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85 KB
  • 2022-05-11 18:30:12 发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修订说明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修订说明  篇一:城市道路设计说明  道路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峨眉山路东延段道路排水工程位于宿迁市宿豫经济开发区境内,西接已建峨眉山路,东与2、道路纵断面设计  根据居住区周边道路数据,考虑土方平衡及小区内建筑高程等因素,保证整条道路行驶平漓江路相交。道路规划红线宽度28m,车行道宽度14m,全长约;  二、设计依据  1、业主的委托以及相关要求2、业主提供的1:1000现状地形图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4、《道路交通标志标线》GB5768-1999  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XX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XX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D30-XX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O33-959、《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O34-XX10、《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  三、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道Ⅱ级2、设计计算行车速度:40km/h3、路面类型:全段为水泥混凝土路面4、标准轴载:BZZ-100KN   四、道路工程设计  1、道路平面线形  根据规划要求,本工程道路中心线为直线段。  滑舒适。本工程道路与周边道路连接时,路面标高与已建道路接顺。  3、道路横断面布置  28m(规划红线宽度)=7m(绿化带)+14m(车行道)+7m(绿化带)道路采用双面坡,坡度为%。  4、路基设计a、正常断面部分  根据h(路面设计标高与清表后地面线之高差)值不同,采用以下几种处理方案:(1)当h≤,将清表后的原地面下挖至路床标高,进行原槽翻松掺加水泥石灰进行原槽处理,以达到压实度(压实度≥90%)要求。  (2)当h>,将清表后的原地面直接进行原槽翻松参加水泥石灰进行原槽处理。达到压实度要求后,其上填筑6%石灰土至路床标高。  b、沟塘断面部分  将淤泥完全清除后,用5:10:85的水泥石灰土封底后,其上采用6%石灰土回填至道路结构层底。如地下水位过高,施工难度大,可考虑用建筑渣土和6%石灰土(3%水泥土)混合填筑50cm,后其上采用6%石灰土回填至道路结构底层。  5、路面结构   道路路面结构设计自上而下依次为:  20cmC30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5%水泥稳定碎石20cm12%石灰土20cm10%石灰土  20cm4%水泥土+8%石灰土  五、路面板块设计  1、路面接缝设计  a、横向缩缝采用假缝形式,道路自由端部的三条横向缩缝设置传力杆。设在横向缩缝处的横向施工缝采用设传力杆的平缝形式。  b、纵向施工缝采用平缝,纵向缩缝采用假缝形式,纵缝在板厚中央处设置拉杆。c、在道路与其它道路相交处设置胀缝,胀缝宽20mm,缝内设置填缝板和可滑动的传力杆。  2、路面面板加筋设计  a、混凝土路面面板下有圆形管状构筑物横向穿越且构筑物顶面距水泥混凝土面板底面小于1200mm时,在距水泥混凝土面板顶面50mm板厚处布设单层钢筋网。钢筋网纵向布置范围:构筑物两侧各(H+1)m且不小于的范围(H为圆形管状构筑物底面距水泥混凝土面板底面距离)。  b、雨水口和检查井周围范围在距混凝土面板顶面和底面50mm处布设双层钢筋网,钢筋采用HPB235级钢筋,直径12mm,间距100mm。  3、水泥混凝土路面面板分块设计   a、纵缝间距按确定,横缝间距按确定。b、纵缝平行于路中线,横缝垂直于纵缝。  六、路面施工  1、路面基层施工前路基质量检查  基层铺筑前,应对路基进行全面检查,表面平整坚实,无软弹和翻浆现象,路拱符合设计要求,排水良好,压实度、强度满足设计要求。为满足压实度要求,路基碾压应在凸地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如土的含水量过大应考虑翻晒、挖边沟、降水、掺加石灰水泥等材料改良处理等方案进行处理土的含水量。施工方法可以根据现场施工条件、施工工期要求进行确定。2、石灰土底基层施工  石灰土采用路拌法施工,分层碾压,碾压时按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的碾压方法进行碾  压。  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  对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采用厂拌发施工  根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O34-XX)要求,城市次干道路面基层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采用2号级配范围,如下表所示:  表1水泥稳定碎石的级配范围  数时,小于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  水泥稳定碎石中水泥剂量为5%   水泥稳定碎石中碎石的压碎值应不大于3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应≥3Mpa。  为提高抗冲刷性能和预防或减轻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收缩裂缝,建议措施如下:1)严格控制施工碾压时的含水量。碾压时混合料含水量宜较最佳含水量大%-1%,以满足水泥水化的需要,同时弥补碾压过程中含水量的损失,但不宜较最佳含水量大1%以上。2)从加水拌和到碾压终了的延迟时间对强度和干密度有明显影响,延迟时间越长,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和密度的损失越大。因此建议延迟时间控制在2h左右。  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养护,可采用塑料膜养护或其它保湿养护措施。  4)做下封层之前,检查水泥稳定碎石强度,保证表面干燥、无尘土。  5)在避免污染的前提下,水泥稳定基层养护结束后,立即铺筑水泥混凝土面层,保护基层混合料不使其过分变干和产生干缩裂缝。  6)施工现场必须进行配合比的检验和数据的采集,使配合比符合设计要求。  七、路面材料要求  1、水泥   路面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应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1999的规定。  