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2 MB
  • 2022-05-12 10:02:34 发布

道路与轨道交通勘测设计:第4章 横断面与路侧设计

  • 1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四章横断面与路侧设计第一节横断面组成及类型第二节机动车道、路肩与中间带第三节非机动车道、路侧带与路缘石第四节平曲线加宽设计第五节平曲线超高设计第六节路侧安全设计第七节爬坡车道与避险行驶第八节汽车的制动性、行车视距及其保证第九节路基横断面设计与计算第十节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与调配 第一节横断面组成及类型1、定义:垂直道路中心线方向所作的竖向剖面。2、任务:根据道路交通等级、性质、交通量、行车速度、红线宽度等资料,结合地形、气候、土壤,确定道路各组成部分(车行道、人行道、路肩、分隔带等)宽度和横坡度,给予合理布置。 第一节横断面组成及类型3、公路横断面组成:路幅:是指公路路基顶面两侧路肩外侧边缘之间的部分。组成:车行道、路肩、分隔带、边沟、边坡,护坡道,绿带等(图4-1)4、公路横断面的类型单幅双车道、双幅多车道、单车道 第一节横断面组成及类型公路典型横断面组成图 第二节机动车道、路肩与中间带硬路肩土路肩分隔带行车道 第一节横断面组成及类型 第一节横断面组成及类型5、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机、非车行道、人行道、绿带、分隔带等。6、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类型(图4-4)单幅路:一块板双幅路:两块板三幅路:三块板四幅路:四块板 第一节横断面组成及类型6、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类型 第一节横断面组成及类型7、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用 第一节横断面组成及类型8、城市道路与公路横断面比较 第二节机动车道、路肩与中间带一、机动车道行车道宽度定义:行车道——供各种车辆辆行驶的路面部分,分为机、非两种。影响:通行能力、行车安全、行车速度、工程造价考虑:交通组织(分行与否)我国常用的一个车道宽度:3m、3.25m、3.5m、3.75m美国标准的一个车道宽度为12ft(3.657644m) 第二节机动车道、路肩与中间带二、路肩的作用及其宽度1、作用:车行道功能,临时停车,横向支承,美观,驾驶安全、舒适,提供道路养护、埋设地下管线。2、组成:右侧路缘带、硬路肩、土路肩。<40km/h,二级以下公路,可不设硬路肩。3、坡度:比路面横坡大1~2%。4、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若硬路肩宽<2.5m,则每隔300~500m设一个紧急停车带。 第二节机动车道、路肩与中间带三、路拱横坡1)作用:迅速排除路面雨水,停车安全,做成中间高、两边低的拱型2)横坡i0取值:路面种类好、行车速度↑,道路纵坡↑,路宽↑,i0↓。3)路拱型式:直线型(折线型)、抛物线型 第二节机动车道、路肩与中间带三、路拱横坡·直线型:路拱中部屋脊型。高等级公路一般采用直线型或直线接抛物线型路拱。·折线型:中心向路边增大路拱、变化缓,行车、安全有利。多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可采用。·抛物线:路中无尖顶,中间坦、两边陡。低等级公路可采用。 第二节机动车道、路肩与中间带四、中间带中间带:中央分隔带+2条左侧路缘带。1、作用:分开上下行车流设置公路标志牌、行人安全岛绿化、防眩引导视线,安全、舒适2、宽度:>4.5m,宽中间带≤4.5m,窄中间带我国最小中间带宽度2.0~4.5m。中间带宽度一般保持不变,若变化,则应设置过渡段。 第二节机动车道、路肩与中间带四、中间带3、开口:中央分隔带一般每隔2km设置一个开口,常用形式有半圆形和弹头形两种。 第二节机动车道、路肩与中间带四、中间带4、中央分隔带的表面形式:凹形:用于宽度>4.5m的中间带凸形:用于宽度≤4.5m的中间带5、中间带的侧向静距:见图4-10、表4-5。 第三节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与路缘石一、非机动车道是专供自行车、三轮车、平板车、兽力车等行驶的车道。二、路侧带路侧带可由人行道、绿化带、设施带等组成。人行道主要供行人步行之用,同时也是植树、立杆等的场地,其地下空间还可埋设管线等。横坡:单向1.5~2%,向车行道倾斜,高出路面0.15m左右。一般对称布置两侧,受地形、地物限制,不等宽或不在一个平面上。根据绿化布置有多种型式。 第三节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与路缘石三、路缘石路缘石是设置在路面与其他构造物之间的标石。路缘石的形状有立式、斜式、曲线式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缘石起导向、连续、排水的作用。高度不宜太高。城市道路的人行道及人行横道宽度范围内路缘石宜做成低矮的。路缘石宜高出路面10~20cm,宽度宜为10~15cm。 第四节平曲线加宽设计一、加宽值的计算汽车沿曲线行驶,各车轮沿各自独立轨迹,其中后内轮轨迹半径最小,且偏向曲线内侧,汽车在曲线占宽比直线段大,曲线内侧路面必须加宽。