条数为:等高线平均间距为圆弧F2D2间应有设计等高线条数为:等高线平均间距为圆弧D2E2间应有设计等高线条数为:等高线平均间距为
圆弧D3E3间应有设计等高线条数为:等高线平均间距为圆弧F3D3间应有设计等高线条数为:等高线平均间距为具体见交叉口立面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