2、细集料  细集料宜采用天然砂、机制砂或混合砂。其质地应坚硬、耐久、洁净,并具有良好级配,细度模数在以上。硅质砂或石英砂的含量不应低于25%。  3、粗集料  粗集料可采用碎石、碎卵石和卵石,其质地应坚硬、耐久、洁净,并具有良好级配。4、石灰  应采用III级以上石灰,并注意存放时间不宜过长,生石灰的CaO+MgO含量宜大于60%,消石灰的CaO+MgO含量宜大于50%,如果消石灰的CaO+MgO含量小于30%时不得进场使用。5、土、水  土,塑性指数7-17为最好,土中不得含有树根、杂草等杂物;水,采用一般饮用水或不含油质、杂质的干净水均可。  八、施工注意事项  1、路基施工前,应进行有关管道的预埋。路基压实时,在管道周围注意配以小型压实机具碾压。  2、基层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面层水泥混凝土施工。  3、抹面时严禁在混凝土面板上洒水、洒水泥粉。表面抹平后采用拉槽器、滚动压纹器等合适工具,在混凝土表面沿横向制作纹理。刻纹深度为3mm。   4、纵缝间距应按设计要求办理,纵向缩缝或施工缝应平行于路中线。纵向缩缝应采用切缝法,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25%~30%时,用切缝机切割,切割产生的粉末在其干燥前清除干净。纵向施工缝采用平缝,在浇筑邻板时对已浇筑的混凝土板的缝壁涂刷沥青,并应避免涂在拉杆上。  5、路面各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规定。  篇二:《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目录  1总则...........................................2  3一般规定.......................................3  城市道路分类及其交通功能............................................3  城市道路交叉口分类、交通组织、交通功能及选型........................3  城市规划各阶段的交叉口规划设计......................................4  交叉口规划设计范围..................................................6   交叉口规划设计指标..................................................6  4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12  通则...............................................................................................................12  非信号控制交叉口..........................................................................................15  信号控制交叉口.............................................................................................15  环形交叉口设计.............................................................................................17  5立体交叉口规划设计..............................19  通则 ...............................................................................................................19  立体交叉口系统规划......................................................................................19  立体交叉口各组成部分规划设计.....................................................................25  6道路与铁路交叉道口规划设计.......................31  一般规定........................................................................................................31  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道口...............................................................................32  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道口...............................................................................33  7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34   行人过街设施.................................................................................................34  非机动车过街设施..........................................................................................34  8公共交通设施...................................36  通则...............................................................................................................36  公汽(电)车停靠站......................................................................................36  公共汽(电)车专用道...................................................................................37  公共汽(电)车优先控制...............................................................................37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   条文说明  (征求意见稿版)  1总则  编订本规范为目的:城市道路交叉口是整个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事故的多发点,交通运行的拥堵点、通行能力的控制点。