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线路设计规范 14页

  • 24.78 KB
  • 2022-05-11 18:34:32 发布

公路线路设计规范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公路线路设计规范  篇一:公路路线设计规范附件  附件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D20-XX)  条文说明  1总则  制定规范的目的。  制定规范的依据。  遵照交通部要求,本次修订《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以下简称《路规》(94)]工作与修订《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1-97)[以下简称《标准》(97)]同步进行,故本稿是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XX)[以下简称《标准》(XX)]所规定的公路分级、控制要素、路线和路线交叉基本要求及其主要技术指标而编制的。  在XX年召开的全国公路勘察设计工作会上确立了公路设计六点新理念,本稿遵照会议精神进行了补充、完善。其后按部公路司关于设计规范与设计细则分别编制以及交公便字[XX]162号“关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修改意见的函”等的要求,重新进行了调整与修改,删除了本设计规范中有关“如何做”等方面的内容。  规范的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旅游、厂矿等专用道路可参照执行。路线走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应遵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近远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予以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慎重研究并确定公路路线走向和走廊带。路线设计应综合考虑各种相关线性工程的关系,尽早做出规划,处理好已建工程和新建工程的关系和布局。在确定公路等级时应根据公路功能,并遵循照顾发展与适度超前的原则,处理好同其他工程的关系,以合理确定公路走廊。  设计方案是路线设计的核心。在进行总体设计过程中,应对采用不同设计速度及其对自然环境等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证。当有多种方案时,应作同等深度的技术经济比较。  路线选定应特别强调对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路线线位及主要平、纵面技术指标的选定。  “沿线小区域气候”是指公路沿线由于区域地形所形成的雾区、风口、暴雨中心等。  对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重要的国策,应减少因修建公路而带来的自然景观的影响,提高公路环境质量。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特别注重线形的视觉诱导和线形的连续性,以及同沿线环境相协调,以增进舒适和安全感。   路线线形设计的各单项技术指标是按相应公路等级的设计速度规定的最小值。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所进行的组合设计必须符合第9章线形设计的有关规定。线形设计中应根据地形、地质、技术难度及其工程量大小等具体情况进行优化。一项设计并不是各项技术指标都符合规定就是好设计;也不是各项技术指标都符合最低限度要求其工程造价就最省。因之其关键就在于设计者将各种因素综合地进行考虑,创造性地进行“各种技术指标的组合(即设计)”。设计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就在于是否能结合工程实际在高限与低限之间科学合理地选择技术指标,以及遇有特殊问题时能否作出特殊处理。  公路透视图可以是某点的路线透视图,或某路段的连续路线透视图,或采用三维模型技术制作的虚拟公路透视图等。对路线线形设计的评价与检验,可采用公路透视图以检查线形设计同沿线景观的配合与协调。  公路透视图是一种最有效、最丰富的表达语言。运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模型透视图及其图像处理技术,不仅可以更为形象地进行工程评价,同时亦可用于向公众展示项目建成后的情况,征询意见,进行沟通,帮助公众直观地理解意图并作出反应。   《标准》(XX)在设计上引入了运行速度的概念,要求对线形设计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的地段,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以改善技术指标或采用必要的交通安全技术、管理措施。因为运行速度考虑了公路上绝大多数驾驶者的交通心理需求,以车辆的实际运行速度作为线形设计速度,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路线所有相关要素,如视距、超高、纵坡、竖曲线半径等指标与设计速度的合理搭配,可以获得连续、一致的均衡设计。近年来,德、法等欧洲国家和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广泛运用了以运行速度概念为基础的路线设计方法。运行车速的引入,可以有效地解决路线设计指标与实际行驶速度所要求的线形指标脱节的问题。本规范在相关章节中对需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的路段、技术指标等作了规定。但由于国外的交通条件和驾驶行为同我国的现状尚有明显差别,欲采纳  这种设计方法须对我国的运行速度进行深入的调查,以确定适合国情的设计参数值。