1、普通汽车:b单——一条车道的加宽值A——汽车后轴至前保险杠的距离R——圆曲线半径 第四节平曲线加宽设计2、半挂车:b单——一条车道的加宽值A1——牵引车保险杠至第二轴的距离A2——第二轴至拖车最后轴的距离R——圆曲线半径3、加宽值b与圆曲线半径R、车型、车速V有关:N——车道数 第四节平曲线加宽设计4、三类加宽值(表4-8,表4-9)四级公路和设计车速为30km/h的三级公路采用第1类加宽值其余各级公路采用第3类加宽值对不经常通行集装箱运输半挂车的公路,可采用第2类加宽值5、不加宽的情况对于半径R>250m的圆曲线,加宽值甚小,可以不加宽。 第四节平曲线加宽设计二、加宽的过渡(1)比例过渡:在加宽过渡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比例逐渐加宽——任意点距过渡段起点的距离(m)L——加宽过渡段长(m)b——圆曲线上的全加宽(m)本加宽方式适用于二、三、四公路 第四节平曲线加宽设计 第四节平曲线加宽设计二、加宽的过渡(2)高次抛物线过渡本加宽方式适用各级公路,高速、一级应该采用该加宽过渡方法。(3)回旋线过渡(4)直线与圆弧相切过渡 第四节平曲线加宽设计三、加宽过渡段的长度设置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加宽过渡段采用与缓和曲线相同的长度。不设缓和曲线,但设置有超高过渡段的平曲线,可采用与超高过渡段相同的长度。既不设缓和曲线,又不设超高过渡段的平曲线,加宽过渡段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10m的要求设置。 第五节平曲线超高设计一、超高及其作用为全部或部分抵消车辆在平曲线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作成外侧高、内侧低的单向横坡形式,这样的设置称为超高。二、超高值ih的计算Rmin(ih)maxR不设超高R>Rminih=? 第五节平曲线超高设计《标准》规定的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分别采用的值如下表所示: 第五节平曲线超高设计任意圆曲线半径对应的值可由上表的三个特征点拟合计算获得。与R的拟合计算公式如下: 第五节平曲线超高设计例:设计速度v=120km/h时,与R的拟合计算如下 第五节平曲线超高设计 第五节平曲线超高设计速度v是驾驶员根据路况和环境条件变化实际采用的行驶速度。据调查,85%-90%的车辆实际行驶速度低于设计速度,10%-15%的车辆超出设计速度。因此,计算ih时,速度v应采用实际行驶速度,约为设计速度的70%-90%,高速路取低值,低速路取高值。对应用运行速度设计的道路,宜采用运行速度计算超高值ih。当计算出的超高值ih小于路拱横坡iG时,取ih=iG;当计算出的超高值ih大于最大超高imax时,取ih=imax。 第五节平曲线超高设计三、超高过渡方式1、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A、超高横坡ih=路拱横坡iG行车道外侧绕中线旋转,逐渐抬高,直至与内侧横坡相等为止。 第五节平曲线超高设计B、超高横坡ih>路拱横坡iG(1)绕内边缘旋转图4-20(a)。由于行车道内侧不降低,有利于路基纵向排水,一般新建工程多用此法。 第五节平曲线超高设计 第五节平曲线超高设计B、超高横坡ih>路拱横坡iG(2)绕中线旋转图4-20(b)。可保持中线标高不变,且在超高横坡一定的情况下,外侧边缘的抬高值较小,多用于旧路改建工程。(3)绕外边缘旋转图4-20(c)。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设计,仅用于某些改善路容的地点。 第五节平曲线超高设计2、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1)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中间带宽度较窄时(4.5m)可采用。(2)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各种宽度的中间带都可采用。(3)绕各自的行车道中线旋转车道数大于4条的公路可采用。 第五节平曲线超高设计四、超高过渡段长度Lc——最小超高过渡段长度(m);B’——旋转轴至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的宽度(m);i——超高横坡ih与路拱横坡iG的代数差(%);p——超高渐变率,即旋转轴线至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线的相对坡度,最大值如表4-11。 绕路面内边缘线旋:p—超高渐变率附加纵坡:Lcih 绕路面中线旋转:附加纵坡:Lc 第五节平曲线超高设计关于超高过渡段长度的若干规定:1、超高过渡段长度应凑成5m的整倍数,并不小于10m。2、路面横坡由2%(或1.5%)~0%路段的超高渐变率p1/330,以利路面排水。3、一般情况下,超高过渡段长度Lc=缓和曲线长度Ls。 第五节平曲线超高设计4、若计算出的Lc>Ls,应修改平面线形,使得LcLs。否则,可将超高过渡段的起(终)点放在缓和曲线起(终)点前的直线路段上。5、若计算出的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