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系统交通安全与畅通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在交叉口规划设计的观念与技术上,从上世纪50-60年代起,就有了很大的改进。过去城市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只以路网与路线为中心,把交叉口看成只是路网中几条道路相交的产物。在交通运行的实践中,才逐渐认清了交叉口在路网中的重要性,才开始重视研究交叉口的规划设计,产生了交叉口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为更新过去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的交叉口规划设计,能用新理念、新方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安全、高效、低耗、低害的交叉口,引用国内外近年来运用成功的成熟经验与研究成果、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的适用范围: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主要有新建与改建两类,新建是指新城镇、新开发区的规划设计,改建是指原有的建成区的改造规划设计。对于交叉口而言,为改善现有大量老式交叉口的交通运行的质、效,还有对原老式交叉口实施改善治理的实际需要。本规范除对道路交通新、改建规划提出交叉口规划设计理念上和技术上的要求外,还兼顾交叉口治理规划设计的要求。  交叉口的新、改建与治理规划设计受实际条件约束的差别甚大,为规划设计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不仅在采取的技术标准上应有所不同,有时在采取的技术方案上还须有很大差别。因此《规范》中对新建、改建、治理规划设计提出了技术方案与技术标准上的不同要求。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规划设计理念上的原则性规定。要旨是以科学的发展观改变过去交叉口规划、设计、治理以车为本的老观念,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规划、设计、治理交叉口。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规划设计技术上的原则性规定。  3一般规定  城市道路分类及其交通功能  城市道路分类  交叉口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其在路网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交道路类别所赋予的交通功能的要求。因此交叉口类别与功能定位,对于正确确定交叉口规划设计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而交叉口的类别及交通功能决定于相交道路的类别与功能。但目前尚有待有关文件对各类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作出规定。在尚无文件规定之前,本规范为满足规定各类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功能之需,先得明确各类道路的交通功能。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考虑到不同规模的城市对交通方式的需求、出行次数与出行距离的不同是引起道路上交通量差别的主要因素,而对大、中、小城市的道路采用不同的分类,是正确的。本规范即沿用这种分类方法。  城市道路交通功能  分析车辆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运行,有长、短运距的差别。长运距的车辆自然要求能高速运行,都有从出发时的低速运行转向高或中速运行、高或中速运行一段路程再转向低速运行到达目的地的过程。短运距的车辆对车速的要求不高,而主要要求能方便到达目的地。为能适应不同运距车辆运行的不同要求,使道路系统能让各类车辆达到安全、舒适、低害、高效运行的要求,须对各类道路明确其交通功能并可按其交通功能确定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案与规划标准。  城市道路交叉口分类、交通组织、交通功能及选型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类别可有多种不同的分法。为能正确选定交叉口规划设计方案、选定交叉口的类型、规定交叉口的规划设计标准,确定交叉口的功能与交通组织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规范规定了为选定交叉口类型所需的按交通组织方式的交叉口分类及为确定交叉口功能所需的按交叉口相交道路类型的交叉口分类。  交叉口交通组织及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   道路交通组织,是在道路网络中可以通行交通的空间与时间内,安排组织各种、各向交通流有序地集散,以保障人流、车流都能安全、顺畅、高效地通行的交通运行方案;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是在交叉口可以通行的空间与时间内,组织从各方向汇集到交叉口来的各种交通流有序地分散去其他方向的交通运行方案。  为交叉口选型,按交叉口交通组织方式的不同,把交叉口分为6类平面交叉口与4类立  体交叉口。  交叉口按相交道路分类及其交通功能与选型  为使交叉口规划设计时选定的交叉口能符合规划交叉口的功能要求,把交叉口按不同功能相交道路的不同类型分为12类。相应于这12类交叉口相交道路的交通功能确定这些交叉口的交通功能,然后按此交通功能的要求适配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的交叉口。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功能除决定于其相交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作用、功能外,还有其不同于道路功能的特点:  1.各向行人,自行车的集散与公交的设站也都集中在交叉中上,而且同车辆分享交叉中的通行空间与时间,为保障行人,自行车与公交乘客的安全与方便,必须明确交叉口上行人,自行车通行与公交设站的功能;   2.就车辆而言,交叉口除提供车辆直行通过交叉口的功能外,还须提供车辆在交叉口上转向的功能。  交叉口这两功能的主次因相交道路的类别而有所不同,交叉口规划设计的方案也就随之不同。  