交通部公路司在XX年度标准规范项目中立专题开展《高速公路运行速度设计方法和标准》专题研究,并拟编制《运行速度指南》,已基本具备逐步推行使用的基础。   本规范在设计上引入了安全性评价的概念,但目前对安全性评价只要求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线形设计受地形条件限制的地段,或改、扩建工程,或其他特殊情况等,采用运行速度进行安全性评价、检验。其目的是要求在主体工程调整公路平、纵线形设计的同时,据此指导设置相应交通安全设施、管理措施。这种做法已成为进行“动态设计”,或“定量”地评价设计,以及提出对策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其他各级公路有条件时,可参照执行。  采用分期修建方案时,必须在综合论证的基础上作出总体设计和实施计划,并根据近、远期交通量以及资金筹措情况制订分期修建方案和相应设计。  我国修建高速公路的初期,由于认识与经济基础等原因曾走过一些弯路,如早期的横向分幅分期修建(所谓“二改四”)对我们就有过深刻教训,后曾被交通部行文明确予以制止。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又出现了为“高速公路”之名而提出所谓“四建二”的类似设想。对此,本规范规定高速公路根据规划、路网功能的要求或交通量等因素,宜采用纵向分段或按工程项目分期修建的方式。四车道高速公路整体式断面路基路段不得采用横向分幅分期修建。  关于“改建”,系指二、三、四级公路的功能发生变化、或通行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或原主要技术标准偏低、或交通安全与状况较差等,要求改进而需提高公路等级及其相应平、纵、横技术指标,在原线位、或原走廊、或另选走廊进行的公路工程建设。它不同于公路正常情况下的养护、维修或大修。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高速公路以来,至XX年底已建成了4万余公里的高速公路,其中绝大部分是四车道高速公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量日益增长,部分四车道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明显下降,近年来沈大高速公路、沪杭甬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等,已(或正在)进行四车道高速公路拓宽为八车道高速公路的建设工程。鉴于高速公路这类建设工程尚存在很多需要探索和进一步研究的技术问题,暂将在现有走廊内,充分利用原有线位,采用拼接或局部分离方案以增加车道数,提高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的拓宽工程称为“扩建”,以  兹与“改建”作以区别。  关于高速公路的“扩建”,由于目前尚缺乏实践经验,待条件成熟后再纳入规范。  篇二:公路路线设计方法与详细步骤  公路路线设计方法与设计内容  一、有关资料  (一)设计资料  1.某地区1:XX或1:1000地形图一张;2.交通量;  3.该地区地质、水文、气候、植被情况;4.路线起终点位置。  (二)设计依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  二、设计方法与设计内容  (一)公路技术等级的确定   根据所给资料,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路线规范》)确定路线的等级。(二)公路技术标准的确定  根据已确定的公路技术等级,按《标准》、《规范》规定,确定公路的技术标准,及各项指标。  (三)公路的平面设计  1.纸上定线1)路线布局  根据已确定的公路等级及技术标准,由课程设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地形图上确定出路线的各转角点,从而确定出路线导线的位置。  2)线形设计  按照地形图上已确定的转角点  (1)用正切法求出各转角点处的转角值,并确定出左偏或右偏。(2)按地形图比例测量计算出交点间的距离。  (3)根据技术标准和交点间距,初步确定布线类型,如单曲线、同向曲线或同向复曲线、反向曲线或反向复曲线等。  ①同向曲线间尽量避免插入短直线,插入时,其最小长度不小于6V(V≧60km/h)。②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不小于2V(V≧60km/h)。③V≦40km/h时,可参照①和②执行。   (4)据转角а、交点间距离,并结合交点处地形情况,确定合适的曲线半径R和曲线长度,计算曲线要素。切线长Th、曲线长Lh外距Eh和超距Jh,并推算主点桩号。  (5)沿着已经布好的公路中线,从路线起点开始,按整桩号法排桩,将起点桩号  (K0+000)、百米桩、公里桩、曲线主点桩、终点桩及各相应整桩号桩布设,标定在公路中线上。  3)计算超高与加宽  参照《标准》与《规范》以及教材中的公式列表计算加宽值,确定旋转轴,列表计算超高值。  2.填写“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  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是平面设计的主要成果之一,它是通过转角计算、中线测量和曲线设置后获得的成果,它反映了设计者对平面线形的布设意图。该表要据实逐一填写(见“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表3-1-5))。  表3-1-1  表3-1-2  在已经布设好公路中线的地形图上:1)填写标题栏内容;2)绘制曲线要素表;3)加深公路中线;  4)起终点桩、百米桩、公里桩和主点桩按图例要求,绘制到地形图上。  (四)路线纵断面设计  1.纵断面设计   1)按3号图纸尺寸,在图纸下方,自下而上绘出超高、直线与曲线、里程桩号、坡度与坡长、地面高程、设计高程和地质状况;  2)填绘直线与平曲线栏、里程桩号栏;3)在图纸左侧绘制相应高程标尺;  4)按高程1:200,水平1:XX的比例,点绘地面线;  5)拉坡。  (1)综合考虑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和坡长限制;  (2)高原地区注意纵坡的折减;(3)标高的控制。  ①在平原区,地面平坦,河沟交错,地面水源多,地下水位较高,其路线设计标高主要由保证路基稳定性的最小填土高度控制。  ②在丘陵区,地面有一定的高差,但不很大,路线在纵断面上克服高差不很困难,其路线设计标高主要由土石方平衡、降低工程造价控制。  ③在山岭区,地形变化大,地面自然坡度大,为了保证汽车平顺行驶,就必然产生高填深挖的现象,其路线设计标高主要由纵坡度和坡长控制,同时要从土石方尽量平衡和路基附属工程合理等方面来适当考虑。  ④在沿河及受水侵淹的路段,为保证路基稳定性,路基一般应搞出《标准》规定洪水频率计算水位以上。(4)转坡点位置的确定   ①充分考虑纵断面线形和平面线形的互相搭配;②桩号应设在10m的整数倍处;  ③转坡点的选择应尽量使工程量最小;④转坡点的选择应做到使线形做到最好。(5)竖曲线设计  ①转坡点标高的确定  hx=hx-1+dxi  式中:hx——欲求转坡点设计标高;  hx-1——欲求转坡点前一转坡点(或起点)设计标高;  d——前一转坡点到欲求转坡点间水平距离;  i——前一转坡点与欲求转坡点间坡段的设计坡度,上坡取正值,下坡取负值,以  小数计。  注意:a.当纵坡以百分数表示时,其分子精确到;  b.转坡点标高和纵坡大小相互反算时要吻合。  ②竖曲线要素计算,如图3-1-1。  ③  转坡角ω=|i1-i2|改正值h=l/2R曲线长L=Rω切线长T=Rω/2外距E=T/2R④竖曲线半径确定  竖曲线半径的确定在不过于增加工程数量的情况下,宜选用较大的半径,使视觉上感到舒适顺畅;⑤竖曲线与直坡段   同向竖曲线与反向竖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应满足规范要求。(6)平纵线形组合  ①组合原则  a.应能在视觉上自然地诱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线形的连续性;  b.平面与纵断面线形的技术指标应大小均衡,不要悬殊过大,使线形在视觉上、心理上保持协调;  c.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安全行车。  ②平竖组合  a.平曲线(包括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与竖曲线两者应相互重合,这是平、纵最好的组合,且平曲线应比竖曲线长(俗称“平包竖”),如图3-1-2;  b.计算行车速度≥40Km/h的公路凸形竖曲线的顶部和凹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平曲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  c.平曲线与竖曲线的半径大小应选用适当,使其组合达到视觉上良好的效果。  ③平纵组合  平面与纵坡组合时,应注意长坡下端避免设置小半径平曲线,较长的平面直线上也不 宜设大坡。并应选择能够得到适当合成坡度的线形组合。一般最大合成坡度不宜大于8%,最小合成坡度不小于%。应避免急弯与陡坡相重合的线形,以策安全。  平、纵面线形的组合必须是在路线所经地区的环境充分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否则即使线形符合组合的有关规定,亦不是良好的设计。所以时时处处都应注意与公路周围环境的配合与协调。  2.路基设计表(见“路基设计表”(表3-1-6))  路基设计表是公路设计文件的组成内容之一,它是平、纵、横等主要测设资料的综合。表中填列所有整桩、加桩及填挖高度、路基宽度(包括加宽)、超高值等有关资料,为路基横断面设计的基本数据,也是施工的依据之一。路基设计表见例题。  路基设计表的填算方法如下:  第(1)栏“桩号”和第(6)栏“地面标高”是依据地形图,经内插计算填录;第(2)、(3)栏“平曲线”中,可只列转角号和半径,供计算加宽、超高之用;第(4)、(5)栏“坡度及竖曲线”是从纵断面图上抄录的,转坡点要注明桩号和高程,竖曲线要注明起、终点桩号;  第(8)、(9)栏“改正值”(即修正值)可根据半径和各桩距切点的距离用公式h=l/2R算出,其中l各桩距切点的距离,由纵断面图上抄录,凹形竖曲线改正值为“+”号,凸形竖曲线改正值为“-”号;   第(7)栏“未设竖曲线设计高”和第(10)栏“设计高”是连续计算的,在竖曲线内,设计标高应为第(7)栏与第(8)栏或第(9)栏的代数和;  第(11)、(12)栏的“填”、“挖”是第(6)栏与第(10)栏之代数差,“+”号为填,“-”号为挖;  第(13)、(14)栏“路基宽”分别为左、右半个路基的宽度,在平曲线及缓和范围内应增路基加宽值;第(15)、(16)、(17)栏为超高值;  第(18)、(19)栏“填”、“挖”为第(11)、(12)栏与第(16)栏之代数差;第(20)、(21)栏为路基两侧边坡比,由横断面设计图抄录;第(22)、(23)、(24)、(25)栏,由护坡道设计图抄录;  第(26)、(27)、(28)、(29)、(30)、(31)栏,由边沟设计图抄录;第(32)、(33)为边坡脚至路中线之距离;第(34)栏为作必要的说明,例如断链等。(五)横断面设计  1.横断面的绘制(见“路基横断面图”(图3-1-5~图3-1-9))  1)基设计表中的桩号,依序在平面设计图上沿各中桩所在位置的横断面按比例向两侧量取满足路基设计要求宽度。将地面线按高度与平距均为1:200比例点绘到米格纸上,顺序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2)按各公路等级相应标准横断面的要求,进行横断面的绘制。  ①参照典型横断面图进行横断面设计,设计图参见《教材》;  ②路堤边坡和路堑边坡,按《标准》要求和据地质情况进行设计;③边沟形式,根据地质情况而定;  ④绘制横断面时,要注意曲线和缓和段部分的超高和加宽。2.视距设计1)视距包络图  篇三: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