城市规划各阶段的交叉口规划设计  交叉口规划设计内容  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订稿)》中,对城市规划各阶段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及相应交叉口规划控制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为克服现有城市规划各阶段成果中交通规划深度上的不足,需要在城市规划各阶段提高交通规划的地位,结合需要,组织对应阶段交通系统规划的协调编制,加深各阶段交叉口规划设计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订稿)》中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包括的交通规划内容为:确定交通发展战略,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走向、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交通枢纽布局。据此并归纳各城市已编制完成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交叉口部分规划设计的重点是:从路网系统组织的角度,对制约规划路网系统效能发挥的关键瓶颈交叉口,确定适宜的交通组织改善方案,选定合理的交叉口类型;基于路网系统整体交通组织和交通效能发挥,明确立体交叉系统布局。  为达到该阶段规划编制深度,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协调组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分项交通系统规划(城市干线道路网规划等)的编制,并最终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近期建设规划)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中交叉口规划设计的内容除达到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应要求外,还应面向现状交通问题的解决、近期公交优先系统的实施等,提出近期重点改建、治理交叉口的分布及相应交通组织改善措施。  根据需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协调组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以达到该阶段交叉口规划设计内容的要求。  城市分区规划(城市分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对大城市和有特殊需求的城市)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订稿)》中规定城市分区规划包括的交通规划方面内容有:确定城市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公交站场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和规模。据此并归纳各城市已编制完成的城市分区规划成果,相应交叉口规划设计的要求为:明确分区内立交系统布局及型式,规定立交及干道相交交叉口红线控制。   根据需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协调组织城市分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编制来达到该阶段交叉口规划设计内容的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片区道路交通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订稿)》中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的交通规划方面内容有: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为避免目前城市道路系统中缺乏支路的严重通病,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必须有支路系统及其交叉口规划设计内容的要求,务使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各类各级道路能有一个合理的组成结构。  为达到该阶段规划编制深度,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一道组织片区道路交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交通工程规划设计  交通工程规划设计是介于交通规划与道路土木工程设计之间的极其重要的环节,该阶段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将提供作为道路工程设计依据的规划设计方案,有效克服目前道路工程设计中对道路使用者和管理者需求的欠缺考虑。  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  ~   基于不同的规划设计内容与深度,城市规划各阶段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有显著差别,但下一阶段交叉口规划设计都要以上一阶段规划设计方案作依据,下阶段交叉口规划设计方案与上阶段方案既有在内容上扩大与加深的要求、又有在方案上的连续与继承的关系。  篇三:城市道路标准体系及主要规范介绍  主要内容  修订背景  修订概况  主要内容  主要条文解说  1.修订背景  《规范》的历程  修订的原因  工程建设的需要  快速路建设的快速发展??连续流交通、主辅路系统、高架道路、地下道路  1  城市立交设计理念的完善??主辅分流、机非分行、互通、连通、畅通  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综合交通枢纽、多交通方式的衔接   设计理念的创新??公交优先、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环境景观  2  设计理念的创新??强调“道路总体空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再生沥青、透水、降噪、彩色路面  技术类问题  道路分类分级——是类型还是等级?城市规模在分级中如何考虑?  设计车辆——是否增加新类型?  设计速度——增加100km/h、120km/h?  道路净高——5m、、、3m???  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评价道路能力的指标?  3  机动车单车道宽度——  、  、  、3m???  路面结构设计荷载标准——是否考虑增加新的荷载标准?  道路交叉口类型——分类原则、设计标准?   ????  标准体系的调整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根据新的体系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将一本通用规范和若干专用标准代替。  4  2.修订概况  编制过程  目的和原则  5